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标题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
新闻标题规范

新闻标题规范。
新闻标题规范一,标题的作用●准确生动的提炼新闻事实●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确定媒体的基调●协助读者检索新闻二,标题原则要求1.原则标题制作和新闻一样,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我们只能总结科学的一部分,艺术的一部分留给大家发挥,事实上,很多优秀标题在于灵机一动之间。
●不偏离新闻本意●事实提炼和表述准确●表述平实有信息量●表述中立客观冷静●语法表述简洁生动●不要表述常识,而要表述新闻、新论和新知2.准确新闻标题准确是底线,不能越过,除去态度和能力问题外,互联网新闻编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流量而放大甚至故意错误表述新闻点。
-可编辑修改-。
●标题不应偏离新闻本意,把背景当新闻注:新闻标题不应该偏离新闻本意,但是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会完全偏离了新闻的轨道,典型的是新华社的会议报道,大段的写参会的官员和会议程序,而这些并非是真正的新闻信息,所以编辑应当学会把握分寸,从稿件中真正在的新闻信息中寻找新闻点,只要没有有意隐瞒新闻信息,或者有意误导读者,不应视作以偏概全。
●不能有错字病句。
典型的是:偷换主语、句子杂糅。
●新闻事实没有错误●没有夸大或者缩小事实●评论等非事实新闻体不能当做事实来表述●不要进行主观推断,以免出现错误●没有确定或者发生的事实不能用已经发生或者确定的事实来表述注:对于没有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表述明白,提醒读者是没有确定或者没有发生,尤其是官方说要做某事,不能表述为既成事实。
●不故意混淆消息源,将非权威的以权威来表述。
注:专家的说法是不能以官方定论来表述,要点明是专家而非官方,要注意识别发言人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机构或者官方,也不能以个体代表全部,比如几个市民的发言就变成“市民说”。
3.平实新闻标题应该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传递有效信息,所以一定要杜绝无效信息,反应在标题制作上,就必须是展现新闻事实的实题,而不能是“稻香万里济众生——记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这种虚题,互联网新闻完全面对市场,阅读速度更快,必须是实题。
新闻报道隐性政治差错类型和应对策略

2019.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治性差错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我们所认为的书稿中的政治性差错,是指由作者或者编著者在认识与意识上的模糊、技术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当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个别差错,但是,如果我们在审读中放松了警惕,其所起的破坏作用则超出我们一般认为的政治性方面的技术性差错,甚至引发严重的问题。
新闻是独立、客观、真实地对新近事件的报道,是对公众做一个最接近事实的还原。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显性的政治性差错比较容易被辨别。
例如,关键字遗漏,将“反腐败”变成“腐败”;在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将领导的职务、姓名、排名搞错等,这些错误在见报之前就会被发现。
但是隐性的政治性差错辨识难度比较大,其会隐藏在新闻报道内容中,可能会由于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敏感性不够、编排不合理等原因而出现政治性差错。
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扎实的文字基础、敏锐的政治责任感,难以发现文章内容中的错误,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
一、新闻报道隐性政治差错类型(一)文字类差错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特定人称,但是这些会带着贬义色彩,经过报道后,会对新闻事件的主体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伤害。
比如在拆迁过程中,对于不肯拆迁的住户称作“钉子户”。
住户不肯搬迁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对其行为轻易判断正误,将其称作“钉子户”,这与客观事实的报道准则相背离。
这样的报道刊出后或许会造成群体上访事件的产生,造成当地政府拆迁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二)知识类差错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性信息涉及比较广泛,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哲学、地理、历史等。
如果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加以注意,就会产生隐性的政治性差错。
如:某地受到台风侵袭后,某报社刊登一则新闻:农业部门向养殖户发出倡议,希望养殖户不要在市场上出售死鸭、死鸡。
在《动物防疫法》中明确规定,这种行为是严令禁止的,是违法的,不是倡议的相关问题。
倡议是建议大家去做,也就是这件事情做可以,不做也可以。
新闻写作常见问题

新闻写作常见问题
新余日报总编室 祝祎
作文和新闻的区别 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那就是好文章, 不要求一定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 新闻要面对广大读者,要真实、要客观、要及时,是新近 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很不错稿子,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往往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常见问题四:消息没有导语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威廉· 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有经验的 记者,总是全力以赴地在写好导语上下功夫。 很多通讯员在写消息的时候没有导语,经常是标题下面直接写“一是二是三 是”。前面说过,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较多,即整条消息根据一件事实的 方方面面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如果将这样的消息从后面 删节,删到只剩下导语,甚至只剩下一句话,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并清楚地告诉 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有时候,一些不错的新闻素材,就被这样没有导语的稿子糟蹋掉了。当然,在 稿子内容足够丰富、标题也够明确的情况下,编辑有可能会从下面的“一是二是三 是”中拎出一两句话作导语。但很多稿子本身写得够简单,标题又不明确。稿子里 写了“一是二是三是”,标题就只用了其中的一点,编辑就是有再大的神通,也没 法从这样的稿子里提炼出合适的导语来,这样的稿子只能“枪毙”了。
(四)主题结构不同
消息:讲求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 提炼主题。 通讯: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对通讯来说必不可少的。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 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有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
十类常见编校差错

