产妇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的效果分析
VTE的预防及护理

物理预防-气压治疗
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术后回室护士会帮助产妇使用肢体气压按摩双下肢,家属在术后6小时内手动按摩产妇 双下肢预防下肢静脉血栓,2小时按摩一次,一次15min。术后6小时产妇下肢恢复知觉后,可自行活动下 肢,床上多翻身活动,12小时早期协助下床活动。
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急预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孕产手术等患者。 (1)一旦确诊,卧床休息,避免肢体用力活动和功能锻炼。 (2)禁止按摩、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3)禁止患肢输液。抬高20-30cm,制动。 (4)观察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周径大小(髌骨上缘15厘米,髌骨下缘10厘 米)、压痛、皮肤颜色及搏动情况。 (5)遵医嘱行抗凝、溶栓、消肿等治疗,严重疼痛时止痛。使用抗凝药物, 观察有无皮肤、粘膜出血。 (6)严格床头交接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意识障、胸闷、气促、咳嗽、 咳血等肺栓塞症状。一旦发现,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配合抢救。 (7)必要时做好手术取栓,安置静脉滤网的术前准备工作。
测量下肢周径的方法
患者平卧,双下肢伸直,触摸髌骨 上下缘
小腿围测量:髌骨下缘10cm
大腿围测量:髌骨上缘15cm
[1]路孝美,王吉昌,孙静岚,周红艳.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4):447-450.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16,(2):65-71
物理预防-气压治疗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疗专家共识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 良反应,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并增加静脉和动脉血栓的风险。
四、制定产科VTE高危因素筛查表,指导预防VTE策略的实施
个人史
妊娠前使用抗凝药物、既往VTE合并血栓高风险、无诱因VTE复发 治疗性抗凝至产后6周 大于等于2次、妊娠合并VTE
家族史
有VTE家族 史
无个人史
大于1项易栓试验检查阳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凝血酶缺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疗性抗凝至产后6周或更长 治疗性抗凝或高剂量预防至产后6周
纯合子(FVL、凝血酶原突变)、FVL及凝血酶原 标准预防至产后6周 杂合突变、蛋白S、C缺乏
抗磷脂抗体阳性、杂合子(FVL、凝血酶原突变) 临床监测,大于等于1个其他危险因素, 予标准预防至产后6周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 症预防和诊疗专家共识
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DVT):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肠系膜静脉、 上肢静脉、颈静脉、颅内静脉
脱落
肺栓塞(PE)
2、妊娠期和产褥期发生VTE的风险明显增加
一、VTE的流行现状
• 妊娠期及产褥期VTE发病率较非孕期增加4-5倍 • 发病率0.6/1000~0.8/1000,其中DVT占75-80%,发生率1.0/1000~1.3/1000,PE发生率
穿刺
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
不通过胎盘、安全有效、产前产后血栓预防首选、肾损害减量或普通肝素替换、抗凝血酶原缺乏加 量、不建议常规测Xa水平、监测血小板计数
普通肝素
半衰期短,出血风险高,非孕期一线用药、出血、HIT、肝素诱导的骨质疏松风险高于低分子肝素钠、 分娩/计划分娩前从LMWH转UFH、考虑血小板计数监测、HIT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经验探讨

静脉血栓栓塞 的发生率约高 5倍 , 特别是在剖宫产 术后 。 其起 病 隐匿 , 目前患者 住院 日渐短 , 且 早期往往 忽视 , 如感 染血栓 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至肝肾 、脑肺 等重要脏器易引起脓毒血
p v hec r tv fe t o r et u i ee c . a
【 y Wo d 】P e ei d es T r o h bt C m iigt dt n hn s n et nmeii Ke rs u r r m i ae h mbh l is o bnn a ioa C ieeadw s r dc e p u s o e i r i l e n
维普资讯
一 0固囤绾国目圈回国昏
孕产 妇 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的 综合 防治经 验探讨
周 蔺 徐 家文
