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包头市土右旗东胜街小学周红霞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要把握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依据,要选用好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要掌握好语言文字训练的尺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关系依据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个性和共性,陶冶思想情操、发展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学科的特殊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

反思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怎样立足教材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思考不深,训练不够到位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训练缺乏依据。在阅读教学课内,没有对文本语言进行充分的感受、体会与感悟,抛开课标要求,放弃三维目标,把字词句从语境中剥离开来,进行孤立机械的操作和演练。这样的训练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违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性。

二是训练缺乏科学性。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问答法和谈话法,用停留在理解内容上的呆板琐碎的问题贯穿全课,学生疲于机械应答,很少自己去接触文本,去消化吸收、迁移运用课文语言。课外,教师让学生根据讲课的内容,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这样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加沉重,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运用语言也成了一句空话。

三是训练缺乏尺度。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的训练占了很多时间,然而总体上看,问题不少,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有的过分偏重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并无多大的实际作用;有的对课文的深层意思挖掘过深,严重超越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的课上讨论、分析与语言文字训练无关;有的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训练意识,千方百计挖掘语言训练点,凡是能想到的训练形式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这些缺乏尺度的语言训练,没有顾及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实际需要,最终也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这种缺乏依据、缺乏科学性、缺乏尺度的训练,大量地挤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造成语文课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强调从学生出发,从课标出发,从教材出发,选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享受人文精神。

一、把握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依据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种语言训练不是盲目的、机械的,它应该有理有据。

1.依据课程标准,加强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既有总目标,又有学段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确定训练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标准。比如,关于词语的教学,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

2.依据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课后的练习,合理选择语言训练点。加强语言训练,首先要明白训练什么。单元导语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认真地解读单元导语,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本单元的训练点。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要通过品味词句细细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并积累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段话其实就是本单元语言训练的目标。教师在组织本单元教学时,就可以集中精力把语言训练的重点放在品词品句与理解积累语句上。

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的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文本的内容、课后的练习而确定的。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情感目标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回忆自己和老人

相处时的情形,运用前文学到的词句,对老人说一段话的训练,再进行有感情朗

读。

3.依据学情,把训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

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课

变成学生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教学《燕子专列》时学生质疑:纷纷走

出家门是什么意思?老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正在家里,听到广

播,走出家门。学生想象丰富,说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走出家门,不但很

好的理解了“纷纷”,也体会到了人们的爱心。这样的语言训练,既突出了学生

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了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培养了遣

词造句的能力。

二、选用好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讲方法,只有科学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把握语言的规律,

感受人文内涵,发展思维。应从三个层次入手,即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

言。

1.感悟语言的训练

(1)朗读感悟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整合问题,通过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朗读,并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以“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进行探路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理解语言。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引导学生朗读“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感悟作者语言运用的巧妙传神。

在教学中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训练上。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经常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即研读课文是怎样把事件表达清楚、把人物描写具体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语文营养,而且可以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2)揣摩词句训练

词、句比较是教师进行语言训练常用的一种手段。词、句的比较应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换词、删词、标点的变换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科学家经过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异同,再通过朗读指导,无需用更多的语言去分析,学生已经发现原文当中“反复”和“终于”这两个词在这里的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积累语言的训练

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量、熟悉各种句式、发展自己的语言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的新词,学习、熟悉课文中的句式,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语汇,发展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甚至达到熟读成诵,把课文中的好语句、精彩的段落直接背诵下来,并时常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外复述课文也是积累语言的很好办法,通过复述学生不仅仅练习了说话,也促进书面语言长时间的记忆,等到学生在以后表达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3.运用语言的训练

(1)文本补白训练

选入教材的作品,大多留有一定的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填补拓展。教师

在捕捉这些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时,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合理想象,在关注人

文内涵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语言的表达。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

生补充青年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怎样刻苦练画画,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是怎样坚持练

习画画……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教师在点评时,也紧紧扣住学生的语言表

达,关注学生用了什么词,追问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言训练最终的目的是

让学生学会语言,灵活运用语言。学生通过想象,能正确表达,说明学生对文本

的内涵、人物的情感已有所感悟与体验。

(2)模仿表达训练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关键在于认识和掌握规律。我们选择

的训练点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而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任务则

是让学生认识和把握这种语言文字的规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

模仿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一种事物,学生已经感悟到把句子写具体可以抓住事物的特征,作丰富的想象,并适当运用一些修辞的写法,因此在写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模仿表达的训练不局限于把句子写具体,还可以进行故事续编、对话模仿、总分写作方法的模仿等,采用何种模仿表达的方式,就要视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当然,语言训练的方法不仅仅是这些。比如:运用规定的词语描绘情境,师生辩论,创设情境说话……只要能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这些训练方法都是科学的、有效的。

三、掌握好语言文字训练的尺度

把语文课说成是语言文字训练课是片面的,但谁也不能否认,语文课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必须要把握好训练的尺度。

1.立足教材,坚持“一课一得”

一篇文章(一个语段),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一节课上,朗读要训练,造句要训练,写段要训练,名目繁多的训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的特点,舍弃次要的语言训练,突出主要的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的训练。如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可以考虑把朗读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以复述作为训练点,有明显写作特点的文章可以以模仿表达作为主要的训练点,例:《惊弓之鸟》可以把对话描写作为主要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掌握对话描写的规律……多点开花、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耗时多、收效慢。在课堂上教师关注一至二个训练点,花时间,练扎实,对学生理解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益处。

2.立足教材,坚持语言文字训练与感悟人文内涵并举

新课程改革要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挖掘,而加强人文因素跟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矛盾的,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训练必须有效服务于课文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语言的感悟与积累。阅读教学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人文精神才能得以凸现,要感悟人文精神,必须要借助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语文课上,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进行机械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精神的追求;只重视人文性,必然使

语文课失去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时,必须要把握好训练的度,使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精神的挖掘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总之,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关键在于教师要强化文本意识,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中,感知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并得到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

《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新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监测——是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

的发生、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在单位住

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全面综合性监测——是指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

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4、目标性监测——是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危险

因素,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用性监测等。

5、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6、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7、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8、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

定日剂量。

9、什么是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频率

10、什么是医院感染患病率?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二、判断题:

1、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

力。√

2、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

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医院可以不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应建立)

4、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

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医院感染信息的收集是病人出院后查阅病历。×(前瞻性和回顾性)

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对象是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三、单选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