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凝练的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出媒体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和

立场。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17年北京11·18大火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对标题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美媒体;意识形态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针对中国突发事件的负面报道

层出不穷。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核心部分,凝聚着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影响读者的观念和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标题进行对比研究,挖掘规律性特征,揭示题目背后的意

识形态和媒体立场。北京11·18大火事件发生后,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整治

行动,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语篇的题目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2.语料来源

本文选取了3家美国主流媒体(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CNN)和美国主流英语媒体China Daily上所有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题目,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3. 中美媒体新闻标题分析

由表1可看出,在美国媒体的7个标题中,migrant出现了5次,evict出现了5次,

force出现了2次,这三个词均具有消极含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媒体多使用褒义词如encouraging,help、safety、respect等,正面宣传该新闻事件中,政府整治行动的积极

意义。

具体而言,在美国媒体发布的7篇新闻题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migrant、evict和force。这三个词的词义分别为:migrant指国内的移居者,在城市之间移居的人们,

有时特指民工等外来人口;evict意为驱逐,在此指依法清理等强硬行为;force意为迫使,

此处也有强迫的意味,指违背主体意愿而采取的行动。此外其他词汇如rage, savage, anger, outcry, outrage等均侧重强调北京政府此次整治行动的否面效果。

与美国媒体相反,中国媒体所使用的词汇均为一些积极、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词汇,

如learning,positive,encouraging,help,safety,respect等。从China Daily上的6个标题可

以看出,这些新闻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包括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带来的启示、外来人员

的重要性、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等。

以上对比可见,美国媒体均聚焦于事件的单一层面,过于片面,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全面、立体地向读者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不得不承认这与美国媒体一贯的猎奇、负面和批判立场相关。相反,中国媒体则试图向世界人民解释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消除读者对政府行动的误解,防止读者以偏概全。China Daily报道的新闻标题中如A Winter's Tale Of Loss & Learning,含义

为‘冬季的一次得与失’,这与美国媒体所表达的主题截然不同。中国主流媒体在努力扭转社

会舆论的趋向,以诚恳地态度安抚这起事件的主体——外来务工人员。

从语言结构上来看,美国主流媒体的7篇新闻报道标题均为完整句,交代了事件的两个

主体——政府和外来务工人员,突显整治措施。同时华盛顿邮报以及CNN所发的三篇新闻报

道标题大同小异,启用政府与人民对抗的刻板印象,直接彰显负面性。而China Daily则多使

用短语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语气更加委婉。

4. 结语

本文对北京11·18大火后安全隐患整治行动的中美媒体新闻报道标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中美媒体使用词汇的差异、句式的差异,研究中美两国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差异性。中

国媒体在此新闻报道中以社会稳定和对事件主体的情绪安抚为主,对社会舆论发挥积极的引

导作用,这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美国主流媒体仅仅关注,甚至夸大政府整治行为的

权力性,这些差异与各自的媒体立场和国家利益相关。作为中国对外的窗口,China Daily力

争还原事件的全貌,立体而完整地对外宣传新闻事件,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主流媒体应有的立场和担当。

参考文献

[1]China Daily Information Co. (2017). Retrieved Jan. 10, 2018,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9024826.html,/china.

[2]程维. (2010).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新闻编译——以《参考消息》防控甲流的几则新闻稿为例. 上海翻译,(3) 27-32.

[3]邓斯佳. (2015). 中美关于我国突发事件编译比较——以CNN与《中国日报》关于昆明火车站“3·01”暴恐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 112-118.

[4]来金明,杜琳,陈雨琦,钱欣宇. (2017). 语境理论视阈下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研究. 现代交际,(1) 1-2.

[5]徐虹. (2017).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以《人民日报》为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6) 77-81.

[6]徐英. (2014). 新闻编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探索. 中国翻译,(3) 98-102.

