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囊状幼虫病的介绍以及诊断方法

合集下载

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中国蜂业23蜜蜂健康2021年5月 养蜂技术该项技术集成面向两个主要方向:1.为由政府牵头或主导发展本地区蜂产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2.为企业或规模蜂场生产蜂产品的过程提供蜜蜂健康管理及兽药残留保障。

为了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我国蜂业产业的主战场,从2021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重大动物(蜜蜂)疫病监控与防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及“农业农村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王相玉│口述 王红燕│整理中蜂囊状幼虫病对中蜂危害很大,也是广大中蜂养殖者最头疼的疾病。

我养意蜂30多年,同时也养中蜂,2015年我的中蜂群发展到40多箱,蜂群很强,我暗自欢喜,结果中囊病一来,飞的飞逃的逃死的死,最后只剩十来箱。

我对养中蜂丧失了信心,干脆全养意蜂。

2016年1月,我把中蜂和意蜂一块运到贵州安顺春繁、采油菜,将中蜂放在亲戚家饲养,我只管意蜂。

中蜂到贵州同样也发展不起来,到了5月1日安顺的羊角梨蜜源大流蜜,我到蜂场一看,每箱中蜂出勤繁忙,采粉也多,打开蜂箱一看中囊病症状消失,箱箱痊愈。

我想是不是羊角梨蜜粉可以防治中囊病和欧幼病。

通过多年观察,羊角梨蜜饲料吃完就开始烂子,把羊角梨连株带根挖回来熬水喂蜂,病症消失,特有效。

后来,我买来粉碎机,把羊角梨粉碎成细面撒在框梁上,2个月撒1次,从此没再发生中囊病,也没出现过烂子。

我送给很多蜂友使用,他们用了都说灵,中囊病18天治愈,蜂群养得很壮,蜂友满心欢喜,我给它起名叫“中囊歼”。

羊角梨是我地夏季主要蜜源,在贵州安顺市至清镇市均有分布,其他地方没有。

中囊病不再是中蜂的“癌症”,危害中蜂的中囊病一去不复返。

心”的支持下,蜜蜂病虫害生物学创新团队联合中国养蜂学会将该项技术集成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共同开展为养蜂工作者、管理者、蜂业合作社、标准化蜂场及蜂产业基地等提供蜜蜂健康及蜂产品兽药残留源头治理的技术服务,从源头治理及蜂产品残留全流程监控2个环节入手,确保蜂群健康和蜂产品兽药残留达标,为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和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中国毒株引起的中蜂大幼虫病害。

此病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南方首先发现,但很快蔓延至全国。

至今仍是中蜂饲养地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

也是制约中蜂饲养的重要病害之一。

那我们该如何快速防治这种疾病呢?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吧。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症状每当气候变化温度,湿度不稳定,蜂群又处于繁殖时期容易发病。

但发病高峰期一般从当年10月至第二年的3月。

以当年11月至12月份及第二年的2月下旬至3月份为发病最高峰期,4月至9月份通常病害发生减轻,而炎热的夏季通常能自愈。

发病严重与否主要与气温有关,温度低,温差大,蜂群保温差时易发病。

特别是早春寒流袭击,温度变化急剧,则病害发展更为迅速。

春季摇蜜时幼蜂易受冻伤,再加上机械损伤,所以也常表现为每摇一次蜜,病害就加重一次。

该病的发生还与食物有关。

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清明节后,或冬初时节。

此时温度不稳且蜂群群势小,但子脾又较多,一旦蜂群缺蜜,很容易造成幼虫营养不足,那么就会导致其发育不良,抵抗力下降。

有时在冬、春生产季节的流蜜盛期,气温晴暖却发生此病的大流行。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取蜜太频繁,群内蜜粉不足,导致幼虫缺食所致。

夏秋季节疾病自然好转,是由于温度较高,且变化幅度小,天气干燥,蜂王产卵少。

成年蜂数量多,而幼虫数量少,哺育负担减轻。

为了度夏,蜂群内一般蜂粮储存充足,幼虫营养好,发育健壮,少量病虫很快被内勤工蜂们清除,残存于巢内的病毒在干燥的夏季,也会迅速失去感染力,因此往往夏季发病较少。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可在成年蜂体内增殖,这是病毒反复发生的原因。

