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热闹的民俗节教材分析教案

第五单元热闹的民俗节教材分析教案
第五单元热闹的民俗节教材分析教案

青岛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纲要

第五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现象

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柏义伟

一、素材解读

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为了贯彻《课标》的思想,作为实验教材,首次将“对称”编入教材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素材特点:我国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呈现的是学生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节庆祝活动中拍摄的各种照片的画面。现实而新颖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经验基础: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是以前面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在现阶段,学生可以借鉴的经验是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既像教材中的例子一样的材料。

知识基础:可以借鉴的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对称”现象时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折各种平面图形的活动,这好像不是教材所要求的,后来我们反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考虑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只有让学生去亲手折一折,学生才会对“对称”现象有深刻的印象。

2、教材的地位。有两点:

是空间与变换的初次学习阶段;

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变换的重要基础。

三、单元教材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建筑:图1、2——左右两边建筑的形状是一样的,大小是一样的,到中间建筑的距离也是一样的(既排列距离的对应),因而对中间建筑来讲是对称的,中间的建筑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左右建筑是对点的对称。图3——左右两边形状对中线的对称。

脸谱及民俗风情(剪纸):脸谱上的图案及民俗风情图案对中间的一条中线来讲,形状、大小、距离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杂技:若干个人排列起来具有稳定性,其实是对中线来讲,人的排列具有对应关系。

2、如何判断对称现象:

所谓现象,是指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事物(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

对称通常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大小、形状和排列(或距离)是判断对称的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简单地来讲就是“沿中线对折后两边会完全重合”。

“对称”在数学上的表现则是普遍的.几何上平面的情形有直线对称(轴对称)和点对称(中心对称),空间的情形除了直线和点对称外,还有平面对称.比如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以过对边中点的直线为轴)、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交点为对称中心),圆也是.

正六面体(立方体)、球等都是点、线、面对称图形.

3、如何把握教材:

既然现象是指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事物(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图形(也既单个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这个小的范畴中,而且还要把教学定位在“多种元素构成的事物”这个大的范畴中。

4、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并能对简单的对称现象进行判断。

(2)在对各种对称现象进行辨析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对称思想,感受数学对称美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快乐。

(3)在经历观察、操作与实验合作解决问题基础上对各种对称现象进行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课前孕伏——观察情景,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收集材料——把收集到的各种对称现象的实物与图片等带到课堂上:图片(自己画的、收集到的)、实物(如马蹄表、树叶)。

3、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课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带着“什么是对象现象或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回家,让儿童得到成人的帮助。

4、从熟悉的情景切入——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图片及实物,把课本生疏的情景变成学生熟悉的情景: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大

家觉得这个物品怎么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它?

5、整体观察,部分比较,畅所欲言,及时引导,把握实质——整体观察指让学生对观察的物品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从而得到“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这一整体评价;部分比较指让学生对物品的大小、形状、排列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畅所欲言指让学生要充分发表自己对观察对象的看法,包括实质性的与非实质性的发现;及时引导指在学生在叙述与观察等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帮助;把握实质指从大小、形状与排列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的总结。

6、素材典型——选取的观察对象一定是典型的对称现象素材,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的顺序进行。

五、例题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一)观察情景,初步感知

1、欣赏画面,照片分类

仔细观察图中的照片,你们觉得怎么样?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

在学生仔细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对情景进行分类——一是建筑,二是荷包、风筝、剪纸,三是脸谱,四是人物造型。这个阶段要把握的教学目标,一是能够辨认图中的景物分别是什么,免得学生因为不认识它们而造成思维上的障碍;二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的认识更加清晰。

2、分类探究,初步感知

(1)建筑:仔细观察三个建筑,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不仅发现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一样,而且相对于中间的建筑来说,左右两边建筑的大小也是一样的,并且与中间建筑的距离也是一样的。必要时教师可以用“反例”来说明,如把左右建筑画成不对称的样子等。

如果一个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如:首先看第一个建筑,它有几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排列上有什么关系?大小怎么样?形状如何?

(2)荷包、风筝、剪纸:

仔细观察荷包,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左右两边的小白兔大小一样,样子一样等;如果条件允许,把它画下来以后进行反向对折,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只小白兔会重合在一起。

对于风筝的探究,教师不妨课前把它的形状画下来,在对风筝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演示操作,使学生看到“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

双喜字: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现场操作,既现场剪一个双喜字,然后对折。

(3)脸谱: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画一个简单的脸谱,进行反向对折,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只眼睛会重合,两只耳朵会重合。

(4)人物造型:

在对情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现场的活动探究,如可以让三个同学进行模仿造型等。使学生能够看到,左右两个人动作的样子完全一样。

3、总结抽象,引导梳理

通过上面的学习,小朋友能不能发现这些照片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每一幅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数学特征上进行梳理,既从大小、形状和排列(或距离)上进行梳理,教师不能仅仅进行理性的讲解,要结合图中的每一个例子进行梳理,如在对大小进行梳理的时候,可以用第一建筑进行说明。

(二)师生合作,实践探究

1、找一找:找一找教室内的对称现象,如窗户、装饰、黑板报等中的对称现象。

2、做一做:可以指导学生做广播体操,让学生把广播体操中的对称的动作找出来。

3、画一画:如可以在10×10的方格中的中间位置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方格图正方形的左右位置、上下位置画正方形,使三个正方形看起来是对称的。

4、剪一剪: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在长方形纸片上剪松树的活动。

六、自主练习:

(一)对称现象归类分析:

对称的建筑、脸谱、造型、剪纸、动作(造型)、人体、数字、汉字、生活物品、昆虫动物、树叶、字母、(交通)标志、图形、玩具、拼图、位置等。

(二)练习策略:

1、活动为主线——指不能把练习仅仅定位在做题层面上,要组织学生的活动,并以活动贯穿始终。如第一题判断眼镜是否对称,要在对眼镜的观察、操作(打开与合上)、描述等活动作基础,然后再让学生把题目做完。

2、由点及面——既把题目进行扩展,如第六题人体造型可以开展个体的活动,又可以进行几个人合作的造型表演。

3、动手操作——指让学生进行剪(如剪出一棵大树)、画(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上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画出一个对称图形)。

4、由动及静——指在活动基础上完成每一个题目,“静”指让学生拿笔做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