作者简介:王月(1996-),女,汉,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邮编:102249.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之比较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之比较 中文系李天昊 指导教师霍华民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报纸新闻标题相比,既是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发展,两者具有共性和个性,本文对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之比较,研究得出:网络新闻标题特点表现为题文分离、单行为主、时效性高、多用实题;而报纸新闻标题特点表现为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以报道事实为主,对事实的表述呈现一种动态;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共性在于标题制作要求的一致、编辑流程和目标的一致;网络新闻标题和报纸新闻标题个性在于在功能性、形式、概括性、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报纸新闻标题;比较

News title and the newspaper news title of network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kind of inerti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news headlines,is a kind of inheritance is a kind of development, both has the general character and the individuality, the study of network news headlines and news headlines: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news headlines, as the performance separation, separate, high efficiency,more practical subject, and the newspaper news title features extensive use of composite structure,primarily,to report the facts to the statements of facts presented a dynamic; network news titles and headlines in common is that headline that conforms to the specifications, the editing process and the consistent goal; network news headlines and the newspaper news title character lies in the differences in function, form, content,general. KEY WORDS: network news headlines; the newspaper news title character; personality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凝练的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出媒体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和 立场。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17年北京11·18大火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对标题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美媒体;意识形态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针对中国突发事件的负面报道 层出不穷。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核心部分,凝聚着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影响读者的观念和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标题进行对比研究,挖掘规律性特征,揭示题目背后的意 识形态和媒体立场。北京11·18大火事件发生后,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整治 行动,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语篇的题目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2.语料来源 本文选取了3家美国主流媒体(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CNN)和美国主流英语媒体China Daily上所有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题目,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3. 中美媒体新闻标题分析 由表1可看出,在美国媒体的7个标题中,migrant出现了5次,evict出现了5次, force出现了2次,这三个词均具有消极含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媒体多使用褒义词如encouraging,help、safety、respect等,正面宣传该新闻事件中,政府整治行动的积极 意义。 具体而言,在美国媒体发布的7篇新闻题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migrant、evict和force。这三个词的词义分别为:migrant指国内的移居者,在城市之间移居的人们, 有时特指民工等外来人口;evict意为驱逐,在此指依法清理等强硬行为;force意为迫使, 此处也有强迫的意味,指违背主体意愿而采取的行动。此外其他词汇如rage, savage, anger, outcry, outrage等均侧重强调北京政府此次整治行动的否面效果。 与美国媒体相反,中国媒体所使用的词汇均为一些积极、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词汇, 如learning,positive,encouraging,help,safety,respect等。从China Daily上的6个标题可 以看出,这些新闻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包括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带来的启示、外来人员 的重要性、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等。 以上对比可见,美国媒体均聚焦于事件的单一层面,过于片面,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全面、立体地向读者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不得不承认这与美国媒体一贯的猎奇、负面和批判立场相关。相反,中国媒体则试图向世界人民解释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消除读者对政府行动的误解,防止读者以偏概全。China Daily报道的新闻标题中如A Winter's Tale Of Loss & Learning,含义 为‘冬季的一次得与失’,这与美国媒体所表达的主题截然不同。中国主流媒体在努力扭转社 会舆论的趋向,以诚恳地态度安抚这起事件的主体——外来务工人员。 从语言结构上来看,美国主流媒体的7篇新闻报道标题均为完整句,交代了事件的两个 主体——政府和外来务工人员,突显整治措施。同时华盛顿邮报以及CNN所发的三篇新闻报 道标题大同小异,启用政府与人民对抗的刻板印象,直接彰显负面性。而China Daily则多使 用短语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语气更加委婉。 4. 