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被没收的财产去哪了

合集下载

司法考试:强化班刑诉试题_5_21

司法考试:强化班刑诉试题_5_21

刑事诉讼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基本理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指的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下列人员:A.参加刑事诉讼的公安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B.参加刑事诉讼的,除公安、检察、审判人员以外的人员C.参加刑事诉讼的所有人员D.参加刑事诉讼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2.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有权:A.委托辩护人B.委托诉讼代理人C.聘请律师D.取保候审3.某甲居住在A县,在B县盗窃后流窜至C市的D县抢劫,并将被害人杀死。

D县公安机关将某甲逮捕归案。

本案应由哪个法院审判?A.B县人民法院B.A县人民法院C.D县人民法院D.C市人民法院4. A县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该县环保局负责人某甲环境监管失职案中发现某甲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对此应当作出何种处理?A.撤销案件B.不起诉C.终止审理D.宣告无罪5.在某地人民法院审理一宗故意伤害案的过程中,被告人甲(19岁)的父亲乙向法庭提出申请,要求出席法庭的公诉人丙回避,原因是丙是本案被害人的大学同学,法庭当庭驳回乙的回避申请。

后被告人甲又提出审理本案的法官丁在开庭前曾经会见过被害人,所以申请其回避,后经法庭查证并非属实,于是驳回被告人甲的回避申请。

则关于本案中有关回避的说法错误的是:A.乙无权申请公诉人丙回避B.如果经查证公诉人丙和被害人确属大学同学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则法庭应当根据乙的申请要求丙回避C.被告人甲应对其提出的有关法官丁的回避申请提供证明材料证明D.被告人甲对法庭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6.某被告人又聋又哑,受审判前要求其懂哑语的胞妹当辩护人或翻译人,法院应当:A.允许当辩护人B.允许当翻译人C.即允许当辩护人又允许当翻译人D.都不允许7.公安机关对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做出了监视居住的决定,但后来却发现他在监视居住期间,多次威胁被害人,于是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人贩判死刑的案例有哪些?

人贩判死刑的案例有哪些?

人贩判死刑的案例有哪些?2009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有关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的两起拐卖儿童犯罪死刑案件,拐卖儿童罪犯胡某、苏某于当天执行死刑。

最近几年部分网民呼吁人贩应一律判处死刑,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有其道理,未成年人遭受各种形式的侵害案件数量巨大且无论何种刑罚都难以弥补当事人与家庭的损失。

在此话题产生之前,已有人贩被判死刑的案例。

那么人贩判死刑的案例有哪些?以下是小部分案例:一、拐卖儿童情况部分数据2014年,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拐卖妇女儿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48件,其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876 人。

2010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1990件,依法惩处犯罪分子3818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至死刑的2216 人,重刑率为59.70%。

二、案例一2009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有关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的两起拐卖儿童犯罪死刑案件,拐卖儿童罪犯胡某、苏某于当天执行死刑。

2009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1636件,比2008年上升20.9%;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犯罪分子2413人,同比增长11.7%,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至死刑的1475 人,同比增长11.83%。

三、案例二贵州省惠水县农民邴某,从1992年7月至1998年2月间,与谢某等人相互勾结,大肆将本地妇女、儿童拐卖到多地。

其中邴某参与拐卖妇女7次10人,拐卖儿童5次6人;谢某参与拐卖妇女5次7人,拐卖儿童6次7人。

某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后作出一审判决,以拐卖妇女、儿童罪分别判处邴某、谢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四、案例三2010年4月16日,全国特大贩婴案公开宣判,贩婴团伙核心人物喻某一审被判处死刑。

2009年5、6月间,某地铁路公安干警在火车上接连查获数起贩婴案,解救了多名婴儿。

刑法期末测试(二)

