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看法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是一种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计方法,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和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从而为组织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组织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首先,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着眼于组织的整体风险管理。
它不仅关注组织内部的风险,还将外部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通过对组织内部运营过程、内外部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组织面临的风险,为组织提供选择和决策的依据。
其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注重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它通过对组织的关键业务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点和风险因素。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组织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强调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持续性。
它认识到风险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帮助组织建立潜在风险的预警机制,并及时调整和优化风险控制策略。
同时,通过监测和跟踪风险的变化,及时识别和应对新出现的风险,保障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
最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它为组织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框架,帮助组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审计的角度和方法,发现组织内部的运营缺陷和漏洞,为组织改进和优化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
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
用可以提高组织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强组织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信任。
总之,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是一种全面、科学和指导性强的审计方法。
它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的综合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为组织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方向。
组织可以根据其指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对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利弊的思考

对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利弊的思考作者:张鹏武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第9期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而来,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但还需不断完善。
为此,本文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利弊进行研究。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管理和系统论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现状风险导向风险向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审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我国已正式步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代。
通过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概述可知,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我国理论界也正在充分借鉴国外对于风险导向审计先进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理论的研究所体现出的先进性和国际化相比,我国的审计实务落后了很多,普遍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足,根据2008年度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中进行抽查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我国约接近七成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而有三成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无证券业从业资格还未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三、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一)有利于审计资源合理分配注册会计师通过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识别错报风险,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并将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通过对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帮助组织提高经营效率和降低风险。
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意义,然后讨论了风险评估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以及执行步骤。
接着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总结了风险导向审计带来的好处和局限性。
展望了风险导向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风险,也可以提升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未来审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执行步骤、区别、好处、局限性、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必要性。
1. 引言1.1 风险导向审计概述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旨在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组织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确保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监控和改进。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理念是将审计焦点从传统的程序性审计转向风险导向的审计,强调审计工作应该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中,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业务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和潜在风险,通过开展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审计程序等环节,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对组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监督,更是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改进控制机制、提升业务效率和降低风险损失。
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组织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应对挑战,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
1.2 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在于帮助组织有效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以确保公司在实现业务目标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或减少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风险导向审计还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和文化,从而提升公司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思考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思考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涉及资金划拨、贷款发放、投资理财等多个方面,因此其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多。
为了保障银行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客户权益的保障,风险导向审计成为了保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面临的风险,从而可以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措施,发现风险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因为其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发放贷款。
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或利息时,银行就会面临信用损失。
银行在资产端的信用风险也来自于债券投资、国债、公司债等投资工具的违约风险。
审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银行的贷款审批流程、风险评估手段,以及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产准备金等情况。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交易或者外汇、利率等衍生品交易时面临的风险,其主要来源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的损失。
审计人员需要关注银行的投资组合结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敞口管理等方面,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测量和控制情况。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源自于内部流程、员工行为、系统故障等因素,可能导致银行因误操作、欺诈、内部管理不善等而遭受损失。
审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员工行为管理、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确保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不受到操作风险的影响。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1.风险导向审计的关注重点在进行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银行在识别、测量、监控和控制风险方面的情况。
对于信用风险,需要关注贷款审批流程、风险评估模型和资产质量情况;对于市场风险,需要关注投资组合结构和风险敞口管理情况;对于操作风险,需要关注内部控制机制和员工行为管理情况。
审计人员还需要关注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确保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摘要:本文从风险导向审计概念出发,以在现代审计中实施风险导向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国内事务所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风险导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必要性;现状;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被审计单位及其业务的日趋复杂,相应的审计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人们对审计工作期望值的急剧高升,审计工作难度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为了更加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即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从而为设计和实施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础一种审计模式。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一)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架构及业务多元化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欺诈舞弊案随之增加,这些管理欺诈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如2000年的“银广厦事件”、2001年的“安然”舞弊案及2004年的中航油新加波公司巨亏事件,引发了审计业界的深思。
从社会公众的观点看,揭露舞弊一直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的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即是了解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环境、发展战略、经营业务及流程、内部控制等,从各个角度深入认识客户经营情况,全面地评估企业风险因素及时发现舞弊情况。
(二)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次要根据识别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根据风险买评估的结果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以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浅论风险导向审计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职业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应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对其逐步推广。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传统;现代;区别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重大舞弊案,涉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影响之深实属审计史上罕见之事,审计职业面临信用甚至生存危机。
2003年3月18日,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
该公司在1997至2002年上半年期间,虚构了24.69亿美元的利润,虚假利润相当于该期间实际利润(-1000万美元)的247倍。
而为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安永),审计中忽略了若干财务预警信号,其审计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在进行审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包括经营活动、业务性质的变化、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价结果等),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这个案例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风险导向审计在今后审计中的必然性。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随着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受到行业内外新的关注。
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于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目前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中。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浅谈风险导向审计摘要:随着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的审计准则先后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审计学界和业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也成为整个审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然而在这种行业环境下,接连发生的审计失败诉讼却给公众的心头抹上了阴影,进而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深入和激烈的探讨和争论。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分析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入手,探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和缺陷。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风险控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审计业及审计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学术界纷纷对审计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研究,开发新的审计方法。
