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浅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摘要】寻找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各种原因,提高实验室对血小板计数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和疾病的治疗依据,确保用药的安全,需加强对标本的验收,仪器影响,治疗等过程中引导起变化进行分析,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尽而减少分析异常,而得到准确结果,就必须对分析仪器进行监测、纠正系统误差、严把标本接收关,对治疗前后标本做好时间与用药的备注,及时与临床进行联系,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关键词】血小板异常原因随着现代检验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血球分析仪已成为各医院进行血细胞计数的主要工具,已基本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手工做法,具有快速、方便、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也得到相应提高。
但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异常,仪器却无法直接体现。
由于检验工作量大,实验室呈流水线形式报告,而个别标本的抽查和手工复查也未能完全防止异常结果的产生。
因此,检验人员对仪器各种性能掌握,对血小板影响因素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对结果做出准确判断,查找原因,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异常报告发出,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
多年来,笔者对住院及门诊病人就血小板结果出现较大异常进行原因查找,从中对患者的准备、标本质量、仪器本身、药物作物四方面进行了探讨,现做如下分析:1 患者的准备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减少运动保持平静。
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冬天门诊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应等其暖和后采血。
患者的精神状态、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因素,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均有一定影响。
2 加强对标本的验收查对,是确保血小板计数准确的主要因素2.1 抗凝剂的使用要求标本是否用EDTA-K2进行抗凝且抽取的血量是否符合抗凝剂比例要求,不适宜的抗凝剂以及血量过多直接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接收标本时要仔细查对。
2.2 正确的采血方法抽血时避免反复穿刺将组织液抽出或将气泡混入,抽血时要求流畅,避免在淤血、伤口、溃疡等附近采血,使用压脉带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血小板总数结果不降,坚决杜绝输液侧进行抽血。
血细胞计数影响因素分析

血细胞计数影响因素分析张艳春;白朝华;徐丽【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15(21)2【摘要】本文分析血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发现血细胞检测结果受环境温度、放置时间、采血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检验人员在采血和检测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
%Factors influencing blood cell count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blood cell detection results wer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place‐ment time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and so on ,and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blood collection and detection process should be removed as far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provide real and reliable test results for clinic .【总页数】2页(P141-141,142)【作者】张艳春;白朝华;徐丽【作者单位】463000 河南·驻马店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463000 河南·驻马店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463000 河南·驻马店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1【相关文献】1.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分析 [J], 周莉;陈军政2.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钟红梅3.LH75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陈睿4.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J], 刘菊5.MEK-7222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分析 [J], 王小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小板的检测原理及误差分析(1)

镜检
解决方案: 显微镜镜检发现有红细胞大小不 均,有大量红细胞碎片存在。血 小板散在分布,数量正常。此种 情况下,PLT-I必然假性增高, 使用PLT-F可以完全排除干扰
3、巨大血小板
• 刘某,女70岁,因身体不适,在县城二级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 WBC:6.1*10E9/L,RBC:5.4*10E12/L,HGB:132g/L,PLT:10*10E9/L, 转诊至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就诊,PLT-I:8*10E9/L,使用PLT-F通道 后,PLT-F:24*10E9/L, IPF:75.8%,推片镜检,可见血小板明显减 少,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
非常感谢!
