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摘要:矿山开采区的地质环境是十分脆弱的,特别是在开采过程中对含水层的破坏,对地形地貌的破坏,以及地表植被资源的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我们应通过对矿山开采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从改善环境综合治疗角度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防范措施,最大化促进矿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随着近此年来对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地质环境中的水圈、岩石圈,以及地面生物圈的破坏危害甚大,更是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治理措施,为促进矿区减灾防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 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而的特征。其一,具有致灾性强与治理难度大的特点。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面积大,灾害的种类繁多,危害大,进行治理的难度大。其一,具有不可避免和差异性特点。采矿的目的在于从地表下挖掘相关的矿产资源或者化工、建筑等材料,这必定对原始的地表环境与局部的地球表层环境带来破坏。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使用一些技术功能能够减小破坏范围,但由于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矿区原始的状态很难复原。每个矿区的地质环境、资源等都不同,矿区的经济技术水平、人员的素质各不相同,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等也各不相同。其三,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群发性等特点。例如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诸如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地面、大气层、地下多层立体内部结构复杂的空间为矿区空间,使之具有复杂性。 ' 2.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 泥石流和矿区沙漠化灾害。其一,在采矿与矿山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石渣,对矿区原有的地形条件带来集中性的干扰和改变,形成、演化泥石流沟,从而引发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沟道和坡地中,具有密度大、规模小、灾情重、爆发频率高、不可预测等特点,根据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状况和工程技术的进展,泥石流的分布区域也相应改变。其一,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区周围的地表植被带来危害,导致植被死亡;或由于矿区的表土被剥离导致地表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矿区土地的生产力逐渐下降,地表呈砂石、碎石、荒芜裸露的状态。矿产开发区的附近是沙漠化主要位置,并以此为同心圆逐渐向外减弱,影响范围和对矿山的开发规模关系密切。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金矿环评报告书完整版

总论 1.1项目背景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黄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对近地的金矿进行采矿取金,这种无序的粗放采金,浪费甚至破坏了国家黄金资源,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人民政府为了保证国家黄金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控制农民小采选的乱挖乱采,控制矿山开采对环境的污染,***人民政府同意**金矿5万吨选厂浮选锌置换工艺工程立项。该项目拟采用井下开采和重选选矿工艺,金精矿是本工程的唯一产品。 **金矿设计矿山采矿能力为年5万吨,年工作日330天,日采矿152吨。选矿厂设计处理原矿石能力为年5万吨,年工作日250天,日处理200吨矿石。本项目基本建设总投资采用道路改造方案,选厂建在水泥厂附近采用浮选锌置换工艺的总投资为895万元。项目投产后正常年份需要流动资金100万元。基本建设资金由各合作公司按所占股份比例出资解决。 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中心进行“**金矿5万吨选厂浮选锌置换工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中心对该项目有关基础资料进行了初步调查,并组织课题组与建设单位及有关环保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现场踏勘,之后编制了本环评报告书。 1.2评价目的 (1)按照国家环保法及有关规定,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实事求是的论证该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2)通过资料分析、类比调查、现场监测,再搞清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周围主要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预测该工程建成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短时间与长期的影响,并提出控制或减少工程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建议。(3)为该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提出依据,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服务。 1.3编制依据 本项目环评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 (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和HJ/T19-1997 国家环保局(10)《**金矿5万吨选厂浮选锌置换工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1.4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金矿5万吨选厂浮选锌置换工艺工程建设其主要宗旨是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矿山资源,保护区域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并防治污染。污染控制以控制工程污染源达到有关评价标准要求为目的。 基于本区内无重点保护文物和珍稀动植物,本评价环境保护目标为: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剖析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1 项目概况 矿山位于××××,行政区划隶属于××县××镇××村。地理坐标:东经×°×′×″~×°×′×″,北纬×°×′×″~×°×′×″。 矿山矿区面积××km2,开采标高××m~××m,石灰岩保有储量(333)××万t,可开采储量××万t,服务年限××年。 矿山设计采用从上到下分台阶露天开采方式,公路—溜槽开拓运输方案,深孔凿岩爆破落矿采矿工艺。矿山首采工作面拟布置在××m标高,开采期工作台阶共有××个,台阶高度15m,台阶坡面角60°。工作平台初始宽度15~30m,正常生产时最小平台宽度35~40m;最小工作平台长度90m。矿石破碎系统采用单段锤式破碎工艺,破碎站至水泥厂采用公路汽车运输。 矿山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矿山开拓运输系统(采场工作平台;上山公路;溜槽及卸矿、装矿平台等)、矿石破碎系统(料仓、破碎站、输送长廊等)、工业场地辅助生产系统(机修、材料库、厂外运输公路等)、公用工程(供电、供水、供热等)及行政福利设施(办公及生活设施)。 矿山总占地面积××m2,其中露天开采区××m2,工业场地××m2,破碎站××m2,爆破材料库××m2,道路××m2。 矿山供电电源从附近的10KV配电站接引,输电线路距离约2km,

