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歌曲《草原上》,选自小学音乐四年级第一学期,这首歌选自内蒙古地区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十分简练,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刻画了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二、教学片段1:

1、欣赏有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辨别所演奏的乐器。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旋律,听听看它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生:欣赏音乐片段、感受乐器音色特点、辨别所演奏乐器。

2、从了解民族乐器——马头琴引入大草原与蒙古族。

师:悠扬的马头琴声来自远方,像是马儿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大草原,神秘的蒙古包和勇敢又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生:观看多媒体中大草原风光,在优美的画面中,富草原特色的音乐背景下了解内蒙古草原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以及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主要情况。

(1)理解“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2)蒙古包、马头琴、摔跤

(3)蒙古歌舞:挤奶舞、马刀舞、旋子舞等

3、初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特点,学习歌曲《草原上》

三、案例分析

1、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和学习欲望。

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使学生一下就对草原上的人和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教学中引用马头琴的演奏特色,加上多媒体画面的视觉冲击,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美丽的大草原。

2、发扬个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选自己喜欢的特长去组队,去创造表现的形式,实际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水平,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既遵循课改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刺激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水平。

3、创设舞台,增强学生的创编水平。

要求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现内容和方法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的按照自己特长去编排表现形式,几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体现了对大草原的喜爱以及对蒙古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有画美丽的草原景象的、有跳蒙古舞蹈小组合的、有用乐器演奏的,,让他们感受到创编、合作的乐趣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音乐歌曲《小螺号》教学案例与评析

让情感和美育融为一体 —人音版小学音乐歌曲《小螺号》教学案例与评析关键词: 情感美育融为一体 [背景会析]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将给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农村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让学生的情感和养育融为一体,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受传统音乐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农村的音乐课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现在就以《小螺号》这首歌曲为例,来谈谈农村音乐课的新歌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了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我们上音乐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感受、体验、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

乐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方案] 一、以情激趣——发现美 (多媒体配乐展示:汹涌澎湃的大海以及海边的景物……)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画面: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有一位身穿短袖短裤的健壮小男孩儿,在海风的吹拂下,吹着螺号,似乎在等着出海的亲人回家……同学们,看了画面,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小螺号》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窄,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然后,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状态中了。 二、以情示范——感受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优美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那么,现在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生:(齐)想听老师给我们唱一遍《小螺号》这首歌。 师微笑着点头,有感情地边弹边唱,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 [点评]音乐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进行创作的,因此,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音乐作品,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心放到作品中去,让自己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情感具有感染性”当教师用激昂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开始范唱或范奏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就会随着教师学习新知。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精编版

