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解剖及生理

额叶外侧面

额叶前部病变:精神障碍,痴呆样症状

记忆力、注意力减退

反应迟钝,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

情感障碍,表情淡漠或欣快易怒

中央前回病变:

破坏性病变引起单瘫

刺激性病变引起

额极病变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

额中回后部凝视麻痹,双眼看病灶侧

额桥束病变对侧肢体共济失调

左额下回病变运动性失语

左额中回后部病变失写

额叶内侧面

单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对侧膝以下瘫痪

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双侧膝以下瘫痪

伴尿便障碍

病变性质:大脑前动脉闭塞

矢状窦旁脑膜瘤

额叶眶回病变

额叶底面(眶面):

植物神经改变,摄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饮、多尿、高热、出汗、血管扩张

Foster-Kennedy综合征:肿瘤同侧嗅觉缺失、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顶叶病变

(1)中央后回受损

破坏性病变:

引起精细感觉障碍

(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

刺激性病变: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2)左顶叶损害

◆手指识别不能

◆左右认识不能

◆失算,失写,有时伴失读

◆左缘上回损害引起两侧运用不能

右顶叶损害

◆右角回损害,

导致自体认识不能(autotopagnosia)

如不承认左侧身体存在,只用右手;

◆右缘上回损害

导致病觉缺失(anosognosia)

如否认左偏瘫存在

顶叶病变

触觉忽略(tactile inattention):任何一侧顶叶病变

顶叶视辐射上部损害,对侧同下象限盲

颞叶损害

精神行为障碍: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感、似曾不相识感、情感异常、内脏症状、记忆障碍

癫痫

偏盲:双眼对侧视野同上象限盲

失语:左颞上回后部受损引起感觉性失语;左颞中、下回后部受损,引起命名性失语

听力障碍:一侧颞横回受损,听力正常或双耳听力轻度下降。双侧受损听力严重损害,偶有幻听

枕叶损害

视野缺损:

由视辐射损害范围决定视野缺损类型

单侧病变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

双侧病变产生皮质盲

视幻觉发作:为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如闪光、暗影、图案

视觉失认、颜色失认、视觉忽略-左顶枕区损害

岛叶(insular lobe)

位于额、顶、颞叶内侧,外囊外侧

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目前认为失语与岛叶有关

边缘系统-结构

大脑半球内侧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圆弧形结构

边缘叶(limbic lobe):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丘脑下部等结构构成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功能

与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有广泛联系

参与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等活动

损害时出现情绪改变,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幻觉,行为异常,智能改变,癫痫

基底核的功能

与大脑和小脑协同调节

随意运动

肌张力

姿势反射

复杂行为的调节

基底节核纤维联系

各核之间的互相联系纤维

接受大脑皮质、丘脑的神经冲动,再经苍白球发出纤维至丘脑而与大脑皮层相联系

苍白球下行纤维通过黑质、红核及延髓的网状结构调节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

基底核病变性质

变性病、炎症、血管病、代谢病、缺氧、中毒、肿瘤、外伤等基底核病变临床表现

苍白球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综合征

肌张力增高

动作减少缓慢

静止性震颤

壳核尾状核病变: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运动

手足徐动

扭转痉挛

偏侧投掷

内囊

由白质纤维构成

位于尾状核、丘脑、豆状核之间

内囊前肢: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部:通过皮质延髓束

内囊后肢:分三段

前部为运动纤维—皮质脊髓束

后部为感觉纤维-丘脑皮质束

最后部为视听辐射

常见失语症类型

◆运动性(Broca)失语

◆感觉性(Wernicke)失语

◆命名性失语

◆失写

◆失读

◆失认症(agnosia)

