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解析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解析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解析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本章主要对大气污染气象学的基本知识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地球表面环绕着在层很厚的气体,称为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平均厚度为12公里。由于对流程度在热带要比寒带强烈,故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处约为16~17km,中纬度地区约10~12km,两极附近只有8~9km。

①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激烈。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例如在热带海洋上空,空气比较温暖潮湿,在高纬度内陆上空,空气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也经常发生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

②对流层亚层分层情况:

(1)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2)其中从地面到50~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3)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层。

大气边界层特征: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在

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亚层分层情况:

从对流层项到25~35km左右的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为-55℃左右,称为同温层;

从这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至平流层顶达-3℃左右,称为逆温层。

平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臭氧(O3),并在20~25km高度上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特征:

在平流层中,几乎没有空气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极少出现雨雪天气;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进入平流层的大气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例如进入平流层的氟氯烃,能与臭氧发生光化学反应,致使臭氧层的臭氧逐渐减少。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气温可达到-83℃,因此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因此也称为上层对流层。

4.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为暖层。

特点:

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再度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存在着大量的离了和电子,故又称电离层。

5.散逸层

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散逸层。它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极为稀薄,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

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大气压力的垂直分布,总是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并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来描述;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几乎和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主要取决于分子扩散和湍流的强弱。在80~85km以下的大气层中,以湍流扩散为主,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的组成比例几乎不变,称为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在均质层以上的大气中,以分子扩散为主,气体随高度变化很大,称为非均质层。这层中较轻的气体成分有明显增加。

二、主要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为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1.气温

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单位是摄氏温度℃或热力学温度K。

2.气压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气压单位用帕(Pa)表示,1Pa=1N/m 2;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百帕hPa ;国际上规定,温度0℃、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它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

1atm =101325Pa=1013.25hPa=760mmHg

3.气湿

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1)绝对湿度:在1m 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kg ),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到: PV=nRT=w w w w w P M P P m M RT M RT R T R T

ρ?==?= 式中:ρw ——空气的绝对湿度,kg/m 3(湿空气);

P w ——水汽分压,Pa ;

R w ——水汽的气体常数,R w =461.5J/(k g ·K);8.311000461.518

w R R M ?=== T ——空气温度,K 。

(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ρw 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ρv 之百分比,称为空气的相对温度。

φ=100100w w v v

P P ρρ?=? 式中:φ——空气的相对湿度,%;

Ρv ——饱和绝对湿度,kg/m 3(饱和空气);

P v ——饱和空气的水汽分压,Pa 。

(3)含湿量:湿空气中1kg 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 )称为空气的含湿量(d ),气象中也称为比湿。

1122w w d d

V m d m V ρρρρ=== (V 1=V 2) 式中:d ——空气的含湿量,kg (水汽)/kg (干空气);

ρw ——空气的绝对湿度,kg/m 3(湿空气);

ρd ——干空气的密度,kg/m 3。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

w w w w w P M P P m M PV RT M RT R T R T

ρ=?==?= d d d d d P M P P M RT R T R T ρ=

=?=

w d w d w d v d w d w w w v

R P R P R P d R P R P P R P P ρρΦ===?=?--Φ 干空气的气体常数Rd=287.1J/(k g ·K),则

287.10.622461.5d w R R ==,代入上式得w w v d w v

P P P d 0.6220.6220.622P P P P P Φ===--Φ 在工程应用中常将空气的含湿量定义为1标准立方米(1m 3N )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 ),其单位是kg(水汽)/m 3N (干空气),并用d 0表示,则得:

0Nd d d ρ=

式中:ρNd ——标准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kg/m 3N 。

上式推导如下: 根据定义有:03

N kg(d m (=水汽)干空气)、kg(d kg(=水汽)干空气)

; 所以 00Nd 3N d kg(d d d m (ρ=?=干空气)干空气)

又因为:101325101325273.15273.15ρρ==?==?=Nd d d d Nd

PM M P P R RT R T R T R R w =461.5 所以:d w Nd Nd

R 1013250.804R 273.15461.5ρρ==?。故得: d w w w w v 0Nd Nd Nd w d Nd d d w v

R P P P P P 0.804d d 0.8040.8040.804R P P P P P P P ρρρρΦ===??===--Φ 由上式可得:

v 00P d P 0.804d Φ=+ (4)水气体积分数: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所以水汽的体积分数可表示成:

w v 0Nd w 0Nd

P P d d P P 0.804d 0.804d ρ?ρΦ====++ 讲解例3-1(P70)

附例题:已知某地区的大气环境参数为:大气压P=101325Pa ,气温T=298K ,相对湿度φ=75%,

试问该地区的大气含湿量(d 、d 0)、绝对湿度(ρw )及水蒸气的摩尔分数(φ)各为多少?干空气的密度(ρNd )是多少?