用心呵护未来最美的声音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个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我对音乐教学开始是满怀信心,就像大学里对未来的憧憬那样从未被打破过。记得那一天是初一年级一班的一节音乐课。根据我的教学计划,那一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本来也没事么,一切正常进行,可是就在调节课堂气氛环节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 二、情景描述 那天是七年级一班的音乐课,在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且做了有关船歌的精美课件。由于教师没有多媒体,所以我通常都是用笔记本给学生做课件,放在书架上给学生观看,为了每个学生都能看见,每次我都把课件上的字体调到最大。那天我照样提前走进教室先把电子琴、笔记本等准备好,等上课铃声一响,开始正常的师生问好,接着我用青年友谊圆舞曲来导入,边放青年友谊圆曲,边提问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三拍子的舞曲的特点,等学生说出三拍的特点后,我告诉学生这节课让我们再学习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让我们比较一下同样是三拍子的歌曲有什么不同。等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以后,我让小学生听了一首帕瓦罗蒂唱的《桑塔露琪亚》。 突然有个学生举手,就问他怎么了,他竟然提议给大家唱一首歌,唱的什么歌曲我现在都不知道,大家也许很怀疑,但是我确实没听出那天他唱的什么,我只知道那天他压着嗓子用低沉的声音学着美声的感觉演唱了一首流行的歌曲,同学们都在笑,课堂一时不能所控,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捣乱那么会影响课堂纪律。假如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同学,我发现他很无奈的低下了头,脸红红的失去了刚才的自信。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我把他的行为认真的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他是因为太喜欢音乐,急于求成然后去模仿。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都知道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出于变声期的年龄,这个阶段是从童声过渡到成人声音的变化时期,在这期间孩子可能出现嗓音低沉沙哑、音高不易控制等现象,要注意保护嗓子,不能大喊大叫、大声唱歌,更不能模仿成人歌唱或者是压着嗓子唱歌,应该避免嗓子过度疲劳。正好这节课要讲有关变声期的知识。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该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帕瓦罗蒂呢,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唱的歌很优美别具一格,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用真是的声音再为大家演唱一遍吗?”他很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并且唱的认真富有感情,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等学生平静以后我接着说,这个同学非常有音乐的天赋,在你们这个年龄能喜欢美声唱法真是不简单,老师特别欣赏他,但是你们现在的年龄还小,嗓子正是脆弱的时候。要想以后唱的更好啊你们得先学会保护你们的金嗓子。接着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的第45页。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变声器知识。然后说同学们想不想有一副金嗓子啊,学生一起回答想,那以后还吃不吃辣条了?还在不在走到大喊大叫了?学生一起摇头。这时我真的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冲动一棒子将其“打死”,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这位同学,你们可知道在你们这个年龄阶段很少有人喜欢美声唱法。这位同学能喜欢美声唱法这是你个人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上学期刚开学的第一周,我在7、2班上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青春舞曲》(第一课时)。就在学唱乐谱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从而也引出了本案例。 二、情景描述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青春舞曲》的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想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音乐,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

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将会唱的歌曲用口哨吹出动听的旋律来,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差,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吹那么整个教学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同学,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吹得口哨很优美别具一

小学音乐案例分析(1)

小学音乐案例分析《爱劳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过去音乐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议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在这一课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注重培养了学生在亲身体验模仿过程中,不断探究的主动学习。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地教学氛围。 以形象生动有趣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一会音乐、表现音乐。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放音乐、师生同做律动表演《拉钩钩》,教师与学生一起表演,师于学生们拉钩钩,音乐课在轻松愉快中开始。 分析: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主体,师生互动,教师应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去理解学生,让学生随歌曲旋律自由律动表演,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时间很短,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教师变得亲切,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聆听《三个和尚》感受音乐轻快的情绪并表演。

(1)导入: 1、师: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听一首歌,歌中唱了一个 很有意思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 2、观看多媒体《三个和尚》学生神情专注。 3、歌曲听完,同学们举手讲故事。 4、师再次放音乐。 5、师:我们听的这一首乐曲中是怎样用约起来描述《三 个和尚》这个故事吗? 6、师:同学们能听出有几种乐器来代表这三个和尚? 7、师介绍。三个和尚音乐及代表乐器音色。 8、再次听乐曲,请学生自己选择表演的对象,合上节 拍,随音乐表演,(用自己创作的动作来表现) 分析:一年级学生无论钻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带有幼儿的特征:行动表现出好奇、好动、好模仿等倾向; 且容易被感染,通过播放多媒体展示,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讲故事、发挥思维能力、想象力。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就由讲故事开始,慢慢学习的也学习了乐曲中所用的乐器。并随乐曲即兴表演,编配动作。主动地曲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 其次:以形象生动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难点。 1、复习已认识的节奏(卡片)教师扫地,请学生听

音乐案例分析

初中音乐课《青春舞曲》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思路: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缰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文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北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的概况,主要作品及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表现能力。 2、难点: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 教具准备:电子琴、手鼓、铃鼓、录音机、新缰帽。 教学过程: 一、用录音机播放新疆民族《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歌词赋予的情绪的风格。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葡萄瓜果香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葳”优美的歌声 向我们传递着新疆的神奇和美丽,新疆地域辽阔,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赞美新疆 为祖国的“一块宝地”,你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吗?学生交收集到的材料(材料来 源:八年级中国地理教科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新疆的了解。) ①新疆的地理位置、面积。

