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体育活动说课稿(精选3篇)

小班体育活动说课稿(精选3篇)
小班体育活动说课稿(精选3篇)

小班体育活动说课稿(精选3篇)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游戏《采竹叶》是根据《山东省幼儿教育活动教材》小班下学期体育游

戏《送竹叶》改编的。该活动安排在小班下学期的期末,此时的孩子年龄约在3、8岁到4、5岁,身体协调及平衡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完善。本活动就

力图通过游戏,综合训练幼儿走、钻、爬等基本动作的活动。活动虽取材于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为了使幼儿更形象地模仿熊猫的动作,把手脚着地屈膝爬,做

为本活动的一个重点。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活动正是以游

戏贯穿始终,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等活动中,使幼儿感

受并体验熊猫慢吞吞走路(相对于人而言则是‘爬’)的动作。为了更好地发展

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以游戏情节把走、钻、爬等动作的巩固练习贯穿活

动始终,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同时,此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萌发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因而活动中提出了一定的规则要求。

此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由过去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的单一价

值观逐步转向以健身为主,全面育人价值观。因此,我希望在本次活动结束后,

孩子们不仅要掌握新的爬行动作技能,还能够激发幼儿对熊猫的喜爱之情,增强

保护意识。

(二)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幼儿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和保护意识;

2、能力和知识目标:引导幼儿综合练习走、钻和手脚着地屈膝爬等动作,

锻炼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三)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是手脚着地屈膝爬的动作。这同时也是活动的难点。

依据:爬的动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双手双膝着地爬行、手脚着地屈膝爬、匍匐爬行。根据幼儿身体发育特点,手脚着地屈膝向前爬行是在双手双膝着地爬

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难度相对较大的爬行动作,但小班小学期期末的幼儿动作

发展正逐步趋于协调、自然,所以经过正确指导,小班幼儿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双膝是否着地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四)活动准备:

1、教玩具:

⑴表现熊猫走路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⑵反映熊猫特点的视频课件以及多媒体播放设备;

⑶熊猫头饰每幼儿一个。

⑷拱形门做‘山洞’,自制竹子树若干:彩卡纸做的‘竹叶’可以摘下来。

2、场地布置:如图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音乐视频启示法、游戏情境体验法、重点分解法、示范讲解法。

音乐视频启示法: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认识事物必须依赖于具体形象的物体,为此在活动中我采取了视频课件重点观察了熊猫走路的姿势(相对于人们的手脚着地屈膝爬)、生活习性以及它的本领,以期完成教学目标。

游戏情境体验法:这是活动的主要方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扮演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的熊猫头饰,通过让幼儿扮演熊猫来完成熊猫走、站立走、钻等动作,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另外,形象的“竹林”、“山洞”、“小桥”、“草地“等也为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重点分解法:手脚着地屈膝爬是活动重点和难点,要让孩子一次性掌握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已经非常习惯于双手双膝着地爬。为让孩子掌握这个动作,观看录像后,对这一动作进行了重点练习;在之后的‘熊猫操’、‘采竹叶’中又进一步进行了巩固,这样重难点被分解在各个环节来突破,使孩子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个动作。

示范讲解法:在一个游戏中连续完成几个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小桥’怎么走,‘山洞’怎么钻、‘草地’怎么爬有必要进行示范讲解,以帮

助幼儿按要求完成连续的动作。因此,在活动中,采用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办

法明确提出了游戏的要求。

三、说学法指导:

体育活动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动’,为了让幼儿乐动、善动,主要通过情

境体验法完成教学目标。启发幼儿听,感受音乐节奏的“动”;引导幼儿看,观

察熊猫走的‘动’;鼓励幼儿学,亲身体验走、爬的‘动’;指导幼儿做,巩固走、钻、爬等的‘动’。在情境中学习,在游戏中运动,是我指导幼儿活动的主

要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熊猫走路的动作。(2分钟)

1、通过听音乐,启示幼儿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从音乐的节奏的感

受上,体会熊猫慢吞吞走路的样子。

引导语:小朋友仔细听,谁来了?幼儿自由说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启

发引导。

2、幼儿回答后,教师追问一句:你怎么觉得像是大熊猫来了?因为音乐节

奏慢,像大熊猫在慢吞吞走路的样子,并请幼儿学一学大熊猫走路的样子。

3、启发引出下一环节:熊猫走路到底是怎么走路的呢,我们看一段录像吧。并提出看录像的要求:在录像中,你最喜欢熊猫哪个动作?鼓励幼儿带着问题看

录像。

(二)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练习走、钻、爬动作。(6分钟)

1、看一看:看视频课件,了解熊猫的外形特征,并重点观察了熊猫走路的

姿势(相对于人们的手脚着地屈膝爬),这个镜头相对其它镜头来说,时间要长。以使幼儿仔细进行观察,为模仿奠定基础。

录像中还介绍了熊猫的生活习性以及它的本领:站立行走、投篮,并通过配

音使幼儿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激发幼儿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懂得要保