解:查表得T=298K 时的饱和水汽压力Pv=3139.8Pa ,由式(3-5)求大气含湿量v v P 0.753139.8d 0.6220.6220.0148kg /kg()P P 1013250.753139.8

Φ?===-Φ-?干空气 由式(3-7)得含湿量(工程计算):

3

v 0N v P 0.753139.8d 0.8040.08040.0191kg /m ()P P 1013250.753139.8

Φ?==?=-Φ-?干空气 由式(3-2)得P w =φP v =0.75×3139.8=2354.85Pa ;

由式(3-1)得绝对湿度32354.850.0171/()461.5298

ρ===?干空气w w w P kg m R T 由式(3-8)求得水汽体积分数:w w P 2354.850.0232 2.32%P 101325?=

=== 由式(3-6)得干空气密度3

0Nd N d 0.0191 1.29kg /m ()d 0.0148

ρ===干空气 (5)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称为空气的露点。

4.风向和风速

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则称为升降气流。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风向可用8个方位或16个方位表示。也可用角度表示,如图3—2所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 或km/h 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如2min 或10min)的平均值。有时也需要测瞬时风向、风速。

根据自然现象将风力分为13个等级(0~12级),若用F表示风力等级,则风速u(单位km/h)为:

F

u≈3.023

5.云况

云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它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云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起反射作用,反射的强弱视云的厚度而定。由于云层的反射作用,云层存在的效果是使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减小。

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观点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和云高。

(1)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高度,根据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

高云:云底高度一般在5000m以上,它由冰晶组成,云体呈白色,有蚕丝般光泽,薄而透明。

中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5000m之间,由过冷的微小水滴几冰晶构成,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云体稠密。

低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m以下,不稳定气层中的低云常分散为孤立的大云块,稳定气层中低云云层低而黑,结构稀松。

(2)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我国将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零;阴天云量为10。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分,云遮蔽几分云量就是几。两者的换算关系为

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云的层次和高度。

低云量:指低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云量记录:一般总云量和低云量以分数的形式记入观测记录。总云量作分子,低云量作分母,如10/7、5/5、7/2。任何情况下,低云量不得大于总云量。

6.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在当时的大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或km表示。能见度的大小反映大气透明或混浊的程度。能见度的观测值通常分为10级,如表3-1所示:计算公式见P17(1-2)

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太阳是地球和大气的主要热源,低层大气的增热与冷却,是太阳、大气和地面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的结果。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球形体,表面温度约为6000K,不断地以电磁波方向向外辐射能量。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辐射能占太阳总辐射能的99%左右,辐射最强波长在0.475μm附近。

(主要热交换方式)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大部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后又向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从而加热低层大气;

大气本身也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长波辐射。这种辐射即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大气向下辐射可使地面长波辐射的热损失减少,有利于地面温度的保护,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水汽和汽凝结物,释放长波辐射的能力较强,它们的存在增强了大气向下辐射,在有云存在时,可以减少夜间地面向外部空间的辐射损失。因此,一般在有云的夜间和清晨的气温,要比睛天的夜间和清晨的气温要高一些。

综上所述,太阳、大气、地面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首先是太阳短波辐射加热了地球表面,然后是地面长波辐射加热了大气。因此,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增高,随地表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地表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低层大气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

(其它热交换方式)此外,地面与大气之间、空气团之间还存在温差的热传导方式;气流的上下运动或不规则运动所形成的对流或湍流换热方式;以及由于水蒸发后,不是在原处凝结等实现的潜热交换方式。当然,这些热交换方式,只有的空气密度大、温度梯度大的低层大气中才较为明显。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1.大气的绝热过程

大气的升降运动总是伴随有不同形式的能量交换。如果大气中某一空气块作垂直运动时与周围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则这样的状态变化过程称为大气的绝热过程。

在实际大气中,当一干空气块作绝热上升时,将因周围气压的减少而膨胀,消耗一部分内能而对外作膨胀功,导致气块内能减少和温度降低;相反,当干空气块作绝热下降时,则因周围气压的增大而被除数压缩,外压力对气块作压缩功,转换为它的内能,气块温度升高。空气块在升降过程中因膨胀或被压缩引起的温度变化,要比它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引起的温度变化大的多,所以一般可以将没有水相变化的空气块的垂直运动近似地看作绝热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推导出描述大气热力过程的微分方程:

p dp

dQ c dT-RT

p

式中:Q——加入体系的热量,J/kg;

C p——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 p=1005J/(k g·K);

R——干空气的气体常数;287.1J/(kg·K)

T——气块温度,K;

P——气块压力,hPa。

对于大气的绝热过程,dQ=0,上式变为:

p dT R dp T C p

=? 将此式从气块升降前的状态(T 0、P 0)积分到气块升降后的状态(T 、P ),则得:

p R c 0.288000

T p p ()().............(312)T p p ==- 上式称为泊松方程(Poisson ),它描述了气块在绝热升降过程中,气块的初态(P 0、T 0)到终态(P 、T )之间的关系,说明气块在绝热过程中气温的变化完全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

2.干绝热直减率

干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每上升或下降单位距离(通常取100m )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空气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 表示,定义式为:

γd =-d i dZ dT ???

?? i —表示空气块

d —表示干空气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推导出:

i d d p

dT g 9.810.981k

dZ c 1005100100m γ??=-≈=≈≈ ??? 式中:重力加速度g=9.81m/s 2;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 p =1005J/(k g ·K )。上式表示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每升高(或下降)100m 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约1K 。

2.位温

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13.25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以θ表示。由式3-12得: R /Cp 0.28800001013.251013.25T T P P θ????= ? ???

