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成像文献综述
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

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一、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呢,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简单来说,这个算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我们在一些看似无法透视的情况下,看到那些被隐藏在背后的东西。
就像你看到一幅画,画布后面藏着秘密,而鬼成像算法就像是拥有透视眼的侦探,能让你看到那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说起来好像有点科幻,但它其实就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从一堆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简化问题,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复杂现象。
2.那它是怎么工作的呢?其实就像我们平时拍照的时候,光线不够清晰,照片也会模糊。
这时候,如果有一台超清晰的相机帮你处理图像,把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你看,照片就立马有了更多细节。
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就是通过数学运算,让那些混乱的信号变得清晰可见。
这一过程,类似于去掉杂音,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让我们能够看得更透彻。
比如说,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图像或者数据时,这个算法就是那个“魔术师”,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明了。
3.别以为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只是简单的数值运算。
它背后涉及了很多数学上的知识,像是线性代数、傅里叶变换这些,听上去有点头大,但实际上它们就像是小孩子学数学时的那些工具,虽然看起来枯燥,但用对了地方,简直能让你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
所以,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不仅是对图像的增强,更是一种将复杂现象分解、分析的智慧方法,让人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简直是科技的魔力!二、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的应用领域1.听到算法,大家可能会觉得它只是用在实验室里,跟我们这些普通人没啥关系。
可是,你可知道,三阶关联鬼成像算法其实在好多领域都能派上大用场,特别是在医学影像方面,简直是救命的“神器”。
比如说,医生在做CT或者MRI扫描时,图像里面有一些微小的病变,普通的扫描可能就很难察觉。
这时候,如果运用鬼成像算法,它能把那些细微的、难以察觉的病变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医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浅析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浅析作者:刘伟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盛行于世,作为志怪中的一大类“鬼”故事则多种多样,独具魅力。
鬼故事的盛行除了与中国本来的鬼神崇拜传统有关之外,还与佛教的传播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的鬼的形象也是各有特色,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特殊的联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鬼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初步发展繁荣时期,而“鬼”作为人类想象的产物,以鲜明的形象频频出现在以神灵鬼怪为叙述对象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
鬼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相当久远,在先秦许多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墨子·明鬼下》曰“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着,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
”《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望山川,祷词而求福,雩兑而清丽,卜筮而决事。
”在早期人与自然的相对无力的表现中,人们产生了鬼神的崇拜。
在原始信仰中,鬼神的概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鲁迅说:“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
”[1]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分化,鬼作为人想象中的死后在另一世界的存在形态与代表着崇高威严、能给人世生活以庇佑的神分离开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观念大转变的时期,其中对“鬼”观念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的思想——佛教思想传入中国。
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的恐怖以及对生命朝不保夕的无奈,人们便把生与死的困惑转向了佛教中生命的轮回与延续——鬼。
一、鬼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盛行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孕育,鬼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志怪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魏晋志怪对鬼魅的描述不仅开辟了志怪小说的‘鬼话’领域,而且它们也是魏晋志怪中文学性较强的部分,它极大地拓展了艺术想象空间,对小说艺术的成长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鬼神精魅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志怪小说中,鬼故事占据了很大篇幅,这些鬼故事取材广泛,不仅创造了一些很有艺术生命力的文学母体,如“人鬼婚恋”、“还魂复生”、“鬼魂鸣冤”、“人鬼相斗”等,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异域世界,塑造了独具魅力的鬼魂形象。
