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合集下载

论嵇康的人格魅力

论嵇康的人格魅力

论嵇康的人格魅力作者:鲍宜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人格魅力即心理特征及特有的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而产生的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魅和才智之强,亦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试结合其时代背景、经历来浅论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223-262年),譙郡钰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称嵇中散,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著有《幽愤诗》、《声无哀乐论》等。

一、品行高洁不改素志魏晋时期,社会政治局面黑暗恐怖,迫使文人由过去的清议逐渐转变为清谈,进一步促使文人士子选择崇尚虚无、消极隐退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又说其“旷迈不群,高亮任性。

……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而好老庄之业。

……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山涛叹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从这些细致描述中,我们可初识嵇康,年幼时,孤苦,有奇特之才;成年后,弹琴吟诗,博览群经,偏爱老庄;其不论从人格、才学,还是品貌都颇具独特魅力,好友山涛的高评犹如孤松之独立品行高洁。

嵇康在《幽愤诗》中叙到:“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惟此褊心,显明臧否。

”以致“欲寡其过,谤议沸腾”,在这样情景下,嵇康仍不肯改变素志,最后愿学伯夷叔齐“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而不改纯朴之志。

康与同时期阮籍的“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寓藏内心的苦痛隐约而发如出一辙。

嵇康因家庭败落,又不愿走仕途之路,被迫在喧嚣的城市近郊和好友向秀一起打铁,这亦是一种品性的自我陶冶;身处战乱的嵇康,无法能够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无奈选择退隐之路,实为智者之举。

这又与老庄的“自然”和“真”紧密相关,“自然”,乃一种实在的状态,天然而然的;“真”是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受之于天性分之内的,在哲学上表现出来即“道法自然”,真品性,高志向。

论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

论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

论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

他不仅是一位思辨哲学家和文化领袖,也是一位深刻的文化美学家。

在此中,本文将从嵇康的思想和文化美学人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嵇康的思想嵇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

他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主张自由、进步和个性。

他强调自由思想的重要性,相信个体的独特性是至高无上的。

他认为,美术和音乐是一种文化表达的形式,它们是人类创造的美术和音乐的真正价值。

嵇康的思想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美学的开端,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

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和他所代表的士人团体一样,他喜欢音乐、诗歌和书法,对美术的欣赏也具有敏感度和独立性。

他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类本质的表达,深深树立了中国文化的批判意识和创造力,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例如:1.嵇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对人类创造的音乐具有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音乐能够反映人类个体的情感,表达人类的审美精神,音乐是一种审美的行为,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嵇康将诗歌和音乐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和音乐充满了自由和灵性,体现了他对人类文化最独特和最深远影响的贡献。

3.嵇康精于六朝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他的文学剖析深刻、意趣盎然,是中国文学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嵇康的文学作品仍然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4.嵇康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书法审美独立性强,善于创新。

他的书法作品风韵独特、气韵宏大,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5.嵇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思考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崇尚自由思想,反对权威主义,抨击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和封闭思想。

他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对中国文化漫长的历史具有意义的影响。

总之,嵇康的思想和文化美学人格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也影响了西方文化和文化领域。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生活原则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生活原则