结语 本文对北京11·18大火后安全隐患整治行动的中美媒体新闻报道标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中美媒体使用词汇的差异、句式的差异,研究中美两国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差异性。中 国媒体在此新闻报道中以社会稳定和对事件主体的情绪安抚为主,对社会舆论发挥积极的引 导作用,这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美国主流媒体仅仅关注,甚至夸大政府整治行为的 权力性,这些差异与各自的媒体立场和国家利益相关。作为中国对外的窗口,China Daily力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摘要:不同的新闻报道反映媒体者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新闻语篇进 行批评话语分析,目的正是揭示媒体人的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批 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两家媒体对于中国股 市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对 新闻的影响。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对比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是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在语篇分析领域成长迅速的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随着以新闻为主要载体的大众媒体的发展,合理的批 评性分析,对于获取正确信息和理解作者真正意图十分重要。 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认为,社会集团成员在心理和认知上对自我和他人的 极化性态度,体现在话语上就是:对集团内的人或事进行正面、积极描述,对集团 外的人或事进行负面、消极描述。本文将重点以该理论为支持,通过对中英媒体 的语篇分析来探究包含其中的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股市中,股市的起伏跌涨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2016年上半年,股市起落尤 为突出,国内外各大媒体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报道。本文以《纽约时报》和《中 国日报》官方网站上的几篇报道为文本,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新闻 转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认识的偏差和对中国国际形象 的颠覆,以及中国媒体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对国民产生积极影响方面所采取的 语言策略。 转述形式是指报道者引述别人话语时,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做出的选择。前者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后者指转述原话的命题内容,而不拘 泥于其措辞(辛斌 1998: 10)。与间接引语相比,直接引语具有更强的表达力。 (1)直接引语 《纽约时报》:One man said he was down about $10,000. “We’ve all lost money,” he said, growing irritated. “Everybody’s pretty much the same.” 在这段话里,通过对一名男性股民的采访,选用直接引语的方法,借当事人 之口,并加入对气愤语气的形容,突出了股市萧条,股民们叫苦连天的现状,也 从侧面表达报道者对中国股市的担忧。 《中国日报》:“The Chinese economy is undergoing a fundamental structur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ectors are slowing down, but the exciting new sectors are attracting investments,” Li said. 文章引用参加会议的中国经济学家李稻葵的话,进一步说明“近期中国经济放缓,但早期复苏的迹象已经出现”的事实,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旨在说明专家们 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希望,这也是了中国本土媒体鼓舞人心的常见做法。 (2)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是指引用者转述别人的观点,在使用上往往会比直接引语包含更多 的引用者自身立场。 《纽约时报》: “They say they are fine, but they’re just saying it,” Mr. Yan said. “It’s a lot of money, after all.” But Mr. Yan said there was a silver lining. Counseling sessions for couples had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双十一,即中国的“光棍节”,是中国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集团于2009年11月11日创立的一个网购促销活动。这一天已成为中国年度最大的网购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国际关注。在中美两国,双十一在媒体上也备受瞩目,但是两国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报 道却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将对中美媒体对“双十一”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与对比,以了解两 国媒体在报道方式、角度、重点等方面的异同。 一、报道方式 中国媒体一般会将“双十一”活动作为重要新闻或专题进行报道,尤其是在活动当天,各大媒体会派出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活动现场的情况。一些专业媒体也会对国内外的消费 数据进行分析和报道,以展示活动的影响和成果。而在美国,媒体对“双十一”活动的报 道较少,一般只在商业类节目或专栏中会有相关报道,而且往往是以中国经济和电商市场 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报道。 二、报道角度 中国媒体多数从消费者、电商平台、商品销售等角度进行报道。一些媒体会采访一些 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物体验和心得,并对电商活动和商品折扣等进行报道。同时也会对 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数据进行跟踪报道,以展示活动的热度和商品的畅销情况。而 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地从商业、经济、跨境电商等角度进行报道,分析中国“双十一”活动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以及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和竞争情况。 三、重点关注 中美媒体对“双十一”活动的报道在方式、角度和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媒体 更加关注活动本身的销售数据和消费热度,更注重从消费者和电商平台的角度进行报道, 而美国媒体更注重对活动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电商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报道。这也反映了 两国媒体在观察和报道事件时所持的不同视角和价值观。通过对两国媒体报道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双方的立场与关注点,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理 解。

