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的研究进展
镍钴锰酸锂xrd峰

镍钴锰酸锂xrd峰
镍钴锰酸锂(NCM)是一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XRD图谱中的峰位与材料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NCM的晶体结构通常为层状结构,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m。
在XRD图谱中,NCM的主要峰位通常出现在18-25°、36-45°、59-65°等角度范围内。
其中,位于18-25°的(003)峰是NCM材料的重要特征峰之一,其峰位与材料的层间距有关,反映了锂离子在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能力。
随着镍含量的增加,(003)峰会向高角度偏移,这意味着层间距减小,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变得更为困难,从而影响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NCM材料的XRD图谱中还会出现其他峰位,如(006)/(102)、(101)、(104)、(108)、(110)等。
这些峰位的出现和强度也可以反映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性能。
通过对NCM材料的XRD图谱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晶体结构、层间距、阳离子混排程度等信息,从而评估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优化材料制备工艺。
镍钴锰酸锂动力电池与三元锂离子电池性能对比

镍钴锰酸锂动力电池与三元锂离子电池性能对比一、介绍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备受关注。
镍钴锰酸锂动力电池和三元锂离子电池作为当下最主流的电池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电池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它们的优劣势和特点。
二、电池结构与原理1. 镍钴锰酸锂动力电池镍钴锰酸锂(NCM)动力电池是一种以锂离子为媒介的电池,其正极材料常由镍、钴、锰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组成。
其结构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和集流体等核心组件。
2. 三元锂离子电池三元锂离子电池以锂离子为媒介,其正极材料通常由镍、钴和锂组成。
与镍钴锰酸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不含锰元素。
其结构与镍钴锰酸锂电池类似,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和集流体等组成。
三、性能对比1. 性能指标对比(1)容量密度:镍钴锰酸锂电池具有较高的容量密度,能够提供更长的行驶续航里程。
而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密度虽然相对较低,但由于其重量轻,可以提高整车的能效。
(2)循环寿命: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相对较长,可以进行更多次的充放电循环,使用寿命较长。
而镍钴锰酸锂电池在循环寿命上稍逊一筹。
(3)安全性:由于其正极材料的特性,三元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而镍钴锰酸锂电池在高温及过充、过放等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 应用领域对比(1)电动汽车:目前,动力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
镍钴锰酸锂电池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适合在长途行驶和大型电动汽车中使用。
而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安全性能较好,适合在小型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应用。
(2)储能系统:电池作为现代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储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镍钴锰酸锂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适合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
而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适合用于家庭和商业储能系统。
四、发展趋势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多层基底沉淀法制备镍钴锰酸锂的研究

拟 电池测其 电性 能 , 结果 表 明 : 随着 镍钴 锰 酸锂 粒径 的减 小 , 其 寿命 降 低 , 但 是 比容 量增 大 , 最 高可 达
1 5 1 mAh / g .
关键词 : 镍钴锰酸锂 ; 前驱体 ; 多层 基底沉淀法
中 图分 类 号 : T M9 1 2 . 9 文献标识码 : A
随 着 电 动 汽 车 产 业 和 数 码 产 品 行 业 不 断 发
展, 人 们 对 电池 的需 求 日益 增 加 , 动 力 电池 应 运 而 生. 国家 正在 推 出许 多政 策鼓 励动 力 电池 的研 究 , 可
以预测 , 在 不久 的将 来 , 会 生 产 出 大量 动 力 电池 . 锂 离 子 电池是 动力 电池 的 主流 , 而镍 钴 锰 酸 锂 是 组 成 锂 离子 电池 的关 键 正极 材 料 , 决 定 了锂 离 子 动 力 电
多层 基 底 沉 淀 法 制 备 镍 钴 锰 酸锂 的研 究 *
欧彦楠 , 余 海军 , 李长 东 , 谢英 豪
1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 广东 佛 山 5 2 8 2 4 4 ; 5 2 8 2 4 4
2 .广东省动力 电池 和电动汽车循环利 用研 究院士工作站 , 广东 佛 山
可 以有 效 调控 电池 材 料 的粒 径 , 解 决 现 有技 术 中 控
实验 仪 器 : HH一 2 型 电热 恒 温水 浴 锅 ( 上 海 比朗 仪器 有 限公 司 ) 、 S GM 型煅 烧 炉 ( 洛 阳市 西格 马 仪器
制造有限公司) 、 C Ql O O 型超声振荡仪( 上海跃 进医 用 光学 器械 厂 ) 、 F A1 1 4型 电子 天 平 ( 上 海 海 康 电 子
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锂空气电池以其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及无污染的特点,成为电池体系的研究热点之一。
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对锂空气电池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的种类。
主要是碳材料、贵金属及合金,过渡金属及氧化物等。
关键词:锂空气电池,正极,单质,复合材料1引言锂空气电池根据电解液的状态不同,主要可分为水体系、有机体系、水-有机混合体系以及全固态锂空气电池[1]。
在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工作时,原料O通2过多孔空气电极进入到电池内部,在电极表面被催化成氧离子或过氧根离子,与电解质中的锂离子结合生成过氧化锂或氧化锂,沉积在空气电极表面,当产物将空气电极的多孔结构完全堵塞时电池停止放电[2]。
锂空气电池概念自1974年被首次提出,因其不可比拟的理论能量密度,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优化,其实际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当前的锂空气电池仍面临能量转换效率低、倍率性能差、循环寿命短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其实际应用。
正极是锂空气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上面发生的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显著影响电池的工作性能,如过电位、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等[3]。
因此,成功开发低成本、高活性、长寿命的高效双功能正极催化剂已成为促进锂空气电池性能提升和发展应用的迫切任务。
2锂空气电池正极单质材料种类碳材料:碳材料包括一些商业碳黑、多孔碳材料、碳纳米管和纳米纤维以及石墨烯等,由于高的导电性、低密度、低成本和易于构造多孔结构等优势,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空气电池中。