◆失用症(apraxia

运动性(Broca)失语

左额下回后部病变及其联系纤维损害引起 能理解别人的话

但不能流利讲话

或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

多伴失读及右偏瘫

感觉性(Wernicke)失语

左颞上回后部病变及其联系纤维损害引起 听觉正常

但不能理解或部分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讲话 说话流利

但答非所问、词不答意

能书写但内容有遗漏

抄写不受影响

命名性失语

主侧左颞中回及颞下回病变引起

不能说出或部分说出物品及人名

但能说出用途,并会用

失写

左额中回后部病变所致

在手部肌肉力量正常

但不能正确写出曾经会写的文字

抄写不受影响

常合并运动性失语

失读

优势侧顶叶角回病变引起

视力无障碍

但不能读出及理解文字及图画

常合并书写及抄写不能

失用症(apraxia)

左侧顶叶缘上回、胼胝体病变所致

无感觉、运动障碍及共济失调

能理解命令

但不能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如伸舌等

但能自发做动作

失认症(agnosia

在知觉能力保存及无语言障碍情况下,对复杂感觉的识别能力丧失。

视觉失认:双枕叶病变所致。不能认识熟习物品、图画、颜色的名称和作用。

听觉失认:见于双侧听觉联络皮质尤其是左侧颞叶损害。

触觉失认:见于双侧角回、缘上回病变。

体像障碍

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发生错误

如左右认识不能

手指失认

病觉缺失

意识障碍

意识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活动的综合表现,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意识内容与觉醒状态

意识内容:即高级皮层的活动,包括记忆、思维、定向、情感、语言、计算、技巧性运动等

大脑半球局部或广泛性慢性损害,只表现为意识内容缩小

只有与网状系统相关的结构损害,才发生觉醒状态改变

意识内容的体现,需要正常的觉醒状态,即脑干网状结构不断将内外感觉冲动经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来维持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谵妄

醒状昏迷

去皮质综合征

无动性缄默

持续性植物状态

谵妄

表现为意识内容清晰度降低,有基本反应和简单心理活动。

注意力减低

记忆力减退

理解及判断力减低

定向力障碍

错觉、幻觉,恐惧,躁动、喊叫

言语不连贯,自语

有的伴轻度失语、失写

症状波动,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所致

可无意识睁闭眼,活动眼球

瞳孔光反射正常

四肢肌张力高

病理反射阳性

吸吮反射、强握反射阳性

二便失禁

存在睡眠觉醒周期

去皮质强直发作:身体姿势: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与去脑强直、癫痫鉴别

无动性缄默(akinetic mutism

又称睁眼昏迷

病变在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

大脑半球及其传出通路不受影响

患者能无目的注视周围,状似觉醒

但不能说话,四肢不能活动

二便失禁

肌张力低

无锥体束征

存在睡眠觉醒周期

持续性植物状态

大面积脑损害后仅保存间脑和脑干功能

有完整的睡眠觉醒周期和心肺功能

无思想活动

哭笑皱眉无常

脑干反射、瞳孔反射、咀嚼、吞咽存在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特殊类型意识障碍

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

而大脑半球及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害

患者不能讲话

双侧脑桥以下脑神经和四肢瘫痪

被误认为昏迷,但患者意识清醒

大脑皮层功能无障碍

用眼睑睁闭和眼球上下运动来交流

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嗜睡

昏睡

昏迷

浅昏迷

中度昏迷

深度昏迷

脑死亡

嗜睡

表现为病理性持续过度延长的睡眠状态

呼唤或刺激可被叫醒

回答简单问题或勉强配合检查又入睡

昏睡

处于沉睡状态

对刺激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

较重疼痛刺激或高声呼喊方能唤醒

做简单模糊答话又沉睡

昏迷(1)浅昏迷

可有较少的自发动作,但不能睁眼

言语丧失

对较强刺激有痛苦表情、呻吟、防御动作

生理反射存在

生命体症无变化

(2)中度昏迷

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对强烈的痛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

