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囊状幼虫病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研究进展

害、 预 防措 施 以及 研 究 进 展 。 关键词 : 中蜂 囊状 幼 虫 病 ; 危害; 症状; 防 治
中蜂 囊 状 幼 虫 病 是 由囊 状 幼 虫 病 病 毒 所 引 起 的 传染 病 。 是
力, 从而提高存活率 。 中囊 病 塔 预 防 为 主要 的疾 病 防控 手 段 。 每 年 早 春 及 秋 季 应
后, 极 易 发 病 。可 能 是 因为 春 季 气 温 低 , 不稳定 , 蜜 蜂 在 这 时 容
随着 分 子 生 物 学 的发 展 , 相 信 在 解 决 中 囊 病 的 问 题 上 一 定 会 取
易受 冻导致身体 机能和抵 抗能力 下降 , 若这时取 蜜 , 会 造成蜜
蜂机械损伤 . 则病害程度会进一步加强 。 夏、 秋 季 节 一 般 情 况 下
经
中蜂 囊状幼 虫病 的研 究进展
蔡梦宇 , 郑 飞 扬
( 福 建农 林 大学蜂 学 学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0 )
摘 要: 蜜 蜂 囊 状 幼 虫病 是 困扰 我 国蜂 业 并 带 来 严 重 危 害 的 病 害 , 目前 还 没 有 根 治 方 法 , 本 文 综 合 概 述 了 中蜂 囊 状 幼 虫 病 的发 展 、 危 。
中蜂 囊 状 幼 虫 病 的 抵御 能力 增 强 。 同 时平 时要 加 强 饲 养 管 理 , 尤 其 注 意保 温 ( 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 ) 和食 物充 足 , 当发 现 病情 应该及时采取措施 。 目前 , 尚无 治 愈 蜜 蜂 囊 状 幼 虫 病 的
患 有 中 蜂囊 状 幼 虫 病 的 蜂 群 的 子 脾 常 常 为 花 子 脾 , 这 是 大 量幼虫死亡后 工蜂清虫行为的结果。 发病后 , 强群采集较正常 ,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孢子虫病、白垩病、蜂螨以及巢虫等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一、美洲幼虫腐臭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导致幼虫体腐烂,故又称“烂子病”.由于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和采蜜期,因此使群势削弱,生产能力下降产蜜量下降20—80%,治疗期较长,是养蜂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二病原:该病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该病菌营养体为单生杆状或链状;在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上经24小时、37℃恒温培养能够正常生长,并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稍突起的菌落;属兼性厌氧菌.由于该菌能形成芽孢,因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幼虫尸体内或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但在100℃的水中经15分钟芽孢即可杀死;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只能存活数小时.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蜂群中,封盖子脾颜色变深,表面湿润,油光,仔细观察有针头大的穿孔,蜂房盖下陷.该病一般是2日龄幼虫感染,4—5日龄时表现症状,封盖后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淡黄—浅褐—棕褐—黑色干枯.患病幼虫头朝上,尾尖在巢房低部,腐烂后的幼虫尸体具粘性,有鱼腥臭味,挑起时可拉丝2—3寸,干枯后呈鳞片状,紧贴巢房壁,较难清除.该病除典型病状外,还可进行牛奶鉴别诊断:该病菌能使浑浊的牛奶凝固沉淀.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通过在越冬包装前对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生产季节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饲料和蜂群;对发病蜂群隔离治疗;用%磺胺噻唑钠或呋喃西林、适量抗生素等常年性预防喷喂.2、治疗.可结合彻底换脾换箱、用磺胺噻唑钠-1克/公斤糖浆50%或四环素土霉素10-20万国际地位/公斤糖浆50%喷脾,同时结合饲喂效果较好.中国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的“保幼康”效果也好,每个疗程用药3-4次4天一次,一般2个疗程便可治愈.二、欧洲幼虫腐臭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低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可致蜜蜂幼虫体腐烂.