发病症状:发病多为五到六日龄幼虫,幼虫死于封盖前后,很少在化蛹后死亡。

病虫失去光泽,先呈苍白色,后变为黄色,黄褐色,褐色。

伴随体色变化,虫体逐渐软化。

大量液体聚集于病虫躯体和他坚韧的未退去的表皮之间。

用镊子挑出,末端有一透明小囊,囊内充满水液。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案!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案!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案!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烂子)给我国养蜂业造成了严重灾害,对生态保护,农业增产增收和扶贫致富带来较大损失。

因此很有必要找到一套有效和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案。

规模养中蜂自50-60年代起就有因中蜂囊状幼虫病导致全场蜂群全灭的灾害性事件。

2017年江西各地都有中蜂养殖大户出现中囊爆发,轻者丧失生产能力,损失大部分蜂群,重者垮场,即便向江西养蜂研究所求救也无济于事。

今年也就是2018年,四川宜宾等地普遍爆发了中囊,轻者70-100群缩到10来群,重者垮场要重新购种或靠诱捕野生飞逃蜂来接济蜂场续种。

同样是2018年江西,我听亲戚说她村里有用于吃蜜保健而业余养了几箱中蜂的也诉苦说烂子(一般农民直接称作烂子,少用专业术语:中蜂囊状幼虫病)了。

蜂场无论大小无论专业与否都有可能发此病害,业界许多科员人员和一线养殖者对中囊愕然的同时都为之感到力不从心。

究其发病机理: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

该病毒可存在于蜜蜂,自然界花朵,水体等传播接触媒介。

该病毒也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发病表现为:幼虫死亡,坍塌附着于巢房一侧或巢房底。

牙签挑起幼虫体内有三分之一或一半的透明液体,也就俗称囊状;封盖子穿孔,死亡幼虫易于清理,无粘性和臭味。

该病分急性和慢性,慢性变现为幼虫体发暗黄色,或褐色,黑色常使得子脾花子严重,强群可以暂时靠产卵速度和清理病幼虫速度以花子表现出现,但是蜂群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到发病后期就大面积无封盖子。

急性中囊表现为幼虫尖头一端有黑点并且无法封盖,蜂群不安,采集骤减,停产,不护脾,蜂群断代、迅速缩减、垮群或飞逃。

另一种幼虫病就是西蜂常提到的欧洲幼虫腐臭病,这种病也表现为幼虫死亡。

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幼虫1~2日龄的传染病,经2~3天潜伏期,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

中囊性烂子跟欧幼烂子明显的区别:一,中囊是病毒性的而欧幼是细菌性的;二,中囊是致死幼虫和早期封盖子而欧幼是只针对1-2日龄幼虫并且是未封盖前死亡,能到大幼虫阶段的可正常发育封盖出房。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

如何快速治好中蜂囊状病呢?中蜂囊状病也就是囊状幼虫病,是一种圆形病毒感染引起的蜂病。

其实囊状幼虫病中蜂意蜂都会得,是由意蜂传入我国,让中蜂感染了,才成为中蜂易得的疾病,在意蜂没有进入我国前中蜂是没有囊状病的。

之所以成了中蜂易得的疾病,是因为中蜂防治能力差,蜂群比较弱小就难以抵抗。

而意蜂繁殖能力强,蜂群比较强盛,所以有足够的抵抗力,意蜂反而少得囊状幼虫病。

想要快速治好囊状幼虫病,我们就要认识囊状幼虫病,找到囊状幼虫病得病的原因及传染方式。

囊状幼虫病的病症特性囊状幼虫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蜂病,主要是造成5--6日龄幼虫或刚封盖大幼虫的死亡,一般幼虫有1/3死于封盖前,2/3死于封盖后。

幼虫死亡时僵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翘,体色失去光泽变黄白,转成棕灰色,头部出现灰褐色,外皮成为有韧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出现颗粒物。

死虫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咬开或穿孔,发病初期死虫会被工蜂清除,子脾出现花子的现象。