??= 式中:T 0、P 0表示气块最初的温度和压力。不管空气块温度T 如何变化,位温θ是不变的。

3.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T Z

γ?=-?来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它系指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 )气温的变化值。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是递减的,γ为正值,反之,γ为负值。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以在一张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如图3-4所示。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γ>γd ,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

(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γ=γd ,称为中性层结;

(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γ=0,称为等温层结;

(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γ<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三、大气稳定度

1.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对于大气稳定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

(1)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则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

(2)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

(3)当外力去除后,气块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

判断大气是否稳定,可用气块法来说明。假设一气块的状态参数为T i 、P i 和ρi ;周围大气状态参数为T 、P 、ρ,则单位体积气块(体积V=1)受四周大气的浮力为ρg ,本身重力为ρi g ,在此二力作用下产生的向上加速度为:

i i

g()F a ...........(316)m ρρρ-==- 利用准静力条件P i =P 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有:

m PM V RT ρ==;i i i

P M m V RT ρ==,代入式(3-16)得: i g(T T)a ...........(317)T

-=- 若气块运动过程中满足绝热条件,则气块运动ΔZ 高度时,其温度T i =T i0-γd ΔZ ;而同样高度的周围空气温度T=T 0-γΔZ 。假设起始温度相同,即T i0=T 0,则有:

d g()a Z...........(318)T

γγ-=?-

从式(3-18)可知,(γ-γd)的符号决定了气块加速度a与其位移ΔZ的方向是否一致,也就是决定了大气是否稳定。若ΔZ>0,则有三种情况:

(1)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其位移方向是相同,气块作加速运动,大气不稳定;

(2)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其位移方向是相反,气块作减速运动,大气稳定;

(3)γ=γd时,a=0,大气是中性的。

因此,γ、γd时可作为大气稳定度的判断依据。

大气稳定度也可以用图3-4作进一步说明。(P76)

在图3-4(a)中,γ>γd,气块上升(或下降)后,气块温度T i将高于(或低于)周围大气温度T,气块密度ρi小于(或大于)大气密度ρ,因而气块继续上升(或下降),所以是不稳定的。反之,要图3-4(b)中,γ<γd,气块上升(或下降)后,它的温度低于(或高于)周围大气,则气块的升降运动受到阻碍,所以大气是稳定的。

四、逆温

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空中辐射能量,这种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极强。因此,在大气边界层内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增高;即气温随高度是垂直递减的,也就是γ>0,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出现γ=0或γ<0的情况。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由于受污染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累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有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

逆温可以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等五种。

1.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这种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图3—5示出辐射逆温在一昼夜间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图中(a)是下午时递减温度层结;(b)是日落前1小时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随着地面辐射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中的(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失[图中(d)];大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逆温层完全消失[图中的(e)]。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一300m,有时可达400m左右。冬季睛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辐射逆温。辐射逆温与大气污染关系最为密切。

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再有云层遮盖时,辐射逆温强度将减少,这是因为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射来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面上的缘故。另外,强烈的压力梯度所引起的风使湍流增加,因而使逆温强度减弱。6~9m/s的风速,可以完全制止逆温的出现。

2.下沉逆温

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即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的空气下沉逆温可以用下图来说明:假定某高度有一气团ABCD,其厚度为h,当它下沉时,由于低空气压增大及气层向水平方向扩散,该气层被压缩成A’B’C’D’,厚度减小为h’(<h)。这样,气层顶部CD比底部AB下降的距离大(H>H’),因而气层顶部绝热增温比底部增温多,从而形成逆温。

下沉逆温多处现在高压控制区,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逆温一般达到某一高度时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在高空中。

3.平流逆温

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这是因为低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降温少所形成的。暖空气与地面之间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当冬季中纬度沿海地区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皆可形成平流逆温。

4.湍流逆混

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湍流逆湿的形成过程如图3—8所示:

(a)中的AB是气层在湍流混合前的气温分布,气温直减率γ<γd;低层空气经湍流混合后,气层的温度将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如(b)中的CD。但在混合层以上,混合层与不受湍流混合影响的上层空气之间出现了一个过渡层DE,即是逆温层。

5.锋面逆温

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即可出现逆温,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锋面逆温仅在冷空气一边可以看到。

五、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大气污染状况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关系。大气稳定度不同,高架点源排放烟流扩散形状和特点不同,造成的污染状况差别很大。典型的烟流形状有以下五种:

(1)波浪形:烟流呈波浪状,发生在全层不稳定大气中,即γ>γd,污染物扩散良好,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较近,浓度较高。

(2)锥形:烟流呈圆锥状,发生在中性条件下,即γ=γd,垂直扩散比扇形好,比波浪型差;所以烟囱距污染物开始到达地面的距离要大于波浪型,而小于扇形。锥形常常出现在有云和风低的情况下,昼夜均可能出现。