因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期,所以常形成不同虫龄的幼虫与空巢房间接的“插花子脾”,见子不见蜂,使蜂群失去生活、生产能力.二病源:该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杆菌、蜂房芽孢杆菌、腐败菌等综合作用而引起.其中以蜂房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菌体呈梅花络状披针形,因无鞭毛而不活动,也不形成芽孢有时形成荚膜.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有10%二氧化碳、34℃恒温、4天的培养,能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淡黄色菌落珍珠状,属厌氧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年之久.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黄色-深褐色;虫尸具酸臭味,有渗出夜,无黏性,不拉丝;背脊线明显体弯曲时为放射状,体伸直时为窄条状;尸体干枯后,缩于巢房底,易清除;以卵、虫、空巢房相间的“插花子脾”为最典型.诊断时以症状为主,也可以直接涂片镜检碱性美蓝染色,如有单个或成对、呈梅花络状球菌,即可确诊.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采取增强群势合并弱群、补助幼虫脾,提高清巢能力介入新产卵王,因产卵快,可促使清巢,人工补饲早春可补给蛋白质饲料,如花粉等,提高蜂群抗病能力.2、治疗.以链霉素及“保幼康”效果最好,剂量同前.另有报道:用100万国际单位肠杆霉素加1公斤水或1:1糖浆喂蜂,治疗效果达100%.三、囊状幼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如清理不及时,则体色变为褐色,头部低垂接近巢房壁,体表失去弹性和光泽,逐渐变硬,用镊子夹出时呈囊状.到后期,虫尸前端呈黑色,表皮因干枯而变硬,继而脱离巢房内壁,呈现“龙船状”.到完全干枯后,虫尸变成很脆的“鳞片”,可研为粉末.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1抗病选种.即从患有该病的蜂场中选出抗病力较强的蜂群做母群,移虫育王、换王,经过几代选育,可以使群体抗病力增强.2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群势密集,加强保温,使蜂多于脾;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3补喂蛋白质和多维素,增强蜜蜂机体体质.4坚持常年饲养强群,以增强抗病力.2、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半枝莲、杜仲、刺五加、甘草、金不换等为主,另外,如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抗病毒862”以及SM细菌核酸霉、病毒唑针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尤以半枝莲50克加多维素适量,配以病毒唑针剂治疗效果较好该剂量兑入1:1糖浆,喂蜂10足框.四、蜜蜂孢子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流行于春、夏季节,在越冬期较漫长的地区如东北、西北最为普遍,病情较严重.虽属慢性传染病,但可使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群势削弱.入秋后,该病逐渐减少.二病源:该病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孢子呈长椭圆形大米粒状,镜下具强蓝色折光,有两层无结构的几丁质外壳,无色.具有双核和极丝,为单细胞原生动物,运动不规则,长-μМ,宽-μM.32小时可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繁殖迅速.该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蜜蜂尸体中可存活5年;在巢脾上可存活3—24个月;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个月常温下;在自来水常温中存活113天;在25℃4%的福尔马林溶液中1小时可杀死;在60℃蜂蜜中15分钟、在58℃水中10分钟、在高温水蒸气中1分钟均可杀死.该病源最大的弱点就是对酸极为敏感.三症状及诊断要点:发病初期主要是成年蜂无明显症状;到中、后期,蜜蜂即表现为呆滞与不安,体色暗淡,瘦小、虚弱,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框梁上或箱底,受到健康蜂驱咬,翅残缺,头、尾发黑,有时伴有“下痢”;前胸背板呈暗黑色,腹部1-3节呈棕黄色,略透明,末端3节呈暗灰色.该病在阴雨、低温后天气重新转晴时,症状更加明显.除症状诊断外,还可以解剖病蜂中肠:健康蜂中肠呈浅琥珀色蚯蚓色,具有弹性,环纹清晰,而患病蜂中肠呈白色,膨大,无弹性,环纹模糊.化验室还可将病料制片,用苏丹Ⅲ染色后,一次性区分检出:真菌孢子呈红色;脂肪球呈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孢子虫孢子呈无色.四预防和治疗:预防主要通过蜂机具消毒4%福尔马林液和加强饲养管理如贮备优质越冬饲料等以及预防性喂药等.