护它。

2、请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引导幼儿说一说最喜欢熊猫哪一个动作?然后

学一学,重点练习熊猫走(手脚着弟屈膝爬)

在这里强调了幼儿喜欢的动作,喜欢的就感兴趣,感兴趣的就乐意去做,去动,幼儿练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幼儿对熊猫走路的姿势以前是很少模仿的,好

奇心驱使他们都喜欢对他们来说很少做的动作,所以,当老师问到最喜欢的动作时,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熊猫走路的动作。也就自然进入重点动作(爬)

的练习。

3、情境体验巩固练习:

律动表演:《可爱的大熊猫》

通过角色扮演,练习熊猫的各种本领,这同时也是综合练习前的准备活动,

活动各部位关节,如手、脚、腿以及腰部的灵活性。

教师扮熊猫妈妈,幼儿扮雄猫宝宝,一起表演律动《可爱的大熊猫》让幼儿

在模仿中体验熊猫真可爱,会这么多本领,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熊猫的喜爱之情。

(三)游戏《采竹叶》,综合练习走、钻、爬等动作(6分钟)

1、通过教师示范讲解,提出游戏要求:

引导语:熊猫宝宝又走又跳,天气这么热,一定又渴又饿,妈妈带去你们采

竹叶吧。宝宝们,你们先站好等一等,妈妈先过去看看有没有危险。(幼儿每人

一个圆点依次站成四队)

示范讲解:我们去‘竹林’还真不容易呢,要先走过一座小桥,两臂侧平举,以保持身体平衡;钻过山洞,要弯腰、屈膝,以免碰到山洞上;向熊猫一样走(爬)过一片草地,手脚着地屈膝爬。到竹林后,摘一丛竹叶后向熊猫一样站着

从旁边慢慢走回来。

逼真的‘竹子’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游戏的愿望,当看到‘妈妈’真的采回了

竹叶,孩子们更加跃跃欲试,想去摘竹叶。

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明确了游戏的要求,为幼儿练习作好铺垫。

2、情境体验:幼儿做游戏《采竹叶》,教师指导

⑴引导语:宝宝们,我们一个跟着一个出发吧。之所以强调一个跟着一个,

这也隐含着游戏规则:依次前进,不争不抢。

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提醒幼儿走钻爬的要求,并注意观察按要求活动的

和没有按要求活动的。幼儿回到原地,把采摘的竹叶放在小筐里。

⑵教师根据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宝宝们,你们走小桥时,一定注意脚不要踩

到线外,不然就要掉到‘小河’里了;还有摘了竹叶后,宝宝们一定要记得从旁

边走回来哦。我们再去采竹叶好不好?这次,看谁能按妈妈说的要求去做。

⑶巩固游戏,教师语言提示指导。表扬鼓励按要求游戏的‘宝宝’。宝宝回

来后,‘品尝’又鲜又嫩的的竹叶。

(四)律动《快乐的大熊猫》,放松活动(2分钟)

引导语:宝宝们,你们都吃饱了吗?我们散散步,活动活动去休息吧。

运用情节自然衔接到结束部分,从而降低了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放松

肌肉,使之尽快地消除疲劳,使身体由运动状态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在

悠扬的音乐声中,妈妈带宝宝做放松活动,让孩子在放松、满足的状态下自然离

开活动场地。

五、活动设计特色:

1、游戏情境体验贯穿始终:坚持在游戏中学习,在情境中运动。

2、注重重难点的分解,循序渐进。

从课堂效果来看:情境体验法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学学、做做中尽情体验

了熊猫的各种动作,达到了锻炼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

体验,幼儿对熊猫的热爱之情贯穿始终,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这从孩子

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上可以看得出来。由于天气热,场地小等客观原因,整个

活动运动量略显不足。也希望自己能够多几次这样的锻炼机会,以便更快地成长。

一、教材分析:

《玩具找家》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

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由幼儿

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兴趣才能带动他们进行技能的练习,因此我这样

确立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能在相距25厘米的平行线中走。

3、学习收放玩具,熟悉集体生活的常规。

三、教学方法: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游戏法。我设计了“宝宝真能干”的游戏,把热身活动、动作示范、重点练习、难点解决全部放在游戏中进行,让幼儿在不断展开的游戏中快乐、自主地掌握活动技能,实现教育目标。

四、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我选用节奏鲜明的乐曲,带孩子们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激

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游戏《迷迷转》。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小风车吧,风婆婆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转一转。”

教材中的游戏儿歌是:“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我就站”。为了增加游戏

的趣味性,我将游戏儿歌改为:“迷迷转,迷迷转,小风来了慢慢转,大风来了

快快转,风儿停了我就站。”幼儿随儿歌快乐旋转,老师可以利用儿歌来不断调

整活动强度,保持幼儿最佳的活动状态。

3、游戏《送玩具回家》,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

了讲解示范法和练习法,不断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

技能。我分为几层循序渐进地来进行。

首先,创设游戏的情境,带领幼儿初步学习在相距25厘米的平行线中走。

“孩子们,有些小朋友把玩过的玩具忘到了外面,玩具回不了家,急得要哭了,我们一起来找到他们,送他们回家吧!”