然 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 。 第二 , “ 任 自然 ” 的思 想贯 穿于 整个 魏晋 时期 的社会 历史 之 中 , 即是追 求一种反对封建 思想专制 ,实现一 种人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生 活 状态 的美好 愿望 。嵇康 自己认为人类 社会应 该如 大 自然一般 是 一个 和 谐 的整 体。人类 的行 为源 自于 自然 ,没有 任 何矫 饰 、伪 装 ,一 切都 有 规律 的运动着。然而 , 随着时间 的推移 ,人 类发 展 向大 自然索 取 了太 多 ,社 会政治环境 的不 断改变 ,使 原有 的和谐 环境 遭到 了破 坏。人 类 的频 繁活动打破 了昔 日自然的宁静 。也就有悖 于 “自然 ” 的规律 ,使 “ 名教” 和 “自然 ” 处于两个 不 同的对 立面 。因此 ,人类 社会 之 中就 有 了各 种伪善 、欺 骗。不难 看 出嵇 康 的思 想 即 以 自然 主 义 为主 要 特 征 ,以 “ 越名教而任 自然 ” 为核心 ,随后 逐步展 开对 自然 主义以及 越 名教 而任 自然的论述 。在 自然 主义方 面,嵇康认 为 人性 自然 ,元气 自 然 。在 越名教而任 自然 方面 ,嵇康分 别对 “ 越名教 ” 和 “ 任 自然 ” 进 行 了阐述。关于 “ 越 名教 ” ,嵇康 是这 样做 的 :首先 ,嵇康 深 刻地 批 判 了那 些礼法之士 。其 次 ,嵇康要毁 坏统 治秩 序 的理论 依据 ,即圣 人 和他们 的著作 。所 以他 抛弃了名 教人士所 追求 的 高官厚 禄 ,不 愿参 加 政治争 斗。 对于 “ 任 自然” , 嵇康这样认 为 “ 任自 然” 应该是 任心之 自然 ,即 是追求一种悠游闲适 ,了无牵挂 ,无拘无束 ,怡然 自得 的生 活。 “ 任自 然” 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魏晋时期 的社会 历史之 中,即是追求一 种反对封 建思想专制 ,实现一种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的美好 愿望。然而 现实与理想相去甚 远。现 实 中束 缚人 性 的因素 太 多。所谓 的礼 法 、秩 序 ,包括所谓 的圣人和圣人 的思想禁锢着人们追求 自然 。为 了化解现实 生活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以减少 自己的痛苦 ,嵇康采取 了逍遥 自在 的方 法来面对痛苦现实 。即 “ 任 自然” 。他强调 人性 自然 ,元气 自然。他深 刻地批判 了那些礼法之士 。要毁坏统治秩序的理论依据 ,即圣 人和他们 的著作 。他抛弃 了名教人士所追求的高官厚禄 ,不愿参加 政治争斗 。任 心之 自 然 ,追求一种悠游 闲适 ,了无 牵 挂 ,无 拘无 束 ,怡 然 自得 的生 活 ,实现一种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的美好愿望 。由此 ,我们可 以这样认定 “ 越名 教而 任 自然 ”实 际上是 嵇康 的生 活原则 。 ( 作者 单 位 :贵 阳学院文传学院 )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引子】在“竹林七贤”中,嵇康“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博综伎艺,丝竹特妙”,同时,“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遇事便发”,这注定了他“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特殊品性,也注定了他“临当就命,顾影索琴”的悲剧人生。

嵇康,一个“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名士,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混沌时代,既“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又“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他放浪形骸,借以逃避祸端;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他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有着遗世的傲骨;他那曲折幽深的山谷中,有着超然的玄远;他那悲怆苍凉的《广陵散》中,有着千古的遗音和决绝。

一切无声无息地沉静在历史中,造化自然,羽化仙登。

【正文】天地虽然混沌,人世虽然荒芜,但是在这个苍茫无端的世界上,名士依然存活,他们有自己的感触,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灵魂,这些以个体存在的内核,在孤独、漂泊、迷茫与无奈中,在有限、瞬息、短暂与渺小中,随世道、时间、岁月与生命流化,他们在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呼吸和残喘,放浪形骸,借以逃避祸端;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这是魏晋一个黑暗、人性自觉的时代特有的浪漫和个性。

然而,寓于其中,嵇康这个“竹林七贤”中困顿与徘徊的灵魂,独自守望着人生的真谛,绝世傲骨、愤世疾俗、孤独寂寥、犀利笔锋、吐论凝神……这一切的一切,构筑起他复杂的人生,在他的肉体訇然倒下的一刻,鲜血染红了历史的天空。

公元262年,嵇康由于“不事王侯”“不为物用”,以及“非汤武而薄周孔”“有必不堪者七,堪不可者二”的言行,在钟会的谗言下“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害时乱教”、“负才乱群惑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被晋文王所杀。

当时,三千太学生上书请命,请以为师,不许。

惟见风气萧瑟,落叶簌簌,白云舒卷,雁鸣声声。

据《世说新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声无哀乐论》浅谈嵇康人格魅力

从《声无哀乐论》浅谈嵇康人格魅力

从《声无哀乐论》浅谈嵇康人格魅力作者:秦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通过解读《声无哀乐论》,浅析嵇康对音乐自然天性的追求,和礼乐教化的矛盾态度,和其本人潇洒不羁,孤傲正直的品行,结合历史背景,折射出嵇康对待遁世和出世的态度。

关键词:嵇康;人格品质;音乐与理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06-01在中国古代音乐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更富含教化的功能,自周朝创立礼乐制度以来,儒家倡导的是用“礼”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用“乐”来提升人的内在德性。

但是嵇康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继而又提出无法从音乐判定德行的优劣。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篇《声无哀乐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音乐自身的存在,独立于外界的事物,如情感和道德。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自律美学和他律美学—德国音乐学家卡茨从康德哲学中借用来的概念。

文中有云“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

” 就是说,声音有好听的和不好听的,这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即自律的观点。

又说“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

心中有悲痛之事,就会说出哀切的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是受某种外在的规律决定的,也就是他律的。