血小板的检测原理及误差分析
学术应用部 张文忠
血小板基础
• 什么是血小板? • 血小板(platelet,PLT)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
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 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 • 正常血小板形态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3um, 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血小板体积小。
PLT-I方法学优缺点
• 优点:目前常规筛检PLT的主要方法 • 1.检测速度快 • 2.重复性好 • 3.准确性高 • 4.同时提供多项指标
• 缺点: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 1.假性增高: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微小细胞碎片 • 2.假性减低:微小血小板、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
光学法(PLT-O)
无PLT体积分布异常报警信息
有PLT体积分布异常报警信息
单位
低值范围的血小板样本中,PLT-F测定的精度最高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Correlation with immnological method ( anti-CD-61 Ab; Abbott ). Subjects: Samples with PLT-I measurement abnormality (n=120), fragments, g-PLT and so on.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与参数分析

三、激光散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原理
➢
如细胞(或其他颗粒)用
荧光染料染色,则染色后的细胞
(或其他颗粒)被激光照射时,
可产生不同波长的荧光散射,
可用检测器接受散射荧光。将
来自各种散射光的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即可准确区分正常类
型的细胞(其他颗粒)。激光
散射法在区别体积相同而类型
不同的细胞特征时,比电阻抗
法血细胞分群更准确。故激光
细胞膜脂质层可测定细胞的导电性,
提供细胞内部化学成分、细胞核和
细胞质(如比例)、颗粒成分(如
大小和密度)等特征性信息。电导
性特别有助于鉴别体积虽相同、但
内部结构性质不同的细胞(或相似
体积的颗粒)如淋巴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两者直径虽均9~12um,但
在高频电流检测时,因两类细胞不
同核质比例而出现不同的检测信号。
嗜碱性粒细胞散点图
1、流式细胞术、电阻抗、射频和特殊细胞染色法
检测通道:
➢ (3)未成熟粒细胞信息(IMI)
通道:用射频、电阻抗和细胞化学
染色法。在细胞悬液中加硫化氨基
酸,幼稚细胞与硫化氨基酸结合的
量多于较成熟的细胞、且对溶血剂
有抵抗作用。因此,当加入溶血剂
时,成熟细胞被溶解,只留下幼稚
细胞(含未成熟细胞、原始细胞、
➢ 电阻抗法可精确测量出细胞
(理。电 •
阻抗法还与光学检测原理组合应用 于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中。
电阻抗法细胞计算原理
二、射频电导法
➢
射频指射频电流,是每秒变化
大于10000次的高频交流电磁波。电
导性即电的传送性能。高频电流能
通过细胞壁。用高频电磁探针渗入
2、双流体(双鞘流)动力连续系统(DHSS)
显微镜与血细胞计数仪在血小板计数中的检测作用与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显微镜与血细胞计数仪在血小板计数中的检测作用与影响分析
作者:何少雄叶旭英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仪在血小板计数检测中的结果差异。
方法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严格按规定操作检测标本得出结果,并对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本用血涂片法验证对照。
结果当血小板正常时,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血小板升高时,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血涂片法所测值与二者都无相关性,无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准确。
当血小板降低时,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当并发高脂血症时,血涂片验证法与显微镜手工法相关性更高(P<0.05),血细胞分析仪法的测量误差比较明显。
结论在血小板计数在正常值范围内时,两种检测方法都很准确,但前者更加简单、方便和迅速;当在病理情况下时,尤其是血小板严重减少和出现形态改变时,两者都会出现测量误差,但显微镜手工法相对准确些。
在临床检查时,先使用细胞分析仪进行定性检查,若有异常应用显微镜手工法做重复检查,提高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细胞分析仪;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 R446.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2-112-02。
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时MCV、MPV对结果的影响

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时MCV、MPV对结果的影响发表时间:2012-02-08T16:31:33.8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0期供稿作者:邹乔云郭慧[导读] 血液细胞分析仪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而其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却越来越引起相关技术人员的关注。
邹乔云郭慧(陆良县中医院检验科云南陆良 650000)【摘要】通过对CD-1700计数血小板与手工法计数血小板的结果进行比较,当MCV低于正常或MPV低于/高于正常时,仪器计数结果均与手工计数结果不符,此时仪器计数的结果不可信,需要手工复查。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 MCV MPV血液细胞分析仪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而其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却越来越引起相关技术人员的关注。
