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法规期末复习版

新闻法规期末复习版
新闻法规期末复习版

题型:概念理解。提出对策题综合分析题写作题不超1200字

第一讲常识(也没讲到什么好像,)

1、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断变化,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进行善恶的评价,调节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4、新闻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1)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营造社会公信力,提高传播效率

(3)对社会道德的提升和示范作用

第三讲开始是重点

三、新闻侵权1、名誉权2、隐私权3、姓名权、肖像权4、著作权

(2)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A、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

?侮辱行为:辱骂和丑化,引起轻蔑,故意,

?诽谤行为:严重失实、基本内容失实、引起憎恨,故意或过失

B、指向特定的受害人

?指名道姓贬损他人的名誉

?通过特定的新闻要素可以使人指认被侵害者。

?绰号、荣誉称号、笔名/特定的时空及相关环境

C、损害事实客观存在

?名誉贬损

?精神损害

?财产损失

D、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行为人故意侵害名誉权

?新闻过失侵害名誉权

4)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处理

1)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①内容真实:新闻真实、法律真实

②公正评论

③权威消息来源

公正评论有四个条件:

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有可靠的事实来源

立场应该公正

评论没有主观恶意

1)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1)概念:隐私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享有的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

3)新闻侵害隐私权构成要件:

①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侵害隐私权的作品已经发表;侵权作品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

②受害人可以被指认。

③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出现——精神上的痛苦;财产上的损失

④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人有主观上的过错。

4)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方式

公开宣扬他人的生理缺陷或疾病。

公开他人婚外情。

公开报道他人的性偏好、性取向。

披露某些类型的犯罪的受害人情况。

报道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时任意披露尚未成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姓名、肖像或其他足以辨认的资料。

披露宣扬他人恋爱、婚姻、家庭情况等。

披露信件、电话等通信的内容。

披露其他各种个人资料。

5)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A、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隐私因公共利益而退却”的原则

公开纪录、公开场合、公众人物、公众利益。

B、当事人同意。

C、使报道中的当事人不可辨认

4、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一般概念: 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科学或文学、艺术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

?第十一条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

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二)署名权(三)修改权(四)保护作品完整权(五)复制权(六)发行权(七)出租权(八)展览权(九)表演权(十)放映权(十一)广播权(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十三)摄制权(十四)改编权(十五)翻译权(十六)汇编权(十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1、如何理解著作权中的“时事新闻”的概念?

?时事新闻是为媒体报道而采写的单纯事实性消息,仅是对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新闻要素的简单排列组合,不涉及思想、情感的表达,具有表达上的唯一性,属于公有领域的客观事实,不具有独创性。

?判断一则消息是否属于时事新闻,应具体考察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2、图片新闻是否属于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虽然不排除图片新闻,但应该以文字新闻为主。

?除非新闻图片的画面为唯一性表达,否则任何图片都可以体现摄影记者独立的构思,从确定拍摄主题、设计画面、调整角度、到捕捉拍摄时机等,都包含了拍摄者一系列精神创作活动,是极有可能具有独创性的,因此审查图片新闻的独创性时应格外审慎。

?3、如何理解“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信息网络)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本款规定的目的在于允许新闻报道者在用文字、广播、摄影等手段报道时事新闻时,对所报道事件过程中看到或听到的作品在为报道目的的正当需要范围内予以复制。

第四讲

了解南都娱乐周刊是如何对文章姚笛事件进行策划你如何看待,依据在哪

案例讨论:南都娱乐周刊对文章姚笛劈腿门事件报道

新华社评文章出轨门:《不能任由“狗仔文化”泛滥》

报道公众人物的新闻操作规范

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报道中,公众人物由于身份特殊,其隐私权的保护可能会有所限制。记者在报道公众人物的隐私时,必须找到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点,合理把握报道公众人物隐私的度,必须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若涉及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拦截采访。

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拍摄采访,要事先征得其许可。

不使用隐藏式摄像机、隐藏式麦克风、当事人未察觉的长镜头、移动电话装置等工具,秘密录制公众人物在私人场合中的活动或谈话。

不公布公众人物的家庭住址、电话或联系方式等。

不假扮其他身份对公众人物进行偷拍,比如服务员、护士、保洁员等,除非报道的内容与公众利益有关。

不以拦截采访、跟踪拍摄等方式干扰公众人物的家人和朋友的工作和生活;

无论是否与公共利益有关,都不侵犯公众人物未成年子女的人格权和隐私权。

不以拦截采访、跟踪拍摄等方式干扰公众人物的家人和朋友的工作和生活;

无论是否与公共利益有关,都不侵犯公众人物未成年子女的人格权和隐私权。

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酒等事件时,以“编者按”等形式标明传媒的态度,以免误导公众。

二、新闻传播与弱势群体(这一章可以看一下就好,老师课程有讲但没说是重点,看看规范。

报道弱势群体的新闻操作规范

规范一:关怀

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考虑采访对象心理承受能力,不贸然进行采访,或者以观察方式完成采访。

不以当事人的隐私吸引受众的关注,比如身体缺陷、不幸遭遇中的细节,除非这些细节与报道有直接关联,或者删除后会影响对报道的准确理解。

不以调侃的语气叙述弱势群体的处境。

规范二:平等

对采访对象不轻视、不怠慢。

采访对象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对其采访或拍照应该先征得同意。

多角度呈现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鼓励其积极向上。

规范三:尊重

不使用歧视性或冒犯身心障碍者的词语,如疯汉、疯女、疯子、狂汉、郁女、躁女、白痴、人魔、不定时炸弹等。

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

未确认前,避免推测地将社会事件发生原因归咎于当事人残疾或身心障碍。

涉及引述带有歧视性的言语时,可以通过加注、声明等方式予以说明。

如《警察戴口罩侦讯艾滋感染者》/ 1997年5月,英格兰足球队总理接受泰晤士报采访说:“那些残疾人因为前世的罪孽而现在遭受痛苦。”