十类常见编校差错2016年4月上旬,江苏省首届报纸优秀作品审核委员会9位审核委员进行了四天的封闭作业。
他们对总计200万字的599件参评作品认真审核,过筛子似地仔细查找其中的差错。
据统计,被审核出的差错总计555处,有差错的作品287件,占参评作品总数的47:9%。
笔者根据审核中发现的差错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十类,并作简要分析,以供广大同仁借鉴。
十类差错1:标点符号使用不当2:字词误用3: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不当4:词语搭配不当5:语义重复6:句子成分残缺7:句式杂糅8:事实差错9:不合逻辑10:语意不明一、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一类差错数量较大,审核中发现了72处。
其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例1:10月19日傍晚6时,南京市六合区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三名初中学生放学途经古棠大道一十字路口时,发现地面上躺着一个民工模样的男子,当时正值上下班高峰期,三名中学生见状并没有离开,而是立马停下车走到倒地民工身边俯下身子查看,救人后他们又悄然离开。
差错情况:整个这一段一逗到底,未按照所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例2:全市范围内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和医疗、宾馆餐饮服务单位,都需要进行排污权交易。
差错情况:“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之间的顿号应为逗号。
例3: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聚集了33000多家创业公司,两千多家投资机构,上万名投资人。
差错情况:两处逗号应为顿号。
例4:金浦集团投资5200万欧元收购西班牙知名酒店;三胞集团收购英国福来莎百货;宏图高科并购香港万威国际做智能穿戴设备;苏宁云商收购收购日本LAOX……差错情况:三处分号应为逗号。
例5: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信息不甚了解。
另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这类救助渠道的程序相对繁琐。
差错情况:“另一方面”之前的句号应为分号。
当前新闻标题拟制的误区及其反思

深厚博大, 但从影响论 的角度来看 , 则更得宜其标题
引到读者 眼球 , 追求形式上 的装潢 。 或哗众取宠 , 或 无病呻吟, 或纵笔无涯 , 或故弄玄虚I I制造各种各 QW I W
样的噱头 , 以求博得读者之心。其畸形 发展 的结果 自然会导致部分信息传 布 的适得其 反、 犹不及。 过
真, 标题再美 、 再绝 , 也只不过一具没有血 肉的躯壳
而已。更为严重的是 , 要么给那些只看标题不看 内
容的读者以错误信息 , 么给既看标题又看 内容 的 要 读者带来疑惑或反感 , 从而减弱其对这篇新 闻乃至
收稿 日期 :0 5—1 20 0—1 3 作 者简介 : 汪苏娥 (94 )女 , 16 一 , 湖南桃 江人 , 副教授 , 现主要研究方 向为新 闻采访与写作 。
纵览这些制作粗糙 、 倒人 胃口的新闻标题 , 笔者经整
的切中肯綮、 形象生动 、 精彩飞动 , 故而使得这些新
闻标题所产生的魅力能够经受的住岁月的考验 , 而
理综合 。 发觉其误区大致有下面几种:
一
、
新 闻标 题 拟制 的误 区
成为某种文化原型沉淀在 大众耳熟能详 的 1语中。 2 1 岁月流逝 , 风侵雨蚀 , 这些作 品的内容、 人物 、 情节 , 大都在大众生活中淡化了, 但优 秀的标题依然会鲜 活地留在读者的心中。 要拟制好一则形神俱佳 的新 闻标题不是一件易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1 期 ( 06年第 1期) 20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J u a fHu e n tuefrNain lis o rl o b i si t o t ai e n I t o t
公文文种选择常见错误例析

先锋服 务
■
公 忒 忒 种 1# 常 見礙 误例
1
职场 技 巧
祈
公 文拟 制 中
比如
,
,
有 些 人 不 太 注 意 文 种 的 选 择 3 文 种重 叠 使 用
. ,
把
“
请示
,
”
写成 了
“
报告
”
“
。
请示
”
需 要 如
“
XX X
关 于做 好 x xx 工 作 的 请 示 报 告
如
今 年 我 省高 考 招 生
,
然
,
文 种 重 叠 也 有 例 外 情况
。
。
通知
”
可 以 和其他
计 划 超 额完 成
是可 以的
,
1
5
%
”
,
这样 的 标 题
作为
一
则消息
因为 收
,
文 种 混 合使 用
如
x xx
印发
"
《 关 于 深 化 本市 体
但如 果 作 为 公 文 就 不 够 妥 当
2
.
使 用 非 法 定 文 种 由 哪
一
一
级机关使用
,
但涉及
"
一
个 使用 层 级 的 问
"
,
实践中 种
,
,
些单位不是使 用 规定 的
、
1
5
个文
、
题 。 如 党 的 机 关 发布 会 议公 报
一
会 议公 报
,
只能 是党 的 全
而 是 用 总结
网络新闻标题失范与写作