( 古 蔺县中医医院 , 1 四川 古蔺 6 6 0 ) 4 5 0
( 合江县合江镇中心卫生院 , 2 四川 合江 6 6 0 ) 4 2 0
【 关键词 】产褥期疾病 血栓性静脉 炎 中西 医结合
疗效
S r e fe p r e c o l we x r m i e p v i h o u n p e p r n y i t g a e c n r l u v y o x e i n et o r e t e t d e en t r mb si u r e a tb n e r t o t o y
Z o &IXuJ w n . e at n bttc , h uL . i e 2 a D p r tfo s r s 死 t dt n l hns e i l opt u i cu t G Ln me o ei r ioa ieem dc s ilfG Ln ony u i a i C ah ao , o hn ; h u l e t cnr o Hei gtw , ei gcut ,u hu C ia 66 0 0C ia2T e bi ha h et p c l ef J n n H J n onyL Z o ,hn ,4 2 0 a o a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与抗凝机制ppt课件

体外受精(IVF)的产妇更易发生妊娠期VTE事件
➢ 与自然受孕的产妇相比,体外受精(IVF)产妇产前VTE风险增加1倍 ➢ 孕早期风险增加4-5倍
IVF患者产前VTE风险的Meta分析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10
伴I伴VIFV佳F佳 未未伴伴IIVFF佳佳
IVF患者孕早期VTE风险的Meta分析
住院、卧床休息和制动增加孕产妇VTE风险
妊娠妇女在孕晚期(25周至分娩)时静脉血流速度较孕早期(8-12 期)明显降低,出现静脉瘀滞状态。
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腹产,在分娩过程中都会产生血管损伤的情况2
孕产妇合并以下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VTE风险
➢ 美国一项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纳入9058162名妊娠 期妇女和73834名产褥期妇女进行研究分析,发现:
高 龄
• 在产后阶段,>35岁的女性较25-34
岁的女性的VTE风险增加达70%
肥 胖
• 肥胖与PE的更高风险相关 (校正后
OR=14.9 , 95% CI 3.0–74.8)
吸 烟
• 妊娠期吸烟VTE风险最高(校正后
OR=5.7, 95% CI 2.5–13.2)
Larsen TB,et al. Thromb Res 2007;120505–9.
7.4%
6.6%
5.5%
0%
妊娠本身是VTE的风险因素
➢ 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可导致孕产妇VTE风险升高,Caprini评分将妊娠期或产后作为 VTE风险因素纳入评分
高凝状态 血流淤滞 血管损伤
妊娠期间促凝血因子(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Ⅷ因子、Ⅴ因子、纤维 蛋白原)增加,同时蛋白C、蛋白S减少导致抗凝系统活性下降1,2
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为 下肢 深静 脉 血 栓 的高 危人 群 。通 过 对 14 3 剖 宫 产产 妇在 围 7 例
手术期 进行 相 关护理 干预 取得 不错效 果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一 般资 料 :选取 20 年 1 一 0 1 1月期 间 于我 院通 过剖 . 1 0 1 月 2 1年 2
醉 。两组 产妇 在年 龄 、孕周 、麻 醉方式 、术后 用药 等方 面差 异无 统计学 意义 ( P>0 5 . )。具有 可 比性 。 0
1 观察 指 标 :统计 两组 产 妇术 后 1 内下 肢深 静脉 血栓 发 生情 . 3 周
况 ;请 两组 产 妇或 家属 对护理 满 意度进 行 评价 ,评 价分 为非 常满
剖宫产 术后 深静 脉血 栓发 生 ,促 进护 患关 系 的和谐发 展 。
【 键词】 宫产 ;深静 脉血栓 ;预防 ;护理 关 剖 随 着人们 意识 的转 变 以及剖宫 产技 术的逐 渐成 熟 ,越来 越多 的产妇 在分 娩 时选 择剖 宫产 。 由于剖 宫产 后产 妇 卧床时 间较 长 ,
加之 孕期 下肢 负荷 较大 ,血 流相 对缓 慢 ,又处 于高 凝状 态 ,而成
预 防 ,既 要 引起 产妇 足 够 的重 视 ,又 要 消 除产 妇 紧 张焦 虑 的心 情 。分 娩结 束后 ,保 持 室温在 3 ℃ ;以软棉 枕 垫高产 妇脚 后跟 , 5 使 小腿 悬空 ,避免对 腓肠 肌过 多压 迫 ,增加 血液 回流 。尽量 避免 膝 下垫 枕 , 以免 对胭 窝血 管造 成压 迫 。密切 观 察下肢 末 梢循 环情 况 ,当产妇 有 种种 疼痛感 时 应引起 足够 重 视 。给予 适 当的静 脉补