由于孢子虫对酸敏感,因此,给蜂群饲喂酸性饲料也可达到预防的目的:1、柠檬酸1克或米醋50克加入1公斤1:1的糖浆中,喂蜂10框.2、乌洛托品利尿剂,遇酸生成甲醛1克,加入1公斤糖浆中,喂蜂10框.治疗以烟曲霉素、巴龙霉素、灭滴灵-%、色黄素、“保蜂健”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等,均为有效.五、蜜蜂白垩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6-8月份,主要危害蜜蜂幼虫,雄蜂幼虫最易感染.死亡幼虫多为大幼虫6-8日龄或封盖幼虫8日龄以上.发病时,群势严重下降,工蜂因清巢负担重,出勤率极低,生产力明显削弱.群内蜜蜂暴躁,爱蜇人,拖子于巢门附近.当巢内贮蜜含水量降低到-%时,白垩病则会停止发展.二病源:该病由子囊菌纲的蜂囊菌引起,属真菌病之一.该菌子实体为球菌形,内有许多子囊,每个子囊内又充满着子囊孢子即繁殖体.子囊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细长的菌丝.雌性菌丝为白色,产生藏卵器;雄性菌丝为黄色,产生藏精器.雌雄菌丝结合便会形成球形子囊果.该菌繁殖体生命力很强,在自然界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15年之久.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在适温30℃、-的%酵母浸出液中生长良好.三症状及诊断技术: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虫尸干枯后,呈一块疏松的石灰质状物,表面覆盖有毛茸茸的白色菌丝.被工蜂拖出巢门的虫尸,较干硬,可搓成粉末,无黏性,无任何气味.诊断以症状较为普遍.若需确诊,可通过:1、挑取少许虫尸表层物,置于载玻片上,滴上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棉花纤维般的白色菌丝和含有椭圆形孢子的孢囊时,即可诊之.2、将可疑物刮在纸上,置于培养皿内,放入恒温箱,经过30℃、7-8天的培养,若在镜下检出孢子者即可确诊为该病.四预防和治疗:预防措施除加强饲养管理外,还可进行换箱、换脾,并将从患病蜂燃烧硫磺熏蒸4小时3-5克/每10张群中换出来的所有蜜脾、粉脾、子脾,集中用SO2脾.2、换箱换脾后,及时用%的簏香草酚糖浆饲喂蜂群.治疗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白垩净、灭白垩1号以及%灰黄霉素喷喂蜂群10毫升/10框.六、蜂螨蜂螨是蜜蜂的主要寄生虫,有大、小两种.雄螨因其螯肢退化成为输精突,不能刺伤蜂体血淋巴,一般不能寄生.在完成交尾后死亡,很少见到.在蜂群中能够见到并且对蜜蜂造成危害的大、小蜂螨均为雄性的.中蜂具有较强的抗螨行为,一般不造成大的危害.但作者1994年在西吉县城郊乡蒲家大庄村一农户所饲养的中蜂群中,发现大蜂螨危害并采到了病料.一发生季节及危害:由于大、小蜂螨均以成年蜂及幼虫体液为食,因此主要发生在5—6月份采集适龄蜂繁殖期间,8—9月份达到高峰期越冬适龄蜂繁殖期间.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幼蜂发育不良有的不能孵化,出房后体质差,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有些幼蜂出房后翅膀残缺,失去飞翔能力,爬出巢门后死亡.有的造成大批蜂子死亡子脾上,出现“白头蛹”,甚至有腐烂现象.这种蜂群新蜂成活少,成蜂死亡多,群势削弱严重,失去生产及生产能力.另外,大蜂螨还能传播幼虫腐臭病及孢子虫病等,容易诱发并发症.二病原:有瓦螨属的雅氏大蜂螨和热历螨属的小蜂螨两种.雅氏大蜂螨雌体长-毫米,体宽-毫米,棕褐色,横椭圆形.外有骨质化硬壳,4对足,一对可产1-3粒卵最多7粒,一般产于蜜蜂幼虫或蛹体上,也有产于巢房低的.发育成螨历时8-9天雌,主要寄生于雄蜂房及工蜂、雄峰腹部环节间,一般生活1-2个月个别的随蜜蜂越冬.小蜂螨雌体长-毫米,宽-毫米,浅棕黄色,卵圆形.有骨质化外壳,4对足.一次可产卵1-5粒大多3粒,一般产卵于工蜂幼虫体上.从卵到成螨历时仅4-天,繁殖周期短,速度快,较大蜂螨对蜂群的危害更大些.主要寄生于已封盖工蜂房中,活动于子脾上,很少寄生在成蜂体上在蜂体上最多存活3天.三消长规律及防治:大、小蜂螨均随蜂群群势的增长而增长,但因其繁殖速度较蜂王产卵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一般到秋季蜂王产卵力下降或停产中华蜜蜂时,螨害出现高峰期.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强力巢房杀螨剂、杀螨1号以及“螨扑”21天、螨净等集中力量根除之.还可以通过囚王等人为造成断子期根治.七、蜡螟又称巢虫、锦虫、蛀脾虫等蜡螟主要危害中华蜜蜂,西方蜜蜂驱逐能力较强,同时均为活框饲养,基本不受其害.一发生季节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节气温10℃以下外,均能在巢内活动、为害.巢虫主要发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时,还毁坏蜜蜂卵、幼虫和蛹.蜜蜂蛹受到损坏后,头部变白,俗称“白头蛹”.受害蜂群表现暴躁不安,秩序紊乱,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残缺,群势削弱较明显,严重时引起群体迁逃.二病原:该病由蜡螟幼虫引起.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卵粉红色,短椭圆形,长毫米,卵壳较厚、坚硬;小蜡螟卵乳白色或黄白色,短椭圆形,长毫米,卵壳较薄软,具有不规则网状花纹.