年耗电量××万kW·h,综合电耗××kW·h/t;生产及消防用水取自矿区附近的常年性小溪沟,生活用水来自泉水井。矿山生产、生活及消防最高日用水量约174.17m3/d,其中生产用水量81.34m3/d,生活用水量7.5m3/d,未预见水量13.33 m3/d,消防用水量为72m3/d。矿山供热采用电热装置,不设燃煤锅炉。 矿山劳动定员50人,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1班。建设工期为7个月(含施工准备期1个月)。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90万元,占总投资的3.21%。 2 项目环境影响 2.1 生态环境影响 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 评价区为典型的农业与林地生态环境,评价区内林地生态系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1.88%,以次生乔木和灌木林为主,其次为农田生态系统,比例为39.04%。区内土壤类型有黄壤、水稻土和石灰土,以黄壤为主,土壤耕作层普遍浅薄,属于轻度水土流失区。区内生态系统由于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目前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环境质量整体尚好。总体来看,区域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相对较大,抗外来干扰能力一般,但具有一定的自然生产能力和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在受到外来干扰后,仍需进行人工加以强化保护性的恢复。 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等特殊环境敏感目

矿山开采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矿山开采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诸葛祥华 (山东东山王楼煤矿有限公司,山东济宁 272000)摘要:对地表沉陷变形特征:裂缝、塌陷、塌方、滑坡和挤压等不同形式的地表沉陷和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开采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开采沉陷;生态环境;变形 1 矿山地表沉陷变形特征 地表沉陷变形的移动,根据采掘工作面的推进而呈动态连续变化。变形移动一般分为4个阶段:初时阶段、活跃阶段、衰退阶段和稳定阶段。每个阶段的延续时间和下沉速度与开采面积和上覆岩层厚度特性有关。采煤引起的沉陷变形,在垂直方向上同时也发生移动变形。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影响高度和范围,主要决定于煤层顶板特性、构造、煤层开采厚度、开采方法,以及上覆岩层的厚度和特性。一般可分为冒落带、裂隙导水带和沉陷带。冒落带、裂隙带的高度有一些经验公式可以计算。 现有调查和研究成果表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在采动范围内,沉陷变形主要有裂缝、塌陷、塌方、滑坡和挤压等不同形式。 (1) 裂缝 表裂缝有张性和压性两种,一般张性裂缝比较普遍,分布范围也广,在塌陷带平均每米有1条,如西山龙泉沟等。据野外调查与井上下对照,张性裂缝一般发生在推进工作面的前方和采空区边界,地表下沉边缘拉伸变形区,其特点,一般为“V”字形,开口大,愈往深愈小,与岩层层厚有密切关系。 (2)塌陷 当地表下沉或裂缝两侧有一定落差时称塌陷,也可以称为断裂和洼陷,或称台阶状裂缝。塌陷发生的具体位置一般在采区边界、大巷煤柱附近,特别在黄土冲沟和岩层峭壁地段容易发生。 (3)塌方 在断裂和冲沟形成的陡崖山区和岩层风化后形成的陡崖和沟谷地带,由于暴雨冲蚀、冰雪融化,地面建筑破坏土石基底,井下采空后裂缝容易发生塌方,其范围大小因上述条件不同而变化。如西山中谷咀,由于山高,沟低坡度大,发生大面积阶梯状塌方,高差达百米;小峪矿区王坪煤矿在断层附近,由于地貌反差大,塌方、塌陷和大型裂缝在同一段连续发生。 (4)滑坡 在地质构造和地貌复杂的山区,特别是黄土冲沟陡崖地段,由于地貌反差大、岩层风化剧烈,小断层和节理裂隙发育,在峭壁悬崖区,采矿工作面的前方,采空区边界,常有发生滑坡的可能,一般多在河沟卸压地带和断层陡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制订《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目的在于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广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二)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国土资源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09~2015年)》(国土资发[2010]44号]; 《广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广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广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十二五”规划》; 《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百色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矿山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百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三)技术依据: 《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5]119号文附件);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2009年); 《百色年鉴》(2011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 三、规划适用范围 本规划是广西省百色市近期与中远期依法保护和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依据,是市辖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2011—2020年本市行政区内的生产、在建、扩建、新建、闭坑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四、规划期与规划基准年 规划基期为2010年。 