碳材料的低质量密度和高导电性有利于锂空气电池获得较大的重量比容量。
碳电极的孔结构可以用现有技术轻松调节,从而提高锂离子和氧气的传输效率[4]。
此外,碳材料的电子结构可以通过掺杂原子进行调整,掺杂原子可以形成催化Li2O2。
基于以上优点,碳材料既可以作为催化剂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催化剂的载体使用。
ncm材料

ncm材料NCM(镍钴锰酸锂)是一种新型的正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它的化学结构是LiNiCoMnO2,其中镍、钴和锰的比例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NCM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能,成为了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中的理想选择。
首先,NCM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这是其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相对于其他几种常用的正极材料,如锰酸锂(LiMn2O4)和三元材料(LiNiCoAlO2),NCM具有更高的电容量。
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和重量的条件下,NCM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能,从而使电池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或更高的使用时间。
其次,NCM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
循环寿命是衡量电池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它指的是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能保持指定容量的充电次数。
相比于锰酸锂和三元材料,NCM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
这是由于镍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从而减缓正极材料在长时间循环使用中的结构变化和容量衰减。
此外,NCM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电压和低电阻特性,一旦发生过充、过放、短路等故障情况,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热失控和甚至爆炸。
通过调整镍、钴和锰的比例,NCM可以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较低的电阻和更好的热传导性使得NCM在过充和过放情况下的热耗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降低了电池的自燃和爆炸风险。
总体来说,NCM作为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NCM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较高、资源稀缺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改进NCM材料,以提高其综合性能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力度,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锂离子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被公认为21 世纪的高新技术,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源被人们大范围的使用,无论是在电子通讯领域,还是在交通运输领域等,它都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是在锂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金属锂为负极的各种高比能量锂原电池分别问世,并得以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容量大、自放电小、循环性好、使用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是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理想电源,并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无绳电动工具等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
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201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的总产量达41.8亿只。
在国际锂离子电池市场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但总体而言,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技术先进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和日本、韩国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技术发展是从模仿国外成熟技术开始的,在此过程中,工艺创新是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早期发展的主要成绩,最近几年,随着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展很快,并形成了基本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某些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构造有正极、负极、能传导锂离子的电解质以及把正负极隔开的隔离膜。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所用电极材料和电介质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尤其是电极材料的选择和质量直接决定着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和价格。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钴酸锂、镍酸锂等,同时,一些新型正极材料(如Li-Mn-O系材料、导电高聚物)的兴起也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寻找开发具有高电压、高比容量和良好循环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新体系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低共熔溶剂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S1 期低共熔溶剂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马伊,曹世伟,王家骏,林立群,邢延,曹腾良,卢峰,赵振伦,张志军(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河北 沧州 100070)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激增,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导致其报废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如战略金属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因此,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再利用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正极材料的回收。