眼球无运动

生理反射减弱

生命体征改变

可有四肢强直性伸展

(3)深度昏迷

对强刺激无反应

全身肌肉松弛

身体完全不动

眼球无活动

生理反射完全消失

呼吸不规则

血压可有下降

脑死亡

全脑(大脑、小脑、脑干)功能不可逆丧失 又称过度昏迷

意味生命终止

自主呼吸停止,呼吸机维持

最终心跳停止

昏迷病人神经系统的检查

眼部征候

瘫痪检查

脑干功能检查

反射

神经系统检查

(1)眼部征候

(1)瞳孔大小

双侧散大:双侧中脑病变、缺氧、乙醇中毒,枕大孔疝

一侧散大:颞叶钩回疝

双侧缩小:脑桥出血、吗啡中毒、巴比妥、有机磷中毒,尿毒症

(2)瞳孔对光反射

(3)眼球位置:

眼球浮动--浅昏迷

分离性斜视--昏迷程度较深或动眼神经麻痹

双眼注视鼻尖--丘脑病变

凝视肢体瘫痪对侧--大脑半球病变

凝视肢体瘫痪同侧--一侧桥脑病变

(4)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物

(5)角膜反射:双侧消失—深昏迷

一侧消失—延髓或三叉神经病变

(2)瘫痪检查

疼痛刺激

上下肢坠落试验

足外旋试验

(3)脑干功能检查

睫-脊髓反射:给颈部皮肤痛刺激,引起同侧瞳孔散大,提示脑干-颈髓-上胸段颈交感神经功能正常。

头-眼反射:旋转头部,眼球向相反方向移动,然后逐渐回到中线。大脑弥漫性病变而脑干功能正常,此反射出现。脑干弥漫性病变,此反射消失。

(4)反射

深浅反射减低或消失

提示昏迷程度深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脑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脑 (一)脑的分部、分界及脑干 1.分部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个部分。 2.分界脑桥与延髓交界处腹侧有延髓脑桥沟,延背侧分界为髓纹。中脑的上界腹面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的上缘。小脑借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间脑与端脑的分界不明显。 3.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合称为脑干。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生命中枢,即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 (二)间脑 1.位置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端脑掩盖。 2.分部间脑可分为五部分,即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背侧丘脑内部被一“Y”形的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三部分。其中,外侧核群中有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接受来自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的纤维,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腹后内、外侧核发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2)后丘脑:由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构成,内侧膝状体为听觉皮质下中枢,接受听觉纤维,发纤维至大脑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为视觉皮质下中枢,接受视束的纤维,发纤维至大脑枕叶的视觉中

枢。 (3)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部,下丘脑内有视上核、室旁核等。其中视上核分泌血管升压素;室旁核分泌缩宫素。两核发出纤维至神经垂体。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中枢,它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等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 (三)小脑 1.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背侧。 2.外形和分部小脑的中部较狭窄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下面在小脑蚓两旁较膨出的部分称小脑扁桃体。 3.功能小脑对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的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有重要作用。 (四)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裂、分叶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大脑纵裂将大脑半球不完全分开,大脑纵裂的底部有胼胝体将两个半球相连。 每侧半球均有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三条较恒定的沟,借上述三条沟可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五叶。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是第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是第1躯体感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皮质是视觉中枢,颞横回是听觉中枢。 (五)内囊及其内的各主要纤维束 1.内囊的位置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三部分。

