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按摩的综合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简介【打印此页】【返回】

发布日期:[2007-05-07]

一、什么是按摩?按摩又称推拿,古代称为按跷、爪幕等,目前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如北方

称为"按摩",南方称为"推拿",中原一带则称为"推按"。按摩,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手或肢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的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按摩是一种适应症十分广泛的物理疗法,它适用于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属祖国医学的外治法范畴。用于骨科疾病称为正骨按摩,用于软组织损伤称为伤科按摩,又称小推拿。

正骨与伤科按摩相结合称为大推拿。用于儿科疾病称为小儿按摩,也称小儿推拿。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称为经络按摩,十四经按摩、经外奇穴按摩、窍穴奇穴按摩、子午流注按摩。以脏腑理论为指导的称为脏腑按摩,以急救为目的称为急救按摩、抓扯刮痧按摩,以保健强身为目的称为保健按摩,以武术内功为基础,应用武术的技击技巧、擒拿格斗手法、点穴功法进行按摩的称为武术按摩、点穴按摩。

以发放外气为主,辅以按摩手法的称为气功按摩。按,是单纯地向下用力,如《素问·离邪真合论》中说:"按而止之"。摩,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摩之浴之"。早期的按摩手法种类很少,适应症也少,随着时代的推移,由按、摩等手法逐渐发展出推法、拿法、摇法等。通过不断实践,人们发现用力方向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从而使手法的发展日趋合理,适应症逐渐扩大,于是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代替,在逐渐认识按摩作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按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形成了按摩治疗体系,这就是"

推拿学"或称"按摩学"。二、按摩的发展简史按摩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双手不仅是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劳动的工具。远古时代,当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受到损伤或寒冷时,就会很自然地用手去抚摸和摩擦。手的抚摸和摩擦使疼痛和寒冷减轻或消失,这样人们逐渐认识到抚摸和摩擦的治疗作用,经过不断实践与总结,逐渐形成了按摩疗法。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应用于医疗实践。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气血形态篇》写道:"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活之以按摩醪药"。由此可知,此时按摩已作为专门技术,与醪药、汤液配合支用于临床。隋唐时代(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随着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治疗实践的发展,按摩疗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国家太医院有"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并以九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的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唐六典》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宋、金、元时代(公元908年--公元1368年),按摩疗法的运用更加广泛,《圣济总录》载:"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药,日按日摩,适所用也"。明清时代(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按摩又有了新的发展,医政分十三科,其中就有按摩科,尤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实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按摩的独特体系。此时的按医著约有二十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按摩疗法有了很大发展,设立了按摩科、按摩诊所、按摩医院、按摩学校,中医学院设立了按摩、针炙学和研究机构,按摩专著、临床总结报告纷纷出版,如50年代按摩专著有黄厚璞的《按摩术与体育治疗》、江静波的《推拿疗法简述》、苏醒芝的《新推拿法疗效的原理和方法》、《中医推拿学》等;60年代,按摩专著有《胃病推拿法》、《外伤中医按摩疗法》、《伤科按摩术》、《中医推拿学讲义》等,70年代的著作有天津编写的《按摩》,上海编写的《推拿学》,青岛编写的《实用小儿推拿学》等。各中医院校开设了按摩课。80、90年代按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内科疾病的方法和效果都有了新的突破。此时的著作有骆竞洪的《实用中医推拿学》、马秀棠的《点穴疗法》、葛长海的《捏筋拍打疗法》、金义成的《小儿推拿法》、林惠珍的《按摩与刮痧》、骆竞洪的《中华推拿医学志--手

