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
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
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
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
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
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 子路》 )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阳货》) ★仁学的精妙之处: ★将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 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推广到治理国家与社会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忠恕原则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
★仁的中心是爱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格与尊 严。 4、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 子路》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宪 问》 )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 而无义为盗。‛ (《论语· 阳货》)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六、董仲舒与儒学独尊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学的 最大贡献 (二)天人感应
★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天者,自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天人感应‛的直接表现就是君的意志代表天的 意志。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将阴阳五行伦理化:人有阴阳,天也有阴阳。 按照阳尊阴卑的理论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道家文化精神与书法理想人格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道家
文化精神与书法理想人格
贺思谦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22()1
【摘要】道家文化精神贯穿于老子的哲学体系。
老子的"复归于朴"不仅是万物运动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视回归自然和自我的境界。
书法的"平正"是"复归于朴"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初级阶段的平正到高级阶段的"复归平正",乃是书法人格的最高理想。
"朴",最终达到虚静、超脱凡俗的世界。
"平正",以字的端庄沉着蕴含书法无极、虚极的精神状态,拥有博大的胸怀以及宁静致远的思索,最终回归于"虚静"的世界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贺思谦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对当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2.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对当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3.独辟蹊径复归平正——包俊宜书法艺术赏评
4.既雕既
琢,复归于朴——论明代紫砂设计承载的道家朴素美学思想5.法古师心复归于朴——戴明贤先生的书法篆刻和书学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道家人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
![[转载]道家人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e363c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d.png)
[转载]道家⼈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杨⽟辉原⽂地址:道家⼈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杨⽟辉作者:⼭幽清君道家⼈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杨⽟辉西南⼤学宗教研究所摘要:道家⼈格具有五个基本的特点:、性、性命关系、⼈天关系、⼈⼈关系。
道家⼈格在这五个维度⽅⾯的基本特点是:摘要:命上的⾃然朴素,性上的宁静⾃由,⾝⼼关系上⾝⼼合⼀,⼈天关系上的和顺⾃然,⼈⼈关系上的⼈我和同。
道家⼈格的积极价值包括个体的健康性和社会的有益性两个⽅⾯。
关键词:道家;⼈格特点;积极作⽤道家(在这⾥是指包括道教在内的⼴义道家)是中国传统三教之⼀教,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格的塑造亦有重要的影响。
道家⼈格虽然是中国传统⼈格的⼀个重要⽅⾯,但它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格,其涉及的基本⽅⾯有哪些,基本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深⼊的研究。
本⽂将对道家⼈格的基本特点做⼀个梳理和概括,指出它在命、性、性命关系、⼈天关系及⼈⼈关系五个⽅⾯的基本特点,并进⼀步阐述其在个⼈健康和社会⽣活中的积极价值。
⼀、道家⼈格的基本特点根据作者的研究,道家⼈格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特点:1、⾃然朴素⾃然朴素是道家⼈格在命或⽣理上的基本特点。
道家认为,⼈是由道化⽣⽽来的,所以⼈的⽣存最重要的是要符合道的规律。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然,所以⼈格在⽣命活动上的理想状态也应该是⾃然。
只有按照⼈本⾝⾃然的⽣理规律来⽣活,⼈也才是健康的⼈。
按照⼈本⾝⾃然的⽣理规律来⽣活就是要根据其⽣理的需要来⾏动,既不压抑⾃⼰的⽣理需求,也不放纵⾃⼰的⽣理需求,饥则⾷,渴则饮,倦则卧,眠则睡,喜则笑,悲则哭,⽇出⽽作,⽇⼊⽽息,不奢靡,不放荡,不刻意去抑制甚⾄消灭⾃⼰的⽣理欲望,也不追求超过⽣理需求的奢望的满⾜,⼀切按⾃然朴素的法则活动,⾃然⽽然,⽆为顺道。
总之,道家⼈格的⾃然朴素,追求的是⼀种未经雕饰的⾃然⽣理状态,它反对⼈为的加⼯、约束甚⾄扭曲,⼀切顺应⼈的⾃然要求和⾃然属性。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发布时间:2021-06-21T08:26:21.29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2期作者:牛瑜[导读]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摘要: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道家思想中许多的观念值现代人尤其是处在三观塑造重要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和领悟。
本文总结了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探析了当代大学生突出的人格缺陷,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世界观、义利观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大学生人格教育一、道家的理想人格(一)无为不争,宠辱不惊无为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能任凭着主观意愿行事。
不争并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反而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得道的人按“道”行事,便足以很好地应付外界情势的变化,反而是“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二)少私寡欲,安贫乐道道家主张克制物质欲望、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倡导超越私欲、外身无己,知足利人。
人生的真正幸福不在于得到荣华富贵,而在于追求“以内乐外”和身心相和、天人相和的精神境界。
老子认为,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有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不仅如此,“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就是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会积攒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他会把自己的学问和才识奉献给世人,给与别人愈多,自己拥有的东西就变得更多。
(三)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道家视朴实、自然、天真等品质为最高的理想道德,这种思想对现今的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文明的进步不应扭曲人的自然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更人性化。
如果科技的发展不以道德和人性为标准,那势必造成灾难直至带来人类的毁灭。
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

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内涵1. 道家的理想人格,咱得从“道”说起。
道家认为啊,“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那基于这个“道”,理想人格就有很多特点。
比如说“自然无为”,这可不是让人啥都不干,而是不刻意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儿。
就好比种花,你不能大冬天的非要种夏天才开的花,得顺应季节。
这一点在老子的思想里体现得很明显。
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说要辅助万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发展,不要强行去干预。
2. 还有“逍遥自在”这一特点。
想象一下,一只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没有什么束缚它。
道家理想中的人就像这鸟儿一样,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庄子笔下的那些神仙般的人物,像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就是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羁绊,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3. 另外,道家理想人格还有“柔弱不争”的一面。
这柔弱可不是软弱,而是像水一样。
水是很柔弱的吧,但它能滴穿石头,能包容万物。
在人际交往中,道家主张不要争强好胜,要学会退让。
这就像两个人争一个东西,争得头破血流,最后可能两败俱伤,要是有一方退让一下,可能就海阔天空了。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1. 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道家的“自然无为”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
现在很多人啊,为了赚钱,为了出名,拼命地工作,把自己的身体都搞垮了。
咱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去做事。
就像有些人明明身体已经很疲惫了,还非要熬夜加班,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如果能像道家说的那样,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奏,该休息就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效率可能还更高呢。
2. “逍遥自在”的启示则是让我们不要被物质所束缚。
现在的人啊,房子、车子、票子,好像这些东西成了生活的全部。
其实我们可以活得更洒脱一点。
比如说,有些人一直想买更大的房子,为了还房贷累得不行。
但如果能像道家理想中的人那样,把这些物质的东西看淡一点,也许住在小房子里也能过得很开心。
道家的人格理想

道家的理想人格时间:2007-03-04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进入论坛主讲人:白平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地点:山西省科技馆报告厅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形成了自己对人格层次序列的论证,儒、墨、道、法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试着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将其优点拼合起来的话,那么: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人格范型了。