中美媒体对英国脱欧报道中的国际新闻驯化

中美媒体对英国脱欧报道中的国际新闻驯化 随着英国脱欧问题的日益紧迫,中美两国的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由于两国媒体在文化、语言和观点上的差异,对于相同事件的报道往往存在着一定程 度的“驯化”,即依照自身国家的利益和观点进行加工和解读。本文将对中美媒体对英国 脱欧报道中的国际新闻“驯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中美两国媒体对英国脱欧报道中存在的“驯化”表现在选择报道内容和采访对象上。 中国媒体更加关注英国脱欧对于全球经济格局和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关系的影响,报道更加 侧重于宏观经济影响和国际政治影响。而美国媒体则更加关注英国脱欧对于美国与英国关 系的影响,报道更加侧重于美国利益和美国政治立场。这种不同的选择报道内容和采访对 象的方式导致了中美两国媒体对于英国脱欧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观点。 中美两国媒体对英国脱欧报道中存在的“驯化”还表现在报道立场和观点上。中国媒 体在报道英国脱欧事件时往往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力求在报道中不夹杂个人观点和偏见,尊重各方立场和观点,尽可能呈现事件的多维度和多角度。而美国媒体则往往在报道中混 入美国政府和政治立场,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对事件的态度,呼应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这种不同的报道立场和观点导致了中美两国媒体对于英国脱欧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倾 向性和偏见性。 中美两国媒体在报道英国脱欧事件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驯化”现象,即在选择报道 内容和采访对象、报道语言和叙事方式、报道立场和观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加工和解读,以符合自身国家的利益和观点。读者在接受中美两国媒体对于英国脱欧事件的报道时,应该注意辨别信息的真伪,理性对待不同媒体的报道,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

中美体育新闻报道差异比较

中美体育新闻报道差异比较 中美体育新闻报道差异比较 在里约当地时间2022年8月20日结束的奥运女排决战中,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战胜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夺奥运冠军。这场女排决战也吸引了全球主流媒体的目光,不仅对比赛进程进行了随时跟进,而且在赛后还纷纷进行跟进报道。各国的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争奇斗艳,尽可能地在体育赛事上绽放最吸引眼球的光彩。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美在报道体育赛事上的差异,从中客观地认识自己,把握并发展自己,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促进我们的反思,才能更好地加速提高体育报道能力。 从中美新闻报道观念的历史演进看体育新闻的差异 美国:隐晦不明的政治性和倾向性——注重客观性,多用直接引语。尽管美国标榜其新闻的纯客观性,但新闻毕竟是上层建筑,有其意识形态,纯新闻是不存在的。“报纸的新闻方针并不是贴在布告牌上或印在工作手册上的,它是通过种种办法加以贯彻的。称职的把关人和记者受到奖赏,懂得方针的记者委以重任,不符合方针的新闻报道受到修删以至被扣押。报纸的实际做法,就是雇员对新闻的方针是什么心领神会了。”因而美国的新闻工作者是深谙新闻报道宣传的,每篇报道后面都有其引导作用,只

是其尽量表现得隐晦不明罢了。具体表现在体育报道中的技巧,一是注重新闻的客观性,不卖弄专业知识,消息中不加评论;二是强调直接引语的使用。 中国女排夺冠的新闻,NBC网站的标题为“China volleyball wins gold,rewrites history”。整场比赛激烈,双方比分紧追,每一个小节赛事都很胶着,最后中国以3:1大比分拿下比赛,此比赛报道的谓语动词可用“trashed”“ trounce”等感情更加强烈,更加吸引眼球的单词,但消息标题仅用“win gold”,平淡直叙,赛事信息通过客观性的单词传输出来。 中国:国家——强调国家意义和社会意义。中国传媒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报道倾向。新闻政策导向作用对体育报道的影响就是对体育目的、体育目标的确认。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乒乓外交到女排夺冠,至今摘金夺银、扬我国威,都强调体育的国家意义,反映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赛事、运动员不是主角只是线索,运动员拼搏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目标才是报道的目的。体育新闻的主观性显而易见。《环球时报》“女排逆转夺金点燃中国激情精神力量再度振奋国人”,(中国网)“中国女排斩获奥运冠军外媒点赞“女排精神”、(中新网)“12年后再夺金!中国女排大逆转3:1复仇塞尔维亚”。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女排的夺冠,‘女排精神’的彰显,又一次点燃了中国人的激情。有梦想就要去追,要追就要追得投入、追得彻底,追出

