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

什么是免疫?(Immunity,Immune)

机体识别“自我”和“非我”并排除“非我”,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什么是“自我”?

1、机体胚系基因编码产物;

2、2、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什么是“非我”?

1、病原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

2、突变细胞;

3、自身衰老凋亡细胞。

二、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的“非我”成分;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

定,

此外,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什么是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和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什么是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使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适应性免疫?

与固有免疫相比,适应性免疫主要由三个特点:

特异性、耐受性(这是机体区别“自身”和“非我”的关键)、记忆性

总结: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四、免疫学的发展

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早在公元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

2、经典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至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牛痘苗的发明

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它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

减毒活疫苗的发明

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抗体的发现

1890 年德国学者Behring(贝苓)和日本学者北里(Kitasato)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时发现,在被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此免疫血清被动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Behring 又与Kitasato 将白喉抗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为此,Behring 于190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后来,人们相继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而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吞噬细胞的发现

19世纪后期,俄国学者Elie Ilya Metchnikoff(梅契尼科夫)发现了吞噬细胞可吞噬微生物。于1883年提出了细胞免疫的假说,即吞噬细胞理论。他推测,吞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的重要部分,并对获得性免疫也至关重要;炎症不是单纯的损伤作用,也是保护机体组织的一种机制。Metchnikoff的伟大发现开船了固有免疫,为细胞免疫奠定了基础。

补体的发现

1894 年,Pfeiffer(菲佛)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他将霍乱弧菌注射到已被该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发现新注入的霍乱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细菌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注入正

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样结果。Bordet 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30 分钟后,再加入相应细菌,发现只出现凝集,丧失了溶菌能力。据此认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两种与溶菌有关的物质,一种是对热稳定的物质即抗体,其能与相应细菌或细胞特异性结合,引起凝集;另一种是对热不稳定的物质,称之为补体,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无特异性,但具有协助抗体溶解细菌或细胞的作用。

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在抗毒素发现以后的10 年中,建立了许多体外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

免疫化学的研究

在抗原和抗体概念确立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等问题产生了兴趣。20 世纪初,Karl Landsteiner(兰茨泰纳)把芳香族有机分子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以此为抗原免疫动物,发现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因所决定,开启了抗体与半抗原关系的研究领域。此后Landsteiner进一步发现人红细胞表面糖蛋白所连接糖链末端寡糖结构的差异决定ABO血型,并将此应用于临床,避免了不同血型输血引起的输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Landsteiner是血型血清学的奠基者,他先后发现了ABO,MNP和Rh等血型系统。

20 世纪30 年代,Tiselies 和Kabot 建立了血清电泳技术,证明抗体是丙种球蛋白,并利用分离、纯化抗体的方法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电泳技术,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质,从而使抗体分子与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1897 年,Ehrlich 提出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即侧链学说。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当外毒素进入机体与其结合后,可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细胞表面脱落入血。该学说当时未被免疫学界接受。20 世纪30 年代Haurowitz 和Pauling 等先后提出抗体生成的直接模板学说和间接模板学说,他们均认为抗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否认抗体产生细胞的膜上具有识别抗原受体。这种只片面强调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忽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识别的本质的理论,违背了免疫反应的基本规律,阻碍了抗体生成研究的过程。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有了新的进展。

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

19 世纪末,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形成两大学派。一为以Metchnikoff 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抗感染免疫是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一为以Ehrlich 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它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每一学派都仅仅反应了复杂免疫机制的不同侧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1903 年,Wright 和Douglas 在研究吞噬现象时,发现血清和其它体液中存在一种物质(调理素),能大大增强吞噬作用,从而初步将两大学派统一起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 世纪中叶至该世纪60 年代期间,为近代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冲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学说的束缚,对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免疫学开始研究生物问题,出现了全新的免疫学理论。因此,这一期实际上是免疫生物学时期。在此期间获得的主要成就包括:

(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现

Koch 在用结核杆菌给患者皮下注射,试图进行免疫治疗时发现,在注射局部出现组织

坏死现象,称为Koch 现象。该现象具有特异性。Chase 等对Koch 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们以致敏豚鼠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未能引起结核菌素反应;而用其淋巴细胞转移则引起了阳性反应。从而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而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性不仅仅只有体液免疫,也可形成细胞免疫。