(3)扇形:烟流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从上面看,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即该层大气γ-γd<-1。污染情况随烟囱高度不同而异。当烟囱很高时,近处地面上不会生成污染,在远方会造成污染;烟囱很低时,会造成近地面上严重污染。

(4)爬升型(屋脊型):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一般在日落后出现,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低层形成逆温,而高空仍保持递减层结。它持续时间较短,对近处地面污染较小。

(5)漫烟型(熏烟型):对于辐射逆温,日出后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扩展,当扩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烟流便发生向下的强烈扩散,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中,漫烟型便发生了(对近地面造成严重污染)。这时烟流下部γ-γd>0,上部γ-γd<-1。这种烟流多发生在上午8:00~10:00,持续时间较短。(下部是不稳定的大气,上部是稳定的大气)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一、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上的力,有气压梯度力,重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惯性离心力。这些力之间的不同结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和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气压梯度力。这一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量。

垂直气压梯度力虽大,但由于有空气重力与之平衡,所以空气在垂直方向所受作用力并不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但却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G的大小,与空气密

度ρ成反比,与水平气压梯度(

p

n

?

?)成正比,即:

1p

G

n

ρ

?

=-

?

上式表明,只要水平方向存在着气压梯度,就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在大气上,使大气由高压侧向低压侧运动,直到水平气压与之平衡为止。(例子见教材P81)

2.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着的大气偏离气压梯度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如果以u、ω和Ф分别表示风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当地地理纬度,以D n表示水平地转偏向力,则有:

2u sin n D Фω=

地转偏向力具有如下性质:

①伴随风速的产生而产生;

②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向北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向南指向左方; ③由于与大气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④该力正比于sin Ф,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在两极最大,在赤道为零。

3.惯性离心力

当大气作曲线运动时,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其方向与大气运动方向垂直,由曲线路径的曲率中心指向外;其大小与大气运动的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实际上,由于大气运动的曲率半径一般很大,所以惯性离心力通常很小。

2

v F m r

= 4.摩擦力

运动速度不同的相邻两层大气层之间以及巾近地面运动的大气和地表之间,皆会产生阻碍大气运动的阻力,即摩擦力。前者称内摩擦力,后者称外摩擦力。外摩擦力的方向与大气运动方向相反,其大小与其运动速度和下垫面的粗糙程度成正比。内摩擦力与外摩擦力的向量总和称为总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随大气高度不同而异,在近地层中最为显著,高度越高,作用越弱,在1~2km 高度,摩擦力始终存在。所以把1~2km 以下的大气层称为摩擦层,把这以上的大气层称为自由大气层。

二、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边界层中,由于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当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时,风带将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在北半球,风向随高度将向右偏转。

在北半球,如果把边界层中不同高度的风矢量用矢量图表示,并把他们投影到同一个水平面上,把风矢量顶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风矢量迹线,称为埃克曼螺线。从地面向高空望去,风向是沿顺时针方向变化的。当到达大气边界层顶时,风速和风向完全接近了地转风。

三、近地层中风速廓线模式

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风速廓线。风速廓线的数学表达式称为风速廓线模式。近地层(离地面大约100m 左右)的风速廓线模式有多种,这里介绍两种根据湍流半经验理论推导出的模式。

1.对数律风速廓线模式

*0

ln ...................(322)u z u k z =- 式中:u ——高度z 处的平均风速,m/s ;

u*——摩擦速度,m/s ;

k ——卡门常数,常取0.4;

z 0——地面粗糙度,m 。

2.指数律风速廓线模式

11

()..................(323)m z u u z =- 式中1u ——高度z1处的风速,m/s ;

m ——稳定度参数。

参数m 的变化取决于温度层结和地面粗糙度,0<m <1,层结越不稳定时,m 值越小。m 值最好取实测值,当无实测值时,在高度500m 以下,可按下表选取:

四、地方性风场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直接取决于大气的运动状态。污染物质随风飘荡,与空气密度相同的污染烟气总是随着风波输送到远方。这是风的第一个作用,即整体的输送作用。风的另一个作用使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与污染烟气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所以,污染浓度总是与风速成反比。

1.海陆风

海陆风是海风和陆风的总称。它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是以24h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它们同陆地上的上升气流和海洋上的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

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了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之间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反陆风。它们同陆地下降气流和海面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

由海陆风的环流性质及其昼夜变化,我们必须注意到:建在海边排出污染物的工厂,必须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扩散稀释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2.山谷风

山谷风是山风和谷风的总称。它发生在山区,是以24h为周期的局地环流。山谷风在山区最为常见,它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如图3—12所示。