滤波对计算鬼成像重构质量的研究

滤波对计算鬼成像重构质量的研究
郑洋;程子燚;姚昱;王晓茜;高超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7)2
【摘要】通过对传统鬼成像技术中的双光路系统进行极大简化,计算鬼成像技术只使用一个不具备空间分辨能力的桶探测器即可实现目标图像重建。
此方法不仅降低了成像成本,还可以在特殊波段成像。
然而,采样数量大以及成像质量差仍然是很大
的问题。
针对成像质量差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研究了滤波对计算鬼成像
重构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散斑下重构图像的信噪比,从数据上滤波对重
构图像的质量看还是有一定提升效果的,并且在加入噪声后这种效果依然存在,还找
出了哈达玛散斑按能量排序的规律,排序后的哈达玛散斑重构效果要好于其他散斑。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郑洋;程子燚;姚昱;王晓茜;高超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31.2
【相关文献】
1.基于迭代重构算法改进晶体衍射分光X射线鬼成像的图像质量研究
2.基于计算
鬼成像的层析成像研究3.计算鬼成像的前沿进展:从特殊成像、光学加密到计算鬼
视觉4.基于亚像素偏移的高质量鬼成像目标重构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中文摘要: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极富想象力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被称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
在这部小说集中,蒲松龄为我们塑造了许多鬼魅狐妖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虚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即这些幻想中的形象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在他们身上既有作者虚构的要素,又有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影子。
二是物性与人性的统一,即这些鬼狐在奇幻的外表下都裹藏着一颗常人之心,他们或多或少都还保留着一些幻化为人形之前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有着类似常人的性情姿态和思维逻辑。
蒲松龄塑造这些鬼狐形象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鬼狐之事表现社会现实,蒲松龄一方面借鬼狐之事来表现封建社会中官场的黑暗;另一方面也借鬼狐之说记录下许多重要的历史真实。
二是慰藉心灵,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一生热衷科举却屡不得志,这使他的精神处于严重的困顿之中,蒲松龄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鬼狐身上,以慰藉自己困顿已久的心灵。
三是寄托思想情感,蒲松龄在这些鬼狐身上寄托着自己追求善良人性、追求自由爱情、追求自由婚姻的思想情感。
穿梭于这些形态各异、生动灵活的鬼狐形象之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蒲松龄刻画人物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字:聊斋志异鬼狐形象特点意义目录一、《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的特点··3(一)虚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3(二)物性与人性的统一··5二、蒲松龄塑造鬼狐形象的意义··7(一)借鬼狐表现现实··7(二)慰藉心灵··9(三)寄托思想情感··10 参考文献··12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被称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最后的一个高峰,这是一部志怪文言小说集,描写花妖狐魅,叙述鬼怪异事,以志怪的形式表现现实生活。
同时,《聊斋志异》也是一部想象力极丰富的著作,作者运用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将常人想象不到的情节、意象,通过文字展现在人们面前,可谓旖旎绚丽、异彩纷呈。
关于量子成像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sub-shot-noise quantum imaging
(CCD)Quantum efficiency 80% at 710 Mean num. of photons per pixel <N>~7000 Pixel size : 480 um2 Sub-shot noise quantum imaging (SSNQI) with twin beams is achieved by measuring the intensity pattern of one branch (for example, the signal one) into which an object has been inserted, and then subtracting the ‘locally’ correlated noise pattern measured in the other branch (the idler one), which does not interact with the object. Note
Introduction : Ghost Image
作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 EPR) 佯谬争端的 一个结论,纠缠光子对的空间非定域特性得到了广 泛的认同。这种奇特的性质引发了与量子信息相关 的研究。1993 年巴西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纠 缠热光源,通过符合计数,能使原本由于退相干而 消失的杨氏干涉条纹,重新呈现在包含杨氏双缝的 光路上;而稍早,俄国科学 家采用同样的手段,使 得物体的边缘衍射条纹,呈现在并不包含物体的光 路上 。此后,有关非局域量子成像的研究迅速开展 起来。“非局域”,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像在并不 包含物体的光路上生成;因此这种成像的方式也叫 “鬼成像”。
浅谈关联成像技术

• 175•本文简单介绍了量子关联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与传统光学成像相比,关联成像技术的巨大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并由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关联成像技术必将成为探测领域、成像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光学成像实质上是透镜成像原理,我们通过肉眼获取外界信息,其实是凭借物体自身或者反射的光在视网膜上进行成像。
