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合集下载

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肉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肉牛养殖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肉牛养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1. 饲料问题: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在饲料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包括饲料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

而且,部分养殖户在饲料配置上盲目跟风,导致饲料成本过高,影响了养殖效益。

2. 疫病问题:肉牛养殖业在疫病防控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目前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疫病防控不力、防疫水平不高、疫病传染力较大等问题,导致了肉牛养殖的健康风险增加。

3. 管理问题:部分养殖户在肉牛养殖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了养殖环境的混乱和养殖效益的下降。

4. 品种问题: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存在着品种单一、缺乏品种改良,导致了养殖肉牛品质和服用率的下降。

以上所述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二、对策建议:1. 饲料问题解决对策: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推广高效节能的饲料配制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户采用新技术和新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和稳定性,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 疫病问题解决对策:应当加强对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队伍的流动性,及时发现和控制疫病,保障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 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应该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提高养殖效益。

4. 品种问题解决对策:应该加大对肉牛品种改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养殖户的种养技术指导,提高养殖肉牛品质和服用率。

通过上述对策建议,相信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产业概况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人们对优质肉制品需求的增加,肉牛产业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2019年,中国肉牛存栏数达到了1.2亿头,总产量达到了500万吨。

然而,与其他畜牧业相比,我国肉牛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配套服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现状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户数量逐渐增加,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专业肉牛养殖场。

而且,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投入肉牛养殖领域,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2.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肉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行业内的技术水平整体较低。

肉牛的繁殖、喂养、疾病防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3. 整合资源加强产业链在一些地区,肉牛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包括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但是,整体上仍需要加强产业链的整合,提高产业效益。

三、发展趋势1. 提高科技含量未来,肉牛产业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包括优良肉牛品种的培育、饲养技术的提高、疾病防控等方面。

同时,智慧养殖、农机化养殖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随着人们对肉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肉牛产业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打造优质肉制品,拓展国内外市场。

3. 加强标准化管理和环保意识未来肉牛养殖将更加注重环保理念,推行标准化养殖管理,减少养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四、发展建议1. 提高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

2. 完善肉牛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本土化优良品种。

3.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肉牛饲养等技术的培训力度。

本报告分析了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发展建议,希望能为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3年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消费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肉牛养殖是国内畜牧业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细分领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将简单分析当前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大,需求增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肉类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肉牛养殖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我国畜牧业中,肉牛养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我国肉牛养殖面积维持在4000-6000万平方米之间,年饲养量约在1.1-1.4亿头左右。

具体来看,各省份肉牛养殖市场规模有所不同。

以人均肉牛养殖头数计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养殖量最大的省份。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饲养技术的发展,肉牛养殖行业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根据国内相关报告显示,我国肉牛养殖市场总体需求呈现出较为饱和的趋势,尽管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缺口,但总体上行业的需求已经相对稳定。

二、技术水平提高,品质更加优化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肉牛的生长发育、饲养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均需要不断优化和精细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肉牛养殖技术是保障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涵盖着肉牛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

当前,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养殖管理标准化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细心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各种高-tech工具,从而为肉牛养殖行业带来更为优秀的品质。

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肉牛养殖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大牧场都在以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争夺市场份额。

而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往往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只有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胜出。

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当前,肉牛养殖行业已逐渐成熟,国内外企业加速进入,加强投资发展自有品牌,从而进一步驱动着肉牛养殖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养牛业的发展和现状