找玩具的过程中,带领幼儿练习在平行线中行走。先请幼儿集体在25厘米

的平行线中行走,让孩子们自己试一试怎样走才能有快又稳,还不能踩到路边的

小草。然后请几名做得好的幼儿示范在平行线中行走的方法,教师讲清动作要点,再次请幼儿一起来试一试在平行线上行走,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要点。

第二层,分组游戏,送玩具回家。在这一环节中,将幼儿分为几组,送玩具

回家,巩固在平行线中行走的技能。老师要不断提醒幼儿要走在路中间,不要踩线。

第三层,找一找还有哪些玩具,把他们也送回家。

在这一环节中,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设置不同的小路,请孩子们在上面行走。有弯曲的小路,高20厘米的平衡板,22厘米左右的小路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注

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幼儿获得主动发展,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根据

孩子的能力及时调整活动的难度,能让孩子始终处于最佳的唤醒状态,保持活动

的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游戏的情感贯穿游戏始终。

让幼儿在不断展开的游戏中快乐、自主地掌握活动技能,实现教育目标。

在基本部分的设计安排中,我还要随时注意活动的强度与密度的合理安排,

根据多数孩子的表现:如面部是否潮红,是否汗多,喘粗气等,对活动及时进行

调整。

4、让幼儿在“蜜蜂做工”的音乐声中,进行放松练习。

以上是我对体育活动《玩具找家》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

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条件。

一、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

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班里的动物角饲养的小乌龟,是幼

儿每天接触的好伙伴,也是他们的最爱,而很多时候,我发现,孩子喜欢围在那

里观察小乌龟并模仿其爬行。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差,动

作不够平稳、灵活和协调,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喜欢模仿,对游戏中的情节、角色、动作过程容易发生兴趣、结合《纲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

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我尝试将运动领域内容与其它领域内

容有机整合,采用游戏化、情景化等教学手段组织本次活动,让幼儿以小动物的

角色身份参与其中,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的作用。根据小班幼

儿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大胆探索各种爬的方法,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2、学习听指令手膝着地爬,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初步学习合作,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听指令,按要求进行活动。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

1、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交流,在游戏中巩固动作。

2、创设难度层次不同的情景,提高动作技能。

3、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

1、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

2、运用适当的指导,如: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

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带领幼儿了解小乌龟的生活习性,使幼儿对小乌龟的爬行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准备:师幼每人一个贴有乌龟图案的松紧头饰;红、绿两色大小不一的沙包若干;红绿两色筐子各两个;小桥;地毯;背景音乐。

三、教法与学法

四、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今天天气真好,宝宝们,咱们到草地上做做操,运动运动吧。”热身运动是开展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游戏口吻开场,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幼儿以小乌龟这个他们所喜爱的游戏角色,进入到活动中,很自然的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跟着教师做起热身运动,使幼儿的身体各个关节得到舒展,肌肉得以放松,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进入状态。这一环节也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二)、尝试探索各种爬的方法,发展基本动作这一环节分四个步骤:先让

幼儿自由爬行,然后根据幼儿爬的方法,教师引导幼儿手、膝着地爬,并带领幼

儿练习爬行,然后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成功。这一环节以简洁的谈话方式,激发

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然后为幼儿指出正确的爬行方法,通过幼儿和老师一起练习

爬行,对于每个幼儿又是一次提高。最后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

树立信心,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可通过模仿,获得新的体验与成功。

(三)、创设情境,增加游戏难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运动能

力方面的发展。这一环节分四个步骤:

1、教师提出问题:“早上妈妈发现许多小果果,你们想不想吃?(想),

下面妈妈要带你们去捡果果,哎呀,前面有一座小桥,怎么办呢?”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组织幼儿练习一个挨着一个爬过小桥,通过游戏化的情境,增加爬行难度,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幼儿基本动作得以提高,使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

3、组织幼儿捡果果,将红色小果果放回红色小筐,绿色果果放回绿色小筐,然后师幼检查结果。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运动领域与数学、美术等领域有机

结合,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4、今年,妈妈的粮食丰收了,请宝宝帮妈妈把粮袋搬回来,宝宝自己搬不动,怎么办?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尝试两人合作运送粮袋。

《纲要》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的合作意识。这一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不怕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的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乐趣。

(四)、放松运动幼儿边听音乐边躺在地毯上放松腿、手臂。在放松活动活

动中,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五)、体验成功幼儿品尝粮袋中的果实,体验成功,分享劳动的快乐。五、预测效果:在本次活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以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充

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

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预估多数幼儿会积极参与活动,但

因借班上课,对幼儿的常规及动作发展把握不是太好,同时,小班还有一部分幼

儿刚入园一个月,幼儿整体差异也比较大,课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教学环节;还可能出现个别幼儿难以配合活动的情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