刑法期末测试(二)
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C 因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同贩卖毒品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因而 15 周岁的丙参与走
私、运输、制造毒品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D 15 周岁的丁抢劫了爆炸物,由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不承担刑事责任 5.甲与乙素有仇怨。一日,两人在菜市场相遇,乙故意拦住甲百般辱骂,甲挥舞拳头作势 欲打乙,乙拿起旁边卖肉摊上的一把屠刀将甲杀死。乙的行为属( )。 A 故意杀人 B 紧急避险 C 防卫过当 D 正当防卫 6.对胁从犯的理解,错误的是() A 胁从犯在主观上不愿意或者不完全愿意参加犯罪 B 胁从犯参与犯罪是自己的意志所无法抗拒的 C 胁从犯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比较消极 D 胁从犯可以转化为主犯 7.甲与乙有仇,一日,甲向乙家扔掷一枚手榴弹,结果不仅将乙炸死,还引起大火,将房
领神会,放了把火毁灭现场,致使大量财物被烧毁,则甲构成放火罪的教唆犯 D 甲教唆乙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结果乙口头允诺,但实际只是去丙家盗窃了一台彩电,则 甲不构成教唆犯 8. 关于主刑与附加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刑只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犯罪,附加刑只适用于比较轻微的犯罪 B 对于一个犯罪人来说,一次判刑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主刑 C 附加刑不能够单独适用,只能附加于主刑适用 D 对于一个犯罪人来说,一次判刑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两个以上不同种的附加刑 9. 下列哪些情形不可以认定为构成自首?( ) A 共同犯罪案件的主犯自动投案后,只是如实向司法机关供述自己所犯罪行,对其他共同
屋烧毁数间。甲的行为属于() A 想象竞合犯 B 牵连犯 C 连续犯 D 构成数个犯罪,应数罪并罚 8.甲男明知乙女只有 13 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 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 幻觉犯,不构成强奸罪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真题解析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真题解析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真题解析04年司法考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韩某在向张某催要赌债无果的情况下,纠集好友把张某挟持至韩家,并给张家打电话,声称如果再不还钱,就砍掉张某一只手。

韩某的作为:A.构成非法拘禁罪B.构成绑架罪C.构成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D.构成敲诈勒索罪【答案及解析】:A 刑法第238条第1、2、3款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2.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

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

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

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

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

李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答案及解析】:B 此题情形属于犯罪既遂而不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发生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3.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

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

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

”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

甲驾车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答案及解析】:B.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犯罪必罚

二犯罪必罚
刑罚当罚性 没收财产
• • • • •
• • •

一、判断题 1、刑事违法行为是一种一般违法行为。( ) 练习: 2、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 )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 ) 4、我国刑罚的种类可以分为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 5、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也一定是犯罪。 ( ) 6、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拘役。 ( ) 7、刑罚是指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 制方法( ) 8、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可以同时 对犯罪分子适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刑。 ( )
2、郭某在香港伙同苏某、何某组成10人走私集 团,先后两次用快艇从香港偷运走私豪华小轿 车6辆,价值人民币四百多万元。郭某又将贩私 所得在黑市套购港币和白银偷运至香港。郭某 的行为已构成走私罪,情节特别严重,被人民 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 财产。其他同案犯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 徒刑,并处罚金。 问:1、郭某、苏某、何某等人的行为属于什么 行为? 2、结合此例分析犯罪有哪三个特征? 3、对郭某等人的处罚属于什么性质的处罚? 实行了哪些刑罚?各属于哪些类别?
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 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绑 架勒索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 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 收财产。(刑罚) 什么是刑罚? 又叫刑事处分、刑事处罚,是指人民法院 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二 犯 罪 必 罚
什么是刑法? 什么是犯罪? 犯罪有哪些特征? 什么叫刑罚? 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案例 一个以李某、包某为首的专门杀害出租车司 机的特大犯罪团伙,半年来在某省多个市镇, 以租车为由,将司机引至僻静处杀害并抛尸荒 野,劫走汽车及财物,共做案9宗,杀死出租车 司机8人,抢走小汽车9辆。 什么是违法行为?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十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复习提纲 人民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十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复习提纲 人民版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1、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哪些内容?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等几类。

⑴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

⑵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⑶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⑷违宪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违反宪法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什么是刑法?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3、什么是刑罚?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是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对犯罪分子给予的强制处罚,目的在于消灭犯罪和预防犯罪。

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政治权利,还可以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⑴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以下五种:①管制——不关押,但限制一定的行动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期限为3个月至2年);②拘役(jǖyì)——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由公安机关执行(期限为1个月至6个月);③有期徒刑——在一定的期限内(6个月至15年)剥夺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④无期徒刑——终身剥夺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与社会永久隔离;⑤死刑——剥夺生命,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是最严厉的刑罚)。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67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67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67(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4,分数:60.00)1.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刑罚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刑罚的报应观念主要存在于古代刑法,在现代刑法中没有任何意义B.刑罚的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准备犯罪的人实施犯罪C.刑罚的一般预防,是用刑罚的威力震慑有可能犯罪的人,促使其放弃犯罪√D.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为了预防的目的,应当一律从重处罚刑罚报应观念认为,刑罚是对犯罪的公平报应,科处刑罚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行为人犯了罪。

报应观念要求只能在“同态报应”的范围内科处刑罚,因此,即使在现代刑法中其对划定刑罚的上限也有重要意义。

A 选项错误。

刑罚的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特殊预防的对象是犯罪的人。

B选项错误。

所谓的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潜在的犯罪人,防止他们重蹈犯罪人的覆辙。

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成员。

C选项正确。

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既要考虑特殊预防的需要,又要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二者要并重。

并且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为了预防犯罪而一律从重处罚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选项错误。