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使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山风。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后答案 (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一章 概 论 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 29.1%1001 97.2894 .3900934.0%=???=Ar ,%05.0%100197.2801 .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1)ρ(g/m 3 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 1.4 成人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平均为500cm 3,假若每分钟呼吸15次,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200g μ/m 3,试计算每小时沉积于肺泡内的颗粒物质量。已知该颗粒物在肺泡中的沉降系数为0.12。 解: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0.12g μ=10.8g μ 1.5 设人体肺中的气体含CO 为2.2×10-4,平均含氧量为19.5%。如果这种浓度保持不变,求COHb 浓度最终将达到饱和水平的百分率。 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 ①TSP: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 100卩m的颗粒物 ②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 10卩m的颗粒物 ③ODS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④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 ⑤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 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⑥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⑦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而生 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2. 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现状有什么规律性? 答:我国的大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 规律:①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②城市的大气污染比乡村严重;③南方的大气污染比北方严重; ④冬季的大气污染比夏季严重;⑤酸雨现象集中在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出现 3.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有那些项目?如何计分?如何报告? P b< P b< P 一丄“ 答:⑴PM。、SO、NO、CO Q⑵ 当第K种污染物浓度为k,J 一k一k , j +1时,其分指数为 P - P I k 二—(I k,j. - I k,j) ' I k,j 'k,j 1 ' k,j ⑶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种污染物即为该 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API V 50时,则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4. 大气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试举例说明。 答:⑴干燥清洁的空气,如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⑵水蒸气⑶各种杂质,如细菌,病菌等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空气。 ②高位发热量:燃料完全燃烧时,包括其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所发生的热量变化。 ③低位发热量:燃料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释放的热量。 5. 燃烧过程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 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烟、飞灰、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醛、碳氧化合物等。 6. 什么叫理论烟气量?它包括哪几部分? 答:指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包括燃料中氢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体积,燃料中所含的水蒸气体积和供给的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体积。 8?液体燃料燃烧过程有几种燃烧状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哪些阶段起控制作用? 答:燃料油的雾化、油雾粒子中可燃组分的蒸发与扩散、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可燃气体的氧化燃烧。前三个阶段起控制作用。 10.论过剩空气系数(思考题)答:供入锅炉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称为锅炉空气系数。为使煤完全燃烧需要供入大于理论空气量的空气,是空气过剩系数大于 1.当空气过剩系数不够大时,燃料燃烧不完全,造成热损失;当空气过剩系数过大时,排放的 烟气量增大,带走的热量增大,同样造成热损失,所以对空气过剩系数存在一最佳值,以使热损失最小。 第三章(选择、判断题居多) 1.名词解释 ①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②风速廓线: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风速廓线