养牛业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养牛业(de)现状发展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现状及基本方略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de)重点是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而养牛业则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牛可以充分消化猪、禽等家畜不能有效转化(de)农作物秸秆资源,而且牛肉、牛奶都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所必需(de)高级食品,市场缺口很大.“以奶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稳定猪、禽生产”已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畜牧业发展(de)基本方略.1 中国奶牛、肉牛基本情况1.1 中国养牛业基本情况中国养牛历史悠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养牛业发展更快.养牛业作为现代农业(de)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de)作用.目前我国黄牛存栏已突破1亿多头,牛肉产量达到700多万t ,城镇居民牛肉人均购买量为2 kg 左右.不同地区牛肉消费差距非常明显.其中,西藏人均购买量最多为11.50 kg;山西省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为0.66 kg .随着我国经济(de)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上涨伴随着膳食结构(de)改善,牛肉(de)消费将会逐步增高,加之各地政府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肉牛生产(de)扶持力度,加快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牛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牛肉将会继续保持稳定(de)发展态势.但我国养牛业发展却存在着品种单一、良种率低、饲养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养殖效益差等诸多问题,乳、肉产品加工也面临着产品多元化和功能化(de)严峻挑.1.2 中国现有(de)主要牛品种不同(de)牛品种或类型(地方良种) 是人类长期辛勤选育(de)产物,由于产区生态环境、选育方向及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各品种具有不同(de)生物及遗传特性、生产性能和对生态条件(de)适应性,呈现出牛品种(de)多样性.全世界现有牛品种1 000多个,其中分布较广(de)有250个.目前,我国地方黄牛品种52个,共1.4亿多头,包括3个类群52个品种,分别为北方牛、中原牛以及南方牛.其中,北方牛13个品种,包括延边牛、复州牛、蒙古牛、哈萨克牛、西藏牛、太行牛、拉萨黄牛、柴达木黄牛、阿勒泰白头牛、阿沛甲咂牛、日咯则驼峰牛、樟木黄牛、甘孜藏黄牛;中原牛9个品种,包括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冀南牛、平陆山地牛、蒙山牛;南方牛30个品种,包括温岭高峰牛、台湾牛、皖南牛、广丰牛、大别山牛、枣北牛、巴山牛、巫陵牛、盘江牛、雷琼牛、云南高峰牛、荡脚牛、徐州黄牛、吉安黄牛、锦江黄牛、舟山牛、南丹黄牛、闽南牛、涠洲黄牛、凉山黄牛、平武黄牛、三江牛、峨边花牛、川南山地黄牛、务川黑牛、黎平黄牛、威宁黄牛、邓川牛、迪庆黄牛、昭通黄牛.奶牛品种1个,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共1 000多万头.水牛品种24个,共2 217万头,包括上海水牛、海子水牛、山区水牛、温州水牛、东流水牛、福安水牛、信丰山地水牛、峡江水牛、信阳水牛、恩施山地水牛、汉江水牛、滨湖水牛、兴隆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涪陵水牛、宜宾水牛、德昌水牛、贵州白水牛、贵州水牛、德宏水牛、滇东南水牛、盐津水牛、陕南水牛.牦牛品种11个,共1 360万头,包括九龙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洼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木里牦牛、中甸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牛、新疆牦牛.2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面临(de)主要问题2.1 中国奶牛选育改良面临(de)主要问题尽管近几年我国奶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看,奶业在农业中依然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de)产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具体体现在奶牛单产水平低、原料奶质量差、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良种率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疫病防疫体系不完善等许多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奶业(de)发展空间大、潜力大,后发优势明显.