4.关于管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管制属于剥夺自由刑B.被判处管制如未宣告禁止令,也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即可以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C.禁止令的期限可以与管制期限相同,也可短于管制期限√D.管制的禁止令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

刑法分则试卷

刑法分则试卷

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误或者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确定,对被告人适用确定的刑罚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指的是刑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刑法溯及既往(为了保护人权和被告人利益,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而允许有利于行为的溯及既往)D.刑法犯罪圈的合理划定是罪刑法定原则应有之意2、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应当将《刑法》第240条第3项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妇女”,扩大解释为包括不满14周岁的幼女在内的所有女性B.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无过当防卫中“行凶”的解释应当为限制解释C.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D.《刑法》第29 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对于18周岁的理解应该限定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3、甲因琐事与乙发生矛盾,心生怀恨,遂购买凶器准备晚上在乙回家的路上将其杀死,后因为看到乙和其妻子一起回来,便没有动手。

甲离开后虽然怀恨在心,但是一直没有再实施杀害乙的行为。

对于甲的行为应如何认定: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没发生危害结果,不构成犯罪4、甲欲杀乙,故意将下了毒的饮料交给不知情的丙,让丙转交给乙,结果乙中毒身亡。

关于甲乙的行为定性错误的是:A.甲属于间接正犯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C.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乙不构成犯罪5、下列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说法,正确的是:A.张某见妹妹被两个流氓调戏,遂上前制止,却反被流氓攻击,双方打斗过程中,张某将其中一人打死,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并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B.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看到路边丙的汽车没关门就开车逃跑,甲摆脱乙追杀后,在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将丙十万元的汽车撞毁。

甲成立紧急避险,但是超过必要限度C.甲帮忙照看乙的狗,突然看见自己的仇人丙,甲遂让狗咬丙,丙将狗打死,丙成立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竞合D.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可以阻却犯罪成立6、下列关于教唆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教唆乙盗窃,乙没有实施盗窃,却实施抢劫的,甲不构成犯罪B.甲已有盗窃的犯罪故意,乙教唆甲盗窃金融机构的,乙不成立盗窃罪的教唆犯C.甲教唆乙实施盗窃行为,乙盗窃后为了抗拒抓捕转化为抢劫的,对甲只认定为盗窃罪D.乙已有盗窃的犯罪故意,甲教唆乙实施抢劫行为,甲成立抢劫罪的教唆犯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下列情形数罪并罚的有:A.甲非法拘禁张某两个月,期间更换了拘禁场所B.乙入户盗窃一次(3000 元),抢夺一次(5000 元)C.丙被发现长期虐待女儿D.丁在狩猎过程中,打了一枪,造成行人一死一伤8、潘某2005年9月,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2年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分子被没收的财产去哪了
摘要:贪官被没收的赃款归谁所有、犯罪分子被没收的财产去哪、张家港在线刑事律师解析:
张家港在线刑事律师解析贪官被没收的赃款归谁所有、犯罪分子被没收的财产去哪、欢迎阅读:
如果遇到刑事辩护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到法律直通车找我们的专业刑事律师在线咨询法律问题。

犯罪分子被没收的财产去哪
贪官个人全部财产具体数额基本不公开
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加大,贪官落马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贪官赃款赃物随之被查处。

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经审理,对经查证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应当裁定予以没收;对不属于应当追缴的财产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请,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法院在判处没收犯罪分子个人部分财产时,往往列明了具体的数额,至于具体没收多少,要由人民法院根据犯罪分子罪行的轻重和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既可以没收犯罪分子的个人部分财产,也可以没收犯罪分子的个人全部财产。

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或死缓时,往往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不过,在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时,却往往笼而统之地一语带过,既不列举犯罪分子“个人全部财产”的内容和范围,也不写明财产的具体数量或数额。

去年7月,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没收全部个人财产。

刘志军全部个人财产到底有多少?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版本,然而法院并没有公开“正确答案”。

不过,在公开没收部分财产时,法院就显得“大方”得多:受贿239万元的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受贿316万余元的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均被没收个人财产30万元。

贪官被没收的赃款归谁所有
张家港在线刑事律师表示:
长期以来对于没收财产的处理问题,只是规定上缴国库,充实财政。

但是,究竟是怎样上缴的、怎样充实的,人们并不了解。

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从罚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办案单位,补充办案经费;二是纳入政府财政作为预算外的收入资金。

不论怎样,这笔钱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政策性、封闭性和神秘性,社会公众不仅毫不知晓,就连每年的各级人大会议上也不见有关于罚没财产的上缴与使用情况的报告审议或质询。

通过以上的讲解,有没有知道你想要的答案呢?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上法律直通车进行咨询,我们将会有专业律师在线咨询。

/xsbh/xfzl/moshoucaichan/2015/0305/1587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