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之关系不仅应该有认识关系,欲求关系,还应该有情感关系。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口、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 如何实现和谐, 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当时, 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 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屈服于自然,敬畏自然和崇拜自然,为强有力的自然所支配。这一时期, 人类在畏惧自然情绪的笼罩下曾闪烁出或是萌发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人类在这一时期对自然的认识仍是以畏惧自然情绪为主导的。农业社会, 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当人类把第一颗种子种入地下, 辛勤耕耘,期盼丰收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便由本能变为自觉, 人类开始由顺应自然到积极干预自然。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 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工业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工业文明的兴起, 开始了大规模的人作用于自然的时代, 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 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 人类似乎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人定胜天”、“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成为当时人类的响亮口号。这些都是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主人,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并以此来决定对自然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方式。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 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 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延长了人的寿命, 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下, 人类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资源大规模消耗, 污染物大量排放, 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方面,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是全球问题:

一:世界人口暴涨

公元初地球上只有2亿-3亿人,到180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在20世纪内,1930年增加到20亿,1964年增加到3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将突破60亿。按此趋势,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100亿。人口剧增势必带来消费剧增,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场和渔场,给自然系统带来不堪忍受的压力。

二:资源短缺危机

资源系统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金属化石资源等。随着人口剧增,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而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急剧上升,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地球不可再生的金属化石资源在百年左右将先后枯竭,从而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衰退。

三: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全球工厂和几亿辆汽车每年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已远超过自然界净化能力。二氧化碳过度增加带来了全球“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成分急剧增加,导致酸雨成灾,土壤酸化,森林资源受损,人体受害。

四:森林大量毁灭

人类早期,陆地森林覆盖率达三分之二,目前,已下降到不足四分之一。世界每年约有250亿吨耕地表土流失,600万顷土地沙漠化,受影响危害的人数已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

五:生物物种锐减

地球物种由于自然原因有生有灭,但近一百年来,工业化所导致的污染和滥捕滥杀,使使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近50年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困难;二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

第一: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第二: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就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需要,本性和本质力量以及对于自己活动和本质的自我意识。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外在尺度的客观规律,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

第三:人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人类同其他动物一起共同消费自然界的水,空气,阳光等生活资料。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其调控的现实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即“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所谓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即是说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两者都必须对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特定的进化变化。

坚持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好。比如,环境污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而再深入看,就是一部分人产生的污染,由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再如,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

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而人类之间的不和谐则导致了对有限资源的种种“争夺”,这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反映。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人际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描述。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坚持“以人为本”,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强调“和谐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它要求“全面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维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既主张把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只有其中的所有成员同生共存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它又强调人在其中的根本性地位,是出发点和归宿。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描述。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理解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应该如何落实新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据此分析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对策。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正确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其次,我们要走循环经济之路。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行为,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地介入。

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能源状况尤为严峻。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明网-光明

观察-学术观点,2005-3-24.

[2] 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3] 于新.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J].吉林地质,1998,17(1):67.

[4] 王丰年,《论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讲》,载《山西师大学报》1995(3)

[5] 黄顺基,吕永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6] 王宏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7]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 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00,13(1):

52-5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摘要: 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而核灾难就是最为残酷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展现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今对于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方式。 关键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辩证法核灾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放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相类似的灾难还有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 核电站的产生与发明本身是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依靠能源发展的人类文明中,核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自然界发展相一致,在人类发展的疏忽中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最后还是以灾难的形式反射在人类的身上。在以上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经久不衰且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说 :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也说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 ,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路井中学2016级生物学案: 教师寄语:自觉,自律,自强,自立 编写:梁晓银年级审核: 班组:期数:24 学生姓名: 5.2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某种污染产生的生物效应。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主学习 ------问题发现单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 b. c. d. e. f. g.生物多样性等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_____性,需要全人类的与 ______。 全球______变化、___ __短缺、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 __ __ 破坏、_ _ _、 ___ 的荒漠化、海洋______ 和生物多样性_____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4、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 暖致使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_________等。

5、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臭氧层的破坏导致 地球上的_________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以及由这些生物 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的多样化程度。 2.层次: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多样性和多样性。 3.价值 (1)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燃料和建材等。 (2)间接价值:对、稳态的调节功能。 (3)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的。 4.意义 (2)对生物进化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1)人类对资源的和不合理利用。 5.破坏原因(2)。 (3)外来物种入侵。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保护: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四、人类可持续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 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