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奶业科技成就,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奶牛育种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de)差距,加强对奶牛群体遗传改良(de)成效、良种资源现状、奶牛品种总体生产水平、优秀种牛(de)遗传素质和性能等方面(de)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奶牛育种(de)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奶业(de)发展在我国长期没有受到应用(de)重视,因此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稳定(de)育种目标、长期(de)改良方案、系统成熟(de)技术、高效(de)运行机制,致使全国奶牛生产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限制了奶业(de)发展.(2)奶牛群中良种覆盖率很低,对我国480万头奶牛进行统计,真正纯种(de)荷斯坦奶牛仅有1/4,其他多为低产(de)改良牛,甚至未经改良(de)土种牛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效果较好(de)“冷配”改良工作出现滑坡和停滞.在牛奶总产量中,大部分是依赖低产牛生产(de),饲养低产牛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导致了牧区生态(de)进一步恶化.(3)我国始终未建成科学、规范(de)良种奶牛繁育体系,一些已被发达国家所证明(de)行之有效(de)选育改良技术,诸如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等技术措施尚未得到完全实施,因此奶牛群整体(de)遗传改良进展迟缓.(4)我国迄今尚未形成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de)能力,因此多年来用于牛群品种改良(de)种公牛主要依赖国外引进,而国外引进(de)未经验证(de)青年公牛其改良效果有限,使得我国(de)奶牛群(de)遗传改良受到很大制约.(5)长期以来,我国奶牛生产管理体制不合理.在这种体制下,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致使我国牛群中存在着优良(de)种质也难被发掘,即使发掘了也很难在改良低产牛中发挥作用. 2.2 中国肉牛选育改良面临(de)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de)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善,牛肉(de)消费逐步增高,加之各地政府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肉牛生产(de)扶持力度,加快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牛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牛肉继续保持稳定(de)发展态势,全国牛肉产量达到711.5万t .但我国肉牛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肉牛育种(de)发展.(1)肉牛良种率低,必须优化牛群结构.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要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秀(de)肉牛品种,改良我国现有(de)地方品种牛,提高其生产性能;需要抓好地方优良品种牛(de)选育工作,强化其产品(de)品质特色,提高地方优良品种牛(de)竞争力;同时需要利用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加快国内优良品种牛(de)培育和肉牛生产步伐,迅速提高牛群质量和良种比例,尽快形成品种优势.优化牛群结构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牛(de)繁育特性,合理确定具有不同优点和繁殖特性(de)基础母牛、后备母牛(de)比例,最终形成出栏率高、生产周期短、有持续发展能力(de)牛群结构.(2)我国没有自己(de)肉牛专用品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引进(de)国外肉牛品种来改良黄牛,以提高本地牛(de)生产性能,取得了较好(de)成效.但目前国内牛肉生产大部分都是国外肉牛品种(de)杂交改良后代经过短期(de)快速育肥之后进行屠宰.国外肉牛品种(de)引入对提高本地黄牛(de)生产性能和我国肉牛产业化(de)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国外品种牛(de)改良后代,对我国不同区域(de)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应性相对较差,同时由于我国现有(de)饲养管理水平达不到国外品种牛(de)生长发育要求,使肉牛出栏周期变长,发挥不出最大生产性能,从而使产肉量上不去,牛肉质量也不高.而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如秦川牛、晋南牛、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等虽然生产性能不如外国品种,但肉品质好,风味独特,是国外一些肉牛无法相比(de).我们需要以本地优良品种牛为基础,适当导入国外肉牛基因,来改造我国黄牛(de)缺点和不足,以保质增肉为目(de),培育我国自己(de)肉牛专用品种.(3)我国(de)肉牛业仍然是以家庭养殖为主,独立经营(de)小规模、分散式(de)生产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新形式下(de)肉牛业发展要求.我们急需示范推广肉牛养殖技术,建立肉牛养殖示范乡、示范小区等,利用现有(de)肉牛品种资源优势,进行品种间杂交优势组合,来进行生产繁育.