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冻胀机理

合集下载

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在严寒地区,气温下降时,路面中的水分会凝结成冰,导致路面松散层无法承受荷载,从而产生裂缝。

这种冻胀机理是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防止冻胀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善路面结构:在路面设计时,可以在松散层之下设置一层冻胀阻止层,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冻胀引起的裂缝。

2.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冻胀指数较小的沥青混合料,或者在拌和过程中添加适量的抗冻剂,从而提高路面的抗冻能力。

除了冻胀,温度变化也是导致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重要因素。

在极低温度下,沥青会发生变形,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选择路面材料:可以使用高粘度沥青,因为高粘度沥青可以提高路面的抗温变形能力。

2.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避免高温或者低温对路面材料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交通车辆荷载也是导致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严寒地区,车辆的轮胎和路面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压力,由此引起裂缝。

为了防治车辆荷载引起的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设计路面厚度:应该根据车辆的负荷情况,合理控制路面的厚度,以增加路面的承载能力。

2.定期维护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查路面的状况,及时修补裂缝,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实性。

总之,严寒地区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机理包括冻胀、温度变化和交通车辆荷载等因素。

为了防治这些裂缝,可以从改善路面结构、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和选用特殊材料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样可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便利。

浅谈路基冻胀与翻浆的关系及防治措施

浅谈路基冻胀与翻浆的关系及防治措施

浅谈路基冻胀与翻浆的关系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笔者剖析冻胀与翻浆的形成机理及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提出防治措施的原则并列举实践中常用的工程措施。

关键词:冻胀与翻浆、防治措施、机理一、冻胀与翻浆的形成机理当路基表面的土开始冻结时,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0℃时首先冻结,形成冰晶体。

当温度继续下降时,与冰晶体接触的薄膜水受冰的结晶力作用,迁移到冰晶体峰面冻结,使得与冰晶体接触的土粒上的水膜变薄,破坏了原来的吸附平衡状态,土粒剩余的分子引力,从下面水膜较厚的土粒吸引水分子。

同时,当水膜变薄时,薄膜水内的离子浓度增加,产生了渗透压力差。

在土粒分子引力与渗透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薄膜水就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迁移,并向下传递。

在合适的冻结温度下,当未冻区有充分的水源供给时,水分发生连续向冻结线的迁移,使路基上部大量聚冰而形成的冰夹层、冰透镜体等冻结体,在冻结体体积膨胀过程中,相对于底部及侧部而言,只有顶层为较薄的沥青面层为自由边界,体积膨胀只有向路面隆升形成冻胀。

路面的不均匀隆起,促使柔性路面开裂、刚性路面错缝或断板。

在冬季形成的冻结体,在春季气温升高的条件下融化,使土基含水过多、如果细粒土排水能力差,土层就处于饱和状态,强度急剧降低,以至失去承载能力,在行车作用下路面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形成翻浆。

路基内土体的冻、融变化以及由于地表温度升高导致路基土体中向上运动的毛细作用是形成道路翻浆的主要机理。

影响道路翻浆的主要因素有土性、水体、气温及动力作用,其中,土性和水体是形成道路翻浆的内因,物质条件,气温及动力作用则是形成道路翻浆的外因,诱发条件。

二、冻胀与翻浆的相互关系冻胀与翻浆是统一过程的两个阶段。

冻胀发生在冬季,是路基上层显著聚冰的直接反映;翻浆虽发生在春季,也是在冬季路基冻胀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冻胀体融化时,路基水分过多,强度下降,经行车作用而形成。

冻胀与翻浆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又有差异性。

一般情况下,冻胀大的路段,路基聚冰多,春融期水分多,容易翻浆或翻浆较重;反之,冻胀小或不冻胀的路段,土基聚冰少,春融期水分少,不易翻浆或不翻浆,这是冻胀与翻浆的一致性。

道路冻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道路冻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道路冻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为了防止冻胀现象所引起的道路破坏,首先需要了解冻胀发生的机理。