大 脑 功 能 解 剖

大脑的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在进化中,各个功能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自低移向高的阶段,各个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并达到高度的分化。基本的功能体系,如运动、一般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皮质上各有其投射区。但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极为复杂,涉及到意识、思维、记忆和信号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而与这些机能有关的结构知识还是一个谜。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我们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智力靠的是什么?最近10年来,大脑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区域。大脑由前脑发展而来,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在种系发生上,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随着动物的进化,从爬行类开始,大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人类大脑皮质重演种系发生的次序,分为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原皮质和旧皮质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新皮质高度发展,占大脑皮质的96%以上,成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器,而将原皮质和旧皮质推向半球的内侧面下部和下面,构成边缘叶。所有的行为都是脑功能的结果。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行为,如行走和饮食,还包括复杂的认知行为,如思维、语言、艺术的创造等。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 由于大脑半球皮质各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每侧半球以三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观: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和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观: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面观:嗅球,嗅束,海马旁回,海马沟,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在半球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共同构成边缘叶。 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等有关。 二、大脑半球的主要内部结构 1.基底核: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新、旧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锥体系出现早,在哺乳类以下的动物,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从属地位;杏仁体,其功能与行为、内分泌和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往返联系,但功能尚不明了。 2.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部分,也是中枢神经系发育最为复杂和完善的部位。据估计,人类大脑皮质约有26亿个神经细胞,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并组成一个整体。原皮质(海马+齿状回)和旧皮质(嗅脑)为3层结构,新皮质为6层结构。 3.大脑半球的髓质(白质):连合系(胼胝体,联系新皮质;前连合,联系旧皮质;穹隆及穹隆连合,联系原皮质)、联络系(同侧半球各皮质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投射系(内囊,皮质与皮质下各脑部的联系)。 三、大脑的功能定位 两种学说:一是“镶嵌学说”,其代表人物有Gall,Broca,Wernicke;二是“整体学说”,其代表人物有Goldstein,Lashley。这两种学说都不全面。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随着

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点

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点 神经系统解剖学涉及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与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介绍一些神经系统解剖学的关键知识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 1. 大脑: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基底核和内脏器官控制中枢。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感知、思考、情感和运动等功能。 2. 小脑:小脑位于脑干后面,主要控制身体的协调运动和平衡。 3. 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调节许多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环和消化。 4.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路径,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之间的信息。脊髓上有一系列的神经节,通过这些神经节,信息可以进入或离开脊髓。 二、周围神经系统 1. 神经: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许多神经元组成。它们负责传递电信号,使得神经系统能够与身体其他部分进行通信。 2. 神经节:神经节是由神经元组织形成的结构,它们常位于脊髓旁边或在感觉器官附近。神经节起到过滤和整合信号的作用。

3. 脑神经:脑神经是与大脑和脑干相连的神经。人体共有12对脑 神经,分布在头部和颈部,控制着视觉、听觉、嗅觉和面部肌肉的运动。 4.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调节体内自主功能的系统, 主要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负责应激反应和体力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控制休息和消化状态。 三、神经解剖学应用 1.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解剖学是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人们对大脑 和神经系统的认识。它对于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损伤修复和认 知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应用:神经解剖学知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地定位和了解神经结构,以便进行 手术操作。 3. 教育教学:神经解剖学是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 础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神经 解剖学知识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疾病。 结语 神经系统解剖学是人们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学科。中枢 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神 经节、脑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掌握神经系统解剖学的知识有助于人

脑的解剖与功能

脑的解剖与功能 脑的解剖功能 脑位于颅腔内,表面凹凸不平,由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组成。脑的形态结构比较复杂,不同解剖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部位发生病变也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和掌握这些解剖关系及其脑的血液循环对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因病理,以及指导临床和康复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脑干 (一)概述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于位于颅后寓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邻。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图1-1)。 图1-1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图1-2 脑干外形(腹侧面)

图1-3脑干外形(背侧面) 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

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2.脑于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一中继核。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二)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1.脑干的灰质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1)脑神经核:已知脊髓灰质内含有与脊神经内4种纤维成分相对应的4种核团:脊神经内的躯体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内脏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核或骶副交感核;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脊髓中间内侧核;躯体感觉纤维则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后角的有关核团。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头部出现高度分化的视、听、嗅、味觉感受器,以及由鳃弓演化而成的面部和咽喉部骨骼肌,与脊神经相比,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亦变得更加复杂——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部也随之出现了与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图1-8),具体包括: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小脑的解剖及功能