目前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主要包含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微生物冶金和低共熔溶剂浸出等,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兴的低共熔溶剂浸出法,根据氢键供体和受体的不同以及有无外场辅助将低共熔溶剂分为5类,总结了低共熔溶剂浸出法的最新进展,概述了DES 浸出正极材料的还原作用,通过缩核模型解释了DES 浸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和作用机制,同时对低共熔溶剂回收废旧电池的发展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该工作为低共熔溶剂浸出正极材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行性的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低共熔溶剂;废旧锂离子电池;湿法冶金;浸取;回收;正极材料中图分类号:T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S1-0219-14Research progress in recovery of spent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batteries using deep eutectic solventsMA Yi ,CAO Shiwei ,WANG Jiajun ,LIN Liqun ,XING Yan ,CAO Tengliang ,LU Feng ,ZHAO Zhenlun ,ZHANG Zhijun(Cangzhou Risun Chemical Co., Ltd., Cangzhou 061000, Hebei, China)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 the number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has begun to surge, but after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ir scrapping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such as the waste of strategic metal resources,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the reuse of waste lithium-ion battery resources is very necessary, especially the recovery of cathode materials. At present, the recovery methods of cathode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 fire metallurgy, hydrometallurgy, microbial metallurgy and deep eutectic solvent leaching, etc .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merging deep eutectic solvent l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hydrogen bond donor and acceptor and whether there is external field assistance, the deep eutectic solvent leaching method is divided into 5 categorie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deep eutectic solvent leaching method is summarized, the reduction effect of DES leaching cathode materials is overviewed,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DES leaching are explained by shrinking core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waste batteries with low eutectic solvent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prospect is made. This work provides a feasibl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eutectic solvent leaching of cathode materials.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633收稿日期:2023-04-09;修改稿日期:2023-07-17。
镍酸锂制备新工艺研究(可编辑)

镍酸锂制备新工艺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镍酸锂制备新工艺研究姓名:陈为亮申请学位级别:博士后专业:有色金属冶金指导教师:张传福20021101中南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要摘由于低廉的价格、高的能量密度与容量以及对环境污染小,层状:成为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本文在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掺杂改性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从晶体结构出发讨论了掺杂离子的作用。
为提高的电化学性能和降低电池材料的生产成本,本文对采用化学共沉淀.机械活化.高温固相合成工艺制备掺钴的:进行了研究。
结合射线衍射和充放电测试,系统地考查了不同试验条件对产物的物理特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粒度分布窄、成份均匀且符合化学计量的。
前驱体与.为原料,在氧气气氛中和一次合成温度为。
、一次合成时间为的条件下,研究了二次合成温度、合成时间、球磨活化时间和活化方式对。
: 物理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二次合成温度的升高、合成时间的延长和球磨活化次数的增加,合成产物的层状结构越明显、晶体结构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越高。
随球磨活化时间的延长,产物层状结构的完整性提高。
以所制备的。
:为正极活性材料装配成模拟电池,通过恒电流充放电试验,考察了不同试验条件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次合成时间与合成温度一定的前提下,随二次合成温度的升高、球磨活化次数的增加以及二次合成时间的延长,产物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增大,比容量衰减速率降低,电化学循环性能提高;随球磨活化时间的延长,产物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和首次充放电效率最初随之提高,然后又随活化时闻的延长而下降。
在较优条件下,制备出了电化学性能良好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蛐。
,在.和.?.的充放电条件下,材料的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和./,前五个循环的比容量衰减速率为.%循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机械活化,合成,№。
.:,锂镍氧,镍酸锂掺杂中南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Ⅲ., . .,/,工,% ?,? .曲.. /.., .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的研究进展 杨杰10070134 摘要:对镍钴锰酸锂的制备方法(如高温固相合成法、溶胶一凝胶法、共沉淀法)进行了重点论述,并讨论了相应的电化学性能、结构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层状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理论容量;层状镍钴锰酸锂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Layered LiNi1/3 Co1/3 Mn1/3 O2 Cathode Material fjDr Lithium—ion Batteries
Abstract: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layered LiNi1/3Co1/3Mn1/3 O2 calhode,
such as high一tempemture solidrection method,sol-gel method,co—precipitation metllod and etc,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electmchemical properties,stmcture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s well.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yered“Ni1/3 Co1/3 Mn1/3 O2 cathode material was forecasted.