②新疆盛产的家作物。 ③新疆蕴含的主要资源。 ④新疆的民族风土人情及服饰特点。 (师生共同体验歌曲风格,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步伐。) (录音机播放歌曲)教师戴着新疆帽随着音乐律动。学生通过观看师的“微颤”、“绕腕”、 “托帽式”、“移颈”等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再一次感受新疆舞别具一格的独魅力。 三、学唱歌曲 (1)师激情范唱(师边弹边唱,学生总结:歌曲情绪欢快、跳跃、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 (2)理解歌词的内涵: 播放录音机,请学生随歌曲歌词的节奏朗读,理解歌词内涵。 (3)自学歌曲 ①听录音,用“啦”模唱:听老师弹歌曲旋律一小节一小节的填词。 ②演唱,找出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速度、情绪、咬字吐字等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表现歌曲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为歌曲伴奏。) 1、节奏练习(略) 2、节奏练习(乐器敲击体验) 3、角色分配:手鼓敲击节奏①铃鼓敲击节奏②沙锤敲击节奏③学生表演时师引导学生按歌曲歌绪 做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 五、拓展延伸 (1)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概况及主要作品 (2)欣赏王洛宾的作品之一《半个月亮爬上来》。 六、小结 这节课里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课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

初中:初一音乐《希望与你同行》教学案例分析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初一音乐《希望与你同行》教学案例分 析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case of "Hope to Walk with You"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初一音乐《希望与你同行》教学案例分析 音乐体验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3、在聆听时展开想象,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和崭新的中学生活。在朗诵、绘画、律动等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氛围,使新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加深师生感情。 4、介绍使学生了解童声合唱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设计理念 教法:讲授法视听感受法律动表演。 学法:感受法,回忆联想,小组讨论法,朗诵律动 教学流程 一、师生相互问好,同学们做自我介绍。 (老师用亲切的话语向学生问好,同学们给予回应并纷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特长。有的同学为音乐课规划了美好的蓝图,说出了心中的希望。中学的第一节课就

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二、教授歌曲《希望与你同行》 1、聆听歌曲,向周围同学表示亲切地问候。 2、配乐朗诵歌词 3、学唱歌曲 4、介绍简单的五线谱相关知识点 5、分组讨论排练,用不同形式更好的表现歌曲的内涵。 如:配合朗诵、小组表演唱、将歌曲旋律作为背景音乐配合短小的情景故事。 三、教授歌曲《我们一起来》 1、初步感受歌曲 2、跟琴学唱歌词 3、完整演唱歌曲。 4、配合简单舞蹈动作,进行律动练习。 (歌曲在我国最初是以“跳舞毯”的音乐流传开来,加上充满朝气的歌词,学生非常喜爱。引导他们用恰当的体态动作表现内心的感受。歌名是《我们一起来》,从同学中发现较合适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大伙儿的积极性高涨。) 四、欣赏童声合唱《校园多美好》 1、童年的回忆:[情感导入] (聆听《校园的早晨》那欢快的旋律,闭上双眼细细体会:“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纯真的童

小学音乐小白船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小白船》案例分析 郭春燕 一、问题描述 新课程的实施与普及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原本有些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但不得不承认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们竞相开出别出心裁的公开课,以展现自己的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才华,而常常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第一关键对象的作用。时代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张扬以空间,个性已成了21世纪的代名词,每个人都追求着个性,当今的学生可不像以往一样只会让老师牵着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甚至在公开课中他们也会毫不收敛地展现着另类的个性,可我们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常常一味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教学情景中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课例《小白船》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2、发展音乐听觉和记忆,通过听唱形式学习歌曲。