1

法源流》等著作。目前,世界不少国家派人前来学习中医保健按摩。这门古老的医学,已逐渐在为人类防治疾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医疗方法。三、按摩治疗作用原理(一)基本原理按摩是一种外治法范畴的物理疗法,它是通过按摩手法产生的物理效应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内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按摩的手法,主要是依靠手法的力和力的方向变换实施的。手法所施的力有静止、运动和动静结合三种。所谓静止的力,指的是施力时固定在某一部位和穴位上的力;运动的力,指的是在一定的部位或范围内往返运动的力,这种力受运动的方向和运动范围的影响,运动方向有直行、横行、斜行、环行等,运动范围有局部和全身的不同;动静结合的力,指的是在某个部位上施以静止的力,而在另一部位上施的运动的力。以上三种力由于用力轻重不同,其渗透于内的力度也有所差别,基本上分为浅、中、深三种。但是,由于手法作用于皮毛、经脉、经筋、肌肉、骨髓等不同部位,实行上又分为浅(皮毛)、略浅(经脉)、中(肌肉)、略深(经筋)、深(骨髓)五种。物理学认为,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作功,那么后一物体就获得一定的"能量",简称为"能"。"能",分为动能、势能、化学能、热能、电能、磁能、核能等。按摩所施的"静止的力",产生的势能;"运动的力",产生的是动能;由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形成的是热能。这些"能"传入机体后转成机体内有关系统所需的内能,从而调整了系统内的脏腑组织的功能。 (二)阴阳五行阴阳创自伏羲,五行始于《洪范》,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也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核心。阴阳是划分和说明两种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即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矛盾着的事物的性质和相互间关系的理论,它适用于任何领域。祖国医学引进这个理论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在人体内反映着自然界各种变化的结果。人体是一个阴阳相互维系的整体,在阴平阳秘的情况下,保持着与自然界的协和,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阴阳的某一方面或盛或衰,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发生病变。按摩因手法动作上力度和方向的变换而有轻重、大小、深浅、长短等不同。这样就使手法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其中轻、浅、短、小的手法柔和舒展,有补其不足的作用;重、深、长、大的手法属阳。阴阳不同属性的手法相互配合,刚柔相济,轻重适当,使机体内失去平衡的阴阳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手法中得到调整,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五行,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来划分和说明宇宙万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它比阴阳对万物的分析和认识更为精细、深入。从某个角度来说,阴阳是宏观地认识宇宙、利用宇宙的工具,而五行则是微观地分析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五行是以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在不断运动状态中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就其功能作用而言,具有与五行相类似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例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其性向上,与火相类;肝主筋,藏魂,主条达,其性升发,与木相似;脾主肌肉,主意,宣五谷味,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性敦厚,与土相同;肺主气,主魄,主宣发,主皮毛,其性肃降,与金相仿,肾主藏精,主骨,主二便,主志,其性润下,与水一般。按摩的手法依其操作的部位深浅、力的渗透程度、运动的方向大体上可分为推、拿、按、揉、摩,操作的部位在皮毛,力度轻浅,多作环行,影响于肺,故共性属金。推、抖操作的部位在经脉,力度略浅,多作直行和散闪,影响于心,故其性属火。拿、捏操作的部位在肌肉,力度在中,多为横向相对用力或兼以向上提拉,对脾起作用,故其性属土。弹、拨操作在筋,力度略深,多为左右拨动,影响于肝,故其性属木。点、按操作在骨,力度很深,多是垂直向下,影响于肾,故其性属水。凡与此手法相类的演化手法皆可依此划分之。临床按摩时并非使用单一的手法,而是几种手法配合使用,在其相互配合时,往往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配伍。相生关系的配伍规律是:摩、揉之后施以点、按者为金生水。因为摩、揉活跃了皮部的气血,再以点、按可引皮部气血深入于骨,温补骨髓,补阳、活血、散瘀,故为金生水。点、按之后予以弹、拨者为水生木。点、按可以激发骨髓中的阳气,适时地弹、拨经筋,能引阳气达于经筋,使经筋的功能得到补益,具有祛风、镇痛、补虚的功效,故为水生木。弹、拨之后施以推、抖者为木生火。弹、拨加强了经筋气血的运行,其后予以推、抖使经筋的气血进入经脉,从而促进了经筋的舒展条达、经脉气血的运行,故为木生火,具有补血、散寒、祛湿的功效。推、抖之后给以拿、捏者为火生土。推、抖活跃了经脉的气血,再给以拿、捏可使经脉的气血逐渐静止于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