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干什么的?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把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中,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及增强组织功能。

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

·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

·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忙斯特伯格著作《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管理心理学》(1958)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内容,方法有哪些?

内容:①个体心理②群体心理③组织心理④领导心理

方法:观察,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经验总结法、现场研究法、案例比较法

4.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特征:·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直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

知觉对象(大小、强度、对比、运动、重复、新奇)

情景(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5.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

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特点: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

2、错觉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条件具备,必然产生;

3、错觉的产生具有固定的倾向。

6.社会知觉及其社会知觉偏见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

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近因效应: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投射: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

7.了解印象管理的策略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努力控制,操纵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8.自我知觉的形成

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并非与生俱有。它是在社会化进程和社会交往、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并经历了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这三个发展阶段。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以下途径来认识自己。)

(一)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自我概念不但与他人的实际反应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个人对他人反应的估价相关联。(二)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角色理论是自我知觉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知觉理论。

(三)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四)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的观察与分析:另一是对已有的心理经验的回忆与反思。内省法虽然较主观,但与其它方法配合,也会收到正确认识自我的良好效果。

9.归因及归因偏差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者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归因偏差:①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偏差;②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③归因过程中拟人化错误;④责任归因中的偏见

10.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的综合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统一的心里素质。

个性的特征:①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②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③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11.气质:心理活动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方面速度、温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与差异。

性格: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2.态度:个体基于过去的经验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考察影响因素,此题需结合书本整体阅读)

(1)信息的传递者: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

说明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2)传递的信息:信息差异、畏惧

信息的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原有的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景: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13.工作满意度:组织成员对其工作以及工作经历的评价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

工作满意的维度:(1)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2)工作报酬;

(3)员工发展;(4)监督机制;(5)同事关系;

14.动机:推动人去完成某项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和愿望。

15.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P72)

(1)把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

(2)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使其有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

(3)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管理人员帮助实现,以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

(4)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管理人员实行走动管理,经常与职工自由交谈,保持上下沟通,促进了解,消除误解。(6)重视员工培训。

(7)建立精神的激励机制。

16.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成型激励理论?(P81—P97)

(1)内容型激励理论基本是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比较成熟的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兹伯格的“双因素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过成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行程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弗隆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7.工作压力: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工作压力源:

(1)工作层面的压力源:①工作负荷(质量和数量);②工作条件(环境)

③工作的复杂性(知识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