为了探讨MCV、MPV对仪器法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现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并把两者的结果做比较。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和试剂CD-1700血液细胞分析仪和进口配套试剂。
1.2 血小板计数手工法1%草酸按稀释液,按操作规程操作[1]。
1.3 检测方法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对20例MCV<80fl;18例MPV>13fl;20例MCV>80fl,且MPV<13fl;10例MPV<8fl的标本进行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方法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时,MCV过低,MPV偏低或偏高时,与手工计数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MCV、MPV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109fl)3 讨论CD-1700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是电阻抗法,即细胞通过微孔时产生的瞬间电流变化来识别、计数血小板,临界值为2.0-20.0fl。
对于临界值以外的血小板,仪器根据正常人血小板提及符合正态分布的理论,通过0-70fl的电子拟合曲线,将这些大小异常的血小板估计计入。
当MCV>80fl,且MPV<13fl时,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无显著差异,表明一起发的计数结果真实可靠。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的分析

更多增加 , 本文 中 l 1 例多 为原 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 血小 板无力 症、 急性心梗 患者等。 3 . 5 高胆 固醇 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 , 低密度脂蛋载脂蛋白可促进血液 高凝状 态 , 血 液凝 血因子 活性增 强 , 纤 溶性减 低 , 血小板 凝集 性增 高, 部分患者可引起假性血 小板减少。此时应采末梢血 手丁计数血
范围。血 小板直方图出现 明显 波峰右移 , 在病理情况下, 大血小板会
常规样本 中, 将P L T 小于 6 5 x 1 0 9 / L的标本选 出 3 6 0 例, 血涂 片复检 , 去除血片 中无聚集血小板 、 散在分 布与 人T显微镜计数值相 符的标 本, 即是假性 血小板减少 , 作 为实验标本 , 共计 7 8例 , 其 中男 4 3例 , 女3 5例 。 1 . 2 仪器 与试剂 X E 一 2 1 0 0全 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 日 本S y s m e x 公司 ) , 稀释剂 、 校准物 、 溶血剂 、 质控 品倩 、 中、 低) 、 清洗剂均为 S y s m e x 公 司配套产品 。E D T A — K : 抗凝管 , 显微镜( 日本 O L Y M P U S 公司) , 瑞氏 染液 。 1 . 3 方法 清晨空 腹采集 肘静 脉血 2 m l ,置于 E D T A — K 抗 凝管 中 。 X E 一 2 1 0 0全 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 ,计 数在采血后 3 0 m i n内完成 ; 人 丁 显微镜 计数法 , l 取 2 0 l 全血 加入 3 8 0  ̄ 1 血小板稀 释液 中 , 由有经 验 的检验人 员严格按 全 国临 床检验操 作规程 ( 第2 版) 程序进 行血 小板 人T 显微镜计数 , 计数 三次取平均值 ; 血涂 片 , 抗凝血涂 片经瑞 氏染 色显微镜 下观察血小板形态及 分布情况 。 1 . 4 统计 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7 . 0 统计学 软件分析 , 应 用配对 t 检验 进行统计学处理 , 以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体检和疾病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但是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产生误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将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1. 采血技术不当:采血是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第一步,采血技术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血液稀释,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采血技术误差包括采血过快、采血量不足、采血针穿透血管错误等。
2. 血液保存不当:血液在采集后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或保存温度过高,会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胞沉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 试剂质量:进行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如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等。
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试剂质量差,如过期、受污染等,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4. 仪器校准不准确: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仪等专用仪器进行。
这些仪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准,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检验结果偏差。
常见的校准误差包括零点校准不准确、进样体积校准不准确等。
5. 操作人员技术问题:血常规检验需要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会导致结果偏差。
常见的操作问题包括样本混合不均匀、进样不准确等。