这一点与欧洲幼虫病,烂子病的病症相似,但致病源不一样,治疗方法就不一样了。

囊状幼虫病会造成大量幼虫死亡,会使蜂群因为没有幼蜂补充而迅速衰竭。

绝望的中蜂有时候会发生逃蜂,寻找新的蜂巢避免蜂群的灭绝。

因为囊状幼虫性病是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强,所以会给养蜂人带来很大的灾难。

每一个养蜂人都必须要重视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方法。

囊状幼虫病的圆形病毒喜欢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滋生,在春秋湿冷的春秋季节,如果蜂群弱小,难以维持正常的蜂巢温度,蜂群体制弱,就容易得病。

所以想要预防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就必须要加强饲喂管理,注意密集繁蜂,应对低温,蜜粉充足,培育体质健壮的幼蜂。

同时要注意选用抗病力强的蜂种,容易得病的蜂群蜂王不能留用,那些没有得病的蜂群,就尽量选择那群蜂王的幼虫育王。

在春繁,秋繁时候,如果蜂群弱小,气温比较低,就一定不能勉强让蜂群多抚子。

要舍得合并弱小蜂群,让蜂密集能护住子脾,正确饲喂让幼蜂健康。

只要奉劝能维持好蜂巢环境,能抚育好幼虫,蜂群就不容易得囊状幼虫病了。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作者:邹天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19期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

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囊状幼虫病、蜂螨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下面笔者根据经验,将蜜蜂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病原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囊状幼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

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

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

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

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

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

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

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

(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

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

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

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

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

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

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

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 引言蜜蜂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农业,供给人类高营养和保健功能蜂产品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独特的蜜蜂资源,具有极强的耐寒性和抗螨性,因此中蜂对于农业生产以及花卉植物的冬季繁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各地的蜜蜂大量流失,严重威胁各国的养蜂业、生态平衡和农村农业生产[2]。

然而我国中华蜜蜂生存所受到的主要威胁则是中蜂囊状幼虫病,如何减少蜂群的流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3]。

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S B V)是一类正链单股昆虫R N A病毒,被划入传性软腐病毒科(Iflavirus)、肠道病毒属(EV)。

该病毒基因组除去Poly A尾约有8832个碱基,有一个较大编码框(ORF),其编码约有2860个氨基酸残基的Poly-protein[4]。

在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酶的作用下,Poly-protein的-NH2末端被剪切后加工产生成熟的结构蛋白,-COOH端剪切后加工产生为非结构蛋白。

感染SBV的A. cerana. cerana所携带的病原称中蜂囊状幼虫病毒,SBV最早是在西方蜜蜂患病幼虫(Apis mellifera)中报道,但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包括A. cerana cerana)的危害更为严重[5]。

其主要感染蜜蜂的幼虫,使其不完全蛹化且蛹内充满病毒粒子[6]。

当损害严重时,大量幼虫会因感染而死亡,同时成虫为维护蜂群的生存环境而清理病死的幼虫,在清理过程中被感染SBV的成虫虽无症状,但活动能力下降以致种群优势减弱,最终导致种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李小青 党晓群(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01331)摘要: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由中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中蜂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由于该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因此,预防与及时检测对于遏制该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

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

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中蜂幼虫病是中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学名中蜂囊状幼虫病,亦称中囊病、烂子病、尖头病等,这种蜂病的特点是来势猛、病期短、传播快,蜂群一旦感染几乎就难以救活,下面来看一看中蜂幼虫病用什么药治疗吧!一、诱发病原中蜂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毒中国毒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30纳米,空间构型为24面体,无囊膜,核酸型为RNA型,虽然意蜂等西蜂蜜蜂也会感染囊状幼虫病,但病原和中蜂囊状幼虫病不同,两种病毒实际上独立的病毒株。

二、流行规律中蜂幼虫病通过工蜂饲喂活动传染给健康幼虫,温、湿度不稳定且蜂群处于繁殖期时易发病,从一年来看发病高峰期多在10月至翌年3月,尤以11~12月和2~3月发生得最集中,气温高且稳定的4~9月不易发病,另外患病蜂群在夏季常能自愈。