(二)免疫耐受的发现

1945 年,Owen 发现异卵双生的两头小牛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称其为血型细胞相嵌现象。由于不同血型细胞天然存在于同一机体内不引起免疫应答故又称为天然耐受。此后,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揭示了体内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无论接触自身抗原还是异己抗原,均可导致对相应抗原的耐受。

( 三) 克隆(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1958 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 在Ehrlich 侧链学说影响下,提出细胞系选择学说。该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并对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记忆及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等许多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作了解释,大大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该学说基本观点为①认为机体内存在识别不同抗原的多种细胞系,每一细胞系的细胞表面表达识别相应抗原的同一受体;

②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与具有相应受体细胞系的细胞作用,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

③胚胎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接触后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

④免疫细胞可突变形成与自身抗原反应的细胞系,导致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在此期间,免疫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间接凝集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抗原

一、

什么是抗原?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是: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

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体的分类

1、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完全抗原。通常所说的抗原即是完全抗原。

2、不完全抗原

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半抗原(Hapten)。

二、

抗原免疫原性的特性

1、异物性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这是抗原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属性。

异物即是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集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也越强。

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间,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甚至存在于同种同体之间。

2、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这是进行免疫诊断的物质基础。

三、

关于抗原表位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即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概念: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D)。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类型

1、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顺序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形成的表位,又称为非线性表位。2、根据T/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可分为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和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影响因素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载体效应

半抗原初次免疫时的载体和再次免疫时的载体相同,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这就是载体效应。

在人工抗原中,表位(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反应。

这是因为这些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这些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就是交叉反应。

四、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免疫原性由强到弱:蛋白质>多糖>核酸。

2、分子量大小

一般来说,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则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

分子构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5、易接近性

指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能接近的程度,越接近免疫原性越高。

6、物理因素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比起单体的免疫原性更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二)宿主的因素

1、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个体遗传基因不同,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否及应答的程度不同。MHC是控制个体免疫应答质和量的关键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一般来说,青壮年动物相比幼年/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更强;

雌性相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但怀孕动物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

感染和免疫制剂都能干扰/抑制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一般的,应答强度:皮内>皮下>腹腔>肌肉>静脉>口服。

五、

抗原的种类

(一)一个重要的分类方法

根据其物理性状的不同,将其分为颗粒性抗原(具有明显细胞形态,会出现凝集现象)和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抗体,会出现沉淀现象)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

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2、异种抗原

指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3、同种异型抗原

亦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

4、自身抗原

5、独特型抗原

(三)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2、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四)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内源性抗原

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2、外源性抗原

指并非抗原提呈细胞内(APC)合成,而是来源于APC外的抗原

六、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超抗原

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仅需极少量即能诱导最大免疫效应的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仅能激活机体体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的T细胞,但超抗原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到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2、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最著名的莫过于卡介苗(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1、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并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浆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

二、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Ig由由四肽链分子组成,各肽链间有数量不等的二硫键,可分为三个大小大致相同的片段,其中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片段位于分子上方,通过一易弯曲的区域与主干链接,形成一个Y 型的结构,组成Ig单体,即Ig的基本单位。

(一)重链和轻链

任何一类天然Ig均含有四条多肽链,其中分子量较大的称为重链(H链),反之为轻链(L 链),重链同类,轻链同型。

1、重链

各类Ig重链恒定区(C H)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不同,因而抗原性不同,据此可将Ig分为五类(五个同种型),即IgA(对应α链,有2种亚型)、IgD(对应δ链)、IgE(对应ε链)、IgG(对应γ链,有4种亚型)、IgM(对应μ链)。

2、轻链

轻链有两种,分别为κ链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κ型和λ型(有4种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

1、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分别记为V L(占1/2)和V H(占1/4)。V L和V H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V区中CDR之外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

2、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分别记为C L(占1/2)和C H (占3/4)。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免疫。 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试卷-B(含答案~)