最新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1.科学技术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改变这种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协调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通过它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二,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其三,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如道家的“与物成春”、佛教的“万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浅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浅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能源状况尤为严峻。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谈起人与自然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便已经存在,并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可见,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回避的密切关系。 上周二由马哲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影片中介绍了一支巡山队伍是如何与屠杀藏羚羊的凶手们的战争,如何用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拯救藏羚羊的真实故事。 巡山队的队长日泰带领着队员们在夜晚出发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在广阔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堆白骨,是藏羚羊的,他们熟悉的断定道。一只,两只…五百多只,看到这样的一幕所有人都沉默了。队员们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些万恶不赦的凶手们,另一边将这些尸体埋掉。第六天,有人生病了,刘栋带着他回去看病,第八天,有车没油了,第十天没有粮食了…这些问题在日泰看来都不会成为阻挡他找到杀害藏羚羊凶手的决心,即使最后只剩一辆车,即使最后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没有退缩,但是,结局却让每个人都揪心的痛。 刘栋在返回的途中活活被沙窝埋掉,两个人在雪中被活活冻死,队长日泰却被凶手活活打死。他们的梦想就这样灭了,他们的信念就这样断了,他们只知道藏羚羊已经快要灭绝,他们只知道一定要找到杀害藏羚羊的凶手,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没有任何私利,他们心中只有保护藏羚羊,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们都感触很深很深,有的人为了自然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有的人为了获得一己私利可以大肆破坏自然,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这不得不让我们人类深刻反思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似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英国的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伦敦带来了雾都的称号,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强大的了,可是空气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啊!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多少国家将面临被淹没,多少动物将面临灭绝,多少环境遭到毁灭…这些问题我们不敢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想。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人类应该要醒了,人类应该要拯救家园了,人类应该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了。 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要呼吁人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我做起,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含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的无目的和目的性;二是人在破坏自 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 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 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 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⑦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类:一 是自然环境问题。目前这类环境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但已经 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人为环境问题。是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或 者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后,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 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当今世界这类人为制造的环境问题已 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当今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 人为因素造成,而不是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取 决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一)环境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当前的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发生,酸雨对人类的破坏,温室效应的潜在危害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酸雨对人类的影响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明在四个方面: 一、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据报道,“千湖之国”瑞典因酸雨,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有1.8万个湖泊酸化。国内报道重庆南山等地水体酸化,PH值小于4.7,鱼类不能生存,农户多次养鱼,均无收获。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据报道,欧洲每年有6500万公顷森林受害,在意大利有9000公顷森林因酸雨而死亡。我国重庆南山1800公顷松林因酸雨已死亡过半。 三、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 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四、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据报道,仅美国因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每年达20亿美元。据估算,我国仅川黔和两广四省,1988年因酸雨造成森林死亡,农作物减产,金属受腐蚀的经济损失总计在140亿元。 2、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等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要时刻注意。 对人类生命的威胁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当今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有必要从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 【关键词】生态哲学;人与自然;生态价值 生态哲学作为生态世界观,是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 一、大自然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在开发与利用自然的征途上所向披靡。原子能的利用、遗传密码的破译、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这些进步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标志着人类征服、改造、索取自然能力的拓展和深化。然而,当人类以先进的手段向自然界进行破坏性开发和掠夺性利用而陶醉于“胜利”的时候,接蹱而至的却是自然界的种种“报复”与“惩罚”: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有毒化学品污染、酸雨污染、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林地草地耕地锐减、人口剧增、能源枯竭等等生态问题。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严重危机纠缠在一起,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思索,向人们提出了严肃紧迫而又必须回答的重大哲学课题。生态学是综合研究

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作为哲学的生态哲学则是以作为科学的生态学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之,其本质上就是反思的思想。 二、普照大自然问题的智慧之光——生态哲学 我们所说的生态是人的生态,我们所说的环境是人的环境,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人而谈论生态环境问题,或者说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同人发生关系,对人来说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价值意义上说,所谓生态环境的危机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危机,用哲学术语讲,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尖锐化。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专门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研究包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内的整个生态领域最 普遍规律的生态哲学,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概括地说,一方面是当代生态环境系统的恶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另一方面是当代人类主体认识实践的深化和生存发展需要的强化的产物。而生态哲学所以能够成立,最为根本的在于人类主体对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上。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有一个对世界的重新认识问题。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则是使它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从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分离出来,就有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总是千方百计要努力实现自己的这一需要。而相对于人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姓名:邵俊俊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倍受关注。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探究了人与自热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发展历程 人类诞生之初,在那个茹毛饮血,、甚至还没出现刀耕火种的遥远年代,是完全依赖与自然的,此时此刻的人类也只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去利用自然。渐渐地,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逐渐从从动物之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以自然界统治者的身份自居,肆意地统治自然,奴役自然,破坏自然,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造成对自然的泛滥破坏,造成生态资源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社会经济生存发展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或大或小的利益,却忘记了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长远的结果。自然界遭到人类的残酷对待而产生“报复”行为,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海啸,臭氧空洞等等,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的破坏积累起来酿成的巨大灾害。人们以为自己战胜了自然,可以凌驾与大自然之上,陶醉于对自然的奴役,其实是不应该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战胜与战败的关系。因为人类并不是战胜了自然,而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恩格斯曾经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因此,在遭到自然的“报复”之后,人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加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认识自然规律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才明白到人类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应该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开始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即他们经历了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否定(人与自然分离对立)—否定之否定(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由人的本质表现(肯定)到异化(否定),再到异化劳动之扬弃重新使之成为人的本质(否定之否定)的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一)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 它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这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自然界有了人类以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参与着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站在“自然界之外”(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同时,又指出人与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他们看来,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意义上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