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日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大蜡螟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刺勾,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齿状突起,复眼暗褐色,有明显的头盖缝,第8腹节有生殖孔;小蜡螟蛹亦为纺锤形,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锯,排列成环状,复眼呈棕色.蜡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1135—1352粒,小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658—700粒.白天少见,夜间活动频繁,交尾也在夜间进行,卵通常产于箱内缝隙中、箱底或蜡渣中.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三防治措施:1、常年饲养强群,做到蜂脾相称,合并弱群.2、经常性打扫巢内蜡屑,糊严箱缝.3、多造新脾,及时淘汰旧脾.4、白天缩小巢门,晚上安上铁纱巢门,以防蜡螟飞入.5、白天提出被巢虫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镊子人工清清除.6、将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杀.7、将被害巢脾用10%盐水侵灌1小时,用摇蜜机摇出,清水洗净即可,这样可彻底杀死巢虫及卵.八、蜜蜂蛹病该病俗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1986年曾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暴发流行患病蜂群常见子不见蜂,产量明显下降,严重的造成蜂群死亡.一发生季节及危害:该病在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蜂群中均可发生.云南、福建等地1-2月发病,四川2-4月发病,江浙一带3-4月发病,西北地区4-8月均有发生.各地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群少量蜂蛹死亡,若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等措施,病情可得到控制;严重的蜂群,由于大量的蜂蛹死亡,采集蜂明显减少,生产力下降严重,若发病率高达30-50%时,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全群死亡,损失相当严重.该病主要通过病死蜂蛹、被污染的巢脾和患病蜂王传染.发病与以下相关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与温度的关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极易发生.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内有足够的优质饲料时,蜂群群势较强,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饲喂蜂群,由于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因此这时若遇阴雨、寒潮天气,极易发生蜂蛹病.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西方蜜蜂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亦严重;卡尼阿兰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群个别发生.一般地,老王群易感病,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较轻.二病源:该病由Ф20μm的球形颗粒即蜜蜂蛹病毒Honey-BeePupaVirus引起.该病毒主要寄生于工蜂蛹头部、中肠及患病蜂王的卵巢管中,无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具感染活性.三症状及诊断技术:该病典型症状是死亡的工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其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被工蜂咬破,头部露出,呈“白头蛹”状.巢门口常见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和发育不健全的幼蜂;提脾封盖子脾检查时,可见子脾不平整,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出现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之.