三、新闻传播与未成年人

把握这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看一下规范

第五讲

?灾难新闻案件新闻自杀新闻这三个很重要。

要了解,可以自己查阅相关报道。

案例:新闻媒体对MH370失联的报道

《失联航班报道手记:记者且行且珍惜》(必须看)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0585874.html,/newobserv/jijis/

《马航失联记者在丽都酒店的18个小时》(必须看)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0585874.html,/n/2014/0311/c40606-24599320.html

灾难新闻是指关于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的报道。

?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传染病等。

?社会灾害:战争、恐怖事件、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

规范一:全面、准确、及时地跟踪报道灾难事件,不刊播有关灾难事件的虚假信息。

?不以救灾成绩掩饰灾情,不夸大灾情,不过度报道同一个灾区

?报道中公布伤亡者名单一般以救灾单位公布的信息为准。若有疑问,经过查证后在报道中说明。对数据或事实未经核实,不做揣测性报道。

规范二:采访和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

?采用联合采访方式,减少对遇难者家属的重复情感刺激

?尊重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的权利,尤其是对失去亲人者的采访,不强行采访或诱骗采访。

?尊重灾难中采访对象不暴露身份的要求。

?当采访对象出于惊恐状态时,放弃直接接触式采访方式,用其他不打扰的方式采访或放弃采访。

?面对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提问不涉及失去亲人的感受、对亲人的思念等。

?观察采访对象所处的生活状态,不以俯视或冷漠的语气和态度进行采访。

?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及感情波动,随时调整采访进程和提问方式、内容以及语气,必要时放弃采访,不给采访对象带来第二次心理伤害。

?不采访刚被救出的身体虚弱的幸存者。不把摄像机或相机对准从地下被营救出来的幸存者的眼睛,闪光灯等强光对幸存者眼睛可能造成损害。

?不拍摄采访对象裸露部分身体、衣冠不整的状态。

?对遇难者遗体不使用特写镜头。

?不刊播遇难者的惨烈影像,或对这样的场景做模糊处理。

?不用特写镜头报道遇难者家属悲痛的情绪、表情或声音,对其进行遮挡或模糊处理。

?在灾难事件的延伸报道中,兼顾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感受,不突出可能使其受到伤害的内容。

?对于其他国家的灾难事件同样给予关注和人文关怀。

?不以调侃和幸灾乐祸的语气报道灾难

规范三:提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第二十九条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听从现场救援指挥,不越警戒线,不影响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

?面对危机生命的突发事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救助,后采访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

?我们知道,生命原则在五条伦理原则中是第一位的。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

?在特殊的灾难时刻,如果没有他人而只有记者,直接救人或吁请救援应该压倒记者的采访本职。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初,有记者在灾区现场听到四周尽是被掩埋者的呼救声,在无能为力之际顿觉自己还忙于采访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有些卑鄙,因此留下心灵创伤。

?有这种出自人道主义愧疚的记者后来对于一些同行多次采访重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感到愤怒。

?采访与报道司法新闻时,必须尊重司法独立,维护法制尊严,避免“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

媒介审判是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媒体在报道和评论是非时,对于任何审判中的案件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主张或反对给嫌疑人或被告人定罪,主张或反对给嫌疑人或被告人判处某种刑罚,其结果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公正审判。它的本质就是新闻报道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用新闻报道来指导法官审判。

如何避免媒介审判?

案件判决前不做定罪、定性报道;对刑事案件当事人,在法院宣判有罪之前,不使用“罪犯”,而应使用“犯罪嫌疑

人”。

对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言行不做倾向性的评论;

不做诉讼一方的代言人;

评论一般在判决后进行;

判决前发表质疑和批评限于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

?规范二:尊重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人格及相关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七条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罪犯的人格受法律保护,报道不能损害其人格。不使用人身攻击或侮辱的言辞,如败类、变态狂、恶凶、恶棍、极端恶劣分子、可憎的人、无赖等描述犯罪。

不因为犯罪嫌疑人、罪犯的行为,在言语或行为上蔑视或侮辱其家人。

尊重罪犯、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拒绝采访的权利、表达的权利。

案件侦破过程中不强行采访受害者及其家属、证人。征得同意采访后,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隐匿举报人、证人的身份,包括其姓名、单位、照片等信息,要使其不被亲人或朋友辨识,免遭受可能的打击报复。

拍摄的图像中涉及与案件无关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模糊或遮挡处理,以免误导公众。

对于曾报道的犯罪嫌疑人,在经司法部门判决无罪之后,应对其进行跟踪报道,以更正其社会形象的认知,消除误解。

对于曾经报道过的罪犯,在其他类似犯罪行为的报道中,不做标签化描述,如马加爵第二,马加爵再世等,以免伤害罪犯的亲属。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马加爵身后》

?规范三: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不美化犯罪行为,不将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英雄化,比如使用冷静、潇洒、聪明、受到很多人的仰慕、逼上梁山等言辞来描述。

不详细描写作案手段和经过,防止被伺机作案者模仿。不得全文引用案卷内容,不得披露政法机关办案细节,不得暴露侦察手段,不得描述审讯方略、策略、技巧。

不得渲染凶杀、色情、恐怖等情节和场景。暴力和血腥场面,比如对凶杀现场的细节描写,包括尸体、血迹等不作特写报道。

严格控制绑架、劫持人质、爆炸、投毒、纵火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报道,特别是不得报道容易诱发犯罪的情节,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同一版面不刊登若干同类犯罪新闻,易给公众造成高犯罪率的印象。

对高发案件在编者按中做一些预防知识的普及。

?规范四:把握公开与保密界限

不得报道涉密内容,不得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有关保密规定。

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公开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亲属、受害者及其亲属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电话、照片、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

不得公开报道被害人、检举人、证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及肖像。不得公开侦察人员照片、图像、姓名、家庭住址及其亲属的有关情况。

不得刊播卖淫妇女以及被拐、骗妇女的姓名及肖像,不得披露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资料。