对引起道路冻害的因素主要为土质、冰冻温度、水源等要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

【关键词】道路冻害;原因;防治所谓的道路冻胀,主要是冬季在路基土中沿着温度的降低方向生成了冰晶体形状的霜柱,使路面产生隆起的一种现象。

1.道路冻害形成的原因路面冻胀是由于冻胀作用造成的路面破坏,主要由于路面产生了冻胀变形,如果路面受到均匀冻胀,则冻胀的本身不能引起多大的害处,可是由于土的密实度和含水量的不同,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冻胀,常常是不均匀的。

在不均匀的冻胀力作用下,路面遭受到的破坏可能性是最大的。

冻胀初期路面和基础遭到严重的冰冻,因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冻胀抬高,使得路面产生裂缝,如果是混凝土路面还会产生错台。

通常在路面中央冻胀变形量最大,因而在道路中线上出现较大裂缝。

春融期,路基土中由霜柱构成的冰层从上部向下开始融化,其附近的土层处于饱和状态。

特别是融解的水被未解冻的土层阻挡停留在保持冻结的土层上,很难向下渗透,土的密实度减小,因而这部分土基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

这种现象称为融沉。

如果道路处于这种状态,当大量的重车通过时,沥青混凝土面层或者水泥混凝土板下表面的拉应力增大,土基表面的垂直变形也要增加,当超过其极限值时,在轮迹处产生网状裂缝,随之路面下沉,遭到破坏。

特别是由冰冻敏感材料组成的土基,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下的土基饱水,形成稀泥状态,并从路面的边缘和裂缝中挤出,即所谓的翻浆现象。

2.防治措施2.1改善路基土体的陛质2.1.1换土采用水稳定性好、冰冻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粗颗粒土换填路基上部,可以提高土基的强度和稳定睦。

换土层的厚度的确定—般可根据地区隋况、公路等级、行车要求以及换填材料等因素确定换土厚度。

—些地区的经验认为,在路基上部换填60~80cm厚的粗粒土,路基可以基本稳定。

换土厚度也可以根据强度要求,按路面结构层的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确定。

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及冻胀控制研究

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及冻胀控制研究

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及冻胀控制研究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及冻胀控制研究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季冻区高速铁路的建设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然而,在季冻区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路基基床表层冻胀问题成为制约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冻胀是指高含水量土层在低温季节内由于水分的冻结膨胀引起的变形现象。

在季冻区高速铁路建设中,路基基床表层是最容易受到冻胀影响的部位。

因此,研究路基基床表层的冻胀机理及冻胀控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首先,了解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的冻胀机理是有效控制冻胀的前提。

而冻胀机理主要涉及土壤自身的物理性质和水分的变化。

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中的土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当水分遇到低温时,就会发生冻结,从而引起土质的膨胀。

膨胀引起的应力和变形会对基床表层造成不可逆损伤,进而影响铁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准确理解土质的物理性质以及不同含水量和温度条件下的膨胀规律是冻胀控制的关键。

其次,针对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冻胀控制研究。

其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冻胀带来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路基基床表层增加排水系统,以提高土壤的排水性能,减少含水量,并通过预处理措施,如混合填料等,改善土壤的抗冻胀性能。

另外,通过合理设计路基基床的厚度和施工工艺,使得路基基床在受到冻胀作用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应力,并通过合理的预压措施来减小冻胀带来的变形。

此外,科学监测和预测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的冻胀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在工程实践中布设监测系统,对路基基床表层的温度和含水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冻胀行为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之,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及冻胀控制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质的物理性质和冻胀机理,结合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科学的监测预测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冻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为季冻区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综上所述,冻胀控制是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公路路基受季节性冻胀影响因素及采取措施

公路路基受季节性冻胀影响因素及采取措施

公路路基受季节性冻胀影响因素及采取措施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发展规模已经由原来的主要发展平原地区逐渐向全国各地区发展。

本文在马其顿MS公路施工实践中通过对土的冻胀机理及影响冻胀主要因素的研究,提出了防治路基冻胀的处置措施。

关键词:公路路基;季节性;影响因素;措施引言冻土是一种性质非常特殊的土类,这种土类的温度在通常的情况下为负温度或是在零度,同时土壤中还含有一定的冰。

可以按照冻土状态持续的时间对冻土进行分类,(1)短时冻土主要是指冰冻时间在几个小时到十五天左右的冻土;(2)季节冻土主要是指半个月以上到几个月之间的冻土;(3)多年冻土主要是指两年及两年以上的冻土。