网络新闻标题失范与写作作者:计方胜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5期[摘要]在网络新闻中,一些网络新闻标题存在着虚假、浮夸、血腥、文不对题等失范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种种失范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原因,以期对网络新闻标题写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失范写作在大量的网络新闻中,一些失范的标题令人咋舌,具主要表现如下:一、网络新闻标题失真失真的新闻即虚假新闻,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
‘虚’者,不实之谓也,‘假’者,即为不真,‘虚假新闻’,就是不实、不真的东西了。
”文章所讨论的虚假新闻不仅包括假新闻,也包括失实新闻。
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
网络新闻标题失真则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第二类是虽然新闻内容是真实的,但标题却是虚假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1)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把“芝麻”说成“西瓜”,或故意以某种歧义来引诱读者的关注。
如一别《百余盲童“火海”逃生》报道中,报道重庆盲人学校100多名盲童接受一次火中逃生的演习。
可是记者为了吸引受众注意,把标题改得让人乍看之下触目惊心。
当读者信以为真,打开网页看到正文内容,都会不禁大呼上当。
(2)文不对题,造成失实如某公司网在转载一则新闻时,网站编辑私自篡改标题。
云南女孩易兰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深造,在奥期间蒙受不白之冤被无辜关押了4个多月。
2007年11月,《南风窗》以《偷渡,留学中介与国家赔偿》为题,报道了易兰的遭遇。
可某网在转载她的遭遇时使用了《中国女子偷渡被关押4个月精神分裂》这一标题,洗冤回国的易兰与该公司打起了官司。
2008年6月4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要求该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3万元精神抚慰金。
某网转载的《武汉反扒志愿者打死小偷被免于起诉》。
但在标题下有个核心提示:“2006年9月24日,武汉反扒志愿者联盟展开了一次反扒行动。
28天后,一名当时被抓获的扒窃嫌疑人突然死亡,一反扒志愿者因涉嫌故意伤害致死被刑事拘留。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闻标题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
对新闻标题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如下:
一、事实概括不准
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概括体现在两个方面:概括全部的新闻事实、就新闻事实的主要方面进行概括。
但是,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
不准确的新闻标题或者是偏离了主要新闻事实,或者是表意不清楚,让人匪夷所思。
二、用词表达不当
新闻标题用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词义的误解。
三、行文不合语法
有时,新闻标题的不准确是由于语法的错误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介词或助词的使用错误。
缺少介词的,例如:《蛔虫腹中呆五年》,显然这里缺少介词“在”,否则可以理解为“在蛔虫腹中呆五年”。
介词“在”一般和其后的名词一起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限定主语的对象、处所等,随便省略会造成主宾错位。
另外从准确性上说,这一标题还缺少必要的限定,完整的可以表述为《一条蛔虫在腹中近五年》,“一条”限定蛔虫的数量,“近五年”是一种大致判断,因为从新闻内容不能得出五年的确切判断。
类似缺少介词的标题还有:《达芬奇传世巨作英国被劫》,应为《达芬奇传世巨作在英国被劫》;《疯狗当街逞凶咬伤十人被击毙》应为《疯狗当街逞凶咬伤十人后被击毙》。
多用助词的,例如:《今秋开学严管收费不让乱
收费伤了人心》这里的“了”应当去掉。
在语法上动态助词“了”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而新闻内容是说今秋开学将严管收费,以防乱收费再伤人心,是尚未发生的动作,所以不能用“了”。
就这一标题来说,从准确的角度来看“严管收费”不如改为“严管乱收费”,因为收费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收费何必严管。
从准确、简洁的要求看,该标题不如改为《今秋开学将严管乱收费》。
—一限定性定语使用不当。
例如:《啤酒突然变浑浊热情劝酒有名堂机警司机智擒麻醉劫匪》,新闻的内容是说几个劫匪在啤酒中下麻醉药待司机喝下昏睡后实施抢劫,一司机识破这一伎俩报案并协助抓获一劫匪的事实。
可见麻醉只是劫匪使用的手段而已,但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标题“机警司机智擒麻醉劫匪”中“麻醉”显然是“劫匪”的定语,给人的印象是“机警司机”擒获的是一被“麻醉”的劫匪,意思完全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