在患病蜂群中,也有极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一般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个别勉强出房的,因发育不健全,出房不久便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出勤率和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对蜂蜜和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由于该病症状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病状容易混淆,因此最好通过鉴别诊断加以区别: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膀残缺或蜂蛹死亡,这种情况可以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多为弱群,常出现成片的封盖巢房被工蜂咬开,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但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幼病多出现在大幼虫期,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没有这个症状;美幼病死蛹的典型症状是吻伸出,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四预防和治疗: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在生产实践中,可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蜂王,增强蜂群的抵抗力.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蜜粉充足,辅以适当的维生素、食盐等;注意卫生操作,杜绝传染源,对工蜂拖出箱外的死蜂蛹要及时清扫,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不要将患病蜂群的子脾调入健康群,避免人为传染.3、每年秋末冬初,蜂场要对换下来的蜂箱、蜂具等用喷灯火焰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4、药物防治.目前主要采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蛹泰康”主要成分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酞丁胺进行喷喂防治,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喂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可治愈该病。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作者:邹天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19期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
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囊状幼虫病、蜂螨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下面笔者根据经验,将蜜蜂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病原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囊状幼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
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
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
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
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
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
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
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
(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
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
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
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
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
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
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
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
北京市中蜂囊状幼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市 蚕业蜂 业 管理站 站 长刘进 祖研 究员 、 产 管理 科 生 科 长 张永 贵 工 程师 及 中国农 业 科 学 院蜜 蜂 研究 所 中华 蜜蜂 饲养专 家 杨冠煌 研究 员 、 蜜蜂 病 虫害 防 治 专家周婷 研究员 和徐书法 博士组 成 。专家组 于第一 时 间奔 赴房 山 区蒲洼 乡 森 水 村开 展 诊 治 和救 助 工
的形 态 , 初步 断定 中华蜜 蜂 集体 “ 生病 ” 的原 因是 由 病毒 引起 。为 了确定 病 因 , 病专 家通 过对 带 病 活 蜂
进行 考 察 , 与受 灾 农 户进 行 座 谈 交 流 , 向他 们 赠 并 送蜂药 20 00盒 、 养蜂技 术 书籍 5 0 。 0本
体 蜂进 行 检 验 、 养 、 察 , 死 蜂 和 蜂 脾 进 行 检 培 观 对 测, 同时 结 合去 年 北 京地 区冬 季寒 冷 , 年早 春 多 今
1 试验 6 研究报告
中 蜂业 国
AIU R £ 旦 P L E ! C
Q 笙鱼 鲞 一 ! 堡 ! 箜. 塑
雾 干燥 仪 的喷 嘴堵 塞 。试验 过 程 尝试 了几 种填 充 剂 ,发现麦芽糊精 能够 比较 好地解决 喷雾干 燥仪 喷 嘴堵 塞的问题 , 选择 了麦 芽糊 精作为填 充剂 。 因此
[3 贺娜 , 晓 晨 , 才 渊 . 雾 干 燥 技 术 的应 用 【. 燥 技 术 1] 于 于 喷 J干 】 与 设备 ,0 9 7 3 : 1— 1. 20 ,( )16 19
中蜂囊状幼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降,到最后只
剩 下 一把 蜂 ,
养户 的蜜蜂不是飞逃 , 就是合群 , 损失 巨大 , 让我前去 察 看 帮助解 决 。接 过 电话 后 于次 E t 一早 我便驱 车前 往 ,
好。
,
养 蜂 者应 根 据 自己 的生产 情 况 , 有 目的地 选择 与 培
育抗病能力强 的蜂种 ; 第二 , 在饲喂蜜蜂花粉 ( 特别是
购买 的) 饲料时 , 应 配 以 垩立 克 、 蜂 必 康 和新 洁 尔 灭 等
药物 , 以 预 防 白垩 病 的发 生 ; 第三, 春繁季节 , 用 甲醛 、
一
首先把染有 白垩病巢脾上的蜜蜂抖干净 ,然后用 镊子把病死的幼虫尸体从巢房中检出 ( 不要漏掉每一 个死虫尸体 ) , 再用棉签蘸酒精把每一个巢房中的细菌
进 行严 格 的消 毒处理 。同时 , 采 用上 述方 法 1 进行 消毒 与 饲 喂 。饲 喂和 喷雾 药物 两种 方法 同时使 用 , 效果尤 其
百菌灭 、 真 菌灵 、 杀 菌 威 等 药 物按 照说 明 书 的要 求 , 兑
水对蜂箱 内外 、巢脾和使用的各种蜂具及放蜂场地进
行严格消毒 ; 第四, 必 须 饲 养 强群 , 特 别 是 目前低 温 多
通讯地址 : 湖南省津市市车胤大道 3 6 0 号, 4 1 5 4 0 0
张 阪平
雨的季节 ,必须保持蜂多于脾 ,以增强蜂群的抗病能
力。
二、 防治 方 法 1 . 对 白垩病 严重蜂 群 的治 疗
快速治疗囊状幼虫病

表 1 风 险 评 估 方 比较
( 完待 续 ) 未
快速治疗囊状幼虫病
黑龙 江虎林 市东方 红林业 局奇 源林场 , 4 2 林 贤华 180 5
我业余养蜂八九年 , 刚养蜂时正赶上囊状幼虫 病 流行 , 我的蜂 群又 患上烂 子病 。我爱好 中医 , 有一 些中药知识 , 自己选了三味常见 的中药治疗 , 用药 1 星期 病情 得 到控 制 , 用 了 3天 基本 治 愈 。后来 经 又
品对人体健康风险, 以及数据和信息缺失情况下的 基 本评 价 , 类方 法 由于 快速 、 对 简单 , 以 比较 此 相 所 容易掌握和理解 , 适合于风险预警和详细风险评估
前 的筛 查 ;二 类方 法 主要 适 合 于 针 对人 体 健 康 目 标, 同时期 望更 多 了解 生 产 环 节风 险 迁 移 , 明确 更 指 导安 全生产 和为合 理处 罚提供 辅助依 据 。三类方
重量
中国蜂业
A IU T R O C IA P LU E F HN C
21 年第 6 卷 第 7 00 1
物代谢试验数据来制定 , 而对于登记进入市场后的 评估则建立可覆盖动物产品的高消费人群的膳食 模型。而针对蜂产品中蜂药残留健康评估与该情况 完 全 不一 样 , 为 我们 食 用 的 不 是蜜 蜂 , 是其 代 因 而
家蜂 产 品 中检 出[ 0 2年 4月加拿 大食 品检 验署 6 1 0 。2 (FA)向加 拿大 消 费者通 报 我 国蜂 产 品中氯 霉素 CI 超标 , 慎用 I 04年美 国 F A通报 来 自几 个发 需 7 l 0 。2 D 展 中 国家 的蜂 产 品 中有 氯霉 素检 出 , 中矛 头 就直 其 指 中 国 。而 通 过我 国近 年来 的普 查 结果 也 表 明 , 抗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方法

JOURNAL OF BEE (Monthly )蜜蜂杂志(月刊)2020年第8期收稿日期:2020-03-12笔者从1965年养蜂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对于困扰中蜂的两大难题,就是中蜂囊状幼虫病和巢虫必须解决好,中蜂产业的发展才会上规模,达到高产目的。
现在中蜂巢虫得到了解决。
每年春繁到4月份买山西卫鹏制药厂生产的巢虫清木片,用一片挂在巢脾上一年都不生巢虫,但中蜂囊状幼虫病还没有一个蜂友提出彻底解决方法。
