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自主性游戏案例

大班自主性游戏案例
大班自主性游戏案例

大班自主性游戏案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大班自主性游戏案例

观察记录:

“快!加油!看谁跑得快!”自主游戏开始不久,一群孩子就在走道间跑了起来。他们选择在比较空旷没有“店铺”的地方。鑫鑫说:“从这里跑到门口再跑回来,出发!”一个来回以后在起点的地方又停下来,俊俊说:“一次不够,我们再来。”于是孩子们又朝对面跑去……来来回回跑了十多分钟。一旁的琪琪用为数不多的砖块在地上围了一个圆圈,然后用积木加高,但是一直会倒下,于是他把砖块放成了之字形,他和旁边的鑫鑫说:“这里可以打枪的”鑫鑫:“嗯”了一声没有搭理。琪琪搭好了一个烽火台,并拿过了鑫鑫的抢匍匐着假装射击。鑫鑫和其他孩子都被吸引了过来。

统计分析:

在空地上跑来跑去的鑫鑫和俊俊,他们清楚认识跑步需要空旷的场地,以及他们运动的指令清晰表达、运动量的控制,不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而琪琪对于长城烽火台的形状和功能迁移成功推动了游戏的开展,在遇到“移动栅栏经常倒”的问题中。琪琪发现不同的连接方法的不同作用、摆成直线与之字形的牢固程度不同等,体现了孩子的游戏水平。在本次游戏中,琪琪的游戏水平略高于鑫鑫和俊俊,琪琪会运用多种材料满足自己的游戏愿望。鑫鑫和俊俊对于自己的角色意识还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警察,因为锻炼自己。但是鑫鑫和俊俊一开始与材料的互动太少,琪琪的想法推进了游戏,增加了游戏的丰富性。

根据对指南的理解我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前几日,警察来我园与幼儿互动,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在活动中孩子们知道警察需要辛苦的操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迁移了这个知识经验,因此才会出现“操练跑步,做俯卧撑”等创造性活动。而且由于迷你小社会中,关于警局提供的材料半成品材料较少,只有简单的手铐模型和警察制服。导致了活动中,即使幼儿想要表现出不一样的警察,但由于材料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产生不断奔跑,情节过于单一,缺少交往行等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