Key words:lithium-ion battery;cathode material;theoretical capacity;
layeredNi1/3 Co1/3 Mn1/3 O2
层状LiNi1/3Co1/3Mn1/3O2作为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理论容量高达278 mAh/g。LiNi1/3Co1/3Mn1/3O2具有a-NaFeO2型层状结构,Ni为+2价,co为+3价,Mn为+4价,少量的Ni3+和Mn3+。充电时,Mn4+不变价,Ni2+变为Ni4+,C03+变为c04+。LiNi1/3Co1/3Mn1/3O2集中了LiCoO2,LiNiO2,LiMnO2三种材料各自的优点,成本比LiNi0.8Co0.2O2稍低,电性能比LiNi1/2Mn1/2O2好。 由于存在三元协同效应,其综合性能优于任何一单组合化合物。本文着重对最近层状LiNi1/3Co1/3Mn1/3O2的制备方法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综述。 1制备方法及性能 1.1共沉淀法 1.1.1用氢氧化物作沉淀剂Lee等人以NiS04、coS04、MnS04和Na0H为原料,以NH40H为络合剂合成球形Ni1/3Co1/3Mn1/3(OH)2前驱体,然后与LiOH·H20充分混合,烧结得到层状球形的LiNi1/3Co1/3Mn1/3O2粉末。组装成实验电池,在2.8~4.3 V,2.8~4.4 V和2.8~4.5 V电压范围内LiNi1/3Co1/3Mn1/3O2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9,168 mAh/g和177 mAh/g,并且在30℃时在20mAh/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YankoMarinowTodorov等人用2 mol/L的金属硫酸盐溶液和6 mol/L的NaOH水溶液,用NH40H来调节pH值为11制得Ni1/3Co1/3Mn1/3(OH)2前驱体,并与Li2CO3混合球磨,在900℃烧结20 h得到LiNi1/3Co1/3Mn1/3O2,0.4 C放电的初始比容量为160 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3.4%。应皆荣等人采用控制结晶-固相反应工艺,以镍盐、钴盐、锰盐混合溶液、加入络合剂和添加剂溶液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利用控制结晶技术合成球形Ni1/3Co1/3Mn1/3(OH)2前驱体,然后与Li2CO3混合后热处理得到高密度球形LiNi1/3Co1/3Mn1/3O2粉体。以锂片为负极,测得该镍钴锰酸锂在室温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7 mAh/g。 1.1.2用碳酸盐作沉淀剂禹筱元等人采用共沉淀法以NH4HC03和Na2C03为沉淀剂合成Ni、Mn、Co三元共沉淀前驱体,然后与Li2CO3球磨混合,在950℃下热处理20 h,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为球形或近球形形貌,颗粒均匀的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测 得LiNi1/3Co1/3Mn1/3O2材料的晶格常数为a=0.2886nm,c=1.4262 nm。电性能测试表明LiNi1/3Co1/3Mn1/3O2在2.8~4.6 V、0.1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90.29 mAh/g;在2.75~4.2 V、1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45.5 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8.4l%。Cho等人以金属硫酸盐和碳酸钠等为原料制备Ni1/3Co1/3Mn1/3CO3前驱体通过热处理混合锂盐,烧结得到LiNi1/3Co1/3Mn1/3O2粉体。2.5C(450 mAh/g)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4.79 mAh/g,通过对比研究表明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随着合成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2高温固相合成法 高温固相合成法即反应物仅进行固相反应,是合成粉体材料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目前制备正极材料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 1.2.1金属乙酸盐与锂盐混合烧结Cheng等人将充分混合的化学计量的LiCH3COO·2H20、Ni(CH3COO)2·4H20、Mn(CH3C00)2·4H20和Co(CH3COO)2·4H20混合物加热到400℃得到前驱体。球磨1 h,然后在空气中加热到900℃并保温20 h得到LiNi1/3Co1/3Mn1/3O2粉末,在充电电流密度为20mAh/g时,首次充电容量为176 mAh/g,上限电压达4.5V,在50℃下循环35次容量保持率为8l%以上,显示出较好的循环性能。