7.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本身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如贫血、感染等,这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用正确的采血技术,合理保存血液样本,使用优质的试剂,对仪器进行准确校准,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还需要考虑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7月第34卷第14期Int J LabMed,July 2013,Vo1.34,No.14 地区间有明显差异。选择2O个健康成人的样本进行验证,测 定结果在0.22~O.43 ̄g/mL之间,均在试剂说明书给出的参 考范围(<O.50/zg/mL)内。 综上所述,STA-R凝血仪测定I)_二聚体的主要分析性能 与厂家声明的性能基本一致,可用于临床检验分析。同时该套 验证方案基本上是通过最小的努力实现的验证目标,对于成本 昂贵的进口配套系统实用性强。
・1877・ 献出版社,2007:85—170. E2]杨有业,张秀明.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9:98—253. E3]张秀明.庄俊华.郑松柏,等.临床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AFP的分 析性能验证方案与实验方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 (11):1293-1297. E43 CLSI.EP15一A User demonstration of performance for precision and accuracy[S].Wayne,PA:CLSI,2001:1—15.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3-01—22) [1]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E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
・检验仪器与试剂评价・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分析
周 莉,陈军政 (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目的探讨在血细胞分析仪中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计数法, 测定4O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数量。结果 用仪器法在不同时间测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测血小板数有差异(P<0.05)。结论EDTA_Kz抗凝静脉血和末梢血都可检测血小板数量,但需 要注意测定时间范围、环境温度是否混合均匀等问题。"-3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应采取手工计数和推片观察来予以纠正。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直方图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14.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3—4130(2013)14-1877—02
目前血细胞分析仪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具有检测简便、 快速、重复性好、精度高的特点。但血细胞分析仪受自身检测 原理的限制,其检测的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血小板 计数(PLT)是临床反映较多的问题,为此作者探讨了几种影响 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常见因素及纠正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O例;男23例,女 17例,年龄在0..5~8O岁。 1.2仪器与试剂 仪器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和质控品(美国BECKMAN-COLUTE公司生产);OLYMPUS 显微镜(日本) 血细胞计数板(A2海)。 1.3方法 静脉抽血2 n ,用EDTA—K2抗凝管,末梢采血 120止用EDTA—K2(O.15 rag)抗凝。仪器法按仪器操作说明操 作,手工计数法按WHO推荐叫,手工每份计数3次取平均值。 1.4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均用 ±s表示,各组资料的比较 采用t检验。 2结 果 2.1 40份静脉血分别在即刻、10 rain、1 h、2 h、4 h、8 h用仪器 和手工两种方法测定,其结果见表1。 2.2静脉血标本和末梢血标本用仪器在2 h内测定血小板数 结果见表2。
表1 不同时间和方法测定血小板计数的结果(×1O。/L, 土5)
:P<0.01;一:P<0.01,与即刻测定比较;△:P<O.O1,与10 min测定比较。 表2 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定结果(×1O。/L。 ±s)
:P>0.05,与静脉血比较。 表3 水浴前后测定结果(×1O。/L。j±s)
:P<O.05,与水浴前比。
2.3对4O份静脉血标本在日常工作温度和放置水浴37℃, 10 rain后再测血小板数,结果见表3。 3讨 论 3.1 EDTA在抑制PLT的黏附和聚集的同时,会使PLT形 态由双凹形态变为球形,体积再增大约2O ,取完标本立即上 机测试,血小板计数会偏低,如果放置10 min后,血小板计数 便达到稳定,从表1可看出放置10 min至4 h内,其PLT结果 无显著性差异,但随放置时间越长,血小板数逐渐减少,8 h后 出现显著减少(P<0.01)。当工作气温低于25℃时,冷凝集 引起的PLT分布不均,会出现显著性减少(P<O.05),此时应 水浴保温37 C充分混匀,必要时推片镜检。 3.2血小板体积小、无色、易黏附,当血液自血管破损处流出 ・1878・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7月第34卷第14期Int J LabMed,July 2013,Vo1.34,No.14 时,血小板一经与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组织成分接触,立即 以极快的速度黏附于破损的血管壁,而且采集的血标本还要与 不光滑的抗凝管表面接触,此时PLT黏附在其内壁并发生聚 集ll2]。