第三章血液

1. 50Kg的成年男性其血液总量和血浆量分别约为: A.2500ml和1000 ml B.5000ml和2500ml C.3500ml和2000 ml D.4500ml和2000ml E.60000ml和3500ml 2.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 3. 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 C.与血浆容量有关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量增加 4.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葡萄糖C.球蛋白D.NaCl E.KCl 5. 下列溶液中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1%NaCl B.5%葡萄糖 C.2%尿素D.5%葡萄糖盐水 E.9%NaCl 6.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7. 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D.血浆白蛋白浓度 E.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 8.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9. 影响血管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渗透压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血浆的粘滞性 10. 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B.组织液生成增多 C.淋巴回流量减少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有效滤过压下降 11. 血浆中何种物质浓度改变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血浆NaCl 浓度升高B.血浆球蛋白浓度下降 C.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D.血浆A/G比值增大 E.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 12. 与红细胞的许多生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的是: A.红细胞的数量B.血红蛋白的含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答案加重点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 )。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B)。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D)。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B )。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 度之间的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 的近似估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 A. 颗粒雷诺数Re p ≤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 1<Re 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 500<Re p <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 颗粒雷诺数Re p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 A. 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 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 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 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 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 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11.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C )是对吸收 过程不利的反应。 ()()A Ca OH SO CaSO H O H O B CaCO SO H O CaSO H O CO C CaSO H O SO H O Ca HSO D CaSO H O H O O CaSO H O .?+→?+?++→?+??++→? ?++→?22322322322322232 322242121 2 121 2121 221 2 322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B. 袋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13. 在以下关于除尘器电晕电场中的粒子荷电机理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直径d P >0.5μm 的粒子以电场荷电为主。 B. 直径d P <0.2μm 的粒子以扩散荷电为主。 C. 电场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D. 扩散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14. 用甲烷CH 4作还原剂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x 的化学反应式中,(A )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 2.(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5.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 hemostasis) 6.血浆(plasma) 7.血清(serum) 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9.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10.血量(blood volume) 11.血型(blood group) 12.ABO 血型系统(ABO bood group system) 13.红细胞渗透脆性(RBC osmotic fragility) 二、填空题 14.正常人血浆的pH 值为,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的比值。 15.根据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和等三个阶段。 16.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当血小板数减少到以下时,可出现紫癜。17.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统一命名。18.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都需要的参与。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性凝血和性凝血两条途径。19.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和。 20.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四种血型;Rh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和两种血型。 21.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它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 22.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这种形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对象: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植物、器物和材料,及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皆有有重要影响。 控制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技术措施:(1)实施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对生产工艺而言,节约资源与能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降低排放物的数量和毒性,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对产品而言,使用过程中不危害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安全,使用寿命长,易于回收再利用。(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与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加强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等;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建立综合型工业基地,开展综合利用,使各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4)对SO2实施总量控制。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防治环境污染的依据和手段。 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 完全燃烧的条件: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条件。 燃烧过程的“3T”: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理论空气量:单位量染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空气过剩系数α:实际空气量V a与理论空气量V0a之比。 空燃比(AF):单位质量染料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汽油理论空燃比为15>。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四类:(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2、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可以分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3、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4、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5、中国的大气环境 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 ,北京、上海、广州属于煤烟与汽车尾气并重类型。 2 6、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途径:(1)表面接触(2)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3)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7、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危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粒径越小,越不容易沉淀,漂浮时间长人体吸入后深入肺部;粒径越小,粉尘比表面积越大,物理化学活性越高,生理效应加剧。8、硫酸烟雾引起的生理反应要比单一二氧化硫气体强4—20倍。 9、能见度: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 10、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污染技术措施(4)控制污染经济政策(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1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点是:防与治的综合。 12、环境管理概念的两种范畴:狭义:环境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广义:即从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管理,通过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的目的。13、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14、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集术和清洁煤技术(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5、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目标是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1、燃料: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2、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3、煤中含有四种形态的硫:黄铁矿硫、硫酸盐硫、有机硫、元素硫。4、石油主要由: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组成。 5、原油中硫大部分以有机硫形式存在。 6、非常规燃料根据来源可以分为:(1)城市固体废弃物(2)商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3)农产物及农村废物(4)水生植物和水生废物(5)污泥处理厂废物(6)可燃性工业和采矿废物(7)天然存在的含碳和含碳氢的资源(8)合成燃料。 7、非常规原料优点:代替某些领域的化石燃料供应,也是处理废物的有效方式。缺点:燃烧时比常规燃料产生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需要专门的技术设备。 8、燃料完全燃烧条件:(1)充足的空气(2)达到着火温度(3)停留时间充足(4)燃料空气充分混合。9、有效燃烧四因素:空燃比、温度、时间、湍流度。 10、燃烧“三T”:时间、温度、湍流。11、过剩空气量:一般把超过理论空气量多供给的空气量称为过剩空气量。12、燃烧烟气主要由少量悬浮颗粒物、未燃烧和部分燃烧的燃料、氧化剂、惰性气体组成。13、燃烧设备热损失:(1)排烟热损失(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炉体散热损失。14、理论烟气体积: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燃气体积称为理论烟气体积。15、含硫燃料燃烧时的特征是火焰呈浅蓝色。16、烟尘: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称为烟尘,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 17、黑烟:主要是未燃尽的炭粒。18、飞灰:主要是燃料所含的不可燃矿物质微粒。19、大气污染物中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亦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CO,CO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尾气。 20、汞的挥发性很强,对人体危害包括肾功能衰减,损害神经系统等。 第三章.1、大气: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环境空气: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2、自然地理学将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3、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方向上的分布,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4、气压:指 m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5、含湿量:大气的压强。5、绝对湿度:在1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卷题库全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卷题库全集 第一章概论 1.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大气与空气的定义:大气就是 指; 环境空气就是 指 。 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与;人类、植物、动物与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2.大气的组成可分 为: 。 干洁空气、水蒸气与各种杂质 3.大气污染 如果大气中的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测量的不利影响,这就就是大气污染。 4.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大致可分为四类: 。 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5.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 括 。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与酸雨 6.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 为。 气溶胶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 7.在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 。

总悬浮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 8.TSP称为,它指的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 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100μm 9.PM10称为,它指的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 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10μm 10.气态污染物总体上可分 为 等五大类。 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11.一次污染物就是 指 。 那些从污染源排放直接进入大气的原始污染物质 12.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就是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它们的毒性往往较一次污染物更强。 13.在大气污染控制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一次污染物主要有 等。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有机化合物 13.在大气污染控制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二次污染物主要 有 等。 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1.1 解: 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 05.0%100197.2801 .4400033.0%2=???=CO 。 1.2 解: 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 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 1.3 解: 1)ρ(g/m 3 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 kg=891kg 1.4 解: 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 )×0.12g μ=10.8g μ 1.5 解: 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COHb 饱和度% 15.192369.012369.0/1/222=+=+=+= Hb O COHb Hb O COHb Hb O COHb COHb CO ρ 1.6 解: 含氧总量为mL 96010020 4800=?。不同CO 百分含量对应CO 的量为: 2%:mL 59.19%2%98960=?,7%:mL 26.72%7%93960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燃烧: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光与热)的 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 2、燃料: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且经济上可行的物质。 3、大气环境容量:某区域自然环境空气对某种大气污染物的容许承 受量或负荷量,它主要取决于该区域面积及其风向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混合层高度,风速等。 4、粒径分布: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个数(或质量或表面积)所占的 比例。 5、机械除尘器: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 心力等)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性、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等。 6、摩擦压力损失:由于气体本身的粘滞性及其与管壁间的摩擦而产 生的压力损失。 7、局部压力损失:气体流经管道系统中某些局部构件时,由于流速 大小和方向改变行程涡流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8、除尘器:从气体中去除或捕集固态或液态微粒的设备。 9、电除尘器: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沉粒 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沉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沉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 10、湿法除尘器: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液滴和颗粒的惯