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了本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住院的100名妊高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产妇随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则接受普通低分子量肝素加单侧下肢气压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接受踝泵运动的指导和康复训练。此外,在剖宫产后,除了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下肢气压波之外,还进行了气压波操作法和踝泵锻炼。结果:观察组的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共计2例(占观察组总人数的4.34%),对照组的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共计9例(占对照组总人数的19.56%);观察组病人拔管后排尿时间、排气时间分别为1.36±0.22、14.13±2.34h,对照组病人拔管后排尿时间、排气时间分别为2.67±0.76、25.93±6.21h,观察组病人拔管后排尿时间、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防止子痫前期病人剖宫产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手术;静脉血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100名妊高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平均孕周为(32.32±1.56)周;BMI范围在25.2-27.9kg/m2之间。观察组产妇平均孕周为(32.56±1.63)周;BMI范围在26.3-27.5kg/m2之间。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和平均BMI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加单侧下肢气压波术。观察组在住院期间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及功能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拔除尿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自主排尿的时间,排气的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专 业 技 术 篇
M dr optl u 00C l1 o8 o e H si g 1 o 0N n aA 2
妇产科 围手术 期静 脉血 栓 形 成 的防 治
刘洁瑜 邓 勤娣 陈 兰媚
PR VE I E NTON AND TR A M E T OF P E E T N HL BOT HR OM B OSS DURI l NG GYNE O L C OGY AND
0B T TR C R —OPE A l M E S E I S PE l R - VE TI T
LUJeu D N id,CtN L n e I i , E GQn i t a m i y E
【 摘 要】 目的 探讨妇产科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预 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8 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患 5
围手术期对其干预
者分别进行 了抗凝 、 溶栓、 介入及手术的治疗, 1例发 生再栓塞, 无 在住院 7—1 8d后均痊愈 出院。结论
对 预 防 急性 下肢 深静 脉 血栓 形 成 的发 生 极 为 关键 。
【 关键词】 妇产科
围手术期 静脉栓塞
【 bt c】 O j t e o r e n e r etn n e m n o O s t s n y e l y e oe f e eos h m A s at r be i T o t t e n o d r t et f b e i dG nc o f pr v nu r — cv p b io h p v i a ta tr a c o g pi a v i t e
b i. eho s R t s e tv l n l z ln c ld t f 5 a e t . s ls 1 1 ain swe a re u n c a ua in t r mb l s o s M t d er p iey a a y ec i ia a ao p t n s Re u t 1e p t t r c rid o t t o g l t o c 8 i e e ai o h e o— n d s ri a te t n ,n t n a e o r —t r mb i c u rda dt e ss ne v n in la u gc l r a me t o e c s f o e h o o so c re n s h ywe u e e r c rd7~1 f rh s iaia o 8 d at o p t z t n e l i Co cu i n I h we c rt a o c ry o tP r p r tv n e v ni n t r v n c t e p v n u h o o i. n l so ts o d mu h c i lt a r u e i e a ie i tr e t o p e ta u e d e e o s t r mb ss i c o o e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7 ・ 4
理实践与研究 2 1 00年第 7卷第 2 3期 ( 上半月版
2 1 ,( 3 :7— 8 0 0 1 2 )2 2 .