因此,无论用何种方法采血,所数得的血小板数,均较血 中实际血小板数为低,末梢采血比静脉采血更低,本文实验结 果表明(见表2),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末梢采血影响因素很多,如扎针的深浅,取血的 快慢,及挤压手指混进组织液,这些都会影响PLT的结果,有 条件的都应取静脉血作血细胞分析,对有些基层单位和小孩患 者难以做到静脉抽血,必须要末梢采血时,应深扎3 mm左右, 让血自然流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3采用EDTA-K 抗凝的标本,血小板的体积不稳定,血小 板的体积随标本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而变化。根据Ac.T 5diff仪器分析原理,通常血小板计数阈在2~25 fL,3~18 fL 是血小板的准确计数阈,18~25 fL是血小板的漂移阈(可能有 干扰),只要血小板直方图分布在18 fL以内,血细胞分析仪所 测的血小板结果与临床基本吻合。当血小板体积超过25 fL 时,依照仪器计数的原理,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作小细胞而未 计人血小板的计数范围,让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因此在出现 血小板计数和直方图异常,以及小红细胞病症的标本时,应及 时人工计数,并推片观察,是否有血小板聚集团块和“血小板卫 星现象”。 3.4血细胞分析仪,无论是阻抗法还是光散法,对于血小板数 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一般比较可靠,但对于血小板明显减 少或/和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甚大,因在病理情况下,血 中会出现一些大小近似血小板的所谓“非血小板颗粒”,如小红 细胞、红细胞碎片、白细胞片、细菌和真菌以及免疫复合物等, 会被当作血小板加以计数,从而使血小板数假性增多。目前已 报道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免疫学方 法,即用荧光标记的抗血小板抗体,特异地着染血小板,在流式 细胞仪(FCM)或特定的血小板分析仪上计数血小板。二是用 二维激光散射测定法,将血小板与“非血小板颗粒”分开,达到 准确计数。但这二种方法都需特殊试剂和昂贵仪器,难以在常 ・检验仪器与试剂评价・ 规工作中普遍推广。对于普通仪器计数血小板出现偏低 (<5O×10 /L),血小板直方图出现异常,以及对于确诊血小板 数量或/和形态异常的患者标本,目前大多数采用手工计数来 复查。由于手工计数其本身不但精密度较差,而且在镜下也往 往难以准确辨别血小板与某些“非血小板颗粒”,准确性也不够 高,Kunicka等 提出增加一项在血涂片上间接计数血小板的 方法作为补充。该法是用抗凝血液推一血片,经瑞氏染色后, 在厚薄适中处计数1 000个红细胞并同时计数所见到的血小 板,求得血小板/红细胞之比值,再将此比值×红细胞数,求得 血小板数,此法虽不十分精确,但对于电阻法的仪器或人工法 计数血小板,特别对不正常血小板数或/和形态异常的标本,还 是相对准确的,同时还能观察血小板的大小、形态、有无聚集及 聚集体大小等等,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除加强质量控制, 还需积极加强与临床医生的联系,消除血小板计数结果不真实 引起的误诊或漏诊,这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 临床有很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自动计数仪的引进和使用,促进了血液学检验技术 的发展,平时只要注意影响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相关因素,做到 正确使用和分析,必要时进行涂片和直接计数,以确保计数结 果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6—137. [2]马雨东.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抗凝剂等影响因素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1078—1080. [3]刘景香,刘云生.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8):226. [4]Kunicka JE,Fisher G,Murphy J,et a1.Improved piatelet Counting Using two—dimensional lass light scatter[J].Am J clin pathol, 2000,114(2):283—289.
两种试剂在D一二聚体检测中的评价 赵熹君 ,闫 或 ,郭维龙 ,裴媛媛 (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2.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收稿日期:2013-0l 02)
摘 要:目的 通过上海太阳和德国Innovance D-Dimer试剂(Siemens Marburg产)两种【)_二聚体(D-D)试剂的应用,对凝血 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患者抗凝全血标本,按说明操作CA-7000血凝仪, 进行标本检测,测定【)-D。结果 两种试剂对检测结果分析表明,G1组不存在差异(t一1.218,P>0.05);而G2~G3组试剂检测 结果在统计学上比较存在差异( 一4.480 6,P<O.05)。结论应建立I)_D检测标准,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 关键词:血凝仪;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14.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30(2013)14—1878—03
I)_二聚体(D-D)检测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为临 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越来越受到医疗工作的 重视。1972年,Gaffney[】]首先提出D-D检测,可作为监测凝 血性疾病的“有用的工具”。1983年,Rylatt等l_2 首先报道了 用单克隆抗体(DI)_3B6/22)检测D-Dimer(乳胶凝集法)。当 时被誉为“金标准”。上世纪90年代,ELISA分析法、乳胶增 强型免疫分析法等。上世纪9o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免疫比浊 法在凝血仪上实现了自动化检测。使用全自动凝血仪进行D— D分析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 精确度高的优势;其检测值直接指导临床工作,是患者进行治 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目 前国内报道了大量D-D检测相关文献【。 ],如乳胶凝集法(1a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