可见嵇康并没有在文中断定音乐的属性究竟是什么,而呈现的是一种辨证的观点,但这并不是嵇康探讨的主旨。

他想引起的是对礼乐与道德的思考,他借东野先生之口道出“声无哀乐”又否定了仅凭声音才知道虞舜的德行。

他甚至说“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

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以尽此,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自叹,斯所以大罔后生也。

”这句话把嵇康坦率直白,叛逆不羁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思是“说孔子识别精微,季札善于听乐,就是虚妄不实的。

这都是俗儒随意乱纪,想要天下人迷惑声音的道理,不说音乐的道理不过如此,只是让人觉得音乐神秘难懂,恨不得当下就碰到明了的人,羡慕古人而自叹不如,这就是他们欺骗后人的方法啊。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 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 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论嵇康儒道融合的人格之美

论嵇康儒道融合的人格之美

论嵇康儒道融合的人格之美刘伟安【摘要】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

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As one of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 Ji Kang had the most beautiful personality bred by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 which was admired and praised by numerous descendant .The essential reason why Ji Kang ’ s personality had incomparable beauty is that he combined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 and avoided their defects of reality .Ji Kang advocated “getting over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but fol-lowing the nature”, and he had not make any contribution in academic theor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 but his personality practice indeed fuse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 and did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ost beautiful aspects of Confucianism ’ s and Taoism ’ s personality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嵇康;儒道融合;人格之美【作者】刘伟安【作者单位】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6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5竹林名士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

历史文化名人—嵇康

历史文化名人—嵇康
嵇康素材运用
•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 嵇康( ),字叔夜 ),字叔夜, 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 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 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 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 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 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 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 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中散"。 拜中散大夫,世又称 嵇中散 。嵇 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 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 竹林七 之一。 贤"之一。 之一
心灵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 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历史学家如是说。 魏晋出英雄 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 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 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 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 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 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 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 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 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 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 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 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 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 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 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 把琴拿来。 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 他勇于赴 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 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 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廖华军(2006级汉语言文学)【摘要】嵇康爱憎分明而又刚肠疾恶,他一生都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超越,追求真我,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

审美人格作为他的第一层面,将人生作为审美对象,寄情山水,娱乐心灵;他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超脱,任性任情的自然人格;向往空灵、玄虚的道家文化,他遁世寻仙,追求与道逍遥,入世行不违大道,追求心灵的超越而从悲剧走向崇高的道玄人格。

嵇康作为历史上著名文人之一,作为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代表人物,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追求,对于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格审美自然道玄Ldeal Personality of the Pursuit of ji KangLIAO Hua-jun Instructor: DAI Xue-zhong(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06)【Abstract】Ji Kang fair, for the love and hate,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his life in pursuit, the pursuit of liberty, the pursuit of truth, the pursuit of transcendence, the pursuit of true self, the pursuit of their ideal personality. Aesthetic personality as his first level, the life as aesthetic objects, He focused on landscapes, enjoy yourself; his respect for nature, aloof, His broad-mind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emperament and preferences to work, This is his natural personality; He longed for in spirit, mystery of the Taoist culture, so he stay away from the secular world, Search and asked Immortal, the pursuit of Happy, and when in Secular, things do not go against the principles of his mind, He pursued a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from tragedy to Sublime personality. Ji Kang as o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famous author,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deal personality to understand his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pursuit of his personality.【Key words】personality aesthetic natural dogen提到“魏晋风度”,人们往往把“竹林七贤”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和对象。

他们任情任性、放荡不羁,用超然的眼光看待世界,对抗名教的虚伪和世事的平庸。

他们张扬着生命的自由,洞察世界的智慧,发掘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如果从人格的视角审视,魏晋风度更是一种人格自我追求的表达,意在构建理想人格的乐章。

作为“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之一的嵇康在生活中、宇宙自然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展示生命的美丽与丰盈,执着于现实,“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一个真的自我。

”①他追求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体验着‘道’的本体意义,旨在追求自由、超脱、道玄,是一种人格的理想化。

这种理想化的人格既是对自我人格的写照,又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意味,其超越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理想化的产物,是一种精神绝对自由,心灵完全自适,人性自然完美的理想人格。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一人格的审美化嵇康的审美能力是卓越的,他用他非凡的学识才情在诗歌意象、山水情趣与音乐才情上展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我们。

据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述,嵇康诗现存54首,他的这些诗或四言或六言,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是对人生审美情趣的写照,是其对审美人格的追求。

(一)意象之感嵇康诗文中的飞鸟意象,表达了作者自己追求那超越世俗的审美无上境界。

这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映射,形成了诗人在个体生活追求、心性表达和审美上的虚幻性和飘渺性。