3、在节怕、分句结构、歌曲与器乐形式、中外间乐风格等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感知音乐要素。 教学准备: 1.教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音乐第六册尹史荣作曲的《小白船》。 2.一张满月和一张弯月的图画。 3.奥芬巴赫的《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4.自制的一支“活动音符”(用一根竹棒在共顶端粘贴一个和黑板+上五线谱符头同样大小的圆片,表示间符)。我用一个教学研究课例,试图发掘教材内涵,加大教学容量,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通道。具体做法如下。 1、看图说月亮 教师出示满月和弯月的图画,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吗?”学生争先说了中秋节吃月馐和关于玉兔、桂花、嫦娥奔月的传说,等等。教师赞赏:“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大家知道吗,毛主席写过的一首有名的诗词也借用了我们的民间传说。说的是两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轻轻扬扬地飞到了天 上,这时”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在万里长空为烈士他们献舞,多么美好的想象啊!好,现在我留一个课外作业,请同学每人回去收集一个或者自己创编一个关于月亮的美丽故 事画在月高上,下次上课时我们来展示交流。”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歌曲《草原上》,选自小学音乐四年级第一学期,这首歌选自内蒙古地区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十分简练,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刻画了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二、教学片段1: 1、欣赏有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辨别所演奏的乐器。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旋律,听听看它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生:欣赏音乐片段、感受乐器音色特点、辨别所演奏乐器。 2、从了解民族乐器——马头琴引入大草原与蒙古族。 师:悠扬的马头琴声来自远方,像是马儿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大草原,神秘的蒙古包和勇敢又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生:观看多媒体中大草原风光,在优美的画面中,富草原特色的音乐背景下了解内蒙古草原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以及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主要情况。 (1)认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2)蒙古包、马头琴、摔跤 (3)蒙古歌舞:挤奶舞、马刀舞、旋子舞等 3、初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特点,学习歌曲《草原上》 三、案例分析 1、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和学习欲望。 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使学生一下就对草原上的人和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教学中引用马头琴的演奏特色,加上多媒体画面的视觉冲击,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美丽的大草原。 2、发扬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选自己喜欢的特长去组队,去创造表现的形式,实际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既遵循课改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刺激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3、创设舞台,增强学生的创编能力。 要求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现内容和方法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的按照自己特长去编排表现形式,几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了对大草原的喜爱以及对蒙古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有画美丽的草原景象的、有跳蒙古舞蹈小组合的、有用乐器演奏的,,让他们感受到创编、合作的乐趣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1111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四年级的音乐课,我今天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我爱祖国,我爱妈妈》,这是一首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热爱祖国的歌曲,准备在同学们学会歌曲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唱、演演、跳跳、画画、说说等来一个祖国颂的综合活动。发声练习也是准备的与歌曲有关的连音练习。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连音练习是那么的圆润,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我们特别想学合唱队唱过的那首《猜调》,行不行啊老师?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猜调》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猜调》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歌曲,正好我也带着学校六年级的音乐,但我对这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同学们,云南是个好地方,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歌更美。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猜调》这首歌。”“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流行音乐PK中学音乐教育 文山初中陈淋琳 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正强烈的冲击着中学音乐教育,冲击着一个个年轻躁动的心。所以假如学校的音乐教育者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则犹如掩耳盗铃。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一度视为“洪水猛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歌曲,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的欣赏流行歌曲。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是违心的、不客观的。流行歌曲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一支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介绍给学生,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一首歌曲。针对广大学生滥听流行歌曲的行为,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这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个值得探索的教育领域。 比如八年级音乐中,有一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沁园春·雪》、《蝶恋花》、《重整河山待后生》、《过雪山草地》等曲艺音乐,学生在上课时明显表现出没有兴趣甚至不耐烦,,又得针织提出要求唱流行歌曲,虽然我很生气,但无奈之下值得让步。当同学们喜爱的留心响起,大家都自觉的跟着音乐哼唱起来,顷刻间便沉醉在这又没动听的音乐声中。 以上案例中所表现的,正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行潮”现象。不难看出,不是孩子们不爱音乐了只是他们对流行音乐更为偏