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试卷B 适用专业及层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此试卷共4页,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者试卷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总分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异嗜性抗原 2.MHC 3.细胞因子 4.调理作用 5.佐剂 6. 免疫 7. ADCC 8. 补体 9. 单克隆抗体10. 超敏反应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20分。请将最佳答案填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超敏反应B ?移植排斥反应C ?自身免疫病D ?肿瘤E ?免疫缺陷病 2.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中的C5转化酶是: A. C3b4b B . C4b2b C . C 3bBb D . C3bnBb E . C4bnBb 3. 抗原表位: A. 是抗原上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部位 B. 是抗体上与相应抗原结合的部位 C. 是补体上与相应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部位 D. 通常与抗原的凹陷部位相结合 E. 是B或T细胞上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 免疫球蛋白(IgG)多肽的可变区为: A. N端轻链的1/4与重链的1/2 B. N端轻链的1/3与重链的1/4 C. 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 D. 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2 E. 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3 5. 胃蛋白酶水解IgG的产物是: A. 1 个Fab 和2 个Fc B . 1 个Fc C . 2 个Fab D. 2 个Fab 和1 个Fc E . 1 个F(ab' )2 和pFc' 6. 连接SIgA二聚体的结构是: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及考试重点

免疫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或黏膜免疫系统(MIS),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泌SIgA(分泌型IgA)完成其免疫效应。: 问答题: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CDR: (互补决定区)(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在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V区,各 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个区域称为高变区。高变区实际上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这些高变区序列在空间结构上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为CDR. 2、单克隆抗体(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杂交瘤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使B淋巴细胞产 生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其有高度均一性、特异性与高效性. 3、多克隆抗体(抗血清)(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人工方法以相应天然抗原免疫动物, 由于该抗原的高度异质性,含有不同抗原表位、且未经纯化,造成接种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含多克隆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问答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各类Ig的作用(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阐述题):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由2条轻链与重链组织,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其V区的功能主要是靠其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效应,如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侵入。C区的功能主要是(1)激活补体:通过IgG1-3和IgM的CH2/CH3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达到溶解细胞或细菌的作用。(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I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Fc受体(FcR)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也称为调理作用。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高亲和力结合。使其脱颗粒,介导I型超敏反应;IgG 的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表面FCR结合,而直接杀伤被粒体包被的靶细胞,也称为粒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的Ig。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抗感染和毒素中起主要作用,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Ig。 (2)IgM:是初次应答的早期Ig,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Ig。可用于诊断宫内感染,其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引起II、III型超效反应的抗体,血型抗体也属IgM。IgM有杀菌、溶菌、溶血等作用。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血清IgA为单体,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泌型Ig(SIg)由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中的浆细胞产生。是黏膜局部免疫

大理大学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参考答案

《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第1套)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CBBD, 6-10:BCEDE, 11-15:DEBCB, 16-20:BECBB 二、填空题 1. 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 抗原自身因素、机体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3.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 4. 特异性结合抗原、调理作用、中和作用、通过胎盘、ADCC、介导超敏反应等。 5. 美洲商陆、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 三、是非题 1-5:√√√×√; 6-10:√×××× 四、名词解释 1.人工主动免疫:抗原性物质(疫苗、类毒素等)免疫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预防感染的措施。

2.超敏反应:过敏原再次刺激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3.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抗原物质、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信息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一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为专职APC。 4.抗原决定基: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下,不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不引起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五、问答题 1、试述佐剂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 (1)概念: (2)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降解和消除;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抗原处理及递呈;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2、试述体液免疫应答的的一般规律。

3、以TD抗原为例,简述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内源性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被APC处理,以抗原肽-MHC-I复合物递呈给CD8+T识别。(3分) 2)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双信号(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协同刺激信号)(3分) 3)效应性T(CTL)发挥功能: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3分) 4)记忆性T细胞形成:(1分) 《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第2套)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DDE,6-10:ECEDA,11-15:BCDCA,16-20:EDBAB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答案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在获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医学免疫学复习题V1.0