近日,在省科技馆,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平先生对道家理想人格进行了讲解。
“修己”是一切思想流派主张的起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种局面是空前的,也许将是绝后的。
这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史称百家。
经过了历史的选择淘汰,到汉代时,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有六家:儒、墨、名、法、道、阴阳,另外还有一家―――农家,虽然人们对它不是很注意,但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其实还是很深重的。
各家各派的思想往往是党同伐异的,他们互相攻击批判,自我标榜,有时会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例如汉景帝时,窦太后好道家,由于博士辕固生是儒家,贬低《老子》,窦太后发怒,让他去刺野猪,这等于是要残酷地处死他。
当时的思想界虽然门派林立,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归结起来,大家所建设的都是“修己治人之学”,宣传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主张的都是“经邦济世之方”。
“修己”的目标是达到“内圣”,治人的目标是实现“外王”,总之是要把社会治理好。
“修己”是一切思想流派主张的起点,大家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圣人”、“至人”,赋予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格。
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格,指的是做人的层次、格调。
儒家的理想人格定位是“圣人”,要求人们都自觉地当“君子”。
“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也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终点,“君子”的内容非常具体而丰富,完美的“君子”只是一个理想,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物我两忘复归自然初次接触道家,是初中学习庄子《秋水》,那时对道家思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高中学习《逍遥游》,觉得庄子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特别欣赏他的自由逍遥,看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后,对于庄子,对于道家有了更深的认识,道家追求的是“真人”或“道者”,自然无为,物我两忘。
其实我也希望赢得一种达生的人生态度,实现人格的超越,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道者,也要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也许是我的道缘吧! ----道引何谓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各家成其言,形成了各派追求的理想人格。
有人说:“世上最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
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
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境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四种不同人格人,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
庄子认为,大至鲲鹏,小至朝菌,都是有限地逍遥,它们都有所依赖,即使是宋荣子这样有社会声名的人,由于执着于功名,也不能达至逍遥,前三种人都有所依附,不是真正的自由。
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便是庄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模式“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其中最高理想人格层次是至人,因为“无己”即自己也不要了,虽然是一种理想,但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实现精神彻底自由,忘名,忘利,忘我,超越世俗,求真与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大的派; 明清时道教停止发展,逐渐显示出衰微的趋势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 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
顺任自然 长生久视 修性养生 超迈逍遥 (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来自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 二、简述庄子的思想。 三、三玄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谈谈对老子“道”的理解。
(论述)
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
别;
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
2.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漫长 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直互相纠偏,互相 支持;
3.儒道互补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 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道 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儒家的尚刚主动与 道家的贵柔主静通过熔铸,深深地渗透在中 国人的人格底层。
二、庄子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畴。 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 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 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 自得。
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 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
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 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
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 “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 的统一。
二、简要论述庄子的思想
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 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 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 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 高成就;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 道家理想人格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能自觉而严 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以 “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 理的唯物内核;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 的人格神地位。 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 “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 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 为”与“自化”的统一。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1.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道家的学说 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定的宗 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 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 式,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
2.道教内部的派系复杂纷纭,教义教规也有区 别,同道家的距离也有远有近。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4.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 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 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 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5.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 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 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三、三玄
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具体是指: 《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
魏晋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是道家思想的深化;
玄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前期:何晏、王弼为代表——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共倡“贵无论”; 中期:阮籍、嵇康、裴頠为代表——着重发挥庄子哲学中批判现实
的精 神。倡“崇有论”;
后期:向秀、郭象为代表——他们力主独化论,倡“无无论”。 唐宋宗教化——道家思想无大建树,道教势力得到了充分的发
1.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 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 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 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 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
3.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 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 哲学精神的外化。
1.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 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2.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 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理论发展上的互补。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认 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 问题上,就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 下了互补的期待;
一、儒道互补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源异流,各有擅长,魏晋儒道合流,程朱理学)
二、儒道互补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程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三、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
(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 道德履践与精神超越的熔铸 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的熔铸)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