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自考思修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8月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其中,人生态度回答的是()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的本质是什么

C.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D.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答案】C。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2.习近平告诚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 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B.个人的心理平衡、心态良好

C.个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D.个人为他人和社会所作的贡献

【答案】D。人生的根本价值在于个人的实践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3.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修养等的差异,难免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人与人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不在非原则问题上斤斤计较。这是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

A.诚信原则的要求

B.宽容原则的要求

C.平等原则的要求

D.互助原则的要求

【答案】B。宽容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修养等的差异,产生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求遵循宽容原则,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当然,宽容不等于怯情,更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不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斤斤计较,并不意味着对坏人坏事姑息包庇。

4.“理想信念”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包含理想和信念各自的含义。其中,理想是指()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D.人们在--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答案】B。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5.人们的理想信念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属于一-种精神现象。但是,它又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现象和静止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包含着行动意志的复合现象,是一种从精神向行动的转变过程。这体现的是理想信念所具有的()

A.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B.时代性与阶级性的特点

C.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特点

D.虚幻性与模糊性的特点

【答案】A。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人们的理想信念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属于一种精神现象。但是,它又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现象和静止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包含着行动意志的复合现象,是从精神向行动的转变过程。6.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步调。当代中国,全体人民应该树立的共同理想是()

A.民族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民主社会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步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7.“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形象地说明()

A.理想可以自发实现

B.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C.理想终归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D.只有在实践中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答案】D。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

8.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

A.传承中华传统道德,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B.固守中国民族特色,抵御一切外来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争取中华民族彻底解放

【答案】C。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护祖国统一、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下列格言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是()

A.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D。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之一是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行动,这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10.不同的时代条件,对爱国主义提出不同的时代要求。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

A.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B.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C.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D.把中国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答案】C。不同的时代条件,对爱国主义提出不同的时代要求。(1)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5)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1.时代精神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引领着时代进步的潮流,体现着社会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具有爱国情感的人都应该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

B.艰苦朴素

C.无私奉献

D.谦虚谨慎

【答案】A。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国与国之间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密切的时代,是一个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都应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2.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也产生和发展了道德。下列关于道德起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

B.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复杂化

C.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D.道德来源于人的本性,是人内心固有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

【答案】C。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13.道德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通过说服、劝阻、示范等方式起作用。这说明道德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

A.专业性的特点

B.随意性的特点

C.非强制性的特点

D.不稳定性的特点

【答案】C。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道德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

14.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

A.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B.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C.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D.网络道德的主要内容

【答案】B。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内容是对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5.立足职业、成就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职业和事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在于()

A.职业和事业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工作

B.事业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事业的升华

C.职业和事业都是人们为着崇高理想所从事的工作

D.从事职业和事业的人都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答案】A。二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工作。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就事业的人通常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着超过一般人的造诣。二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三是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同行一般人。从事职业的人一般不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16.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相应的道德要求。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主要内容的是()

A.办事公道

B.尊老爱幼

C.爱岗敬业

D.服务人民

【答案】B。家庭美德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7.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心理、思想、行为多种因素的相应发展,具体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其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在实践中助人了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在实践中损人了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愧疚感,这样的内心体验属于()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行为

【答案】A。个人品德是由个人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括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内在统一。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个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衷心喜悦、心安理得,或惶惶不安、悔恨自责,这都是在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评价自己的行动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比如,在实践中助人了,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愉悦感;在实践中见难未助或有损于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愧疚感。这些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

18.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维护法律权威,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是()

A.遵守法律

B.制定法律

C.执行法律

D.适用法律

【答案】A。(1)法律权威源自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2)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19.在我国,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

A.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B.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C.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答案】D。在我国,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20.一个国家的法律,依据其调整的社会关系或调整手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类别称为()

A.法系

B.法律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的渊源

【答案】B。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所谓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1.法律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依监督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监督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下列属于国家监督的是()

A.人民政协的监督

B.监察机关的监督

C.网络舆论的监督

D.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答案】B。国家监督也称国家机关的监督,依国家机关的性质的不同,又分为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22.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A.依法纳税

B.宗教信仰自由

C.维护祖国安全

D.保守国家秘密

【答案】B。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包括: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等。

23.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是()

A.吊销执照

B.免职降职

C.停产停业

D.赔礼道歉

【答案】D。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上述责任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24.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列属于社会法的是()

A.就业促进法

B.国有企业法

C.反不正当竞争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答案】A。社会法包括劳动用工、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

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5.根据我国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下列纠纷中,可以申请仲裁的是()

A.婚姻纠纷

B.继承纠纷

C.抚养纠纷

D.合同纠纷

【答案】D。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但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属仲裁范围。仲裁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独立原则和一裁终局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7.简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集中体现。

【参考答案】

(1)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2)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8.简述个人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

(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29.简述法律规范的种类。

【参考答案】

(1)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容的不同,可将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复合性规范。

(2)根据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可将法律规范分为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

30.简述我国宪法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参考答案】

(1)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

【参考答案】

(1)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我国己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2)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

(3)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宪法法律得以有效实施。

(4)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既要有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又要有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物质条件,还要有完备的制度保障和奖惩机制。

(5)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3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础之上,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认识人的本质,首先要认识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属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3)认识人的本质,还要认识人和人的区别。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把千差万别、各具特点的个人区别开来的,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这种不同不仅表现为物质利益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还表现为心理、思想、感情等的差异。

33.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可以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一原则对不同觉悟层次的人提出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对国家来说,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对社会来说,诚实守信是促进杜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