三、典型症状中蜂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其中30%的幼虫死于封盖前,70%的幼虫死于封盖后,死亡后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且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液体中多呈现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并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四、预防措施1、选育蜂种:病害流行时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种群来培育新王,但选育抗病品种时要注意杀死病群中的雄蜂,连续筛选几代后就能提高蜂群对中蜂幼虫病的抗病力。

2、断子清脾:蜂群发病时一定要及时断子清脾,操作是幽禁蜂王或换王使蜂群出现断子期,目的是让工蜂清扫巢脾以避免重复感染,同时还要严格对蜂箱和巢脾进行消毒。

3、加强管理:中蜂幼虫病的流行与气温正相关,因此气温低或温差大时要做好保温工作,同时要及时合并弱群并确保蜂多余脾,此外还要注意给蜂群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五、药物治疗1、华千斤藤(海南金不换)干块根,8~10克,煎汤,可用于10~15框蜂的治疗。

2、半枝莲50克,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煎汤,可治20~30框蜂。

3、五加皮308,金银花15克,桂枝9克,甘草6克,煎汤,可用于40框蜂的治疗。

中蜂病虫害01中囊病

中蜂病虫害01中囊病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
深入研究病原生物学
进一步了解中囊病原的生物学 特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开发新型药物
研究和开发对中囊病具有高效 、低毒的新型药物,以满足防 治需求。
生态防控技术
研究利用生态资源,如利用天 然杀虫剂或增强蜂群抵抗力等 方法,探索中囊病的生态防控 技术。
04
中囊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更换新蜂王
新蜂王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定 期更换新蜂王可以提高蜜蜂整体 的抵抗力。
饲料和水源管理
保证蜜蜂获得充足、清洁的水源 和优质的花蜜,避免使用污染的 水和饲料。
01
定期清理蜂巢
保持蜂巢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 蜂箱内的杂物和死蜂,以减少病 菌滋生的机会。
02
03
04
病毒也可以附着在蜜蜂的体表、巢脾和蜂箱等物 体上,通过接触传播。
在中蜂养殖密度较高的地区,中囊病的传播风险 较高。
03中囊病ຫໍສະໝຸດ 危害对蜜蜂的危害蜜蜂死亡
中囊病是一种严重的蜜蜂病害, 会导致大量蜜蜂死亡。
健康受损
感染中囊病的蜜蜂健康状况会受 到严重影响,它们的免疫系统会 受到破坏,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06
结论
中囊病防治的总结
01
预防为主
中囊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蜂群的抵 抗力。
02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中囊病,应及时采取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消 毒等。
03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防治中囊病,具有安全、环保 的优点。
04
综合措施
结合多种防治方法,包括改善 环境、增强蜂群抵抗力、药物 治疗等,以提高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介绍以及诊断方法
病毒是极其微小的病原微生物,通常用纳米来表示病毒的大小,光学显微镜看不到其形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

国外报道,全世界已发现的蜜蜂病毒有18种。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并报道的蜜蜂病毒有:慢性麻痹病病毒、急性麻痹病病毒、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意蜂囊状幼虫病病毒、日本埃及蜜蜂病毒和在我国新发现的蜜蜂蛹病病毒。

下面介绍下囊状幼虫病病毒: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

(一)病原为囊状幼虫病病毒。

39蜂疗网研究表明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

(二)症状试验证明,病毒一般在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而在5—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

在封盖期死亡的幼虫,工蜂将巢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未被拖出的死幼虫,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龙船状。

死虫无臭味,也无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

蜂群发病常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蜂群中通常出现近百只死亡幼虫,工蜂采集活动正常,称为“慢性型”;另一种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时患病,蜂群内山现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不安,采集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称为“急性型”。

(三)诊断方法
1.箱外观象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

2.蜂群检查打开蜂箱,提出封盖子脾,发现巢房盖有大的不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部,拉取病虫,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虫体苍白色,无味、无粘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3.样品送检如需作进一步确诊,可将病虫或死虫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

寄送方法参照本书病蜂标本的寄送部分。

以上就是蜜蜂囊状幼虫并的简单介绍,主要讲解了病原、症状以及诊断方法,方便读者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