1项目简介MS高速公路位于马其顿境内,该公路位于首都东南方向,全长46km。

新建段26km,地处丘陵地区;改扩建段19km,地势平坦。

途中最高海拔567m,平均海拔371m。

马其顿为东欧内陆国家,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夏季最高气温达40℃,冬季最低气温达-20℃,冬季时段为12月至次年2月。

2路基土冻胀的形成机理土是由固体颗粒、液体水和气体组成的三相体。

固体土粒是土的最主要的物质成分,由无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矿物颗粒按照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土的骨架主体,称为“土粒”。

在土颗粒之间的空隙中,通常有液体的水溶液和气体(主要为空气)充填。

土在冻结过程中,不仅是土层中原有的水分的冻结,还有未冻结土层中水向冻结土层迁移而冻结。

所以,土的冻胀不仅仅是水结冰时体积增加的结果,更主要是水分在冻结过程中由下向上部迁移聚集再冻结的结果。

重力水和毛细水在0℃或稍低于0℃时就冻结,冻结后不再迁移;而结合水以薄膜形式存在于土粒表面,由于吸附的关系,结合水外层一般要到-1℃左右才冻结,内层甚至在-10℃也不会完全冻结。

所以当气温稍低于0℃时,重力水和毛细水都先后冻结,而结合水仍不冻结,依然从水膜厚处向薄处移动。

当含盐浓度不同时,结合水由浓度低处向高处移动,水分移动虽然缓慢,数量也不大,但是如有不断补给来源,一定时间的移动水量还是很可观的。

路基土粗颗粒冻胀规律解析

路基土粗颗粒冻胀规律解析

路基土粗颗粒冻胀规律解析路基土粗颗粒冻胀规律解析冻胀是指在地面结冰过程中,土壤由于吸水膨胀而发生膨胀现象。

路基土粗颗粒的冻胀规律与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组成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将逐步思考,解析路基土粗颗粒的冻胀规律:第一步: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路基土的物理性质包括颗粒大小、颗粒形状、颗粒间隙等。

粗颗粒土以其颗粒较大,间隙较大的特点而被称为粗颗粒土。

由于颗粒间隙较大,粗颗粒土容易吸收水分并发生膨胀。

第二步: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粗颗粒土主要由砂、砾石等颗粒组成,这些颗粒的尺寸较大,因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较大的比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水分可以附着在颗粒表面,加剧了土壤的膨胀。

第三步:了解温度变化对土壤的影响冻胀主要是由于土壤在低温下吸水膨胀引起的。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土壤中水分的状态,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土壤中的水分会结冰并发生膨胀。

第四步:分析粗颗粒土的冻胀规律由于粗颗粒土的颗粒较大、颗粒间隙较大,其吸水膨胀的能力较强。

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土壤中的水分会结冰并引起土壤体积的增大,进而导致路基土的膨胀。

粗颗粒土的冻胀程度可能比细颗粒土更大。

第五步:考虑其他因素除了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组成和温度变化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路基土粗颗粒的冻胀规律。

例如,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土壤中的气孔等因素也会对冻胀程度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粗颗粒土在冻胀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膨胀能力。

通过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组成和温度变化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粗颗粒土的冻胀规律。

这对于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冻胀带来的不利影响。

冻土路基病害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冻土路基病害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冻土路基病害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一、病害类型1、冻胀冻胀是由于土中水的冻结和冰体(特别是凸镜状冰体)的增长引起土体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的作用。

冻胀一般会导致地面发生变形,形成冻胀垄岗.冻胀的原因包括土中原有的水结冰体积膨胀;同时也包括土冻结过程中下部未冻结土中的水分迁移并向冻结面富集,水分相对集中,水与土粒分异形成冰透镜体或冻夹层,使土体积膨胀。

冻胀是冻土区筑路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在低温冻土区,活动层厚度一般较小,且存在双向冻结,冻结速度较快,故冻胀相对较轻。