小脑的解剖及功能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是脑六个组成部分中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大结构。 一、外部形态: 中部狭窄称小脑蚓vermis,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二、内部结构: 1、皮质 2、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三、解剖 1、蚓部:从外观上看,小脑中间有一条纵贯上下的狭窄部分,卷曲如虫,称为蚓部。 2、小脑半球:蚓部两侧有两个膨隆团块称为小脑半球。 3、小脑的分叶: (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可分为: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旧小脑主要功能与头部和身体的本体感受和外感受的传入信息有关,有调节肌紧张的作用;),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新小脑)。 (2)按机能可分为:前庭小脑(原小脑或古小脑archicerebellum,主要接受来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经的传入纤维,调节躯干肌肉的活动,在维持肌紧张、身体平衡和姿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脊髓小脑(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大脑小脑(新小脑neocerebellum,它在人类最为发达,主要接受经脑桥接转的来自大脑皮质的纤维,参与由大脑皮层发起的随意运动的调节。在位相性的活动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小脑皮层:小脑的表面被覆着一层灰质,叫做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分为3层,从表及里分别为分子层、浦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皮层里含有星状细胞、篮状细胞、浦肯野氏细胞、高尔基氏细胞和颗粒细胞等5种神经元。 5、小脑延髓:皮层的下方是小脑髓质,由出入小脑的神经纤维和4对小脑深部核团组成。

大脑解剖及功能区

应该是“1234沟后前,5678再后前,九十一二C最前,十七八九枕向前,三七三八颞后前;;二十一二下中上,三九四十沟后上,四一二三颞中上;;四五六七额中下。”这样背。 Locational Descriptions of Human Brodmann areas 1 - intermediate postcentral(area postcentralis intermedia). Located in the postcentral gyrus. Bounded cytoarchitecturally by the rostral postcentral area 3 and the caudal postcentral area 2 and, at its ventral tip, by the subcentral area 43. 2 - caudal postcentral(area postcentralis caudalis). Located primarily in the caudal portion of the postcentral gyrus and the rostral lip of the postcentral sulcus with a caudal extension along the intraparietal sulcus. Cytoarchitecturally bounded rostrally by the intermediate postcentral area 1 and caudally by the preparietal area 5, the superior parietal area 7 and the supramarginal area 40.

脑解剖及生理

额叶外侧面 额叶前部病变:精神障碍,痴呆样症状 记忆力、注意力减退 反应迟钝,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 情感障碍,表情淡漠或欣快易怒 中央前回病变: 破坏性病变引起单瘫 刺激性病变引起 额极病变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 额中回后部凝视麻痹,双眼看病灶侧 额桥束病变对侧肢体共济失调 左额下回病变运动性失语 左额中回后部病变失写 额叶内侧面 单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对侧膝以下瘫痪 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双侧膝以下瘫痪 伴尿便障碍 病变性质:大脑前动脉闭塞 矢状窦旁脑膜瘤 额叶眶回病变 额叶底面(眶面): 植物神经改变,摄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饮、多尿、高热、出汗、血管扩张 Foster-Kennedy综合征:肿瘤同侧嗅觉缺失、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顶叶病变 (1)中央后回受损 破坏性病变: 引起精细感觉障碍 (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 刺激性病变: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2)左顶叶损害 ◆手指识别不能 ◆左右认识不能 ◆失算,失写,有时伴失读 ◆左缘上回损害引起两侧运用不能 右顶叶损害 ◆右角回损害,

