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低压配电系统中电涌保护器SPD的选择及安装

佚名文章本站点击数:1004 更新时间:2008-1-3低压配电系统中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及安装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用建筑物内安装的电子信息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越来越多,电子信息设备一般工作电压较低,耐压水平也很低,极易受到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因此设有信息系统设备的民用建筑物,除应考虑防直击雷措施外,还应考虑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
建立完善的雷电浪涌过电压保护措施是电气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提出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被保护建筑物的特点选择电涌保护器,如何根据低压电源系统的不同形式安装电涌保护器及有关的注意事项。
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实际应用中参考。
1 .电涌保护器(英文缩写为SPD以下简称SPD)的分类(1)开关型SPD,又称雷电流避雷器,这种SPD在没有电涌时为高阻抗, 但一旦响应电压电涌时其阻抗就突变为低值,用作这种非线性装置的常见例子有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晶体管(可控硅)及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
这类SPD有时称为克罗巴型SPD(2)限压型SPD,这种SPD在没有电涌时为高阻抗,但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用作这类非线性组件的例子是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这类SPD有时称为箝压型SPD(3)联合型SPD这种SPD由电压开关型部件和限压型部件联合组装在一起,根据二者的联合参数和应用电压特性可组合装成具有电压开关、限压或这两种特性兼有的联合型SPD。
2. SPD的主要性能、指标( 1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可以持续施加于电涌保护器的最大交流有效值电压或最大直流电压,等于电涌保护器的额定电压。
(2)冲击电流Iimp:用于电源的第一级保护SPD反映了SPD的耐直击雷能力(采用□波形)。
包括幅值电流Ipeak和电荷Q,其值可根据建筑物防雷等级和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导电物、电力线、通讯线等)进行分流计算。
(3)标称放电电流In :流过SPD的—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对SPD做II级分类实验或做I级分类实验的预处理。
防雷设计规范

2023防雷设计规范contents •概述•防雷设计规范要点•防雷施工和验收•防雷安全措施•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01概述防雷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防止雷电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危害的过程。
包括雷电的防护、引流入地、等电位连接、电磁脉冲的防护等方面。
防雷定义防雷的主要目的是将云中的电荷通过引流入地的方式,避免产生过大的电位差,从而降低雷电对建筑物、设备和人身的危害。
防雷目的防雷定义与目的防雷设计应依据当地气象、地理、环境等条件,结合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雷电活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遵循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分类根据雷电活动情况和影响,防雷设计可分为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和感应雷防护。
其中,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侧击雷是指雷电从建筑物侧面或顶部击中建筑物,感应雷是指雷电产生的电磁感应过电压和过电流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危害。
设计依据防雷设计依据和分类VS防雷系统包括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两大部分。
防雷系统构成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用于防止直击雷的危害。
其中,接闪器是接受雷电的金属导体,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是将雷电电流引入大地的导体。
内部防雷装置由等电位连接、电磁脉冲的防护和过电压保护三部分组成,用于防止感应雷的危害02防雷设计规范要点1建筑物防雷等级划分23含有爆炸危险物质、可燃气体、液体或粉尘的厂房及其设施,如石油化工、化纤、油漆颜料、烟花爆竹等。
一类防雷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设施。
二类防雷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小于等于0.06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设施。
三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接闪器的设计应满足保护半径和最大保护角的要求,同时应与建筑物立面和屋面的装饰材料相配合。
防雷装置设计引下线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并满足最小截面积和间距要求,同时应与建筑物立面和屋面结构相结合。
测风塔塔体及其防雷技术要求

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建设测风塔塔体及其防雷技术要求2008年4月目录一、概述 (2)1.1目标 (2)1.2编制依据 (2)1.3相关说明 (3)二、风能观测网建设总体要求 (4)2.1风能观测网总体布局 (4)2.2风能观测网建设维护要求 (6)三、测风塔设计制造技术要求 (7)3.1测风塔建设基本要求 (7)3.2测风塔分类及观测要求 (8)3.3测风塔塔体结构及设计要求 (9)3.4测风塔材质质量要求 (10)3.5测风塔基础设施技术要求 (10)3.6测风塔使用寿命要求 (10)3.7测风塔抗风要求 (10)3.8测风塔防腐蚀要求 (11)3.9测风塔抗覆冰能力要求 (11)3.10测风塔制造运输要求 (11)四、测风塔防雷技术要求 (11)五、测风塔安装施工技术要求 (12)5.1测风塔施工建设准备 (12)5.2测风塔施工建设要求 (12)5.3测风塔观测仪器安装调试要求 (12)六、测风塔维修维护技术要求 (13)6.1测风塔及防雷设施免费保修期限 (13)6.2测风塔维修响应时间要求 (13)七、测风塔设计制造施工单位资质要求 (13)7.1测风塔制造商资质要求 (13)7.2测风塔设计单位资质要求 (14)7.3测风塔施工建设单位资质要求 (14)7.4测风塔防雷工程设计建设单位资质要求 (14)一、概述1.1 目标为了进一步做好风能资源评估工作,掌握我国风能资源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科学制定风电发展规划,促进我国风电又好又快发展,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由中国气象局负责组织开展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的建设工作。
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建设共布设测风塔400座,主要覆盖西北、华北、东北以及东部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并兼顾其他具有风能资源开发潜力的内陆地区。
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由329座70米、68座100米和3座120米测风塔组成,建设内容包括测站选址、观测仪器购置、测风塔建设及观测资料传输处理等。
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效果分析