1.2.2金属氧化物与锂盐混合烧结Zhaoxiang Wang等人将化学计量的Ni2O3(85%)、Co2O3(99%)和MnO2与7%过量的LiOH.H2O充分混合后在850~1100℃烧结24 h得到纯相的LiNi1/3Co1/3Mn1/3O2,其晶格参数为a=0.28236 nm,c=1.44087nm,XRD衍射图谱说明产物具有a-NaFeO2型层状结构,晶型完美,电化学性能测试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1.2.3 金属氢氧化物与锂盐混合烧结Naoaki等人将Ni(OH)2、Co(OH)2和Mn(0H)2按Co:Ni:Mn=0.98:1.02:0.98充分混合,球磨,在150℃下预热1 h,然后在空气中加热到1 000℃烧结14 h得到LiNi1/3Co1/3Mn1/3O2,其晶格参数为a=o.2862 nm,c=1.4227 nm与计算的理论结果(a=0.283lnm,c=1.388nm)接近LiNi1/3Co1/3Mn1/3O2的晶胞体积为100.6×10-30m3,其值在LiCoO2和LiNi02之间。组装成实验电池后,在30℃下,在充电电流密度为0.17mA/cm2时,在2.5~4.6 V放电,充电容量为200 mAh/g,并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Shaju等人金属氢氧化物混合烧结制备出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晶格参数为a=0.2864nm,c=1.4233nm。通过XRD研究,006/102和108/110这两组峰劈裂程度比较明显,说明结晶完好,晶型完美。在充放电循环中,LiNi1/3Co1/3Mn1/3O2电池在充电电流密度为30mAh/g时,初始放电容量达160mAh/g,上限电压为4.4V。4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9.38%。通过对比研究表明锂离子的扩散系数(DLi+)等因素与层状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电化学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1.3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将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溶液,水解等过程形成溶胶,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化等过程而发生固化,然后经热处理制备固氧化物的方法。此法制备的产物具有化学成分均匀、纯度高、颗粒小、化学计量比可以精确控制等优点,有利于材料晶体的生成和生长,可以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Kim等人将Ni(CH3COO)2·4H20、Mn(CH3COO)2·4H20和Co(CH3C00)2·4H20溶解到蒸馏水中,用乙醇酸作为络合剂,在反应过程中滴加NH40H来调节pH值在7.0~7.5之间,然后将反应体系在70~80℃下蒸发得到粘性的透明胶体。将胶体在450℃于空气中烘5 h得到粉末,球磨后于950℃烧结,并保温20 h,淬冷至室温,得到非化学计量的Li[Li0.1Ni0.35-x/2CoxMn0.55-x/2]O2(0<=x<=0.3)。经电性能测试,在2.5~4.6 V之间循环有较高的放电容量为:184~195 mAh/g,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1.4其他方法 De-Cheng等人用喷雾干燥法制备LiNi1/3Co1/3Mn1/3O2。将用蒸馏水溶解的LiNO3,Ni(CH3COO)2·4H20、Mn(CH3COO)2·4H20和Co(CH3C0O)2.4H20作为最初的溶液。将溶液抽到微型的喷雾干燥仪中,制得前驱体。首先将前驱体加热到300℃,然后于900℃烧结,并保温20 h得到LiNi1/3Co1/3Mn1/3O2粉末,在充电电流密度为20 mAh/g时,首次充电容量为208mAh/g,充电电压达4.5 V,在50℃下循环35次容量保持率为85%以上,显示出较好的循环性能。JeongHan等人用水热合成法分别用两条路线合成LiNi1/3Co1/3Mn1/3O2,他们用硝酸盐的混合溶液与LiOH水溶液混 合后再以H2 02为氧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