爱,是我们的老师强制性的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是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孩子们。如果再加上歌曲缺乏与学生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而学生是当代的学生,并且生活在信息传媒非常发达的当代社会,时下正红的一些选秀节目,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使得流行音乐离孩子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正因为时间上较大的落差,才造成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接受也往往是消极被动的。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确立,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了以下这些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能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之中,使学生整堂课都在这个美丽的情境中学习。精彩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如在上《小动物唱歌》这课时,我用充满神秘的语调做好开场白,同学们:“大象伯伯给老师打电话要邀请同学们参加动物联欢会,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可是,大象伯伯说:“想参加的同学,最少要会学一种动物的叫声”,同学们开始模仿起小动物的叫声。这样的环境,激发了同学们的需要,刺激了同学们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巧妙提问,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欣赏《狩猎波尔卡》时,作了这样的尝试:①在学生初听全曲后,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能用动作告诉大家吗?学生一边用动作表现了狩猎时瞄准猎物的样子,一边模仿枪声;②当学生再次聆听乐曲时,我又问:听,狩猎者骑着大马呢?这时几个学生迫不及待的表演了骑

马的动作和马叫的声音。③当听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再次问:这里的号角表现了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狩猎者在庆贺他们打了很多猎物;有的学生说这是召集大家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提问利用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激起了他们的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让学生主动有效的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中,使学生的听觉获得美感。 三、寓教于“玩”,挖掘潜能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 1、角色表演 对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进行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在《保护小羊》中,同学们的表演,让我感到了小羊们的温顺;狼的凶残;狗熊、小刺猬、大象、小猎狗的友爱;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的角色,进行即兴表演,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非常深刻的体验。 2、自由创编 音乐的教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音乐创造,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对于低中

初中音乐课教学案例

初中音乐课《青春舞曲》教学案例 周营一中宋华梅 设计思路: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缰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文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北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的概况,主要作品及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 教具准备:电子琴、手鼓、铃鼓、录音机、新缰帽。 教学过程: 一、用录音机播放新疆民族《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歌词赋予的情绪的风格。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葡萄瓜果香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葳”优美的歌声向我们传递着新疆的神奇和美丽,新疆地域辽阔,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赞美新疆为祖国的“一块宝地”,你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吗? 学生交收集到的材料(材料来源:八年级中国地理教科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新疆的了解。 ①新疆的地理位置、面积。 ②新疆盛产的家作物。 ③新疆蕴含的主要资源。 ④新疆的民族风土人情及服饰特点。 (师生共同体验歌曲风格,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步伐。) (录音机播放歌曲)教师戴着新疆帽随着音乐律动。学生通过观看师的“微颤”、“绕腕”、“托帽式”、“移颈”等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再一次感受新疆舞别具一格的独魅力。