作者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实施严格防控,从2000年到现在20年没有发生过中蜂囊状幼虫病。
首先谈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巢脾上呈现的3种症状:(1)巢脾上出现病子,无臭无黏性易清除。
(2)巢脾上不见封盖子,但有乳化幼虫。
(3)巢脾上封盖子和乳化幼虫都没有。
这时蜂场就会有几箱蜂或者十几箱蜂离开巢箱一起挂在蜂场树上,像布袋一样。
笔者从事养蜂50多年,经历过从用药物治疗到不用药彻底防控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过程。
2000-2019年未发生过中蜂囊状幼虫病。
现在的中蜂管理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越来越先进了。
(1)巢箱外选择场地要有良好绿色生态环境,远离工厂、污染河水、猪场、鸡场。
春繁选择向阳背风干燥场地。
夏天秋繁选择阴凉易通风场地,蜂场场地绝对不要喷除草剂。
(2)定期与周围蜂友交流,一旦发现蜂友蜂场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一定要帮助蜂友把蜂病治好,防止其向周边扩散、蔓延。
(3)一般中蜂在春天油菜花期会取一次蜂蜜,一定要选择晴天温度高的中午取蜜,因为上午、下午温度低,取蜜后中蜂上脾较慢容易把幼虫冻死,并易得中蜂囊状幼虫病。
(4)夏天要把巢蜂箱放在树荫下,必要时搭建防晒篷,防止暴晒蜂箱,蜂箱内温度过高易引起工蜂离脾,不但会引起幼虫死亡,还会引起蜂蛹发育不好出现残缺蜜蜂。
(5)场地一年用消毒泡腾片消毒2次,对蜂箱里外,以及隔蜂板、覆布、保温物都要消毒。
春繁、秋繁每次加巢脾都要消毒晾干后再用。
一定加在巢箱原巢脾外,不要往里边加,会破坏蜂团。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研究报告

的花朵 会沾 染 上病 毒 ,健 康 的工 蜂 如果 采访 这 朵花 就
首先 , 密集蜂群单脾面积上的蜂量 , 使工蜂显著多 于脾 ,全场蜂群无论是有病无病均用王笼幽禁蜂王 l 6 天, 使蜂群暂时断子 , 让工蜂在这期间彻底清除患病幼 虫, 达到清除病原的 目的。同时结合用药 , 使用“ 药物治
疗 方法 一 ” 。
可能染上病毒 ,工蜂之间的传食直接接触 ,很容易传
染 , 蜂再 喂养 幼虫 , 工 幼虫 就染病 , 最终 死 亡 。蜂王 也可
42 .. 次关王 清除病 虫 、 2二 结合 二次 用药 防治法
在经过 “ 紧蜂 、 关王 、 清除病虫 、 同时用药防治法 ” 后 , 出蜂王产 卵繁殖第一批新蜂 , 放 出房初期 , 再次用
一
农业厅立项的支持下 ,我们对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技术 进行 了研 究 。
2病原 和传 播途径
脾, 逢单喂。 酊剂每 2 天喷一次病群蜂脾 , 剂量 2m/ , l ̄ J ] 稀释 2 倍 。合剂 、 O 酊剂各喂或喷 8 次。 41 .. 物治 疗方法 二 2药 用上述合剂和 E M液配合治疗患病蜂群 ,一个疗 程 1天, 6 合剂的使用方法同上述。 M液每 2 3 E ~ 天喷一 次病 群蜂 脾 , 量 2m/ , 剂 l 稀释 1 脾 O倍后 喷用 。
溪县 等地 ,0 42 0 、06 20 、0 820 20 、0 52 0 、07 20 、09年 45月 、
生, 常常来势 凶猛 , 传播很快 , 危害严重 , 防不胜防 , 是 种 顽 固性 、 害性极 大 的 中蜂 病 害 。 多 中蜂场 的蜂 危 许 群曾因此病遭到毁灭性的灾害 ,造成全国百万群 以上 的 中蜂 死亡 , 失 巨大 。我 国 自 17 损 9 1年首 次 发生 这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囊状幼虫病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尖头病”、‘‘囊雏病”。
是由肠道病毒属的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
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西方蜜蜂对该病的抵抗力较强~感染后常可自愈。
东方蜜蜂对该病的抵抗力弱~在大面积流行中~中蜂几乎遭到毁灭性损失~该病是蜜蜂主要的病害之一。
一、病原
引起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是肠道病毒属的囊状幼虫病毒。
该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在59度热水中只能生存10分钟~室温干燥情况下可以存活3周、在病虫尸体内可以存活1个月~如果病虫尸体腐败则只能活7,10天,该病霉在王浆中可以存活3周、悬浮在蜂蜜里可存活5,6小时,据资料报道在蜂粮中可存活100,120天~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能存活80~90天、冬季则90,100天。
这就是该病在蜂场中反复发生的原因。
阳光直射4,7小时可以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多发生于2,4月11~12月~北方多发生于5,6月。
其发病率与外界气温和蜜蜂饲养条件有关~天气骤变或饲料不足都是发病的诱因。
患病幼虫及健康带病毒的工蜂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是病毒侵人蜜蜂体内的主要途径。