新闻框架理论下的美朝峰会事件分析

新闻框架理论下的美朝峰会事件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选择和安排是非常关键的。新闻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报道并不是 客观、中立的记录,而是编辑、记者主观选择和安排消息,进行语言的再建构和再现。这 意味着,对同一件事情立场不同的媒体会对事件进行不同的报道。 在美朝峰会这一关乎全球和平的重大事件中,新闻框架理论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和呈现。对于这一事件,主流媒体普遍采取了积极的报 道态度,其中包括对该事件的背景、进程、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也有些媒 体在报道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使得读者能够对这一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媒体对于美朝峰会的报道。作为西方主流媒体代表的CNN、纽约 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它们在报道美朝峰会的态度是积极的。CNN在报道中强调了美国总 统特朗普对于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会晤,并对这一峰会可能带来的全球和平产生积极的 评价。他们报道了美朝双方在会晤中做出的承诺,并对这一峰会的可能成果进行了预测和 期待。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则在报道中强调了美国对于朝鲜核问题的严肃态度,以及与 朝鲜进行对话的必要性。他们还报道了美国政府高层对于这一峰会的信心和期待。 尽管主流媒体对于美朝峰会的报道普遍是积极的,但是也有一些媒体对于这一事件进 行了不同的报道和评价。《卫报》、《经济学人》等西方媒体在报道美朝峰会的过程中, 也对于朝鲜核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他们表示对于美国和朝鲜领导人在峰会中 所做出的承诺缺乏具体的实现细节,并对于美国政府对于这一峰会的过分乐观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在谈判中,美国政府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避免出现过于乐观的情绪,以免在未 来面对实际问题时带来更大的困难。 通过新闻框架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是不同的。这 些差异在于媒体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不同,可以理解为它们所选择和安排的新闻信息具有不 同的意义。在美朝峰会这一事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是积极的,他们希望通过报道这一事 件来呼吁全球对于和平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对美国和朝鲜领导人所展现出的外交技巧和谈 判技巧表示了积极的评价。也有一些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提醒 全球对于朝鲜核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美国政府对于这一峰会的过分乐观。这表明了对于同一 事件的报道不可能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媒体的社会属性和立场的影响。对于读者来说,需要对于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理性的分辨和辨别,以便能够了解到更加全面和客观的 信息。

亚运会新闻 [亚运会期间中西方新闻比较]

亚运会新闻[亚运会期间中西方新闻比较] 亚运会新闻 [亚运会期间中西方新闻比较] 在20XX年举办的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田径比赛中,“中国飞人”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夺取了男子110米栏比赛的冠军。在此我们选择的报道时间段主要是11月12日到11月27日亚运会开幕到闭幕的16天时间,以中国的《广州日报》、韩国的《朝鲜日报》、英国路透社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从研究成就报道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对中西方新闻比较进行有益的思考。在本次研究中,三家媒体关于“刘翔”“亚运会”的消息、特写、评论、图片等都在本研究的考察之列。 报道数量 从报道数量上来讲,《广州日报》在亚运期间关于“刘翔”的报道多达25篇,《朝鲜日报》只有2篇报道,英国《路透社》关于刘翔的报道一共有9篇。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往往直观地体现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定性。新闻标题和新闻主题也是密切相关的。路透社报道标题中出现“保送”“康复”“老将”“宽慰”“栏架”“三连冠”“伦敦金牌”等能够表明事件情况的关键词。由此可见,路透社针对“刘翔”的报道标题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侧重于报道刘翔对伦敦奥运会的期望。《朝鲜日报》的两篇报道标题是“刘翔,能否飞翔在亚运赛场?”(20XX.11.11)、“王者归来刘翔男子110米栏夺冠”(20XX.11.25)。11日报道的标题对刘翔在亚运赛场上的表现提出质疑;25日的报道标题使用“王者归来”是对刘翔的一种肯定。韩国新闻媒体对“刘翔夺冠”的报道经历了一个“质疑――肯定”的过程。《广州日报》的新闻标题大部分都是从新闻事件出发,对事件本身进行评论,相较于海外媒体赛后报道不注重比赛结果而言,本地媒体对比赛结果则是浓墨重彩的渲染,“飞人归来”“王者气概”等形容多次出现,在标题中就体现了报道方向。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 2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3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 5 567 12 48 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6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7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8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9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1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1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2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3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4 “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

15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6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17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 18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19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20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21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22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23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2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5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26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7 金钱决定婚姻 28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29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 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 ㈠突发事件的定义

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① ㈡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不夸大、不缩小、不炒作、不消极、不造谣、不煽动情绪、不制造恐怖气氛,这些都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次,必须确保时效的准确快速。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各家媒体在时间上的比拼一点都不亚于奥运竞赛,谁都想夺得第一时间报道的金牌。这就意味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重要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力。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发稿,都要竭尽全力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反应,“抢”出新闻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