德勤针对银行高水平的固有风险、高水平的经营风险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存的特点开发出了AS/2审计系统。
安永进行审计创新,也是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开发,形成了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的系统方法。
毕马威提出了BMP审计模式,它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和持续提高等五个环节,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得出关于剩余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最后用剩余风险来指导实质性测试。
普华永道也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开发了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四大”所开发的新的审计模式虽然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同,都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的运用。
在审计行业快速发展的我国,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了22项准则,并对已有的26项准则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新的审计准则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思想。
从我国审计业界和学界的发展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成为国际审计业界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了审计学界讨论的热点。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思考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思考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
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有目的地评估银行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对银行风险的全面评估和控制。
首先,审计人员应该通过风险导向的方式观察银行的整体运作,而不是仅仅关注银行的财务状况。
银行是面临各种风险的,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可能对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以信用风险为例,审计人员应该通过评估银行的贷款组合和贷款良率,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此外,审计人员还应该关注银行的风险监控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风险监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银行及时监测和评估风险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做出反应。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估银行的风险识别和数据监控、风险评估、风险溢价和监管合规等方面,评估银行的风险管理效果,发现风险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审计人员应该评估银行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
如果审计人员发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不足或缺少有效性,则应提供相关建议以改善其风险管理,同时建立一个过程估价跟踪银行提高风险管理强化措施的实施效果。
若银行拥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审计人员还可以提供改进措施,以优化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监测机制,并为银行和审核单位提供指导。
总的来说,风险导向审计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与其他审计方法相比,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支持,同时为审核机构提供更加准确的审计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 审 计 专 题 论文题目: 对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看法 班 级: 研 ** 班 姓 名: 学 号: 提交日期: 摘 要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中越发重视了审计风险的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面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挑战,审计假设也逐渐进行修改,以保证以审计假设为基础的审计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本文在梳理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的基础之上,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假设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挑战基础之下,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从注册会计师主体资格假设、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假设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假设三个层面,分别论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假设,最后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Abstract With the changing of audit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audit risk in the audit work, the risk-based audit came into being, the vision expanded audit of the audited entity to which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audit process. Challenges of risk-based audit, the audit assuming gradually be modified to ensure that the audit assumption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ting are better able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sort of risk-based audit work on the analysis of risk-based audi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audit assumptions, and then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below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built audit system.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qualifica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CPA audit process assumptions and CPA audit approach assumes three levels, namely, the assumption of CPA audit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proposes risk-based audit 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udit assumptions; audit risk; risk-based audit 1.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审计中也开始考虑了审计风险的内容,但是把风险仅定位为企业内部与具体交易、账户余额、披露相关的风险,缺乏对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错报风险的认识,过分强调企业内部控制,不重视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工作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假设的挑战 审计假设是对审计环境、审计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做出合乎客观情况或发展趋势的判断和认定。它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和要素,也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和做出审计结论的基本前提。审计假设具有客观性、公理性、推理性、动态修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传统的审计模式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但是最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公司相继出现了会计舞弊事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牵涉其中,有的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有的被迫关闭, 人们对公认的内部控制框架产生了怀疑。 国内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但存在许多局限性,隐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有的注重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的了解,忽视对重要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实质性测试,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有的注重对企业及其环境的了解,忽视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认为内部控制测试己经过时"由于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有限,当不实施内部控制测试或没有发现内部控制失效时,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控制并不是不再重要,它仍是进行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它已经隐藏在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之后。审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果忽视这种变化,那么审计理论便会失去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作为审计假设来说,应当对此做出总结,提升审计风险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这不仅是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要求,也是审计实践的客观要求。
3. 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假设体系构建 3.1注册会计师主体资格假设 3.1.1 独立性假设 审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受那些削弱或纵使有合理的估计仍会削弱注册会计师做出无偏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 独立性就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地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有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而所有这一切无非是希望通过审计的独立来达到审计报告的可靠与真实。
3.1.2 胜任能力假设 专业胜任能力,指的是审计人员具备从事一定领域的工作或者可以处理好特定行业事项的一种能力。通常与进入某一行业所需要的一种特定资格相联系,具有这种资格的人员一定程度上说是具有该特定行业的专业胜任能力的,但是也不全面,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相辅助。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审计程序,发表合理的审计意见,这是整个审计过程得以进行的假设前提。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无法进行合理的审计,从而也会致使审计程序无法开展。
3.2 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假设 审计过程是指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在该审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的审计假设,以保证审计过程的顺利开展。
3.2.1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不存在串通舞弊的假设。 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即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偏差的前提条件。然而,在进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时,一方面依赖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则是假设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财务报表的数字不存在重大虚假,只有在假设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不存在串通舞弊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地确定相关的重要性水平,然后根据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开展审计工作。
3.2.2内控有效性假设 进行了相关的审计计划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假设适当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舞弊行为,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并且只有在此前提假设下,才能相信进行控制测试得出的相关结论,根据此结论发表审计意见。
3.2.3信息不确定假设与信息可验证假设 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即是假设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存在错报,如果不存在错报,审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需要假设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错报,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此外,审计需要搜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在搜集审计证据过程中,需要假设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是可验证的,如果信息不可验证,便无法搜集审计证据,也就不能开展审计工作。 3.2.4公允会计原则和公允表达假设。 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的前提假设是注册会计师对相关的会计准则有着一定了解,能够进行公允的会计表达。因此,公允会计原则和公允表达假设是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前提条件。
3.3 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假设 注册会计师审计从原有的账项基础审计到目前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下面针对各个风险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假设分析。
3.3.1正当怀疑假设。 固有风险是指在实施相关的内部控制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任何被审计单位的报表都可能存在不易被发现的错报的可能性,此时需要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认真审核相关风险易发的交易或账户余额,防止某些固有风险的漏查。
3.3.2控制有效性假设。 控制风险是指在实施相关的内部控制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即没有被企业内部控制发现的错报。此时注册会计师应基于控制有效性的前提假设,重点检查内部控制缺失、不易于内部控制有效检测出的相关交易账户错报,以此降低审计成本,节省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3.3.3审计程序有效性假设。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某一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就需要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此降低审计风险,这就需要以审计程序有效性假设为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