规划期2011~2020年,分为两个阶段: 近期规划为2011~2015年; 中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第二章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百色市位于广西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东与广西省衡阳市的常宁,郴州市的临武、嘉禾、桂阳相连;南与广东省清远市的连州、广西省贺州市、桂林市的富川交界;西与广西省桂林市的恭城、灌阳、全州接壤;北与衡阳市的祁东,邵阳市的邵阳、新宁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最长距离245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4公里,土地总面积22441.43km2,占广西省总面积的10.59%。全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面积11044.53 km2,占49.45%;丘陵3242.00 km2,占14.45%;盆地3979.13 km2,占17.81%;平原3191.13 km2,占14.29%。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 前言 (1) 一、任务由来 (1) 二、目的任务 (1) 三、评估依据 (2) 第一章矿山建设概况与矿山工程分析 (3) 一、矿山建设概况 (3) 二、矿山工程分析 (6) 第二章评估工作概述 (9) 一、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9) 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 三、评估级别与评估区范围 (13)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15) 一、气象、水文 (15) 二、地形地貌 (16) 三、地层岩性 (16)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9) 五、工程地质条件 (21) 六、水文地质条件 (24)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8)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 (29)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 (29) 二、现状评估结果 (29)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34)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 (34) 二、预测评估结果 (34)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49) 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特征 (49) 二、评估原则与评估指标的确定 (50) 三、综合评估结果 (51) 四、矿山选址、规划布局方案优化建议 (54) 五、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估 (55) 第七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58)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原则 (58) 二、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58) 三、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61) 四、采空地面塌陷监测方案 (62)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64) 一、结论 (64) 二、建议 (66) 主要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照片 (67)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DOC)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建国50年来,我国的矿业发展很快。截至1997年底,国有矿山已达10838个,乡镇集体矿山154643个,个体采矿点96376个,独立核算矿业产值为4691.3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86%,矿产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已成为世界上的矿业大国之一。随着矿业的发展,已新建成300多座矿业城市。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已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占矿山总数59.06%的乡镇集体矿山,环保工作差距较大;更为严重的是占总数36.80%的个体采矿点的环保工作几乎是空白。 (一)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的矿业活动主要指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部分。矿业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破坏的种类很多(表1)。例如: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如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其影响面将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的地域和空间,污染影响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且很难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表1 矿业活动与主要环境问题综合表