工蜂食入被病虫污染
的蜂粮或清理病虫的过程中~成为健康带毒者。
病毒在工蜂体内特别是王浆腺中增殖~当工蜂饲喂幼虫时就将病毒传给了健康的幼虫。
外勤蜂采集了污染病毒的花粉和花蜜~便将病毒带回蜂群~使该病在蜂群间传播,盗蜂、迷巢蜂、雄蜂、蟑螂和巢虫等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
此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混用蜂具和调蜂等也会造成人为的污染~将病毒传给健康蜂群
三、临床症状
该病最易感染2,3日龄骑虫。
病毒从消化道进人幼虫体内后~在中肠细胞、脂肪细胞和气管等组织中大量增殖~潜伏期5,6天。
因此~患病幼虫一般死亡在封盖之后。
死亡幼虫呈尖头子、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表皮增厚。
从巢房中拖出病死的死幼虫呈囊状~含有颗粒液体。
没被拖出巢房的死幼虫残留在巢房里~体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至褐色~最后呈一棕黑干片与巢房易脱离。
成年蜂感染病毒后~一般不表现症状。
发病初期~少数死虫被工蜂清理~蜂王又重新产卵~因而在同一脾面上出现卵、虫、蛹错杂的“花子现象”。
四、诊断
在蜂场现有的条件下~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合诊断。
蜂群诊断:先观察蜂群活动情况~发现工蜂从箱内拖出病死
幼虫~或在巢门前地上看到病死幼虫~就要进一步开箱检查。
打开箱盖~发现有插花子脾~并有囊状幼虫病的典型症状~就可以初步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该病应与美洲幼虫腐臭病相区别。
美洲幼虫腐臭病又称烂子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幼虫的细菌性传染病和囊状幼虫病的相似之处是这两种病均引起封盖以后的幼虫大量死亡。
但各有其特点见下表。
五、防治
1.以防为主蜂场、越冬室、工作室等平时要保持清洁。
可用5,漂白粉溶液~或用10,,20,石灰乳定期喷洒~最少春、秋各1次~阴湿的场地可直接撒石灰粉。
蜂场的蜂尸及其他脏物清扫后要烧毁或深埋。
蜂箱和蜂具在保存和使用前也要严格消毒。
蜂箱在刮净、洗净蜂胶、蜂蜡后~可用灼烧法消毒,其他蜂具可以洗净后用El光照射消毒,也可用福尔马林蒸汽消毒~此外也可用5,漂白粉浸泡12小时、30,生石灰乳 2,3天或4,福尔马林12小时浸泡~取出后用分蜜机摇出药液~再用清水漂洗数次~最后摇出水分~晾干备用。
一些可以煮沸的衣物及小型蜂具可以煮沸l,2小时消毒。
2.病蜂群隔离处理执行检疫制度~保护未发病地区~患病蜂群禁止流动放蜂~严防病原扩散。
不到疫区放蜂。
发现患病蜂群应迅速将其迁移到离蜂场l,2千米以外的地方。
先紧脾~抽出
患病严重的子脾化蜡。
将蜂群连脾换人已消毒的蜂箱~进行药物治疗。
并暂时不再开箱检查~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被病蜂污染的蜂箱、蜂具和衣物要严格消毒。
工作人员检查病蜂群后要用肥皂水洗手~然后再去接触健康蜂群。
被病蜂污染的花粉脾可以直接用甲酸或乙酸(冰醋酸)消毒后使用。
具体做法是:将花粉脾依次放在空巢箱内~在箱内框梁上放一个20厘米×20厘米扎有孔的塑料袋~袋内填满棉花~每个箱体放一个。
然后在塑料袋内注入100毫升甲酸或150毫升乙酸。
注入药物之前~上下巢门以及蜂箱缝隙全部密封。
注入药疡后~盖严箱盖~甲酸熏蒸3昼夜~乙酸则4昼夜。
打开蜂箱盖~通风2昼夜。
实验征明~这种经过消毒的花粉对蜜蜂和蜂子无害。
与病蜂有密切接触的健康蜂群可进行预防性给药。
按每框蜂半片病毒灵(盐酸
吗啉呱~每片含量0(1克)和一片维生素C(每片含量0(1克)~研成细末~调入l:1糖浆喂蜂~隔2日喂1次~连喂3次。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蜂群抗病能力在春季气温较低的
情况下~应将弱群适当合并~做到蜂多于脾~以提高蜂群的清巢和保温能力,
对于患病蜂群~可通过换王或幽闭蜂王的方法~人为地造成断子一个时期~以利于
工蜂清扫巢房~减少幼虫重复感染的机会。
在发病季节~应注意留足蜂群的饲料。
对于饲料不足的蜂群~必须进行人工补足饲喂~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及多种维生素的饲喂。
4(抗病选种从发病蜂场中选择抗病力较强的蜂王作为母群~移虫养王用以更换病群的蜂王。
与此同时选择抗病性强的蜂群作为父群培育雄蜂~并采取措施将病群雄蜂杀死。
连续几代选择就可以使蜂群对该病的抵抗力增强。
5(药物治疗病毒灵~按每框蜂1片病毒灵~1片维生素C
:1)糖浆中喂蜂~隔两日喂1次~连喂的剂量~研成细末调入(1
3次为1个疗程~停药4,5天后可再喂1个疗程。
同时也可合用一些磺胺药物~防治合并感染细菌性疾病。
抗病毒862~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研制生产的药物~也有良好的疗效。
使用方法详见说明。
中草药~以下剂量均可喂10框蜂:
(1)华千斤藤(海南金不换)10克。
(2)半枝莲50克。
(3)板蓝根50克。
(4)五加皮30克~金银花15克~桂枝9克~甘草6克。
(5)贯众30克~金银花30克~甘草6克。
上述配方~经过煎煮、过滤、浓缩~配成1:1白糖水500毫升左右喂蜂~连续或隔日喂4,5次为1个疗程~停药几天再喂1个疗程~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