三、自杀新闻

A、传媒上的自杀新闻会诱发他人的效仿

B、自杀新闻与随后的自杀行为间存在着关联

2、当前自杀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对名人自杀大肆渲染

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过多描写自杀细节

将自杀原因简单化

缺少反思自杀的报道

在版面编排上常置于显著版位

1)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采用耸人听闻、煽情的标题吸引眼球,比如:《万米高空割喉———揭开百万富翁自杀幕后新闻》、《夫妻被追债双双自杀老公上吊老婆喝药》、《妻子挨打索要“对不起”丈夫竟举刀自杀》等等。

?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把这些悲剧新闻“闹剧化”甚至“娱乐化”处理,一再刺激、挑逗大众的“窥视欲”。

2)刊登遗书、遗照、现场照片,详尽描写

3)将自杀原因简单化

4)缺少反思自杀的报道

5)在版面编排上常置于显著版位

建议媒体处理自杀新闻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不应刊登自杀者照片或自杀遗书;

二、不应详细描述自杀的方式;

三、不应简化自杀的原因;

四、不应美化或感性化自杀行为;如将自杀美化或渲染成浪漫的行为,飘然而去、完成了一个传奇、绝色的伤口、含笑跳楼。

五、不应强调轻生者的个人特质、背景或宗教;

六、不应藉报道责备任何人。

1. 媒体报道应避免对自杀方法的详细叙述。研究表明,对自杀方法的描述越详细,对大众负面影响越大。

2. 媒体报道切忌把自杀行为描写成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案例,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件事引发的悲剧。

3. 切忌在报道中暗示自杀是人们面对重大困惑如破产、考试失败或被性虐待时的唯一解脫方法。

4. 在报道中应提到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亲属和心理上的伤害。

5. 将死者称为烈士会导致心理脆弱者误以为社会推崇自杀行为而盲目效仿。

6. 客观描述自杀未遂者的健康状态亦可防止盲目模仿自杀行为。

5、结语

自杀的增加有种种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单纯的归罪于新闻报导,所谓「诿过于传讯的人」(Blaming the messenger),自杀新闻报导是否会导致模仿性自杀行为,中外学者的研究也未能确立绝对的因果关系。

但有共识的是,过度渲染有可能引起自杀率增加,而新闻工作者也有社会责任,既不偏不倚,不隐瞒事实,又不为煽情和市场而美化自杀行为。

我们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

自杀案件的适度报道,可以引起各界关注,而访问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可提供深入的分析,找出事件的起因、处理及防范的方法,避免更多的悲剧。

了解一下李天一的事件。

第六讲

?隐性采访(重点)

?论隐性采访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隐形采访,(为了揭露社会真实的现象,便于舆论监督。。。。。。之类的)

1、概念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包括假扮其他身份)或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或采用秘密方式获取信息,如偷拍偷录,并将其公开报道。

?又称暗访、偷拍、偷录、秘拍

2、隐性采访的出现及其发展历程

1885年,英国记者斯蒂德“买一个女孩”写故事,他伪装成买主并成功地从人口贩子那里购买了一个女孩,然后详细地把整个过程写了下来,发表独家报道《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开创隐性采访手段运用于调查型报道之先河。

1890年,美国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以《疯人院的10天》的报道为隐性采访带来莫大的声誉。

2、隐性采访的出现及其发展历程(简单看一下)

隐性采访的负面效应:

?称为降低专业门槛的工具

?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误导公众,破坏法律规则

?助长社会偷窥之风的蔓延

隐性采访的法律禁区

涉及国家秘密

涉及商业秘密

涉及个人隐私

涉及未成年人、妇女权益

“公共利益”可以作为隐性采访侵权时的抗辩事由

?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将“公共利益”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侦查或揭露罪行;

?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防止公众被某个个人或组织的某些陈述或行动所误导。

这些规定可供我国新闻界参考。

隐性采访的边界在哪里?

?隐性采访技巧总被一些人都认为是卑鄙的、侵扰性的、不道德的行为。

?《伦理规约》告诫:“避免暗中进行的或其他鬼鬼祟祟的信息采集方式,除非传统的公开方法不能产生对公众来说至关重要的信息。对这些方式的运用应当作为报道的一部分加以解释。”

徐迅认为,运用这种方式应仅限于针对公务人员、公共事务、公共场所,这三者缺一不可。

?现在已有不少人普遍认为舆论监督的重点是那些被称之为“公仆”的人物、“窗口”行业和大企业。对于普通百姓的言行,大可不必运用尖端技术和器材去偷拍偷录;

?即使对那些名人、明星之类的公众人物,媒体也不必过于苛求,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会对社会公众的行为有多大的影响。

隐性采访中应遵守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

1、扮演的角色应该有所限制。

一般说来,记者用以隐身的替代身份,只能是一般公民依法可以充当的角色,比如“菜农”“储户”“乘客”“病人”“顾客”等这些普通公民的角色,记者都可扮演。

不能为了采访而冒充公务身份,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工作人员、警察、军官、法官、检察官、工商管理人员、税务管理人员等。美国新泽西州法律就规定,“伪装成有公务身份,以引导他人服从这种伪装的权威性身份”,被视为刑事犯罪。

不能以揭露他人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观目的为由,客观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如贩毒、走私、拐卖妇女等。

不经允许,记者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而进入异性的公共活动场所,如集体宿舍、公共浴室等。

2、严禁诱导和设置陷阱记者,引诱他人违法。

主要是指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故意设置圈套,挖掘陷阱,从而引诱对方上当受骗甚至犯罪。

其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表述上具有“诱导”的倾向,当然也也括行为。

如伪装成违法犯罪者,如吸毒者、媒客、“三陪女”、人口贩子等用以摄录所需要的资料。

3、在采访手段上,不得非波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的法律禁止的间谍器材。

我国《国家安全法》第2L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

《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对“专用间谍器材”的解释包括“暗藏式窃听、窃照器材”,并规定“专用间谍器材的确认,由国家安全部负责”。我国《刑法》第284条也有相应的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从这些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隐性采访小,是禁止使用窃听、窃照器材的,如果使用这样的器材,则为违法。

