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的调查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这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能窥见一二。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随着90后大学生全面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全球产业快速转移,国内大学毕业生与经济社会需求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性格迥异、特点鲜明的90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了有别于以往的特点。
针对这一现状,我做了一定的资料文献与调查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就业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考公、考研依旧火热
虽然现在公务员这个“铁饭碗”被打破了,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存成本的逐渐增加,使得90后拥有了危机意识,竞争观念变强,但这并不代表广大大学生放弃了这条艰辛的道路。调查显示,有28%的大学生选择了“一定会报考公务员”,47%的大学生选择了“如果有合适的岗位会选择报考公务员”。其中文科学生最高,两者相加达到81%;工科次之;理科再次;医科最低,仅有23%。经过询问,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对公务员的工作充满了向往,从大二大三开始就开始着手申论的学习与写作,上考公务员的辅导班与培训班,大把的课余时间被占用投身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
而另一方面,考研。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选拔中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已经成为大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一种手段。在当代人的眼中,学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将来生活的方向与生活水平的高低。这也难怪,如今社会用人单位贴出的招聘启事基本都有相应的学历门槛,对211、985大学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对不是这些高校毕业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要突破这一学历的限制,许多学生选择了考研,在选择更好学校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将来择业打下了比较可观的基础。
二、就业选择趋于功利化和务实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就业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工资待遇”(占34.7%)。
在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趋势下,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依然显现北、上、广大热,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城市次之,而包括江西本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依旧门庭冷落。本次调查中:“希望未来工作的地区?”的这一问题回答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合计达到33%,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占23%,愿意留在江西本省就业仅有15%,只有1.2%的大学生愿意去西部艰苦地区就业。
由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已不再像过去更在乎个性的发展与解放。本次调查显现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在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住房难的多方压力

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务实地选择回家就业,通过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既解决了就业难题,又减轻了未来的生活压力。调查显示非常愿意回家就业的比例为16%,愿意回家就业的达到41%,无所谓的为21%,不愿意回家就业的为15%,非常不愿意回家的仅占8%。
三、就业歧视有所加剧,女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涉及性别、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等诸多方面,在调查人群中有2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有43%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而在性别方面,女性大学生,如身高、外貌、出身等也存在各种歧视,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提供女性岗位,理工科就业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当严峻,而以女生为主的文科专业,也有53%的女生表示会遭遇就业歧视。
面对以上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种种现状,面对以上种种严峻的就业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今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亟待修正
现在许多高校在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从就业结果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值得商榷。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一年内频繁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试错,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工作稳定性产生了质疑,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急速上扬。大学生要及早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选择才是科学就业观。
二、正确的提升自身全面素质
大学生应该始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自觉遵守作息时间, 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规律, 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 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 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 掌握一定的职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
如今的择业是企业与应聘者的“双向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市场。这就要求大学生作好进入人才市场的准备工作, 掌握好在市场竞争中求职则业的技

能和技巧, 心理准备, 特别是挫折心理准备。大学生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 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障碍, 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进行自我调节, 充分相信自己, 看到自己的优势、前景, 减轻心理负荷,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看问题不要极端化; 处理好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
四、国家与市场方面的相互调节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政府就业政策应持续优化,这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所以国家应推出更多政策来维护去国家指定的特定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的权益,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用人企业单位也应对大学生相对的“降低门槛”,不要因为性别或外貌等因素错过了难得的人才。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国家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的缓解做出贡献。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与局势,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自己的将来打拼出一片美好的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