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与教学反思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与教学反思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与教学反思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语文要素】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学会抓住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写一次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感悟“慈母情深”,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学会抓住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写一次“心酸”的经历。[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重点)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谈话导入

在60多年前的中国东北,有一个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他非常想买一本课外书,就鼓起勇气来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想向妈妈要

钱。他在妈妈工作的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对今后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能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我为了买书去工厂向妈妈要钱,发现了母亲劳动艰辛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初入厂房——寻找母亲——要钱买书——又得书款)

(2)检查字词。

2.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能不能用《慈母》或者《慈母情》作为题目?

3.整体认知,确立形象。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慈爱善良、开明、有远见等)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慈母情深的“深”?

教师小结:文中的环境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及动作描写,都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之深。

三、体会“慈母情深”,反复品味语言

1.圈画语句,聚焦“反复”。

(1)聚焦:我们之所以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之所以被这

位母亲打动,是因为作者运用反复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2)圈画: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要特别留意那些反复的语言,思考这些语句为什么会打动你。

(3)批注:反复读一读,将你的体会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2.学生仔细品读描写母亲工作场景的段落,思考文章是如何借助工作场景表现出慈母情深的。一边读一边作批注。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文中的环境描写体现了母亲的艰辛和疲劳,突出了家境的贫苦,表达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2)有一处细节描写中反复出现了“七八十”这个数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带着感悟读一读这段文字。

3.思考:第19自然段在写作特色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这段文字中的“我的母亲”一词都放在了句子的后面,而且像“七八十”一词一样,反复用了好几次,强调母亲带给“我”的心灵震撼。

四、拓展文段,深入思考

1.课件出示拓展文段1——原文结尾。学生读完文字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2.文章的后半部分已经将慈母情深之“深”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么,文章的第1~5自然段是不是略显多余呢?能不能删掉?

3.课件出示拓展文段2——梁晓声的《母亲(节选)》及作者梁晓声的简介。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进一步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重点)

2.学会抓住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写一次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难点)

一、复习导入,明确方向

回忆一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哪些场景?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着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场景与细节,去体会慈母情深。

二、细读课文,初步感受

1.出示自学提示。

2.全班交流反馈。

默读第5~3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几个场景,圈画出感受深刻的词句并作简单批注,合作完成表格。

场景关键词句初步感受初入厂房寻找母亲要钱买书又得书款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内交流学习收获。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指名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希望学生在小组补充、全班完善的基础上能达到如下程度:

场景关键词句初步感受初入厂房压抑、潮湿、颓败、七八十、身在蒸笼工作环境恶劣寻找母亲极其瘦弱、脊背弯曲、疲惫劳累要钱买书皱皱的毛票、龟裂、立刻又陷入机械忙碌状态、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第一次、鼻子一酸工作艰辛、忙碌、毫不犹疑、支持我、长大了又得书款数落、凑足支持、母爱在场景一中,如果学生没有关注到“七

八十”的反复出现,则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反复强调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环境拥挤、恶劣。

在场景二中,当学生谈到第19自然段相关内容时,出示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可能发现这是一个慢镜头、一个特写镜头,体会反复出现“我的母亲”的表达效果。相机联系第16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场景二。

谈到场景三时,相机出示第32自然段,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发现反复出现“立刻”的表达效果。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默读课文,并思考:“慈母情深”体现在哪儿?在相关的场景或细节处圈画、批注,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归纳一下。

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最后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能从场景三、场景四中母亲毫不犹豫给钱、再次凑钱以及不顾旁边女人的阻拦中体会慈母情深,但是难以说到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和“我”对母亲的深情。

1.从母亲的“毫不犹豫”体会慈母情深。

学生最容易谈到“我”找母亲要钱,母亲二话没说就掏衣兜给钱,后来因为“我”用那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母亲再次给“我”凑足了买书的钱。相机出示学生说到的第29自然段这一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学生能从“皱皱的毛票”体会到母亲挣钱不易、舍不得花,从“龟裂”体会到母亲工作、生活的艰辛,若能联系上文相关场景和细节来说更好。

如果学生没有联系书价高、家庭贫寒,则补充出示第28自然段“一元五角就行……”,学生应该会联系上文“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进一步体会慈母情深。相机补充资料:

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母亲每月工资只有二十七元,学生的学费是三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为了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

书价这么高、家境这么贫寒,但是母亲毫不犹豫。带着想象和体会读读第20~29自然段。

2.从旁边女人的阻拦体会慈母情深。

学生谈到旁边的女人时,相机出示:

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相机采访学生:妈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应该会联系到场景一“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场景二“母亲瘦弱、忙碌、疲惫”,深入体会慈母情深。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还原一下这个场景:(教师引读第30~32自然段)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接着又对我喊……母亲却……母亲说完……学生接读第33~34自然段。

旁边女人说:“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我”忍心吗?从哪儿能体会到?(学生容易谈到“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如

能说到“自己对自己的怂恿”“本不想说出‘要钱’两字”更好。)师生齐读第33自然段“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3.结合“我”的成长经历体会慈母情深。

(1)联系上下文,体会“鼻子一酸”。

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吗?(看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艰辛,感受到母亲挣钱的不易,想到自己为了买《青年近卫军》一次向母亲要了那么多钱……)

由“对自己的怂恿”到“不想说出‘要钱’”到“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可以看出“我”懂得了回报母亲,这也是慈母情深的一种体现吧。

(2)拓展资料,感受情在深处。

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慈母情深呢?学生难以说出母亲坚定支持儿子读书蕴含的深意,教师出示句子点拨。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母亲非常支持“我”读书,或许想到了读书对“我”的影响。

②补充资料,说说感受。

后来我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勇敢》《幸福》《红旗谣》……

我再也没因想买书而开口向母亲要过钱。

我是大人了。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他在《我与文学》中这样写道:指引我走上了写的不归人生路。然读之于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并不是为了促进写。读只不过是少年时养成的习惯,是美好时光的享受而已。我从读中确乎受益匪浅。书对我的影响,少年时大于青年,青年时大于现在。

③小结:在压抑嘈杂的厂房里,瘦弱疲惫的母亲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为了省钱,连早饭都舍不得吃,却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书,满足“我”的愿望、点亮“我”的未来,这真是慈母情深;而正是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使“我”有机会成为著名作家,同时,也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了母亲无私的爱,学会感恩、更加独立,这真是慈母情深。

四、揣摩写法,深化主题

1.发现写法。

回到课始,梁晓声在《关于〈慈母情深〉》一文中说:“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你觉得作者画出来了吗?(几个生动的场景、多处细腻的描写以及侧面衬托、由点到面……)

惠特曼说过:“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梁先生笔下的母亲,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户,打开她,必将打开一切母爱的情感闸门。因此,由“我的母亲”到“天下母亲”,由“一位母亲”到“万千母亲”,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价值。2.关联生活,学习写

法。

(1)时代虽变,“母爱”永恒。文中的母亲与我们的母亲又有什么相同呢?学习本文写法,为自己的母亲画像。

(2)小练笔。

①引导学生回忆“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②全班交流相关经历及原因。

提示:有关“鼻子一酸”的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令自己感动的、兴奋的、委屈的、悲伤的、后悔的、愧疚的……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③明确要求:请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总结拓展

1.再读课文,读出感情。结合课题,思考作者是怎样体现“慈母情深”的。

2.完成课后习题,总结作者的表现手法。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完成小练笔。

[教学板书]

18.慈母情深

母亲:贫困、瘦弱、辛苦、通情达理

儿子:感激、敬重、热爱

[教学反思]

第1课时我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慈母情深,品味反复出现的语言,而语文要素的落实则放在了第2课时。

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回顾场景,进行两个课时的衔接,并自然认定学习目标。紧接着,边读边想象场景和细节,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初步落实语文要素。在关注场景和细节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回到课题《慈母情深》,深入解读。依据学情,自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发展思维。最后,从“一位母亲”想到“一个时代的母亲”,体会文学作品的价值。从他人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体会母爱,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母亲》(选段)

梁晓声

(选段一)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多数工人的每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共和国处在艰难时期。国营商店只卖一种肉——“人造肉”,是淘米泔水经过沉淀之后做的。因为粮食是珍品,所以用淘米泔水做的“人造肉”也成了“抢手货”。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选段二)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