当术 中进入血液循环 的少 量空气到达肺 动脉后 , 患者可表 现 为频繁 咳嗽 、 呼吸急促甚至一过性胸闷 , 需要立即将患者摆放 左侧头低位 , 减少空气进入心脏重要血管 , 并维护呼吸循环稳
产妇 的生命安全 , 是产妇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 , 越来越受到医 学界 的重视 和关 注。为 了预防剖 宫产术 后深静 脉血 栓 的形 成, 我科 对 2 0 07年 5月 一 0 9年 1 20 0月在实施剖宫产术 的产 妇, 采取积极 的围手术 期护理 预防措施 , 取得 了满意 的效果 。 现总结报道如下 。
(4 :4— 5 2)4 4 .
[] 陈 6
品, 江
维. 官腔镜 手术 的护理配合与并发症 防治 [ ] 护 J.
理实践与研究 ,0 9 6 1 )6 6 . 2 0 ,( 4 :0— 1 [ ] 韩相字. 7 官腔 镜病 人 的围手术 期护理 [ ] 护 理研究 ,0 5 1 J. 2 0 ,9
[ ] 刘凤迎 , 2 孟
静. 无气腹腹 腔镜 、 官腔镜联合 于术 的配合与护理
[ ] 护理实践与研究 ,0 85 6 : — 1 J. 20 ,( )6 6 . 0
[] 冯 3 娟. 腔 镜手术 18例 围术期 护 理 [ ] 齐 鲁护 理杂 志 , 官 2 J.
定, 根据情 况选用升压 药物 , 注人大量生 理盐水 , 促进 血液循
选择 在我院妇 产科 行剖 宫产 术的产妇共 3 3例 , 9 年龄 2 1
~
3 9岁 , 平均 2 . 6 3岁。其 中合并妊娠高血压 2 , 6例 妊娠期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妇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的效果分析
深静脉血栓是产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
外科手术后DVT发生率为30%~50%[1],妇科手术后发生率为7%~
45%[2-3],而产科手术、自然分娩后DVT的发生率尚无确切统计文献
报道。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产科手术后,自然分娩后DVT
时有发生,因此对产科手术后、自然分娩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高度
重视,我科在剖宫产术后、自然分娩后DVT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取得
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剖宫产术后或自然分娩
后并发DVT患者11例作为治疗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有
DVT倾向的产妇378例作为预防性治疗组。治疗组年龄27~44岁(平
均年龄33.7岁),体重66~99kg(平均83.3kg),单纯高龄产妇1例,
糖尿病产妇2例,产褥感染2例,肥胖1例(BMI 40),高血压病产
妇1例,高龄又有糖尿病1例,高龄又有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合并
高血压1例,其中剖宫产术7例,自然分娩4例。临床表现为单侧下
肢疼痛、肿胀,较对侧明显增粗,皮温较对侧低,患侧腹股沟区有明
显压痛;合并产褥感染者有下肢疼痛及发热,体温38℃以上居多;发
生部位以髂静脉为主,可以波及股静脉、腘静脉。预防治疗组产妇年
龄24~45岁(平均年龄32.2岁);体重61.5~96.9kg(平均84.1kg);
在378例中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妇148例,高龄产妇86例,孕期
有盆腔炎、阴道炎4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
病、肥胖7例,高血压高龄4例,高龄伴糖尿病7例,糖尿病合并盆
腔炎、阴道炎10例,高龄、肥胖、糖尿病4例,单纯产褥感染6例,
糖尿病合并产褥感染2例。预防性治疗组378例均无下肢疼痛、肿胀
等临床表现。 论文网
2方法
2.1 诊断方法 (1)对有症状的可疑DVT产妇,通过彩色多普勒
超声波确诊。(2)高龄、肥胖(BMI>30kg/m2)、妊娠期有高血压
或糖尿病的产妇,孕前有盆腔炎、孕期有阴道炎或产后继发有产褥感
染的产妇,都归为有DVT倾向产妇。
2.2 诊断标准 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
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
2.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
12小时一次,同时每天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
连续治疗7天,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头孢噻肟钠治疗7天;对有产褥
感染者,加用甲硝唑治疗10天,同时加用肝素钠250mg+5%葡萄糖
液500ml,30~40滴/分,持续注射至体温正常为止,并抬高患肢15~
30度。上述治疗结束后,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天3次。(2)预防