4、隐性采访中的欺骗有违道德。

在暗访江苏泰兴劣质香肠的采访手记里,记者佳琳和峥嵘这样写道:“记者经过几天的相处,老板一家已经对我们很好了,但是他们的那种信任,却给我们增添了很大的压力。分手的时候,老板娘搂着我的肩膀,千叮咛、万嘱咐地邀请我,春节一定去她家过年,她要给我做夹萝卜丝的馒头吃。那一刻我的眼泪差一点流下来,匆匆地上了车,逃也似地离开了他们的家。”

进行造假和劣质食品加工的大部分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而且家庭作坊式的造假有着较大的比例。充当“卧底”的记者们不得不面临“道德”的考验。“有一天半夜,一名暗访记者给我打电话,说到造假者家里看到造假者的母亲了,跟自己母亲长得特像,他哭了。三十好几的人哭得很伤心,感觉好像自己很不道德,骗取了人家的信任。”

吴光秋在这种时刻只能跟他的下属“讲讲大道德和小道德的关系,只是讲讲而已”。

就隐性采访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重点)

付费采访

?传媒或新闻从业者向采访对象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报道所需信息。通过付费采访方式获得报道被称为付费新闻,也叫支票新闻。

?付费新闻不同于有偿新闻,后者为传媒或记者向采访对象索取费用。付费采访中的采访对象因接受采访而获得报酬,新闻线人因提供新闻线索而获得报酬。

?对于采访对象而言,付费采访有合理之处:采访对象接受采访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承担一定的风险等,由此获得相应的回报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付费采访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准确性,因为采访对象可能夸大或编造有关信息以获得金钱

?付费采在采用付费方式前,记者要考察这种方式是否为唯一的选择,如果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那么付费方式不宜采用。

?记者同时也要考察这种采访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是否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与公共利益无关,那么付费采访不宜采用。

?记者在付费采访前要得到所服务传媒的书面许可,并代表传媒与采访对象签订书面协议;采访结束后妥善保存原始采访资料,并提供一份完整资料给传媒采编部门备份

付费采访的规范:

?在采用付费方式前,记者要考察这种方式是否为唯一的选择,如果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那么付费方式不宜采用。

?记者同时也要考察这种采访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是否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与公共利益无关,那么付费采访不宜采用。

?记者在付费采访前要得到所服务传媒的书面许可,并代表传媒与采访对象签订书面协议;采访结束后妥善保存原始采访资料,并提供一份完整资料给传媒采编部门备份。

?不以承诺报酬的方式诱使采访对象接受采访,也不以付费给采访对象为条件要求对方不接受其他传媒和记者的采访。

?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不向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员进行付费采访。

?不对公务人员进行付费采访,以避免涉嫌行贿、泄密或非法获取秘密

?核实付费采访获得的信息。

?对于付费采访获得的信息,在报道中注明付费采访等标示,并就其必要性做出说明。

第七讲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与新闻敲诈(重点)

?有偿新闻,是传媒或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或报道中收取报道对象报酬或费用的行为,而所报道的内容通常没有新闻价值或本质上是广告。

?有偿不闻,是传媒或新闻从业者在采访中接受或变相接受报道对象的贿赂而停止采写活动、不再揭露报道对象的行为,俗称“封口费”。

新闻敲诈,是传媒或新闻从业者以不利于报道对象的新闻稿件(包括编发内参等)相威胁,强行向被报道对象索要钱财(俗称“保护费”)或其他好处的行为。

表现形式:报道对象提供给记者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等。

采访单位或个人安排记者在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娱乐活动;

利用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以换取新闻报道或不报道。

冠名播出:企业为了加强对自己的宣传,一些企业主动联合媒体举办某种形式的活动,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在媒体采访和报道中,为了增加企业影响,要求记者或者媒体人员对其多次报道。

特约采访: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一些企业常常向媒体记者发出特约采访,企业提供吃住、交通等费用,邀请记者对其进行深入报道。

招聘兼职:某些企业或机构,以聘记者“兼职”或者提供“股份”给记者和新闻单位,以换取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的报道,内容以赞美、该企业、或机构或地区等。

树立所谓的模范典型:这种做法过于隐形,企业处于所谓的“公益的目的”拿出高于正常广告费用资金无偿赞助媒体,而获得媒体的系列报道,甚至是纪实文学的手法,宣传赞助企业及其领导的政绩、或者企业的形象。

利用发布新闻报道谋求外单位住房、房屋装修、制作家俱、旅游邀请、以及占用对方交通工具等私利;

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个人或亲友谋私利提供便利条件;

到被采访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付的票据;

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等好处。

本质: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和新闻敲诈的本质是以权谋私,以传媒或记者手中的报道权、话语权来谋取个人的好处。

?新闻从业者出卖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将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权钱交易”。

?在本质上同受贿敲诈这种关系是一样的,是新闻传播业的腐败现象。

影响:

?有偿新闻影响报道的真实、准确、客观和公正。

?损害传媒和新闻从业者的尊严,以及新闻传播业的形象。

“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和“吃新闻饭的乞丐”。

因此,很多国家的新闻职业规范,将有偿新闻视为一种严重的问题。

中国有偿新闻现象引起了纽约时报的关注(看)

2012年4月4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纽约版)的A1版面上,标题为:In China Press, Best Coverage Cash Can Buy 中国媒体有偿报道乱象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0585874.html,/2012-04-06/100376534.html

享有很高声誉的中国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以调查性报道见长。他们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访问法国葡萄酒与烈酒制造商酩悦·轩尼诗(Mo?t Hennessy)的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Navarre。

报道面世之前,酩悦·轩尼诗在美国公关公司罗德(Ruder Finn)的帮助之下,同意支付九名记者的飞机票、住宿和饮食费用,安排他们去公司在中国西部的庄园参观,这其中就包括一位《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罗德公司说,同行的多家媒体机构之中,只有国际新闻社路透社自己支付了差旅和其他费用。

产生的原因

?外因:

1、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地深入,拜金主义对我国新闻媒介产生巨大冲击。

?自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在此过程中对精神文明的建

设却略显不足。整个社会在价值标准上存在“以赚钱论英雄”的错误认识。对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产生巨大影响。