同时将现有(de)科研成果进行组装配套集成,对肉牛进行规范化育肥,提高肉牛(de)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4)我国尚未建立完善(de)疫病控制和监测系统,有效(de)疫病控制和监测系统是育种(de)基础.加强疫病控制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监督和动物防疫屏障基础建设,形成功能齐全、手段齐全(de)监控系统,制定和完善畜禽育种、生产、加工环节(de)技术规程,形成一套完整(de)质量标准体系,为我国畜禽育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4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de)基本方略我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需要遵循“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de)基本原则,坚持“本品种选育为主,结合适度导血改良”(de)指导思想,通过组建核心群和育种群,开展良种登记来开展奶牛、肉牛(de)选育工作.实际上,纯种选育和杂交改良都是我国奶牛、肉牛选育提高(de)主要途径,纯种选育提高是遗传改良,杂交改良应以导血杂交、定向选优为主,不宜大搞级进杂交.而且,遗传改良不是目(de),是手段,产业化开发才是终极目标,但产业化开发离不开优质高效(de)良种作支撑.4.1 奶牛选育改良(de)基本方略针对我国奶牛(de)问题和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实现我国奶业和奶牛育种持续发展(de)基本方略,仍然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de)基础工作,将我国荷斯坦奶牛选育成遗传素质稳定、良种覆盖率大、生产性能高、体质健壮、体型外貌良好、适应性强、利用年限长(de)奶牛群体,以适应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de)需要.第一,需要制定国家奶牛品种改良长期发展规划,其中应包括相应(de)种质管理法规,对种公牛站和良种场(de)规划、审批和管理制度,制定宏观(de)奶牛育种目标和牛群遗传改良方案,资助奶牛遗传改良基础工作.第二,应摆脱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重数量、轻质量、不讲效率”(de)弊病,在稳定目前并不算少(de)奶牛总规模(de)基础上,着力提高奶牛群体(de)整体遗传水平,在奶牛群(de)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系统地实施牛群遗传改良选育技术、改良中低产牛,使牛群平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高产奶牛繁育体系,有目(de)地培育奶牛育种核心群,为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建立一条非常清晰(de)、先进(de)奶牛群体选育提高(de)技术路线,通过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广泛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带动全群(de)遗传改良.第四,继续扩大奶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依靠国际先进(de)科技力量强化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实施效果,探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全面开展合作.第五,深入开展奶牛育种科研工作,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胚胎工程技术等来提高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和高产奶牛繁育(de)效率,同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de)条件和需求培育几个奶牛新品系.4.2 肉牛选育改良(de)基本方略针对我国肉牛育种中存在(de)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运用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de)新理念,加快了秦川肉牛(de)选育进程,同时,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密切合作,积极借鉴其选育秦川肉牛新品系(de)成功经验,加强了牛(de)选育工作.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de)基本方略是根据我国现时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如育种场、繁殖场、商品场不配套,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不配套,纯繁与杂交不配套) 等实际情况,为了克服封闭条件下选育群体过小对选择带来(de)困难,提高育种速度.可在以往选育工作(de)基础上,以国有(de)育种场为育种核心群,同时吸收多个世代与当地黄牛级进杂交改良后代,形成不同(de)地方类群,并不断从国外引进种公牛、精液、胚胎或部分优良母牛,丰富遗传资源.其实质就是建立多目标、多性状、多血缘系(de)优化选配模型和开放(de)育种核心群(国内外及各系别不限) ,吸收不同品系或类群(de)高代杂交改良牛(de)优秀个体,进行核心群选择组群,并应用BLUP 等技术,提高选种选配(de)准确性;采用人工授精(AZ)和胚胎移植(MOET)等生物科学技术,提高种公牛(de)选择强度和种母牛(de)利用强度,加快中国肉牛新品种(de)育种进程.。