性治疗组,产后或剖宫产术后6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5000u,每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对有阴道炎、盆腔炎的产妇,同时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对发生
产褥感染的产妇,使用头孢噻肟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同时用肝素
钠250mg+5%葡萄糖液500l,30~40滴/分,持续注射至体温正常为
止。
2.4 监测指标(1)治疗组:观察产妇的患肢周径、皮温、色泽,
用彩超监测患肢血流变化及有无新血栓形成。(2)预防组:观察有无
肢体肿胀、疼痛、会阴切口或腹部切口有无出血及阴道恶露量的多少。
两组均监测治疗前后的APTT及PT。 毕业论文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3结果
3.1 产后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产后并发DVT产妇的平均年龄
33.7岁,体重平均83.3kg,其中高龄产妇占36.4%,糖尿病产妇36.4%,
高血压产妇36.4%,肥胖9.1%,产褥感染18.2%,因此高龄(>35
岁)、肥胖(BMI>30 kg/m2),高血压、糖尿病、产褥感染的产妇
易并发DVT,是DVT的高危因素。
3.2 产后DVT的诊断及治疗 3.2.1 诊断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10例,本组病例准确率90.9%,其中1例顺产后2天,患肢仅有轻微
肿胀、疼痛,周径较对侧粗2.4cm,彩超检查未见血流信号及频谱改
变,产妇拒绝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诊断性治疗5
天后症状缓解,改用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日3次,治疗随访2周
痊愈。
3.2.2 治疗 11例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无1例有新血栓形成,
有9例治疗7天后肢体肿胀明显消退,超声检查见侧枝循环建立,平
均疗程6.1周,另2例治疗效果欠佳,一直穿弹力袜治疗。本组患者
均未安血管滤网,未见一例发生血栓脱落。
3.3 产后DVT倾向产妇的预防性治疗效果
3.3.1 临床指标 产后预防性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期内无1例出现
会阴切口、腹部切口出血,阴道恶露与其他产妇相比无明显增多,有
1例会阴及2例腹部切口延迟愈合(缝合可吸收线336例,丝线缝合
42例)。 毕业论文
3.3.2 实验室指标 (1)APTT治疗第3天、第7天平均分别为44.1
秒和39.6秒,均较治疗前32.4秒延长(P<0.01)。(2)治疗后第3
天、第7天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正常(除24例轻中度贫
血的产妇外,但两次测量均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在用药前后无明显
变化(P>0.05),白细胞计数在用药前后有明显变化(原因是妊娠
终止的生理变化所致)。
4 讨论
4.1 产妇DVT形成的原因
4.1.1 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本组DVT患者多为高龄、
肥胖剖宫产的产妇,其产后卧床活动少,血流缓慢。而妊娠合并高血
压、糖尿病的患者,血液粘滞度较其他妊娠妇女高,使血流缓慢、血
流易淤滞,即使其自然分娩,也易发生DVT。
4.1.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基础。剖宫产术和自然
分娩对盆腔组织组织均有较大的创伤,创伤后炎症介质释放、妊娠后
生殖道炎症未彻底治疗,而分娩创伤使炎症扩散,甚至出现产褥感染,
尤其是妊娠期糖尿病,更易发生产褥感染,上述因素均有大量致炎因
子产生,这些致炎因子使血管内膜损伤,血管收缩功能差,血流减慢,
易形成附壁血栓。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产妇,由于细胞毒性物质和炎症
介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极低
密度脂蛋白等均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4]。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4.1.3 高凝状态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 妊娠高血压疾病
产妇由于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使血液处于
较一般正常妊娠妇女更高凝的状态。
4.1.4 盆腔压力改变,产妇分娩后,盆腔内压力降低,盆腔静脉
扩张,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
4.2 产妇DVT治疗和预防
DVT一旦诊断明确,产妇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度,尽
快采用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治血栓进一步发展、等待侧肢循环的建 论
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