而在高温冻土区,活动层厚度一般较大,冻结速度也较低,如存在粉质土和足够的水分则冻胀严重。

冻胀形成机理当路基表面的土开始冻结时,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0℃时首先冻结,形成冰晶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与冰晶体接触的薄膜水受冰的结晶力作用,迁移到冰晶体上面冻结,使得与冰晶体接触的土粒上的水膜变薄,破坏了原来的吸附平衡状态,土粒的分子引力有剩余,就要从下面水膜较厚的土粒吸引水分子。

同时,当水膜变薄时,薄膜水内的离子浓度增加,产生了渗透压力差。

在土粒分子引力与渗透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薄膜水就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迁移,并逐层向下传递.在温度为0℃—-5℃的条件下,当未冻区有充分的水源供给时,水分发生连续向冻结线的迁移,使路基上部大量聚冰。

当冻结线在某一深度停留时间较长,水分有较多的迁移时间,且水源供给充分时,可能在该深度处形成明显的聚冰层;当冻结速度较快,每一深度处水分迁移的时间短,聚冰少且均匀分布,可能不形成明显的聚冰层.冻胀的评价指标(1)总冻胀路面全宽内的平均冻胀值称为总冻胀。

在寒冷地区内地下水位高的地段,使用强冻胀性土的路基,冻胀可达15—20cm。

(2)不均匀冻胀当路基土不均匀或压实不均匀或供水不均匀时,都可能导致冬季聚冰的不均匀,从而形成不均匀冻胀.不均匀冻胀是总冻胀的一部分,但可使柔性路面不均匀隆起或开裂,可使刚性路面发生错缝或断板.(3)冻胀系数(或冻胀率)平均冻胀值h与其相应的冻结深度z的比值,称为冻胀系数。

高寒地区冻胀现象分析及施工要点

高寒地区冻胀现象分析及施工要点
4、建筑物基础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初冬回填时,回填物内不得含有冻块。
5、越冬工程在入冬之前除按设计要求做好回填工作外,并要求基础周围不能被水浸泡。
6、施工期间严格控制回填材料的含水率和密实度、杜绝采用灌水等方式进行回填施工。
7、砌筑工程中,砖砌体浇水量要适当,气温降到5℃一下后不得浇水。在温度降到零度前,墙体含水率不得超过标准值。由于墙体含水率高时,温度达到零点以下后,会使墙体变形,墙面装修脱落,经过多次冻融,使墙体碎裂倒塌。
8、抹灰、铺粘瓷砖等湿作业必须在冬季施工前完成,且保证在气温低至5℃前使施工完成的成品、半成品的含水率低于冻胀限值。
9、屋面防水层的保护层及散水坡道等建筑构件,因结构强度较低,必须避免冬期施工,施工时要找好排水坡度,避免积水。
10、屋面保温层、外墙外保温层等保温材料避免泡水。
11、混凝土冬施要保证结构强度大于冻胀应力。
对于抹灰、粘贴磁砖等湿作业装修装饰工程原则上要避免冬季施工,高寒地区在气温达到零度前,施工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的含水率必须达到不冻胀要求(有足够的空隙量释放冰的膨胀量或结构强度大于膨胀应力)。
(二)对于道路的影响:
道路基础及地基土冻胀后,结构层向上隆起,路面将出现冻胀裂缝,造成结构层断裂,面层变形、渗水。融化后,基层及地基土含水率增大,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基础承载力严重下降,特别是循环冻融后,道路将不能正常使用。
高寒地区冻胀现象分析及施工要点
摘要:冻胀对建筑物、道路及室外管网影响较大,高寒地区更为严重,会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及管网断裂,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总结了施工要点,为高寒地区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寒地区冻胀施工要点
一、冻胀的机理分析
水在4℃时体积最小,冰具有冷胀热缩的物理特性,温度越低,冰的体积越大。含水土壤在冻结过程中,土中的水冻结成冰,体积膨胀,膨胀率超过土体空隙率后,将引起土颗粒的相对位移,产生土体膨胀;同时也包括土冻结过程中下部未冻结土中的水分迁移并向冻结面富集,水分相对集中,水与土粒分异形成冰透镜体或冻夹层,使土体积膨胀,这种现象称为冻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