医学免疫学复习题 V1.0 这份复习题根据复印材料按章节重新整理,下划线标记的是往年考过的题目。 免疫活性细胞(ICC)、HLA-B27、生物应答调节剂、分子模拟、直接识别、Arthus reactivity、细胞凋亡、 穿孔素、DiGeorge综合征、颗粒酶、穿孔素-颗粒酶系统 问答: 试述衰老的主要免疫学表现。 一、免疫系统 Chapter 1 免疫系统 英译汉:FDC 名解:中枢免疫器官黏膜免疫系统 问答: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器官、细胞、分子) Chapter 2 免疫球细胞 名解:Fab段 Fc段抗体免疫球蛋白高变区(HVR) CDR3 独特型(idiotypy, Id) 调理作用 Ig class switch[P22] ADCC 单克隆抗体(mAb) 基因工程抗体 问答: 1、以IgG为例,简述Ig的基本结构。 2、抗体有哪些生物学活性?试述IgG、IgM、IgA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3、mAb有哪些主要特性?在医学上有何应用价值? 4、简述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 5、简述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6、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7、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8、为什么说在胎儿脐带血中检出高滴度IgM时会考虑胎儿有宫内感染? 9、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及机理。 10、绘制IgG分子结构示意图(1幅),要求体现并标注:各功能区名称及相应功能、恒定区、可变区、CDR、酶切位点及所得到片段。 Chapter 3 补体 英译汉:MBL 名解:补体(complement, C)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 MBL途径 MAC 免疫黏附[P34] 问答: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三条途径的异同点。 3、补体激活产生的哪些片段有免疫调理作用,试述其机制。 4、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的方式。 Chapter 4 细胞因子 名解: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IL-2 TNF IFN Chemokines GM-CSF CSF 问答: 1、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特点。 2、细胞因子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医学免疫学》复习试题.docx

《医学免疫学》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共10题) 1>完全抗原应具有 A )免疫原性 B )免疫反应性 C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D )交叉反应性 2、下面哪一种Ig 能穿过胎盘: 3、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主要是 9、关于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下列哪一项错误: 10、下列哪种疾病是由II 型超敏反应引起的 A) IgM B) IgG C) IgA D) IgE A )骨髓 B )胸腺 C )腔上囊 D )淋巴结 4、 关于补体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溶菌、杀菌与细胞毒作用 C )清除免疫复合物 5、 下面哪一项不是细胞因子 A ) Sag B ) IFN 6、 C D2不存在于下面哪一种细胞膜上 A )巨噬细胞 B ) NK 细胞 7、 下面哪一项不表达在B 细胞上? A ) BCR B ) TCR 8、 下面哪一种细胞不属于APC? A ) B 细胞 B )巨噬细胞 B )中和毒素 D )炎症介质作用 C) TNF D) C SF C) T 细胞 D) 胸腺细胞 C) FcR D) M1IC C) T 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A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 C )中等大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B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 D )特殊的组织结构 A )血清过敏症 B )接触性皮炎 C )血清病 D )新生儿溶血

选择题: CBDBA ABCAD 二、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T D?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由多种不同的B表位和T表位组成,同类抗原决定簇的数量少且分散存在,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多种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是TD 抗原。 2、A 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结合,对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3、M 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4、M e Ab: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产生,针对一种抗原表位,高度特异,完全均一的抗体。 5、T CR: T细胞(抗原)受体,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TCR 的作用是识别抗原。 6、A 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加工、提呈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7、F c片段: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 位。 8> 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9、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a和TNF?B两类。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 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①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姓名: 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 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C ) A.E受体B.IgG Fc受体C.C3b受体D.DHA受体E.IL—2受体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 )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E.以上均正确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C )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 )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D ) A.C1qB.IgG1 C.IL-2 D.H因子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B )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D.能结合补体E.能促进吞噬 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 ) A.肿瘤的诊断B.肿瘤的治疗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E )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D ) 受体IL-4受体、IL-2.B 受体IL-2受体、IL-6.A. C.IFN-α受体、IFN-γ受体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 ) A.经遗传而获得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

1、怎么理解免疫的现代概念? 识别和清除异物抗原、耐受/发生免疫应答、有利,也可能有害 2、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外周),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模型,分泌型) 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为什么说免疫是一把双刃剑? 4、比较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1.解释名词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以上的抗原结合发生反应。存在于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表位。 交叉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抗原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有哪些?