由于我们大多靠视觉获取知识,因此成像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对外界知识的探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成像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20世纪以来,量子力学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包括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成像等技术都有了很大突破。
其中量子关联成像技术,由于它的非局域性,抗干扰性,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 关联成像的原理关联成像又称为鬼成像(Ghost Imaging ),是一种全新的光学成像手段。
传统的光学成像,是一种几何光学成像,它要求物体和像出现在同一个光域中,例如平面镜、照相机等。
而在关联成像技术中,物体和像不在同一个光域中,也就是说如果将物体放在一个光域下,通过相关测量,可以在另外一个光域下观察到物体的像。
图1 (赝)热光关联成像原理图关联成像在实验装置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双光子纠缠关联成像,(赝)热光关联成像,以及计算关联成像。
论文以(赝)热光关联成像为例来介绍关联成像的成像原理,如图1所示。
激光照射到旋转的毛玻璃上形成随机散斑,随后这束光经由分光镜分成两束光强一样的光,其中一束光照射到物体上,并被放置在物体后面的桶探测器接收,该桶探测器没有空间分辨率,这个光路称为信号光路(或者物臂)。
另外一束光照射到具有空间分辨率的探测器上,如CCD 照相机,这个光路称为参考光路(或者参考臂)。
然后将这两路的测量结果进行关联计算,经过大量的测量可以重构出物体图像。
本文以传统的鬼像算法TGI 和经典的差分鬼像算法DGI 为例,使用matlab 做了仿真实验,原始图像是一副100×100px 的lena 图,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2(a)是不同测量次数下DGI 算法重构的效果图,2(b)是不同测量次数下TGI 算法重构的效果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鬼成像发展历史及现状 学号:1011010430 姓名:陈超 一,引言
近年来,量子通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巨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不仅引起物理学家、信息科学家的兴趣,而且也引起各国政府、军事部门、金融银行和企业厂商的重视。它的未来发展势将对整个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包括计算机科技、通讯科技、材料工程、精密测量技术、量子基础科学及信息论科学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对非线性晶体的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产生的双光子纠缠态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光学现象,如鬼成像[1]等。这些奇特的物理效应更新了我们对光现象的认识的传统观念,为开拓新的光信息技术提供了可能。由于光源具有量子纠缠特性,人们自然将之归于量子纠缠态的非定域性。在鬼成像系统中,纠缠光子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鬼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这两个相关光源而获得物体的像,而单独测量某一光源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鬼成像技术以其独特的非定域成像方式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热情,并在军事、医疗以及搜救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在军事上,鬼成像传感器可以使直升机或无人机获得能评估投下的炸弹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的图像,可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辨别敌我。除此之外,在医学领域和搜救行动中也能利用这种成像技术并且能避免云雾和烟等使常规成像技术无能为力的气象条件的干扰,从而获得更清晰的图像。作为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领域分支的鬼成像,以其独特的成像方式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发展历史及成果 (一)鬼成像基本知识 如图2.1所示,所谓鬼成像就是由同一个光源发出的两束光,其中一束通过物体照射探测器(称为信号光),另一束光(称为闲置光)的光路上不包含任何物体,最后对这两束光进行符合计数,符合测量的结果重现了物体,这种成像称为关联成像或鬼成像。鬼成像按阶数可分为二阶、三阶、甚至更高阶,按光源可分为真热光源(完全非相干光)、赝热光源、双光子纠缠光源和部分相干光光源。真热光源所发出的光称为热光,有时也称混沌光。真热光源中的大量原子、分子是独立地、随机地通过自发辐射发光的,各个基元辐射体发射的波列的相位关系是随机变化的。它们叠加而成的热光场有两个特点:首先热光场有着剧烈的随机涨落,其次热光场服从高斯统计分布,这是中心极限定理的直接结果。绝大多数光源,例如太阳、白炽灯、气体放电灯等都是热光源。赝热光源是通过激光入射毛玻璃产生的,因为这种光源的相干时间可调、亮度高,且具有良好的单色性。双光子纠缠光源是由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双光子。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是一种非线性过程,当一束高频泵浦光入射到光学非线性晶体上,晶体会自发地辐射一对信号——闲置光子,在被探测前,信号光子(或闲置光子)的位置和动量都是随机的。不同于一般经典成像技术,量子成像是利用光场的量子力学性质,在量子水平上发展出新的光学成像和量子信息并行处理技术。相对于传统光学成像 2
技术中通过记录辐射场的光强分布从而获取目标的图像信息的方法,量子成像则 图2.1 是通过信号光与闲置光的符合计数来得到物体的图像,而单一支路的探测器只能获得非常有限的物体信息,并且成像分辨率可以超过衍射极限。
(二)鬼成像发展及成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学者Klyshko 根据自发参量下转换光子对的纠缠行为,提出了鬼成像方案。1993 年巴西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纠缠光源,通过符合计数,能使原本由于退相干而消失的杨氏干涉条纹重新呈现在包含杨氏双蜂的光路上。稍早些时候,俄国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手段,使得物体的边缘衍射条纹,呈现在并不包含物体的光路上。此后,有关非局域性量子成像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Pitman于1995年提出鬼成像,认为这是一种通过复合计数得到物体像的方法。他的实验使用纠缠光子对,一路透过物体到达光子计数器,另一路直接到达光子计数器[2]。同年美国马里兰大学Yanhua Shih小组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双光子纠缠源的鬼成像。实验中有两个令人困惑的特征:一是对任何单路光的强度的测量均不能得到有关物体的任何信息;二是符合测量中的空间分辨部分是在没有物体的闲置光路中进行的,而对有物体的信号光路只进行桶测量。90年代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并且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这种新的研究领域称之为量子成像。通过目前对量子成像的研究,对成像信息和量子协议的概念的理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使得量子成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变得成为可能[3]。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鬼成像逐渐形成了系统的 3