?2、在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有偿新闻”盛行。

?比如在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消费压力沉重,以及社会保障不很健全,迫使新闻工作者想法设法增加自己收入,利用新闻资源收取钱财就成为首选。

3、新闻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对于记者在新闻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只是散存在《宪法》、《民法》等法律中,针对性不强。这使得一些记者即使从事“有偿新闻”活动,也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内因:

1、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机构在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的权衡上不够稳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各类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纸以及电视台、电台等大量涌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其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冲击。再由于我国现在对媒介机构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把媒介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特别是都市报,生存发展完全依靠自己。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一些媒介机构就在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上出现权衡错误,导致“有偿新闻”的蔓延。

?2、新闻记者收入不高且地域差别较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新闻从业者,东部发达地区如广州为7000元左右,中部地区为4000元左右,而西部落后地区则为1000—2000左右。这些收入面对增长较快的物价,特别是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再由于记者受本身职业决定,交际和应酬活动较多。自身的生存压力也迫于他们从事“有偿新闻”。

?3、记者自身素质不高,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强,新闻专业化不够。

?新闻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好的业务素质,更重要要有社会责任和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我国各级新闻单位中,真正接受新闻学系统教育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有些人文字能力很强但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并不过硬。同时,在现代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够,一些记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定没有真正被新闻从业者内化,在金钱的诱惑下,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乏力,这也是“有偿新闻”蔓延的一个原因。

五、怎么办?

采访中:

不接受由报道对象提供的现金、有价值的物品、服务(小额的象征性礼品除外),如报销差旅、招待用餐、免费旅游、门票(除非与报道有直接关联)、代金券、红包、礼品、折扣以及其他种种方便,包括免费享受服务、免费会员、消遣娱乐、兼职、定期免费聚会、家人优惠等。传媒应承担起记者采访所需的费用。

当场无法拒绝的礼物在采访结束后可用以下方式处理:退还给报道对象;自己出钱购买;交由所在传媒处理;捐给慈善机构并索取凭证。在退还礼物给报道对象时,可以附上信函说明情况。

拒绝来自报道对象夸大或美化报道内容的要求或暗示。

不因没有获得礼物、馈赠、免费旅游等好处,而利用报道权对报道对象进行负面报道。

记者自己组团采访要征得所服务的传媒负责人的同意。

传媒采编部门不允许也不安排记者和编辑参与广告或公共关系方面的业务。

写作编辑中:

?不在新闻稿、新闻版或新闻频道的新闻中出现有广告宣传嫌疑的信息。

?刊播有关人物专访、企业专题等新闻报道,隐匿其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内容。

?除非确实是报道需要(缺少可能会影响事实陈述的准确)一般不提及特定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产品信息,如企业开张时间、产品价格、服务、经营地址、商标、品牌、标识以及生产商、销售商、零售商、供应商等;在必须提及时,征得所服务传媒负责人同意。

?涉及比较、鉴别商品或服务的内容,不得不披露商品品牌或服务时,不片面介绍某一产品或服务内容,尽可能提供不同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信息。

写作编辑中:刊播前审查缺乏新闻价值、明显对报道对象吹捧的报道。

?已经刊播的报道中若存在有偿新闻,发现后及时在相应版面做出道歉和说明

?不以编写批评性报道威胁报道对象,索取贿赂或其他好处。威胁的手段包括:以公开发表稿件、写内参为要挟、以公众对报道对象投诉为要挟、要求购买稿件、要求承担传媒的理事单位、缴纳会员费、购买广告版面或时段、赔偿不发表带来的损失(例如差旅费、拍摄费、稿费、奖金、误工费等)等。

第八讲新闻传播与性、暴力(考不多,简单看下就好)

具体操作规范:采访中

?不挖掘采访对象与报道无关的性信息,不诱导采访对象谈论性话题。

?与性有关的报道,如性侵犯案件,不诱导采访对象谈论具体的生理感受或经验。

?拒绝施暴者如恐怖分子关于采访其暴力行为的邀请。

写作中:对一般性行为或涉及性的其他行为,如卖淫嫖娼、性暴力、性虐待、性侮辱、性变态、猥亵等进行概述性叙述,不具体描写或形容其手段、过程、细节以及心理感受。

?报道中不使用淫亵、亵渎的用语。

?涉及性知识的报道不超出人体生理、医学知识范围。判断的一个标准就是这样的报道不会挑逗人们的性欲,也不会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

?删除与报道无关的色情暗示信息。

?不详细描述或特写暴力和血腥场面,如斗殴、杀人、支离破碎的尸体、虐待动物等;若无法避免,对其中的暴力行为和血腥场面进行遮挡处理,以使公众不产生恶心、恐惧等不适心理,同时标注提示,如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不美化暴力行为,包括不认为暴力行为是可行的、无可奈何的或者必要的。

编辑中:报道中出现于性和暴力有关的内容,刊播前考虑如下因素,必要时对其进行删减:

对叙述事件是否必需

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

对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影响

?不在同一版面或栏目中集中刊播若干与性或暴力相关的新闻事件。可以从情节相似的若干报道中选择代表性的内容刊播,同时以编者按的形式进行提示。

?不使用含有色情暗示信息的标题

?不设计和使用关于性和暴力行为的大标题或采用大幅照片。

第九讲:《广告法》广告法规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了解这部广告法

几类特殊的商品、服务广告(了解)

烟草广告酒类广告食品广告化妆品广告药品广告

一)烟草广告所禁止借助的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电影

(三)禁止变相发布烟草广告

(四)烟草广告必须有忠告语

(五)烟草广告的内容限制

(六)可以发布广告的特殊情形

(一)酒类广告发布时间、数量和版面的限制

1.电视:每套节目每日发布的酒类广告,在特殊时段(19:00—21:00)不超过两条,普通时段每日不超过十条;

2.广播:每套节目每小时发布的酒类广告,不得超过两条;

3.报纸期刊:每期发布的酒类广告,不得超过两条,并不得在报纸第一版、期刊封面发布。

(二)酒类广告发布标准

1、酒类广告应当符合卫生许可的事项,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

2、酒类广告中,不得出现以下内容:

(1)鼓动、倡导、引诱人们饮酒或者宣传无节制饮酒;

(2)有饮酒的动作;

(3)有未成年人的形象;

(4)表现驾驶车、船、飞机等具有潜在危险的活动;

(5)诸如可以“消除紧张和焦虑”、“增加体力”等不科学的明示或者暗示;

(6)把个人、商业、社会、体育、性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功归因于饮酒的明示或者暗示;

(7)关于酒类商品的各种评优、评奖、评名牌、推荐等评比结果;(8)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和不科学、不真实的其他内容。

?6、在各类临时性广告活动中,以及含有附带赠送礼品的广告中,不得将酒类商品作为奖品或者礼品出现。

?食品广告化妆品广告药品广告

其他这几个看看就可以。

新闻评论写作复习重点

上编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选择】 1、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报刊。 2、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可以说是有形的意见。 3、新闻评论作为政论性的载体,其首要的特征是新闻性。 4、新闻评论学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之外,还具有政治性。 5、新闻评论说理分析的切入点主要有理论捆、政治、政策、思想。 [简答] 1、新闻评论主要有那些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那些? 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有: (1)新闻性 它有表现为: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发表意见;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具体表现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 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面向广大群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3、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 (1)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却中的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择] 1、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是选题和立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对评论写作而言,讲的就 是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 2、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和确定论题。 3、立论要做到新颖的前提是准确。 4、新闻评论若能及时地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其立论就有前瞻性。 5、引语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充当论据。 6、立论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7、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预见性。 [简答]

电视新闻编辑期末复习

1、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1920/11/2【美国】匹兹堡市西屋电气公司(呼号KDKA) 2、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上海)1922年建成,1923/1/23开播 第一座电视台;1958/5/1北京电视台试播,9/2正式播出 3、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11.2【英】BBC广播电视公司建成开播 4、列宁——您所发明的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含义是:广播同报纸一样是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声音,不需要印刷发行; 在时间空间上几乎是零距离。 5、广播的优势是什么? ①传播迅速:传受同步 ②受众的范围广:覆盖面广,受教育程度低 ③诉诸听觉:联想自由 ④收听方便:移动收听(跟你走) ⑤费用低廉:广告的千人成本低——CPM=(广告费/受众数)×1000 ⑥忠诚度高:受众的换台率低 6、广播的局限是什么? 符号保留性差——转瞬即逝 选择主动性缺失——线性传播、限制性选择 同时空的排他性——选定了甲,其他都排除不存在了 会产生误解或歧义——同音不同字,说出来会产生歧义 7、广播编辑的职责:经办节目 宏观——各频道、频率定位;各类节目设置 微观——每档节目的内容、编排、制作;做到节目可听可见 8、广播编辑工作的特性: ①听的编辑工作——树立听众观念,用耳朵编辑 ②节目的编辑工作——节目的艺术,生产出可供编辑的节目 ③更强的时效性——从TNT到NNN ④更强的专业技术和相对繁杂的后期工作 9、录音报道:是录音新闻、录音特写、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等的总称。由记 2部分组成。把现场录音部分删去,报道仍完整那就不能称为录音报道。 10、主持人节目的特点(特指新闻节目) ①采编播合一,节目整体感强 ②以第一人称出现,交谈式传播 ③主持人长期固定,节目形象人格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新闻评论复习题

1.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 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 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2.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 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 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 范畴,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同时,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 3.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①内容层次不同:前者是传达事实信息,后者是传达思想信息 ②写作目的不同:前者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后者则是指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 申,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后者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 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的功能:引导功能,解惑功能,表态功能,深化功能 .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杂家的智能,作家的技巧 ⒎新闻评论的思想方式,方法:发散思维,纵深思维,逆向思维,超前思维,批判思维 . 年,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追求新闻自由,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 . 马克思新闻实践的阵地:《新莱茵报》 . 列宁创办了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报纸——《火星报》 . 新闻思想集中在《党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文章 . 年,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称的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 . 《时报》首倡的“时评”是新闻评论演讲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的标志﹏﹏ . 《申报》——自由谈《大公报》——星期论文《湘江评论》——毛泽东 .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评论发生倾斜,新闻评论最黑暗时期 . 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新闻评论的分量更突出;时效性更强,﹏论题更广泛,﹏指向多元化,﹏监督异地化,﹏形式多样化,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学者化. 选题的来源:①从上级精神中去选题②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③从新闻报道中选题④从探讨争鸣中选题 . 选题的原则:触及现实,理性思变;面向全局,准而有当;以小见大,富含新意 . 立论的基本要求 立论: 标题: .标题的功能:提示议题,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引发兴趣 标题的特点: .新闻评论标题美学特征:形式美——整齐一律,平衡对称,错落有致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 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 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 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 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 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 的目标。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四)没有商业广告或商业广告比例较小。 十二、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缺点 (一)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 (二)信息来源单一 (三)有些节目说教味浓 (四)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 (五)节目更新慢