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效果分析摘要随着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先进微电子设备也随之被逐渐的应用到了气象部门的业务、办公系统以及通信系统当中,与此同时,由于雷击的电子设备以及通信系统带来的损坏问题,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本文对于我国气象部门现有的主要电子设备的有效防雷措施作了相关性的探讨,以便更好的加强我国气象部门的电子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气象电子设备;防雷措施;气象部门;通信系统目前,我国气象部门所现有的主要电子设备为办公系统、对气象数据进行采集、传输以及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大气进行探测时所应用的探测器以及传感器等各种设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的数据采集器、气象探测器以及气象传感器等设备都被安装在了比较容易遭受到雷击的空旷露天地带,并且这些设备本身都有大量的传输通道和放置于室内的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相连接,当有直击雷发生,或者是在附近的区域有雷击发生之时,所有这些被安装在空旷露天地带的电子设备不仅仅容易遭受到直击雷的直接性袭击,而且由于雷电放电所引起的雷击电磁脉冲以及暂态过电压波也同时会通过电子设备与室内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之间的各种传输通道而袭入这些室内的计算机系统,从而对气象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
就目前而言,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主要是应用接闪、分流、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滤波以及有效的接地等各项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措施来共同对气象电子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进行有效的防护,本文就气象电子设备的主要防雷措施做如下初步探讨。
1外部防雷措施气象电子设备防雷措施当中的外部防雷措施主要是针对直击雷而进行的防护。
外部防雷措施的防护原理为,将大部分的雷电流应用接闪器引下导体以及接地体而泄入于大地,因而,要对气象电子设备采取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就必须要先依据《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4-2000)以及《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对于防直击雷装置的安装要求来合理的进行气象电子设备防雷装置的安装,以确保所有的气象电子设备均处于LPIO8防雷区域范围之内,从而避免气象电子设备遭受到直击雷的侵害。
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规范

ICS 13.260 K 09SZJG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规范第4部分:医疗电气设备及场所Safety requirements and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in building-Part 4: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premises(征求意见稿)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安全要求 (2)5 检测 (4)前言SZJG 28《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规范》分为五个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学校——第3部分:油(气)站(库)——第4部分:医疗电气设备及场所——第5部分: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机房本部分为SZJG 28的第4部分。
本部分依据GB/T 1.1-2009编制。
本部分由深圳市气象局提出。
本部分由…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深圳市防雷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规范第4部分:医疗电气设备及场所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医疗电气设备及场所雷电防护的安全要求及检测。
本部分适用于医疗场所及其附属的电气、电子装置的雷电防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706.1-2007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 16895.22-2004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53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GB 16895.24-2005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0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医疗场所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8802.12-2006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SPD) 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T 50719-2011 电磁屏蔽室工程技术规范JGJ/T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QX/T 10.2 -2007 电涌保护器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QX/T 10.3 -2007 电涌保护器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SZJG 28.1-2009 雷电防护安全要求及检测规范第1部分:通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防雷技术标准