理论,人们开始思考纠缠光源是否是实现鬼成像的必要条件。2002 年,Rochester 大学的Bennink 等人利用一个随机旋转的反光镜反射激光,得到了和量子符合成像的类似结果同时引起的了很大的关注。Bennink 等人的模拟实验和历史上的定域实在论的两粒子纠缠模型十分接近,两个实验的背后的物理理论支持有很大的不同,双光子的振幅几率和振幅的相关叠加是不可能在经典领域内模拟的。这种相似性引发的关于量子纠缠和经典关联的争论,这也是EPR 理论提出以来,物理学经久不息的议题的延续。后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证明鬼成像是可以通过赝热光源实现的。赝热光源可以被认为是经典的电磁波,其光电探测统计可以用半经典的光电探测理论来解释。与经典热光鬼成像相比,量子鬼成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由于鬼成像巨大的潜力,2003年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提议建立MURI中心来进一步研究量子成像这一新兴领域。这个提议很成功并且在2004年付诸实施。这个中心的主要研究课题是鬼成像,量子光刻,量子相干光断层扫描,量子激光雷达和单光子成像。这个中心的主要成员有Robert Boyd,John Howell,Malvin Teich,Alexander Sergienko,Bahaa Saleh,Jonathan Dowling,Jeffrey Shapiro,Prem Kumar,Geraldo Barbosa,Yanhua Shih,Morton Rubin,Fow-Sen Choa[2]。Boyd和Dowling在量子领域发表了一篇文章。Teich,Saleh,Wong和Shapiro在量子相干光断层扫描领域发表了一篇文章[4]。Howell,Anisimov,Dowling和Boyd发表了基于使用单光子和反向光子的成像模式的文章[5]。他们还发表了一篇关于高位量子通信的文章,Shapiro和Boyd发表了《The physics of Ghost Imaging》,并且和Yanhua Shih关于这篇文章进行了争论。Yanhua shih认为Shapiro和Boyd发表的《The physics of Ghost Imaging》忽视了一种需要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理论解释的鬼成像从而不完善,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鬼成像是一种非局域性相干现象还是局域波动相干强度的结果[6]。Shapiro和Boyd认为他们和Yanhua shih之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无透镜伪热光源鬼成像能否通过定量经典光电探测理论所解释,并进行了相关阐述[7]。2006 年,美国信息论科学家ECandes,J.Romberg,D.Donoho 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获取信号或图像的压缩感知理论。他们证明:对稀疏信号而言,与传统的逐点图像测量及信号恢复方法所需的采样数相比,如果信号测量矩阵可以表示为一个在时间、空间序列上均完全独立的无规噪声矩阵,则在采样数远远少于经典的奈奎斯特理论极限的情况下,可以用适当的数学工具以很高的概率完美地恢复其图像。2011年Yong Seok Heo提出了一种鬼成像新算法High dynamic rang imaging(HDRI),这种算法大大提高了成像效率[8]。 第一次鬼成像实验利用的是双光子的偏振态纠缠,由于鬼成像涉及到光的横向模式的测量,因此后来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态被应用到鬼成像当中来。就像位置与动量一样,轨道角动量与轨道位置也是一对服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物理量,可以利用它们作为纠缠源。理论分析得出,任何可以被螺旋相位exp(ilθ)所描述的光的模式都携带有轨道角动量,每个光子的轨道角动量的值为lh。在量子水平上,已经被证明自发参量下转换光子对的轨道角动量就有纠缠特性。 量子光学提供了一个独特地方法研究量子力学效应。通常,研究物理对象的粒子特性要比研究物理对象的波特性要简单。但是光学恰恰相反,研究光的粒子特性是很困难的[9]。光的量子特性的使用将很有可能突破经典成像的局限。鬼成像已经被应用与无透镜成像,超分辨率和纠缠检测等[2]。
三,结论 4
由于量子态的特殊性质从量子信息领域到量子成像领域产生了新的革命性的技术。通过对光的量子态的研究,量子成像正在逐步克服经典成像的局限。量子技术领域中以光子为基础将纠缠应用于光源的研究得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成果,如量子密钥技术,量子隐形传输技术,现行光学量子计算技术,纯化和量子计量技术[10]。这些领域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这项技术仍有几点不是很清晰。比如在现在的实验工作中要么通过测量正常化的CFs强度,要么通过测量去背景的CFs强度。与此同时,最近大量的理论性文章只考虑最简单的CFs,不考虑正常化或去背景的CFs[11]。量子成像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四,参考文献 [1]Jeffrey H. Shapiro,Robert W. Boyd.The physics of ghost imaging.Quantum Inf Process DOI 10.1007/s11128-011-0356-5(2011)
[2]Dixon,P.B.,Howland,G.,Chan,K.W.C.,O'Sullivan-Hale,C.,Rodenburg,B.,Hardy,N.D.,Shapiro,J.H.,Simon,D.S.,Sergienko,A.V.,Boyd,R.W.,Howell,J.C.Quantum ghost imaging through turbulence.Phys.Rev.A83, 051803(R) (2011)
[3]Robert W.Boyd,Peter J.Reynold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quantum imaging.Quantum Inf Process11:887–889DOI 10.1007/s11128-012-0401-z (2012)
[4]Malvin.Carl.Teich,Bahaa.E.A.Saleh,Franco.N.C.Wong,Jeffrey.H.Shapiro.Variationon the theme of quantum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 review.Quantum Inf Process 11:903–92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