*抗原的异物性 *理化性状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机体方面的因素 3.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有何不同? 特点TD-Ag TI-Ag Th 细胞+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回忆应答+ - 产生抗体类型IgG为主IgM 举例细菌病毒等脂多糖,荚膜多糖等 蛋白质抗原 4.异嗜性抗原有何临床意义。 5.如何理解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名词解释: 补体: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中及细胞膜上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的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MAC(攻膜复合体):c5b与c6 c7 c8 c9 结合形成的c5b6789n 免疫黏附:C3b与免疫复合物(IC)共价结合并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CR1结合, IC被运送至肝、脾清除的作用。 1、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 2、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抗原的基本特征 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二是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之。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TD-Ag和TI-Ag的特点 TD-Ag TI-Ag 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 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 MHC限制性有无 激活的B细胞B2 B1 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M、IgG、IgA等IgM 免疫记忆有无

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包括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等; (2)宿主的特性: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状与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6、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1)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在重链近N端的1/4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在CH1和CH2之间还有铰链区,有利于“Y”形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除此之外,某些类别的抗体还含有其他辅助成分,如J链和分泌片。 (2)功能:○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结合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 IgG3)、IgM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E和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结合Fc受体:IgG、IgE可通过其Fc 段与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介导ADCC及超敏反应等;○4穿过胎盘:IgG 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5免疫调节:抗独特型抗体可参与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的调节。 7、各类抗体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IgM IgD IgG IgA IgE 重链μδγαε 亚类数无无 4 2 无 辅助成分J 无无J,SP 无 主要存在形式五聚体单体单体单体/二聚体单体 抗原结合价 5 2 2 2,4 2 溶细菌作用+ ?+ + ? 胎盘转运- - + - - 结合吞噬细胞- - + + - 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 - +

医学免疫学试卷A和答案

苏州大学《免疫学》A卷 苏州大学《免疫学》A卷参考答案共3 页 一、名词解释 1.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anchor residue)。2.Negative selection of T cells: T cells that react strongly to self-antigens on MHC are eliminated. Only those T cells that can react to MHC, but do not bind strongly to self-antigens emerge as mature T cells from the thymus. 3.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递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4.抗体分子的类别转换:B细胞所合成的Ig重链的类别由一种(如Igμ)转换为另一种(如Igγ或者Igα)的过程。类别转换不影响抗体分子的抗原特异性。 5. DCs are required by T cell to enable them to respond to antigens. DCs are most important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known so far and are the interface of innate and adoptive immunity. Functions: Antigen up-taking in peripheral sites & antigen presentation in lymph nodes. 6. 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免疫细胞活化相关受体胞浆区所共有的以酪氨酸残基为基础的氨基酸序列基序,其特征为:两个酪氨酸残基被大约13个其它氨基酸残基隔开,其中酪氨酸是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被磷酸化后能够与信号转导途径下游的信号分子结合,导致细胞的活化。 7. MALT: The majority (50%) of lymphoid tissue in the human body is located within the lining of the major tracts, including respiratory, digestive and genitourinary tracts. This is because these are the main sites of entry for microbes into the body. These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MALT). 8. GVHR: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 If an immunocompromised host is grafted with foreign immunocompetent lymphoid cells, the immunoreactive T cells in the graft recognize the foreign antigens on the host tissue and cause their damage. GVHR occurs when donor T cells react to host antigens on APCs with 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donor T cells and monocytes / macrophages causing target organ damage. 9. cytokines: Definition: Cytokines are small molecules, secreted by cells in response to a stimulus. Function: As a group, cytokines induce growth, differentiation, chemotaxis, activation and/or enhanced cytotoxity. They are used for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ells. 10. Epitope: An epitope is the specific site to which a particular immunoglobulin or TCR binds. 11. Idiotype: these are unique antigenic determinants associated with an antigen binding sites of antibodies and are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t amino acid sequences which derermine their specificities. 12. Autoimmunity: Autoimmunity is defined as an acquired immune reactivity against self antigens. This response usually produces antoantibodies and antoreactive T cells. 13. BCR complex: The BCR complex consists of the antigen receptor, Ig, in association with two other polypeptides, Igαand Igβ. Igαand Igβare signaling molecules for the BCR and are also required for assembly and expression of Ig. 14. MHC: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though molecules coded for by the MHC were originall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ir role in transplant rejection, they actually evolved to present foreign antigens to T cells. Two classes (Class I and II) of MHC genes, closed linked 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