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技术简报三: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吉林省地处东北肉牛产业带腹地,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黄牛养殖历史悠久。

吉林省肉牛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吉林省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

一、发展现状(一)肉牛数量近年来,吉林省肉牛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

2007年,全省肉牛发展到1028.5万头,期末存栏643.5万头,累计出栏38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9%、10.4% 和4.1℅。

全年牛肉产量达到21.7万t,同比增长7.5%。

据2004年全国排名,肉牛存栏量列第六位、出栏量列第四位;牛肉产量列第四位,人均占有量列第二位。

(二)品种资源全省现有肉牛(黄牛)品种12 个,其中地方品种1 个,即延边黄牛;培育品种2 个,即中国草原红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引进品种9 个,即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皮埃蒙特牛、英短角牛、海福特牛、蒙特里亚牛和长白山黑牛等。

从布局上看,草原红牛主要集中在白城市、松原市和长春的榆树市,饲养量12 万头,其中出栏4 万头,存栏8 万头;在存栏中,基础母牛近5 万头。

延边黄牛主要集中在延边州和通化市、白山市以及吉林市部分山区县(市),饲养量80 万头,其中出栏25 万头,存栏55 万头。

纯种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皮埃蒙特牛主要在长春肉牛繁育中心、白城市种公牛站、延边州种公牛站和四平市种公牛站中饲养,专门用于肉牛品种改良,现存栏种公牛103 头。

在全省存栏肉牛总量中,主要是西杂后代,达400 多万头,占80% 以上。

(三)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建设吉林省现已建成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市)17 个,年饲养肉牛413.6 万头,占全省肉牛饲养总量的46.7%。

全省现有规模养牛场(户)16.3 万个,比1995 年增长38.1%;年出栏肉牛230.2 万头,规模养牛比重为47.2%。

规模场(户)年出栏50~99 头的10028 个;年出栏100~499 头的3302 个;年出栏500~999 的343 个;年出栏1000 头以上的60 个。

国内外肉牛养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肉牛养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肉牛养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养殖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肉牛养殖。

大家可能会想,肉牛养殖这块咋就这么热呢?其实原因也简单,吃肉的需求大啊,大家都爱吃牛肉嘛。

不光是我们这儿,全球的肉牛养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让养殖变得更科学、更高效。

别说,肉牛的养殖技术走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饲料和圈舍那么简单了,真的是越来越讲究了。

回到国内,咱们的肉牛养殖这几年来也是有了不少的变化。

以前我们养牛,多少都是靠经验,靠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

有些人搞养殖就是看着牛吃饭、喝水,照顾得很细心,结果牛也长得肥胖,到了卖牛的时候,肥得不行。

可是这个做法,也并不见得能事半功倍,反而有时候就是“看似美好,实则没啥效果”。

如今,咱们不光是要“养得好”,更要“养得巧”。

有了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后,养殖户可以精准控制牛的饮食和运动量,甚至连牛的健康状况都能实时监测。

靠科技提高效率,咱们的牛肉市场也能稳步增长。

比如像现在流行的“智能化养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养殖场里的温湿度、饲料的种类都能一键掌控,让牛牛们的生活环境更舒适,长得也更快。

说到国外,肉牛养殖技术就更牛了。

人家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做“精细化管理”,就拿美国来说吧,他们的牛肉生产一直很先进。

不仅是在品种改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还开发出了超高效的饲料配方。

美国的养殖场,几乎每只牛都能得到个性化的照顾,甚至连牛的心理健康都能监测呢。

想想看,养牛养到这种程度,牛也能过上“贵族”生活了吧?国外的养殖场还十分注重环境的保护。

比如,澳大利亚那边的养殖业很重视自然草场的保护,避免过度放牧让草原退化,牛肉的生产方式也更绿色环保。

像这种多方位的技术提升,真的是在肉牛的品质和产量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说回来,国内虽然起步相对晚一些,但发展速度也是不容小觑。

咱们越来越注重“种牛育种”了,不再单纯地以数量为目标,而是通过选育优质品种来提高肉牛的质量。

你看,现在的肉牛不比以前了,个个都是大块头,肉质又嫩又多,咱们吃到嘴里的牛肉都快能做“品鉴”了。

农村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村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村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农村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肉牛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首先,农村肉牛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对优质肉类需求的增加,农村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场数量逐渐增多,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其次,农村肉牛产业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农村肉牛的养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养殖效率和肉牛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肉牛产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的养殖水平,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另外,农村肉牛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肉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农村肉牛产业作为肉类供应的重要来源,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的来说,农村肉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养殖业的环保问题、饲料成本的上升、市场竞争的加剧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创新,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肉牛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农民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村肉牛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拓展肉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农村肉牛产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农村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向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村肉牛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肉牛养殖调研分析报告