1、矿业废气 由于废气、粉尘及废渣的排放引起大气污染和酸雨,以硫化工和煤炭最严重。如煤炭采矿行业中工业废气排放量达3954.3亿立方米/年,其中有害物排放量为73.13万吨/年,多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矿山地区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通常炼1吨硫磺需排放1万立方米有害气体,其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折1.8吨,并产生大量废水及汞、砷、镉等有害物质。如鄂、云、贵、川等省的土硫生产就是一种毁灭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已构成严重的社会公害。此外废渣、尾矿对大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河南一些有色金属矿山的生活福利区,空气中粉尘含量超标十倍至几十倍。 2、矿业废水 我国矿业活动产生的各种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炼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其中煤矿、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业的废水以酸性为主,并多含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元素(如铜、铅、锌、砷、镉、六价铬、汞、氰化物)以及COD、、悬浮物等;石油、石化业的废水中尚含挥发性酚、石油类、苯类、多环芳BOD 5 烃等物质。众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排出的废水入渗,也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3)矿业废渣 矿山废渣包括煤矸石、废石、尾矿等。各矿业废渣累计堆存量及占地面积现状(1995~1997年)见表2。 表2 矿业及相关行业废渣堆存情况(1995~1997年)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国地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程胜高 李国斌 陈德兴 摘 要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减缓措施与对策,目的是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生活与生产的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开发 矿产资源 生态影响 环境评价 1 引 言 长期以来,人类从地球内部获得矿产资源加工制造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开采的金属、非金属矿石及化石燃料等矿产资源共约900万吨,估计到本世纪末矿石开采量至少提高到现有水平的3倍以上,才能满足全世界工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即使其储量很大,依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是当前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采掘使原有的生态环境结构或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局部环境景观的破坏,人为地加速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是酿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在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中,有些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不存在短缺问题,如用于建筑材料类,非金属矿产———岩石、沙砾石、石膏和粘土类矿物;用于农业,如氮、磷、钾等肥料矿物。有些矿产较为短缺,如用于工业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稀土金属等金属矿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中国“地大物博”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对这一概念应重新全面认识。从矿产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物博”的国家之一,但从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角度看,则是资源短缺国家。我国矿产资源的总态势为:一是人均占有量少、大型矿床少、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经济增长需求对矿产资源压力大,庞大的人口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压力潜伏着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三是矿产资源流失、浪费严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是低发展水平阶段出现高强度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中国的矿产资源总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较现实的办法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的产业,纠正“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并建立矿产资源核算制度,这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11 矿产开采与矿石加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矿活动属于自然资源开发,所处地区多与自然生态资源所在地交织一起,一切生产过程都牵动生态系统。采矿与矿石加工排放各种有害污染物,多种途径污染生态系统,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1)水土流失与野生动植物生境的改变。勘探、采矿和矿石加工设施的建设,需要清除大面积的植被,剥离土壤,导致天然野生动植物生境改变、地形变化、水土流失。破坏动植物包括一些濒危物种的栖息环境和迁移通道。地下开采矿业发生的地面塌陷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 (2)水环境污染:主要是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从而危及矿区周围水域、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水力开采(淘金)作业改变河道和矿床结构,尾矿的排放堆积和水土流失造成河湾、沿海浅水区、池塘及泛滥平原的泥沙淤积,使水质恶化;水生生境的剧烈改变妨碍野生生物物种的生长、繁殖,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乃至灭绝。 (3)土地与土壤污染:矿山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土地破坏;采矿废石及尾矿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壤污染侵蚀;农作物、牲畜受污染毒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也是我国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相一致。此外,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球的重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通常是一方面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减少污染,另一方面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好矿产资源的保护。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1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的破坏是复杂和长期的,其破坏方式或是间接或是直接,或是化学或是物理,或是短期或是长期。矿产资源开发对大气环境的破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中排放的有毒气体、粉尘以及废弃使得矿区的大气自然状态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转变,例如:酸雨。最终使得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酸雨等的产生会污染地表水、土壤、农作物和植被。 1.2对水环境的影响 废弃排放污染,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选矿废水、矿井水以及尾矿水等均为矿山废水污染,矿山废水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而且矿山废水引起的污染能够扩大到其他区域,影响范围特别广。例如,美国曾发生过选矿的尾矿池和废石堆所产生的化学及物理废水污染,其污染范围最终致使1.4万平方千米的河水发生恶化。在美国的阿肯色、加利福尼亚等十几个州内。主要河流均受到金属矿山废水的污染,河水中所含的有毒元素,如As. Cu. PB等,都超过了允许标准浓度。 疏于排水引起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中,部分资源需要井巷、露采,而井巷、露采的开掘会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天然径流和排泄条件会因为矿井疏于排水而发生改变,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矿区水文地质环境的恶化。如山西省因采矿而造成18个县缺水,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 1.3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体现在采矿工程占用和破坏土地,为采矿服务的交通(公路、铁路等)设施和采矿生产过程中因堆放大量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以及因矿山开采而产生地面裂缝、变形、滑坡及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000 -3000万亩土地受资源开采的破坏和占用。 1.4对地貌景观以及植被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景观破坏的形式有:工业广场井架高耸、管线密布;排矸(矸石山、矸石堆)无观赏价值且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地表下沉引起地表积水或地貌改变;建筑物倒塌、裂缝;地表水污染、河水倒灌等。露天开采可将矿区土地破坏得面目全非,原有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试点工程???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十五"期间选择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镇北堡矿区及灵武东山矿区等五个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附表10,附图5),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矿区减灾防灾工作。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矿山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_夏建萍