三、学唱歌曲 (1)师激情范唱 (师边弹边唱,学生总结:歌曲情绪欢快、跳跃、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2)理解歌词的内涵 播放录音机,请学生随歌曲歌词的节奏朗读,理解歌词内涵。 (3)自学歌曲 ①听录音,用“啦”模唱。 听师弹歌曲旋律一小节一小节的填词 ③演唱,找出难点。(歌曲中重复成相近的旋律较多,如:第一小节的前两拍常常出现唱成注意引导学生在速度、情绪、咬字吐字等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表现歌曲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为歌曲伴奏。) ①节奏练习(略) ②节奏练习(乐器敲击体验) 角色分配:手鼓敲击节奏①铃鼓敲击节奏②沙锤敲击节奏③学生表演时师引导学生按歌曲歌绪做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 五、拓展延伸 (1)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概况及主要作品 (2)欣赏王洛宾的作品之一《半个月亮爬上来》。 六、小结 美丽富饶的新疆令我们神往,优美、欢快的新疆歌舞令我们陶醉。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因为只有在充实的人生中,青春才会流光溢彩。我真诚地祝愿同学们明天会更好! 教学反思: 《青春舞曲》这课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首先是因为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我们在学习《青春舞曲》的时候,完全是由学生随旋律独立填词完成的,几乎没有老师的一句教唱。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任课教师:惠钟 一、案例背景 在本学期中我在初二年级的音乐课时。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习第三单元《雪域天音》(第一课时)。就在拓展引导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二、情景描述 那天是我上初二3班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雪域天音》的欣赏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藏族风俗习惯以及饮食建筑的图片,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藏族。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藏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好奇,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藏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杨”“建”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两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鬼喊鬼叫,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成绩也中等,但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是班上的捣蛋鬼所以同学们都爱看他的笑点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捣乱那么会影响课堂纪律。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我一脸阴沉默不作声,带着严厉的目光投向了“杨”“建”同学,可是我瞬间被石化了,只见“建”同学“老油条”般装出一副知错的模样,然后双手“啪”的拍响,然后再把另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脸上表示自己掌嘴!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建”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一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回声 崔召小学刘霞 教学目标: 1.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展开学习,能感受、体验回声这一自然现象;能用强弱的对比来模仿回声;通过回声的学习感悟我们应该善待、热爱大自然。 2.能用流畅、清晰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的第一段。 3.能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并运用力度记号,能根据教师的指挥手势,唱出相应的力度。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在学习中:感受、分析、模仿回声,以及二度创作回声的效果。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围绕“回声”展开,感受回声——分析回声——模仿回声——二度创作回声——由回声想到的……。感受回声这一环节中用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选自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学生熟悉的课文,教师用特有的语言和带旋律的歌曲重新换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分析回声这一环节即聆听拉索的《回声》,聆听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力度的对比和旋律的重复或完全重复,能表现回声的效果。二度创作回声效果中让学生能模仿拉索的《回声》的手法来编创歌曲《友谊的回声》。由回声想到的……,是一则小故事,告诫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善待大自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参与体验教学集体合作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拉索的《回声》)教学光盘 f.p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感受“回声” (一)创设意境,点出“回声” 1.语言创设意境:一只小鸭子迷路了,它只说它的家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2.学生用“si”帮助教师画出简笔画:小桥、大山、流水(我们帮它找到家好吗?) 3.故事点出“回声”:小鸭子高兴地说:“你们真棒!”于是它游到了桥洞底下,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 嘎嘎嘎︳嘎——‖……。这时不知哪儿也有一只小鸭在叫:嘎嘎嘎︳嘎— —‖……这下小鸭子傻了,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由“回声”导入“f.p” 1.出示f.p,念一念。 2.体验f.p:用动作来表示。 3.小结:动作大表示强,动作小表示弱。 二、分析“回声” 1.聆听拉索的《回声》:说说用哪些办法来表现回声的? 2.分析:歌词——重复或完全重复。 力度——强弱对比明显。 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 3.再次聆听,学生可轻声地跟唱“弱”的部分。 三、模仿回声 1.回声会在哪些地方产生呢? 2.用“5-︳3-︳0555︳5-‖”这一旋律回答。 回声在哪里呀 3.将学生的回答用f.p的对比模仿回声。 四、学唱《友谊的回声》其中的一段。(二度创作回声效果) 1.聆听范唱:让学生说说:pp的含义 2.教师范唱,学生当回声。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采用丰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确立,并促进学生生动、开朗、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有用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了以下这些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老师,在音乐课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能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之中,使学生整堂课都在这个美丽的情境中学习。精彩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密的感觉。 二、寓教于“玩”,挖掘潜能。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 1、角色表演 对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解放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进行自我表演,边唱边舞。 2、解放创编。 音乐的教学一个严重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音乐创造,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对于低中年级学生,鼓励他们进行口头创作、自编歌词,引导学生通过节奏、强弱、歌词的变化使这段话读起来更有情趣、更加丰盛。