新闻传播史重点

露布——古代报纸产生前实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一种流动的传播媒介。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亦称“露板”。最初是指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专指公开发布的战争捷报。 古代报纸产生前新闻传播载体的特点 1.古代报纸产生之前,传播新闻的载体往往具有一身二任的性质 官方新闻的发布,完全借用官文书 2.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新闻传播的需要,又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尚未完全成熟。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态及其特点 a封建官报 特点——不定期;定向传播,有官文书痕迹;信息属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筛选信息。经具有一定的报纸的性质,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最早的官报雏形 b非法民报(小报) 特点 1、以刊载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不定期发行。 2、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3、内容较为丰富,可读性较高 4、以赢利为目的,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5、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 6、手写、印刷并存,发行量大,读者广泛 c合法民报(京报) 特点 1.内容基本是官报的翻版,极少自己采写的新闻,更无评论。 2.形式比较完备。“京报”固定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编排形式 3.报房自主经营、自办发行。 敦煌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原件 “定本”制度——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中国报纸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为政治上之一种需要”——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专制统治的舆论工具。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形态,从影响上看,封建官报最大;从形式上看,合法民报(京报)最完备;从本质上看,非法民报(小报)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压抑了对新闻的信息需求;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基础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限禁 3.封建社会的新闻信息体系为封建统治阶级独占。 4.封建统治者绝不允许民众自由发表言论,始终禁锢、钳制人们的思想。 1815年-19世纪末是在华外报发展和垄断时期,以两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创始阶段(1815-1840年) 办报活动局限于东南亚一带和中国的澳门、广州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网络新闻编辑学期末试题1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编辑命题教师:李会朋 卷面总分: 100 分考试时长: 100 分钟考试类别:闭卷√开卷□其他□ 注:答题内容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3*5=15) 1、网络新闻专题 2、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3、图片故事 二、简答题(3*12=36) 1、简述网络新闻编辑的四个层面。 2、简述网络专题策划的基本要求。 3、简述摄影构图要遵循的原则。 三、综合操作题(共49分,第1题15分,第2题12分,第3题12分,第4题10分) 1、请给下列的网络稿件撰写内容提要,字数限于100个字以内。 “占领华尔街”疯狂蔓延 全球逾650城市将同步大游行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愈演愈烈,并呈现向全球扩散的趋势。运动组织方网站声称,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650个城市将响应15日的游行活动,一起走上街头,抗议贫富不公现象。 “占领华尔街”运动组织方网站12日表示,规划中的15日游行活动,全球已有超过650个城市响应。网站并呼吁大家告诉民众,一同走上街头,并拍下活动画面上传,让全世界看到这股反企业贪婪运动。 在欧洲,“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扩散到英国。英国一些抗议者计划于15日在伦敦市金融区建立“帐篷城”,发起“占领伦敦”运动。在社交网站“脸谱”上,“占领伦敦证交所”的主页已经有3000余名关注者表示自己一定会参加15日的游行;“推特”上,“占领伦敦”的账号也已聚集了1000余名粉丝。目前,社交网站上的“占领活动”也正在向英国其他城市蔓延,包括罗切斯特和爱丁堡等。 在美洲,“占领华尔街”行动蔓延到紧邻美国的加拿大。组织抗议的人表示,本周末加拿大各大城市将有类似的示威活动。温哥华的组织者呼吁民众,15日上午在市内的艺术馆集合组成行动基地。另外,“占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抗议行动预定15日在当地金融区展开。 在亚洲,韩国民众也计划发动大规模示威行动,抗议贫富差距过大。“韩国金融消费者联合会”、“韩国工会联合会”等大约30个民间团体定于15日至16日在首尔闹市区及其他城区举行示威,地点包括韩国股票交易所等主要金融机构门前。

《新闻评论》复习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 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2、新闻评论: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 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说文的范畴。 3、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反映内容: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事实主要给受众以“知”。 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然后进行分析说理,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 2)写作目的:新闻报道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 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3)表达方式: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备、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4、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不同: 1)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解决当前社会“热点“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理论文章注重分析的透辟和论证的严密,着眼于道理的说服力和生命力。 2)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新闻评论强调“有的放矢”,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和主张。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虽都是从现实出来,但新闻评论所论之题更具体,所论之物更是在。 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新闻评论重在紧密联系现实,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党的方针政策来启发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5、新闻评论特征: 1)论题的新闻性:先有新闻,再有评论。新闻应该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效性越强越好,且新闻是有价值的,是事关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的。新闻性表现在:1、生活中迫切问题2、紧跟时代脚步2)论理的思想性:新闻评论贵在说理,当理说透几分就有几分力量的定论。 怎么说理,分析精确恰当,说理明快,画龙点睛。说什么样的道理,紧扣时代的脉搏,紧密结合我国人民的。 3)论说的公众性:评论面对最打大多数的是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要求能提出和解决问题,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民众感兴趣,同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反映人民要求和呼声的问题。 论述方式和语言应当符合大众的特点和需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网络新闻编辑学期末试题2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编辑命题教师:李会朋 卷面总分: 100 分考试时长: 100 分钟考试类别:闭卷√开卷□其他□ 注:答题内容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3*5=15) 1、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2、新闻图片的组合报道式专题 3、摄影构图 二、简答题(3*13=39) 1、简述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原则。 2、简述网络稿件标题的特殊性。 3、简述网民评论的特点及其提升的方式。 三、综合操作题(共46分,第1题15分,第2题9分,第3题10分,第4题12分) 1、请给下列网络稿件撰写内容提要,字数限于100个字以内。 “占领华尔街”疯狂蔓延 全球逾650城市将同步大游行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愈演愈烈,并呈现向全球扩散的趋势。运动组织方网站声称,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650个城市将响应15日的游行活动,一起走上街头,抗议贫富不公现象。 “占领华尔街”运动组织方网站12日表示,规划中的15日游行活动,全球已有超过650个城市响应。网站并呼吁大家告诉民众,一同走上街头,并拍下活动画面上传,让全世界看到这股反企业贪婪运动。 在欧洲,“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扩散到英国。英国一些抗议者计划于15日在伦敦市金融区建立“帐篷城”,发起“占领伦敦”运动。在社交网站“脸谱”上,“占领伦敦证交所”的主页已经有3000余名关注者表示自己一定会参加15日的游行;“推特”上,“占领伦敦”的账号也已聚集了1000余名粉丝。目前,社交网站上的“占领活动”也正在向英国其他城市蔓延,包括罗切斯特和爱丁堡等。 在美洲,“占领华尔街”行动蔓延到紧邻美国的加拿大。组织抗议的人表示,本周末加拿大各大城市将有类似的示威活动。温哥华的组织者呼吁民众,15日上午在市内的艺术馆集合组成行动基地。另外,“占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抗议行动预定15日在当地金融区展开。 在亚洲,韩国民众也计划发动大规模示威行动,抗议贫富差距过大。“韩国金融消费者联合会”、“韩国工会联合会”等大约30个民间团体定于15日至16日在首尔闹市区及其他城区举行示威,地点包括韩国股票交易所等主要金融机构门前。