矿山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夏建萍,葛巍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浙江310003) 摘要:以矿山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点为基点,对矿山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等进行简要论述,重点 阐述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景观指数法。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2013)05-0036-02 Eco-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tudy of mine project Xia Jianping,Ge Wei (China New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Hangzhou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Zhejiang310003) Abstract:Based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 project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e project impact evaluation criteria,factors such as a brief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dex,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and landscape index method. Key words:Mines;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 Assessment 1矿山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开发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它是对煤炭、金属、非金属、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和项目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法律制度[1]。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在于预测或减少在矿山项目规划、设计、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主要是:评价的复杂性。矿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等等差异导致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差异性较大,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直接“复制”性较差;评价的体系性。矿山开采不是单个项目建设,它包含了项目建设过程中潜在的泥石流、塌陷、重金属渗漏等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因此对其评价要掌握一个系统性;评价的累积性。矿山开采对周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有的是在可观察危害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有的环境问题则具有相当潜在的、长期的和累积后才发生,因此对其生态评价因强调累积性。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矿山的开发建设活动主要包括采选主体工程、供水工程、公辅工程等,这些开发建设活动会对矿山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2]。这里评价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1生态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给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影响较大,而且不同的矿种影响的范围也不尽相同,给周边环境的污染生态效应也各有差异,有的影响土壤或植被,有的影响地表水或地下水等等。例如,在采、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二氧化硫、氰化物、砷、烟(粉)尘、重金属、石油类等,经过雨水的冲刷、淋溶极易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矿区附近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2.2自然资源破坏 在矿山建设和开采活动中会对周边地质地貌景观产生较大破坏,而且矿山开采前一般多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覆盖的山体。开采后砍伐森林,压覆、毁坏土地,山体遭到破坏,废石与垃圾堆置,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3]。此外,矿山项目和一些附属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容易诱发矿区周边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有的甚至会给矿区周边的地质遗迹、风景区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对矿区周边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维持造成很大影响。需要在项目筹备期就要科学的对这些资源影响情况以及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破坏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 63 — 北方环境第29卷第5期2013年5月

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凝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采石厂

1.目的意义、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 1.1目的意义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性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必将出现矿产资源 逐渐枯竭的现象。盲目开采既浪费了矿产资源又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使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达到既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又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及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有关法律法则,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进行合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质和生态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1.2规划依据 主要依据为: 《矿产资源法》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3规划期限 *************凝灰岩矿矿山服务年限为8年,矿山闭坑后还需进一步监测与治

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期限预计为10年。 2.矿业开发概况 2.1开发现状和发展规划 *****凝灰岩矿位于***************村约1.5km,矿区东有铁路直通*********市,距********火车站约4.0km,从***********至矿区有公路相通,距**********约10km,交通比较方便。 矿区拐点坐标为: 点号X Y ① 本次储量核查范围面积为0.092km2。 该矿山为一小型新建矿山,属个体企业性质,矿山投资总额55万元,该凝灰岩矿已探明(333)矿石量79.4×104t,预计年产矿石13×104。根据《*********凝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服务年限暂定为8年。 2.2开采方式和开发利用程度 (1)开采方式 根据《**************凝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用人工或装载机装车,小型汽车运输,开拓运输方案为公路运输,运输公路利用原采矿公路并加以改造。 露天边坡参数如下: 露天采场尺寸(长×宽):290m×100m 露天采场底标高:220m水平 最终阶段高度:10m 台阶坡面角:75°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 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 审查: 总工程师: 队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

目录1、前言 1.1 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 矿山建设概况 2.2 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 气象与水文 4.2 地形地貌特征 4.3 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 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 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 现状评价方法 7.4 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 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 预测评价方法 8.4 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 结论 10.2 防治措施建议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要求提 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