总之,“长城非一日之功,实效非片刻使然”,只要我们努力改变观念,褪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让课堂回归本真。让“实效”向音乐本质更深处漫溯……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 ——《光辉的历程》 设计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以“光辉的历程”为主题,通过唱歌、欣赏、创编等音乐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艰辛历程,唤起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军人、珍惜今天的情感。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赏和教唱优秀的军队歌曲作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等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学生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爱国主义品格。 设计思路: 一、确立主题 本课以“光辉的历程”为主题来展开这一节课。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当兵的人》;通过欣赏,了解中国军队走过的历程。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 1、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游击队歌》 三、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拓展探究中国军队的光辉历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形象,并有感情的演唱。 2、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游击队歌》,了解歌曲所表达的人民对毛委员和军队的热爱之情。欣赏歌曲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创造并表现音乐作品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要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并掌握弱起节奏的特点,为歌曲创编军乐队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型。 2、通过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创作和表演的综合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学唱有关中国军队的歌曲;布置演唱和表演任务,让有特长专业的学生课前积极和本组内成员配合演练,以便在课上表演时能够作到游刃有余。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简介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聆听、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积累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素材,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律动。播放轻松、幽默的器乐曲《三只小猪》,教师和学生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好的音乐氛围能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始这节愉快的音乐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用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问好吧!“汪汪汪,朋友们好!” 学生们也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与我问好, “喵喵喵,小狗好!” “叽叽叽,老师好!” …… 这样的开课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感受导入新课。 聆听模仿。在四周贴满动物图片的教室里,投影屏幕中出示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描写大森林早晨美丽宁静景色的音乐,拉开幕布展示贴有大树、小草、湖水的板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的动物王国。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播放描写动物的音乐。有轻快奔跑着的小马,爱唱歌的布谷,骄傲的小兔,勤恳的乌龟,咆哮的狮子,……学生随音乐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动物,寻找“藏”在教室四周的“动物”。师:“看!我们到哪儿呢?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听!这是谁来了?让我们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表现这些小动物。”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动物,同时也在活动中自觉地辨别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动作,选择肢体语言和体态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谈话:日常生活中你都喜爱哪些动物,会模仿它的叫声或动作吗? 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 学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可间接地拓宽视野,在互动中展示自我、自由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音乐激趣活动。 三、学唱歌曲。 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模仿小鸡、小鸭的动作和叫声。 小鸡说话唧唧唧, 小鸭说话嘎嘎嘎。 学生们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的同时也学会了歌曲节奏,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初次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特点和演唱情绪。 再听歌曲演唱,把没有唱词的地方拍出来。在没有唱词的地方做你喜欢的动作。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小狗叫…… 1=D 2/4 6 3 3 2│3 5 3 │(5656 3 3 │ 1212 3)│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音乐剧《猫》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音乐剧《猫》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校音乐公开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事物都出现了它的多面性。大家所听的音乐也不单一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了,各种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外国的流行音乐,比较时尚的说唱音乐,纯娱乐的通俗音等,都大量地出现在我们音乐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接受和了解优秀音乐作品,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二、主题: 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上,选取了一些最具有代表性、富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如:《回忆》、《白毛女》等。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剧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三、案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音乐欣赏课教学应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能力,并通过接触更多新鲜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掌握当今音乐流行趋势,使学生走进音乐,体味不同时期音乐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策略】 1、通过听、辨、看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运用直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 2、音乐剧《猫》DVD光碟、《如果·爱》VCD光碟、《音乐之声》DVD光碟、《白毛女》舞剧视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