肉牛养殖调研分析报告

肉牛养殖调研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肉牛养殖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分支,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当前肉牛养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本次调研分析报告。

2. 调研对象和范围本次调研选择了市场上主要经营肉牛养殖的企业和农户作为调研对象,涵盖了广泛的地域范围和养殖规模。

3. 肉牛养殖市场需求分析通过调研了解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肉牛养殖市场需求旺盛,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包括对新鲜、高品质肉类的需求增加,以及对有机、绿色、无添加的健康肉类的需求。

4. 肉牛养殖产业链分析肉牛养殖产业链主要包括种牛供应、养殖技术、饲料生产、养殖设备、肉类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目前,种牛供应不足、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饲料生产企业少、养殖设备更新换代较慢、肉类加工企业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5. 肉牛养殖现状与问题分析通过对肉牛养殖行业的实地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养殖场规模不一,中小型养殖场面临生存压力;养殖技术不规范,导致肉牛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饲料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肉牛生长效果;养殖设备陈旧,效率低下;肉类加工环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

6. 肉牛养殖发展趋势分析在调研中发现,未来肉牛养殖行业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重视,有机肉类和绿色肉类的市场需求将逐渐增加。

7. 对策建议鉴于肉牛养殖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种牛供应,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规范养殖管理,加强饲料质量监管,推进养殖设备升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拓宽销售渠道。