山东省科学院中心机房防雷接地技术标准1、防雷接地工程改造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94 (2000年修订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规程》DL 548-9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93)●《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9361 -88)●《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A173-1998)●《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GA267-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CS72-97)2、防雷接地工程改造依据2.1电源系统防护:国标GB40343规定的A及防护标准设计。
由于分级防护需要10-15米的距离才能使第1,2,3,4级分级防护的原则:1)、电源防雷一级保护:主要是防止输电线上由雷电电磁脉冲和雷电电磁感应引起的过电压给设备带来的危害,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电源室主配电箱ups输入后端 (防雷分区的LPZ0B-LPZ1区,国标规定此区间必须加装8/20μs测试波形的避雷器不小于60KA)加装第一级避雷器并入配电箱开关出口。
主要技术参数:工作电压AC385V;最大雷电通流量(8/20μs)120KA/线;响应时间≤25ns;限制电压≤1.5KV;接线端并联形式连接;安装方式 35MM导轨。
适用于大楼进户三相电源的第一级保护。
安装位置:UPS输入端。
连接方式:并联。
作用:泻流防护。
2)、电源防雷二级保护:在UPS输出端(2楼机房配电箱)加装第二级电源避雷器。
主要技术参数:工作电压AC385V;最大雷电通流量(8/20μs)80KA/线;响应时间≤25ns;限制电压≤1KV;接线端并联形式连接;安装方式 35MM导轨。
适用于大楼进户三相电源的第二级保护。
安装位置:UPS输出端(2楼机房配电箱)。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标准条文说明1总则1.0.1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设备的应用已深入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电子、微电子装备已在各行业大量使用。
由于这些系统和设备耐过电压能力低,雷电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器入所产生的电磁效应、热效应都会对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或永久性损坏。
每年我国电子设备引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
因此解决电子信息系统对雷电灾害的防护问题,雷电防护标准的制定工作,十分重要。
由于雷击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雷击强度的随机性,因此对雷击的防范,难度很大,要达到阻止和完全避免雷击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024和国家标准GB50057均明确指出,建筑物安装防雷装置后,并非万无一失。
所以按照本规范要求安装防雷装置和采取防护措施后,可能将雷电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减小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遭受雷击损害的风险。
1.0.4雷电防护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这就是说,凡是影响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侵入通道和途径,都必须预先考虑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雷电高点压、大电流堵截消除在电子信息设备之外,不允许雷电电磁脉冲进入设备,即使漏过来的很小一部分,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疏导入大地,这样才能达到对雷电的有效防护。
科学性是指在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时,应认真检查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在地电的地理、地质以及土壤、气象、环境、雷电或冬、信息设备的重要性和雷击事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对现场的电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和计算,并根据表4.3.1雷电防护级别的选择确定电子信息系统的防护级别,这样,才能以尽可能低的造价建造一个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达到合理、科学、经济的效果。
1.0.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遭受雷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雷击,又有从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侵入的雷电电磁脉冲,还有在建筑物附近落雷形成的电磁场干应,以及接闪器接闪后由接地装置引起的地电位反击。
防雷相关标准规范

