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 (1)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一)选题的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5)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9)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9)

四、相关概念界定 (10)

(一)高校 (10)

(二)公共危机 (11)

(三)公共危机管理 (12)

第一章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3)

第一节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13)

一、“政府失灵”理论 (13)

二、“公民社会”理论 (13)

三、“治理”理论 (14)

四、“多中心”理论 (15)

第二节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16)

一、政府职能转变、倡导多元治理 (16)

二、高校章程核准颁布,独立参与能力增强 (17)

三、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内在要求 (17)

第二章云南师范大学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19)

第一节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9)

第二节云南师范大学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成效 (19)

一、重视危机应对知识技能的教育 (19)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21)

三、广泛推进舆情的研究、监控与引导 (21)

四、主动提供校内资源协助救援 (22)

第三节云南师范大学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4)

一、危机意识不足,管理执行不到位 (24)

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无途径、无信息、无保障” (24)

三、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效能有限、社会评价不高 (25)

第三章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的作用 (26)

第一节高校的教育预防作用 (26)

一、高校可以对危机意识进行教育 (26)

二、高校可以对危机应对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育 (27)

三、高校可以对心理健康知识实施教育 (27)

四、高校可以对法律与纪律进行教育 (28)

五、高校可以对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 (28)

第二节高校的舆论引导作用 (29)

一、高校的舆论引导具有极大的传播范围 (29)

二、高校的舆论引导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 (30)

三、高校的舆论引导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30)

第三节高校的协助救援作用 (31)

一、高校可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31)

二、高校可以提供丰富的志愿者资源 (32)

三、高校可以提供最为专业的心理救援 (33)

第四章影响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因素 (34)

第一节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一、多主体参与的理念不够明确 (34)

二、应急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34)

三、公共危机信息共享存在阻碍 (35)

四、对高校认识局限认可度不高 (36)

第二节高校方面存在的困难 (37)

一、缺乏法律保障,参与积极性受限制 (37)

二、信息获取不足,优势资源造成闲置 (38)

三、参与仅凭热情,缺乏统一组织管理 (39)

四、危机意识不强,参与应对经验有限 (39)

第三节社会公众方面存在的限制 (40)

一、公民社会发展缓慢,全民参与的意识薄弱 (40)

二、灾民求助需求复杂,受助方整体评价不高 (41)

第五章促进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42)

第一节政府方面的突破 (42)

一、对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多个主体进行合理定位 (42)

二、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42)

三、建设共享平台,共享危机信息 (43)

四、正视高校服务职能,支持高校科学技术转化 (43)

第二节高校方面的努力 (44)

一、及时沟通,发挥资源优势 (44)

二、统一组织,开展有效管理 (45)

三、强化教育,增强应对经验 (45)

第三节社会公众方面的尝试 (46)

一、加强参与意识教育,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46)

二、合理认知高校效能,增强对高校认可度 (46)

结束语 (47)

参考文献 (48)

致谢 (51)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2)

附录1 (53)

附录2 (54)

附录3 (55)

绪论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1. 现实背景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快速演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更是为此推波助澜,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冲突不断显现。我国自2000年以来,社会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随之出现了各种新的矛盾,各种大规模、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频频爆发。“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汶川特大地震以及2013年的安宁“PX”事件、2014年的昆明“3·01”恐怖袭击和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4·30”爆炸事件以及8月3日才刚刚发生的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等事件均历历在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公共安全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2. 理论背景

公共危机的管理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和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联系的重大事件。传统意义上,政府是管理公共危机的主体,但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是全能的,政府也是如此。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后,逐渐形成了“政府失灵理论”、“公民社会理论”、 “治理理论”和“多中心理论”等公共管理思潮,它们共同表达了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中心,应以“协调合作、伙伴关系、对话协商”为指导思想,实现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让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都具有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可能,以此弥补“政府失灵”的功能,发挥出公民参与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高校背景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做出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各高等院校办学章程的制定出台,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将进一步理清,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将进一步确立,高校的办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