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颗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 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 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2、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3、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 的新污染物质。 4、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定时间内保 持悬浮状态。 5、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 6、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7、环境空气:.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报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8、气体吸附:气体吸附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过程。 9、气体吸收: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 10、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是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引申出来的一种辅助标准,如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排气筒高度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 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 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接本) 一、填空 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燃料燃烧过程的空气过剩系数取决于燃料种类、燃烧装置形式及燃烧条件等因素。 石油是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它是由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组成。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生产的颗粒物通常称为烟尘,它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黑烟是未燃尽的炭粒,飞灰则主要是燃料所含的不可燃矿物质微粒。 用显微镜观测粒径时,将各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称为颗粒的定向面积等分直径,也称马丁直径。 表征净化装置净化污染物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是净化效率。 电除尘过程中,粉尘比电阻过高,会导致除尘效率下降。 组成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分是滤料,其性能对袋式除尘器操作有很大影响。 在烟气脱硫工艺中,干法的脱硫剂利用率最低,通常在30%以下。湿法脱硫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 酸雨泛指酸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而干沉降是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等形式由大气转移至地面。 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燃料的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分,高位发热量包括燃料燃烧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 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是灰分。 粉尘的安息角和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 有机污染物通常指为燃尽的碳氢化合物,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粉尘的含水率与粉尘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有关,通常把这种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粉尘的吸湿性。 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和操作变量。

表征袋式除尘器过滤速度的指标是气布比。 按脱硫剂是否以溶液状态进行脱硫,可将脱硫技术分为湿法或干法脱硫。 为了防止汽油中的铅使催化剂永久中毒,应用催化转化器的前提是必须使用无铅汽油。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燃料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 煤中硫的四种存在形态是黄铁矿硫、硫酸盐硫、有机硫和元素硫。 普通的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体、锥体和排气管等组成。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由两部分构成,即粉尘通过清洁滤料的压力损失和通过灰层的压力损失组成。 从燃烧系统排出的氮氧化物绝大多数以NO形式存在。 在我国,“两控区”是指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我国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是石油。 以去掉外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所表示的煤的百分比基准是空气干燥基。 燃料燃烧过程中,实际烟气体积等于理论烟气体积和过剩空气体积之和。 通常用圆球度来表示颗粒形状与圆球形颗粒不一致程度的尺度。 粉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运行有很大影响,通常最适于电除尘器运行的粉尘比电阻范围是104—106?·cm。 电除尘过程的第一步是尘粒荷电。 烟气脱硫过程中,与SO2反应消耗掉的脱硫剂与加入系统的脱硫剂总量之比称为脱硫剂利用率。 与汽油车污染控制目标不同,柴油机主要以控制黑烟和氮氧化物排放为主。 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精编版

第一章 概论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 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 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3、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分类: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 10(<10μm );降尘(>10μm ) TSP (<100μm 的颗粒) 气态状污染物:1234为一次污染物,56为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 学或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毒性更强。 (1)CO 、CO 2:主要来源:燃料燃烧和机动车车排气。 危害:①CO 与血红蛋白结合危害人体; ②CO 2排量多会使空气中O 2量降低,其浓度的增加,能产生“温室效应”。 (2)NOx 、NO 、NO 2 :来源:①由燃料燃烧产生的NOx 约占83%; ②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及金属表面处理等过程。 危害:①对动植物体有强的腐蚀性;②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3)硫氧化物:来源:①化石燃料燃烧;②有色金属冶炼;③民用燃烧炉灶。 危害:①产生酸雨;②产生硫酸烟雾;③腐蚀生物的机体。 (4)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是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的 主要贡献者,也是温室效应的贡献者之一。 来源:①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②石油炼制和有机化工生产。 (5)硫酸烟雾:大气中的SO 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 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其引起的刺激作 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 2气体大的多。 (6)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碳氢化合物HC (又称烃)和氧 化剂(主要成分有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酮类和醛类等)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 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其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严重得多。 4、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途径: ①表面接触;②食入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危害:①人体健康危害。②对植物的危害:叶萎缩、枯烂、吸入到果实中;③对金属制品、 油漆、涂料、建筑、古物等的危害(重庆、长江大桥的桥梁);④对能见度影响;⑤局部气 候的影响;⑥对臭氧层的破坏 能见度ρρνK d L p p 6.2= p ρ、p d ——颗粒密度kg/m 3 、颗粒直径μm ; K ——散射率,即受颗粒作用的波阵面积与颗粒面积之比值; ρ——视线方向上的颗粒深度,mg/m 3。 5、主要污染物的影响 (1)二氧化硫S O 2 A 、形成硫酸烟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卷(整理带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复习资料 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2、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质。 3、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V 0与理论空气量之比V a. 4、集气罩:用以收集污染气体的装置。 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在常温下它们的蒸发速率大,易挥发。 6、温室效应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水蒸气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7、理论空气量:.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映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8、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9、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 10、气体吸附:气体吸附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祖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 11、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12、环境空气:.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报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13、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它可以由燃烧方程式直接求得。 14、能见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或km。 15、有效躯进速度:在实际中常常根据除尘器结构型式和运行条件下测得除尘效率,代入德意希方程反算出相应的躯进速度。 16、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17、烟气脱销:除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控制NO x 排放外,有些情况还要对冷却后的烟 气进行处理,以降低NO x 排放量 18、控制流速法:系指在罩口前污染物扩散方向的任意点上均能使污染物随吸入气流流入并将其捕集所必须的最小吸气速度。 填空题: 1、煤中的可燃组分有 C、H、O、N、S ,有害成分主要是灰分、挥发分 1.化石燃料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 3.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2、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是气体扩散、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 3、根据燃料的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把大气污染分煤烟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4、大气污染侵入人体主要途径有: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5、旋风除尘器的分割粒径是指除尘效率为50%时的粒径。若除尘器的分割粒径越小,除尘效率越高。