例如嵇康诗文中的鸾鹏上下,前后腾跃,以极大的跳跃性和交错性,给人一种磅礴无比的气势,心中升起一股征服自然,超脱人世的崇高悲壮感,即审美效应。

其意象中的崇高悲壮正是其人格审美化的追求。

(二)山水之趣在山水情趣上,嵇康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 主观地赋予自然丰富情感, 并以独特的审美情趣, “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玄虚之趣, 蕴含哲理之美、清远之韵的山水画卷, 是为晋代山水艺术之滥觞, 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人格追求境界。

”②他以他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味着自然山水,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阴,建立起一种美的晶莹的意境。

例如诗文中的“兰圃”、“长川”、“归鸿”、“琴诗”等等具体的意象无时不在表达一种悠闲自得,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富有清淡之情趣,意境玄远。

所以他用心灵去谛听大自然的天籁, 领悟其中的妙趣,从而获得了精神的慰藉与完整。

也许是“兰”高雅脱俗的君子品格、沁人心魄的幽香、宁静淡远的气质, “青” (清) 的玉洁冰清、明朗清澈、单纯沉静、明晰不混等属性, 使诗人对它们情有独钟, 心驰神往,以极大的篇幅描绘出一幅幅清远之趣、审美之韵的山水画卷。

嵇康以娱乐山水的艺术心灵,体验着、升华着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审美人格的追求,领悟着其中的真谛。

(三)音乐之美在嵇康的音乐才情方面,他以一个音乐家的独特心灵,发挥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将变化多端的音乐形象以自然万物的雄伟壮丽、飘逸灵秀、千姿百态描绘出来,在起伏变化的旋律中蕴含出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蕴。

正是在这长久的审美体验中,嵇康提出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

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声无哀乐论》)他将“自然之和”视为音乐之本,只有抛弃人的喜怒哀乐、在非功利的状态中才能体悟到琴声的美妙,欣赏到音乐的美,体悟自然中的心灵韵味,构建心灵审美的乐章。

琴是他诗歌审美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生活、心灵的真实写照。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

”(《酒会诗》)“抱琴行吟,弋钓草野。

”(《与山巨源绝交书》)临刑前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他用琴控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理想人格破灭的悲哀。

人生难得一知己,嵇康用琴诉说着知音难觅的悲哀,排遣着忧思难解的孤寂。

他将审美的目光投入现实生活,将现实人生变为审美的人生。

他不愿做与世隔绝的隐士,也不愿过金玉满堂的豪奢生活,他只想象普通人一样,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弹琴、饮酒、赋诗、交友、养生,在朴素的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个性,在平淡的日子里体验美好人生。

这正是嵇康将艺术生活融合个性以审美的方式体验出的超越世俗的一种意味,是自己对审美人格追求的心灵表达。

二人格的自然化“自然”是道家学说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依照自己的规则演化而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

它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也可以指自然之道和人的自然之性。

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一个动荡、残酷的时代,它先后经历了晋代魏、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这三个大动荡的年代。

这是一个伦理纲常与礼法教条崩溃的时代,士人在痛苦迷茫中,追求自我,强调自我的存在,强调个体的自觉。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一个时代。

”③(P183)自由、解放、智慧、浓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的自觉”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探索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这一次的思想解放,主要表现在儒道对理想人格的观念上,儒家的人格理想,强调的是对名教的自觉认同,是道德与自由的统一,强调真美善合一。

而道家则认为人格的本体在自然,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强调自我、真我、本我的回归,追求人的自然属性,保持一种宁静、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例如《庄子》中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 圣人之德也。

”意指自然无为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嵇康作为道家信仰的代表人物,他的自然人格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有鉴于名教与自然争论的模糊性对自己理想人追求的桎梏,他根据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见《老子》三十八章)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话题。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越名就是要超越世俗社会,消除名教对人性的桎梏,遵从人的本心出发,回归自然。

例如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倡“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的理想人格。

主体“无措”、“通物”的核心是超越,超越一切外在局限,而到达自然之境,具有浓厚的理想人格色彩。

其人格得实质而言,“就是要在名教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达到性情的至真至诚至纯,精神的超越、自由、飘逸。

”④嵇康的意图仍是针对名教名不符实产生虚伪所做的理论探讨,反对名教的束缚而返归自然之性。

他提出君子“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

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

”他的这种自然人格的观点要求我们任心行事,不匿不隐,不以自己的喜好评判是非,不以名教衡量行为是否允当,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这种坦诚宽容、公正自然的人格精神,既是对名教的否定,又是对传统儒家人格的怀恋,也是对道家自然人格的向往。

(二)天质自然的形骸嵇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注重外貌的时代,因为好的外貌在交际、应酬与仕途中带来一定方便。

而嵇康则是一个例外,据《晋书·嵇康传》记载: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