8. 结束语通过本次调研分析报告,深入了解了肉牛养殖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我 国肉牛生产的优势区域 存栏与牛 肉产 量在全 国的份额状况
优势区
包含省份
存栏占比(%)牛肉产量 占比(%)
我 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 ,逐渐成为政府部 门
和研 究者们 重点关注 的畜牧 业 产业 之一 。在 2O
注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和全国 肉牛优势 区域布 局
世纪 8O年代之前 ,我 国养 牛主要 目的不是产 肉 规划 (2008 ̄201 5年)整理 。
牛 肉人均 消 费水平 约 为 5.4 kg/年 ,远低 于 美 国 问题
(44.1 kg/年)、加拿大 (39.2 kg/年)等在 20世纪末 2.1 母牛存栏 下滑威胁 产业 的健 康 发展 母牛
畜 牧兽 医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问题与未来发源自 曹建 民 ,张越杰 , 田 露
(1。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2.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 38)
中图分类号 ¥8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692(2010)03—0005—03
暴露 了 自身的一些 问题 ,本文对现阶段我 国肉牛 例不 到 18%。显然 ,我 国的 肉牛养殖基本上还 是
产业 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并就未来发展提 出 以农 民为主体的小规模养殖 ,其原因主要在 于我
政 策 建议 。
国的 肉牛产业起 步晚 ,而且是从役用牛养 殖逐 渐
1 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 的基本情况 1.1 肉牛生产状况
而是役用 ,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1.1.2 肉牛 养殖方 式与养 殖规模 目前 ,我 国
高,肉牛产业发展迅速 , 目前我 国的牛 肉产量 已 肉牛养殖 是以分散 、小规模 的农户养殖 为主 。根
经达 到 600万 t以上 (中国统 计年鉴 ,2009),成 据 2008年 中国畜牧年鉴 ,我 国肉牛散养户 (10头
原、东北 、西北、西南 4个 明显的区域 (如表 1所 示 )。 据 统 计 ,2008年 肉 牛 优 势 区 域 共 存 栏 7 499.3万头 , 占全 国 肉牛 存栏 头数 的 70.91%; 优 势 区域牛 肉产 量 为 513.9万 t, 占全 国牛 肉总 产量 的 83.81%。
为美 国和 巴西之后 的第三大牛 肉生产国,在 部分 以下)的牛 出栏量 占总 出栏 量 的 60%左右 ,养殖
地区 肉牛养殖 已经成 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 民增收 规模在 10~49头 的饲养户 出栏牛数量 占总 出栏量
的新亮点 。然而 , 肉牛产业在快速发展 的同时也 的 22.35%,100头 以上 的养殖者 肉牛 出栏所 占比
个企业 最高屠宰量 l5万头 ,总产量不 到 100万 家相对多 ,贸易区域遍布亚 洲、非洲 、欧洲、南 t,只 占 全 国 牛 肉 总产 量 的 13%左 右 。 部 分 企 业 美 洲和北美洲 。尽 管进 出 口涉 及 的国家 比较 多 ,
已具备了国际先进 的屠宰加工水平 ,并 已初 步培 但进 出 口数量相对 小 ,根据 最近 10年的海关统
成员。主要从 事畜牧业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 [项 目来源]国家 肉牛产业 技术体系课题 。
牛屠宰加工条件逐步 由开放 的手工屠宰 向封 闭的
2o1 O o3
北 京 68家 宾 馆 、
饭 店 考 察 表 明 ,
北 京 每 年 需 要 的
白牛 肉在 6 000 t
以 上 , 而 全 国 需
产 绝 大 部 分 用 于
分割 向精细分割过渡 。一些 规模大 、效益好 的品 满足 国内的消费 ,牛 肉的进 出 口量 占国内产量 的 牌加工企业在优势区 内崛起 ,这些企业 的发展推 比例都很低 。我 国肉牛产业 相关的进 出口产品主 动 了肉牛屠宰 加工 的进步 。2007年 国 内大 中小 要 包括活牛 、鲜 冷牛 肉、鲜 冷牛杂碎 及其制 品, 型屠 宰 肉牛企业约 1 000家 ,屠宰 能力 1 200万 中国牛 肉进 口来源 国主要 有澳大利亚 、新西兰 、 头左右,产能 占全 国肉牛出栏量的 20%左右 ;单 巴西 、巴拉圭等 国家;而 牛肉产 品出口 目的地 国
转 变而来 。但 是,随着产业 的发展 , 肉牛生产 组 织化 程度不断提 高,培育了一大批 养牛专业合 作
1.1.1 肉牛 生 产 的 区域 布 局 与牛 肉产 量 份 额 社 和养 牛协 会 ,广泛 推行 “公 司+合 作 组织 +农
随着 牛肉需求的增加 ,我国的 肉牛生产逐渐从牧 户 ”的组织化模式 ,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 日益 紧
求 乳 犊 牛 肉 、 白
牛 肉 约 3万 t, 红
牛 肉、犊 牛 肉在 5
页 to
1.4 -肉 牛产 业 的
进 出 口状况 _尽 管 肉牛 产业 在 最
近 的二 十 几 年 取
得了 飞 速 发 展 , 但 我国 牛 肉 的 生
机械屠 宰过渡 ,由热分割 向冷分割过渡 ,由简单
区向农区转移 ,依靠本地 区的资源优势形 成了中 密 。
1.2 我 国 肉牛产 业 的加工 环节状 况 我 国 肉牛
[收稿 日期]2oio一0卜05
屠宰加工逐渐 由简单 向精细加工方 向发展 。随着
[作者简介]曹建民 (1973一),男,博士 ,内蒙古农业 大学 经济
管理学院副教授 ,硕 士生导师,国家肉牛产 业经 济功能研究室团队 产 业 的发 展 和 人 们 对 高 质 量 牛 肉需 求 的增 加 , 肉
育 出一些全 国性的知名 品牌 。
计 资料 ,我 国近 l0年牛 肉的年进 出 口量均不到
1.3 我 国牛 肉的消 费状 况 我 国的 牛 肉消 费水 产量 的 2%,进 出口对 我 国肉牛产业 的影响非常
平低 于发达 国家 ,但 牛 肉消 费需 求呈 现不 断提 小 。
高、城镇居 民消 费水平远高于农村的特 点。我 国 2 当前 肉牛产 业 发展 中存 在非 技术 的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