3扭转 答案

第三章 圆轴的扭转 一、填空题: 1、扭矩,T 2、G τγ= 3、弹性范围内的等直圆杆 4、33.33Mpa 。 5、2G d l ? 二、选择题:B 三、作图题 1.分别画出图示三种截面上剪应力沿半径各点的分布规律。 (a )圆截面 (b )空心圆截面 (c )薄壁圆截面 2.将下列杆件的扭矩图画出。 m 122kN m 1kN m T T =-?=? 四、计算题: 1.一钻探机的功率为10kW ,转速n=180r/min 。钻杆钻入土层的深度L=40m 。如土壤对 m,并作钻杆的扭矩图。 530.5N m =? 530.5N m 13.26N m /m 40m e M m l ?===? 2、实心圆轴的直径d =100mm ,长l =1m ,其两端所受外力偶矩14kN m M =?作用,试求:

图示截面上A ,B ,C 三点处剪应力的数值及方向。 解:633 1410N m m 71.30M P a 100m m 16A B P T W ττπ ??====? 136.65M P a 2C A ττ== 3、图示等直圆杆,已知外力偶矩M A =2.99kN·m, M B =7.20kN·m, M C =4.21kN·m,许用剪应力 [τ]=70MPa,许可单位长度扭转角[?’]=1°/m,切变模量G =80GPa 。试确定该轴的直径d 。 解: 2.99kN m AB A T M =-=-? 4.21kN m BC C T M ==? max 4.21kN m BC T T ==? 对于BC 段按强度条件设计直径 m ax m ax m ax 3p []π16T T d W ττ==≤ 67mm d ≥=== 按刚度条件设计直径 max max max 4p 180180[]πππ32 T T d GI G ??''=?=?≤ D ?≥ 74m m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公式集(全)

1—1 暴露于两种气体混合物中所产生的COHb 和O 2Hb 的平衡浓度方程: 2 2b =b CO O COH P M O H P 1—2 能见度近似方程:p p v 2.6d = k L ρρ 1—3 空气污染指数:k k,j k k,j+1k,j k,j k,j+1k,j I = (I I )I ρρρρ+——— 2—1 收到基: C ar +H ar +O ar +N ar +S ar +A ar +W ar =100% 2—2 空气干燥基: C ad +H ad +O ad +N ad +S ad +A ad +W ad =100% 2—3 干燥基: C d +H d +O d +N d +S d +A d =100% 2—4 干燥无灰基:C daf +H daf +O daf +N daf +S daf =100% 2—5 燃料与空气中氧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22222() 3.78() 3.78()4242242 X Y Z W y w y w y y w C H S O x z O x z N xCO H O zSO x z N Q +++-+++-→+++++-+ 2—6 理论空气量:0a V =107.1()42 y w x z ++-/(12x+1.008y+32z+16w ) m 3/kg 2—7 空气过剩系数:0a a V V α= 2—8 燃料发热量: 25(9)L H H W q q W W =-+ 2—9 标准状态下的烟气体积:s n n s n s p T V V p T =? ? 2—10 标准状态下烟气的密度:n n s s s n p T p T ρρ=? ? 2—11 过剩空气校正,燃烧完全:2p 2p 2p 10.264 - O O N α=+ 2—12 过剩空气校正,燃烧不完全:2p p 2p 2p p - 0.5CO 10.264 - (O - 0.5CO ) O N α=+ 2—13 实际烟气体积:0 (1)fg fg a V V V α=+-

(建筑工程考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各章考试重点精编

(建筑工程考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各章考试重点

第1章概论 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答: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且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且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2、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有哪些? 答: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3、大气污染物如何分类? 答:大气污染物按其存于状态可概括为俩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于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仍可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气体状态污染物,以分子状态存于,包括:含硫化合物(SO2)、含氮化合物(NO和NO2)、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 4、目前中国的大气污染以哪种类型为主?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 答:以煤烟型为主,主要大气污染物是SO2和烟尘。 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如何分类? 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壹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壹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之上三类区分别执行壹、二、三级标准。 6、如何利用空气污染指数确定空气质量级别?

第2章燃烧和大气污染 1、煤中硫的存于形态有哪些?哪些形态的硫最终以SOX的形式排放? 答:煤中含有四种形态的硫: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和元素硫。 2、煤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的概念? 答:收到基(ar),以包括全部水分和灰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亦即锅炉燃料的实际成分,(ar)C+H+O+N+S+A+W=100%; 空气干燥基(ad),以去掉外部水分的燃料为100%成分,(ad)C+H+O+N+S+A+W=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