外国新闻传播史 重点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1.什么是新闻事业 专门的机构(即新闻机构)通过特定的媒介(即大众媒介)向广大公众进行的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人们通常把从事这种高级的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业称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新闻事业是一种大众传播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同人类物质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同人类的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互相适应。 2.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原始信息传播:前语言时期,动物水平,依靠身体器官、触觉、视觉、嗅觉 口语新闻传播: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手写新闻传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公告式:官方公报 书信式:新闻信 印刷新闻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3.人类传播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 印刷术的发明 4.新闻信 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新闻信绵绵不绝。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以撰写新闻信为业的人,他们受雇给远离首都的军政长官、王公贵族、税吏、巨商写信,提供首都的消息;也有的专门从外地向首都写信,提供外省的消息。发展到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信流行,上层社会主要依靠它获得外地消息。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商业、航海业的发展,新闻信又逐步扩散到商人和平民中去。 5.gazzetta 出现于16世纪初,它是指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新闻报道。 手抄小报不定期,每份一个铜元。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Gazzetta(威尼斯小报)。而Gazzet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这个词后来演变为报纸、公报等意思,并且常常作为报刊的刊名用字而广为使用。 6手抄小报和新闻书的历史地位 1)16世纪初期,这两种媒介的兴起,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事业的过度,是 近代报刊的雏形 2)使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新闻评论期末

新闻评论期末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评论写作 1、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的总称。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2、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介、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一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3、社论: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同其他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4、编者按语:它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新闻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附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形式。 5、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合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述评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6、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和载体,对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的论说形式。以议论时事为主,最初专指时事短评,现多指新闻性、针对性很强的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 7、专栏评论: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议论。专栏评论具有稳定性、时代感、群言性等特点。 8、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如何:1)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评论与报道的结合,表现在两种基本新闻手段之间的配合,还表现在两种基本手段之间的融合关系。它不仅满足了受众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而且也有助于增强重型评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转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随着大众传播小众化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以及频道专业化,评论的个性化和人格化的发展能很好突破同质化的瓶颈。4)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6)评论呈现多样化发展,平台丰富,样式更多。7)评论更加开放,内容开放,禁区越来越少;问题多样;评论的结论也是开放的。 9、什么是选题?它在评论写作中的地位怎样? 选题就是选择索要评价的事物或索要论述的问题,确定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为题发言的。选题得当,评论写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头绪。它是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酝酿阶段的一个主要环节,关系着评论的成败或优拙。选题是立论的基础,立论是选题鲜明的思想观点,二者相互渗透。 10、好的新闻评论选题应具备哪些条件? 1)触及现实,富有新意 2)面向全局,准确有当 3)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4)宏观把握,超前预测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闻编辑学[第二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 一、新闻媒介的定位 新闻媒介定位,在编辑学范畴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媒介的服务对象是谁,二是媒介为这些服务对象做什么。 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1)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作出决策。 (2)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指向性规定。 (3)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的联系 ①功能定位是在受众定位的基础上,考察受众的信息需求,结合媒介主办者对媒介的角色期待而确定的,它最终是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

相结合的产物; ②媒介的受众定位则需要借助于媒介的功能定位才能对媒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最终具有指导意义; ③受众定位只是决定了媒介为谁而办,功能定位才能决定媒介给受众什么。 2.媒介定位的客观依据 (1)直接因素:受众、媒介的控制者、广告客户、传通中介、竞争者。 (2)间接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 影响媒介生存的问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 (3)媒介内部条件 ①媒介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条件,这是媒介运行的“硬件”; ②媒介的人力资源、体制与管理水平,这是媒介运行的“软件”; ③媒介进行传播的符号因素。 3.报纸的特点 (1)报纸的信息容量受制于报纸的版面数量,版面越多的报纸能够容纳的信息越多,但任何报纸的容量都是有限的; (2)报纸以文字语言符号为主传递新闻信息,在揭示事物本质、评析事理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报纸的内容相对其他新闻媒介可以更有深度; (3)报纸作为一种平面载体,它的外在形象是由视觉性符号构造出来的,而且视觉性非语言符号比文字语言符号更起作用。 二、编辑方针 1.定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当代新闻评论教程复习大纲2017

新闻评论期末复习大纲2017-2018(一) 课程框架 第一部分新闻评论的特征与流程(包括4章容):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的体裁与类型(包括5章容): 第五章专栏评论 第六章配发式言论 第七章言论版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边缘体裁 第九章网络言论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名词解释)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 二、新闻评论的传播系统(选择题) 1、报刊; 2、广播; 3、电视; 4、网络 三、评论体裁或类型(选择题) 报刊评论包括以下体裁: 1、社论; 2、评论员文章; 3、短评; 4、编者按语; 5、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 6、述评; 7、杂文网络评论包括以下体裁: 1、时评; 2、个人专栏评论; 3、网络论坛评论; 4、网民自发言论 四、评论的类别(选择题) 1、媒体评论(A、编辑部评论,如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B、编辑、记者评论,如编者按语、述评、主持人评论); 2、个人评论(如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杂文); 3、常规评论与边缘评论(A、常规评论,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B、边缘评论,如述评、杂文) 五、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选择题) 1、强烈的新闻性; 2、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3、广泛的公众性 六、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简答题) 1、传播容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容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评论的传播容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2、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是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 3、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是“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是“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 4、传播要求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要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的传播要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七、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选择题) 1、认识功能(认识事物本质、了解事物因果、预测事物趋势、提高认识能力); 2、教育功能(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规、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文明); 3、监督功能(监督权力机构、监督公权人士、监督利益团体、监督社会公正); 4、协调功能(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协调社会行为、 避免传播误区) 八、新闻评论的特殊作用(选择题) 1、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引导受众思想); 2、解读作用(解释政策法规、解读新闻事件、分析社会现象、解除思想疑虑) 3、表态作用(代表政府表态、代表媒介表态、代表公众表态、代表个人表态) 4、深化作用(洞察事物本质、做出理性分析、把握普遍联系、指出变化规律)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报刊政论及其特色(选择题) 含义: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 特点: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