名称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与电缆载波通信系统的防护 间 距标准 架空电力线路、变电所对电视差转台、转播台无 线 电干扰防护间距标准 大容量长距离模拟微波通信干线电话传输干扰容限 电磁兼容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要求 第 一部分: 发射 电工术语 电磁兼容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 电磁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2-1 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传导骚扰测量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 值和测量方法 车辆、船和由内燃机驱动的装置 无线电骚扰特性 限 值和测量方法 陆地移动业务(16k0F3E)·所要求的同波道干扰标 准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 10kHz~30MHz 无源无线电干扰滤波器和抑制 元件 抑制特性的测量方法 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 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间距 无线电发射设备安全要求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船舶电气与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电磁兼容 综述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 解释 电磁兼容 限值 对每相额定电流≤16A且无条件接入 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 16A 的设备在低压 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电磁兼容 限值 中、高压电力系统中波动负荷发射限 值的评估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抗扰度试验总论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 验 第 3 页,共 16 页
说明
GB 4343-1995作废被GB 4343.1-2003代替
代替 GB 4824.1~2:1984 新版为 GB 4824-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信息系统的防护原则、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屏蔽措施和线缆敷设、雷击电涌保护及防雷装置的维护和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气象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施工;原有气象信息系统改造的防雷设计、施工可参照执行。气象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和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引 用 标 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的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9361-1988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 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199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T 16935.1-1997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1部分 原则要求和测试 GB/T 50311-2000 建筑物与建筑物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IEC 61024-1:1990 建筑物防雷 第l部分 通则 IEC 61312-1:1995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l部 分通则 IEC/TS 61312-2:1999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2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IEC 61643-1:1998 连接至低压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第l部分特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IEC 60364-5-534:1997 建筑物的电气装置第5部分 电气装置的选择与安装 第534章 过电压保护器件 3 定 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等的统称,在气象行业中主要用于气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 3.2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 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大地、防雷装置或其它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 3.3 雷电感应lightning induction 雷击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3.4 静电感应Electrostatic induction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迅速中和,在这些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3.5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3.6 雷电波侵入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 由于雷击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备。 3.7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由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组成的防雷设施的总合。 3.8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护直击雷的防雷装置。 3.9 内部防雷装置Latem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它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3.10 雷电防护区IJ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根据被保护设备所在位置、所能耐受的电磁场强度及要求相应采取的防护措施而划分的防护区。 3.11 雷击电磁脉冲IJ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电磁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过电压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 3.1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具有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3.13 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具有非线性特点的,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引导电涌电流的一种防护器具。 3.14 电压开关型SPD 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 开关型SPD在无电涌出现时呈高阻值;当电涌出现且冲击电压达到一定值 (点火电压)时,其电阻然下降变为低值。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做为开关型SPD组件。 3.15电压限制型SPD Voltage limitng type SPD 箝压型SPD在无电涌出现时呈高阻值,随着电涌电流和冲击电压的增加,其电阻跟着连续变小。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做为箝压型SPD的组件。 3.16 混合型SPD Combination type SPD 由开关型和箝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可以显示为电压开关型或电压限制型或这二者均有的特性,这决定于所加电压的特性。 3.17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用金属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3.18 等电位连接eΩuipotential bonding 将分开的设备各导电部分用等电位连接带、等电位连接导体或SPD连接起来以减少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其它金属体之间的电位差。这些等电位连接导体可组成等电位连接网络。 3.19 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 network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3.20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 earthing system 将防雷装置(LPS),建筑物主要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线)、设备保护接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相互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导通的接地装置的金属装置。 3.21 接地基准点Farthing reference point,ERP 共用接地系统与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之间唯一的那一连接点。 3.22 单位能量Specificenergy 一闪击时间内雷电流平方对时间的积分。它代表雷电流在一单位电阻上所产生的能量。 3.23 等电位连接带Bonding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3.24 等电位连接导体Bonding conductor 将分开的装置诸部分互相连接以使它们之间电位相等的导体。 4 防护原则 4.1 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并根据信息系统的性能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防治。 4.2 信息系统的雷击电磁脉冲防护,宜采用雷击风险评估方法,考虑环境因素,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发生雷击灾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将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分为四级,分别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雷击风险评估方法见附录A。 4.3 信息系统所在建(构)筑物均应按GB50057要求安装外部防雷装置。当一个信息系统设在不需要防直击雷的建筑物内时,即按GB50057规定不属于任一类防雷建筑物时,如需防雷击电磁脉冲时,该建筑物宜按GB50057规定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措施。 4.4 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技术应采用接闪、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含共用接地)、合理布线、过电压和过电流电涌防护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4.5 防雷装置应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5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5.1 雷电防护区划分的原则按电磁兼容的原理把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按需要保护的空间由外到内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以确定各LPZ空间的雷击电磁脉冲的强度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2 雷电防护区(LPZ)可分为: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本区内的各类物体完全暴露在外部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之外,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本区内的电磁场未得到任何屏蔽衰减,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直击雷防护区(LPZOB):本区内的各类物体处在外部防雷装置保护范围之内,应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电磁场未得到任何屏蔽衰减,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第一屏蔽防护区(LPX1):本区内的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已经分流,比LPZOB区进一步减小:且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也已得到了初步的衰减。 ——第二屏蔽防护区(LPX2):为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电流或电磁场而增设的后续防护区。 ——第三屏蔽防护区(LPX3):需要进一步减小雷击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5.3 将一座内置信系统的建(构)筑物划分为几个雷电防护区的示意图1。
表示在不同雷电防护区界面上的等电位连接带 …… 表示按滚球法计算LPS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表示起屏蔽作用的建筑物外墙,房间或其它屏蔽体和天线 LPS 外总防雷装置 交流配电屏(室)图1 雷电防护区划分和做符合要求的等电位连接地示例 6 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 6.1 将分开的导电装置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以减少信息系统设备所在建筑物金属构发备之间或设备与设备之间因雷击产生的电位差。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内所有金属构件的庄接建立一个三维的连接网络是实现等电位连接的最佳选择。为方便等电位连接施工,应在一些合地方预埋等电位连结预留件。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对一内置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划分雷电防护区,进行屏蔽、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示例 6.2 进入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的各类水管、采暖和空调管道等金属管道和电缆的金属外层在进入建筑匦做等电位连接,燃气管道入户后应在法兰盘连接处插入一块绝缘板,并在绝缘板两端用开关型SPD后,户内金属管道可参加等电位连接,并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连接在一起,按GB50054的要求做总等电位连接,之后接向总等电位连接带,可靠连通接地。 6.3 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盘开始引进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如已采用TN-C系统供电,中性线(N)与保护线(PE)除在变压器处可以共同接地外,入户后应格分开,可通过加装SPD将TN-C系统改造为TN-C-S系统。 6.4 在建筑物入户处,即LPZ0与LPZ1区交界处进行总等电位连接后,在后续的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应按总等电位连接的方法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连接主体应包含信息系统设备本身(含外露可导电部分)、PE线、信号线缆和防静电金属地板等。 6.5 在设有信息系统设备的室内应敷设等电位连接带,机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外壳和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