导致自体认识不能(autotopagnosia) 如不承认左侧身体存在,只用右手; ◆右缘上回损害 导致病觉缺失(anosognosia) 如否认左偏瘫存在 顶叶病变 触觉忽略(tactile inattention):任何一侧顶叶病变 顶叶视辐射上部损害,对侧同下象限盲 颞叶损害 精神行为障碍: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感、似曾不相识感、情感异常、内脏症状、记忆障碍 癫痫 偏盲:双眼对侧视野同上象限盲 失语:左颞上回后部受损引起感觉性失语;左颞中、下回后部受损,引起命名性失语 听力障碍:一侧颞横回受损,听力正常或双耳听力轻度下降。双侧受损听力严重损害,偶有幻听 枕叶损害 视野缺损: 由视辐射损害范围决定视野缺损类型 单侧病变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 双侧病变产生皮质盲 视幻觉发作:为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如闪光、暗影、图案 视觉失认、颜色失认、视觉忽略-左顶枕区损害 岛叶(insular lobe) 位于额、顶、颞叶内侧,外囊外侧 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目前认为失语与岛叶有关 边缘系统-结构 大脑半球内侧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圆弧形结构 边缘叶(limbic lobe):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丘脑下部等结构构成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功能 与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有广泛联系 参与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等活动 损害时出现情绪改变,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幻觉,行为异常,智能改变,癫痫 基底核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中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中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 断 神经病学医学网整理:玄之玄 精品推荐,干货较多,建议认真阅读每一段话,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意想不到的收获,亲测有效!学习就是这样,不要怕麻烦,话不多说,小板凳搬来,一起学习吧! 中脑位于脑干上端,介于脑桥和间脑之间,是脑的六个部分中最小和最少分化的部分,仍保持胚胎期神经管原始形态,只是管壁增厚,管腔缩小。中脑斜行通过小脑幕切迹,与脑桥、小脑和间脑相连,其两侧紧邻海马回。人的中脑长约15~20mm。在外形上,其上下端的界限,在背侧面的范围是下起滑车神经出脑处,上达松果体根,即由四叠体所构成;腹侧面下界为脑桥上缘,上界为视束,主要由大脑脚组成。中脑内有中脑水管(或称大脑导水管)连通第四脑室与第三脑室。 1.中脑的外形(见图2-16、图2-17): 中脑由背侧的四叠体及腹侧的大脑脚构成。在中脑的背侧部可见两对小圆丘称为四叠体。嘴侧一对称上丘,为皮质下视反射中枢,尾侧一对称下丘,为皮质下听反射中枢(上视下听)。两侧上、下丘向前外上方各延伸一条隆起,分别与间脑的外、内侧膝状体相连(内听外视),称为上、下丘臂。在下丘臂的尾侧,为丘系三角。在左、右下丘之间有一皱襞,连于前髓帆,称为前髓帆系带。其两侧有滑车神经出脑。在中脑的腹侧有两条呈倒"八"字形的粗大纵柱,称大脑脚。由脑桥上缘伸向外上方,其上端有视束环绕。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窝底的灰质层内有被血管穿过的许多小孔,称为后穿质。在大脑脚的内侧面有一纵行沟,称为动眼神经沟,在沟内有动眼神经根自此出脑,在大脑脚的外侧也有一纵行沟,称为中脑外侧沟。 中脑的内部结构可通过两个有代表性的横切面来观察,即经下丘和上丘横切面。从横切面上看,中脑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图2-41、

脑与脊髓的大体解剖及重要的生理功能

脑(brain)位于颅腔内,成年人脑重量约为1400g。可以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部分,如图2-1所示。其中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主要负责调节心跳、呼吸和血压等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端脑和间脑主要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如感觉、运动以及高级生理功能。小脑则负责运动的协调,维持身体平衡等。 图2-1 脑的组成矢状切面示意图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另一主要成员,但属于低级成分,它与脑的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并受到脑的控制。其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节段性,并与31对脊神经相连。 1、位置和外形 脊髓(spinal cord)位于脊椎的椎管内,并与脊柱保持同样的弯曲,呈一个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呈细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成人脊髓末端约与第1腰椎下缘齐平,全长约42~45cm,重约20~25g。而脊髓圆锥向下还续有一条结蹄组织细丝,称为终丝,起到固定脊髓的作用。如图2-13所示为脊髓的外形简图,从图中还可观察到脊髓有两处膨大,分别为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主要是由于此处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脊髓表面还有6条平行的沟,图中前面观中较为明显的是前正中裂,后面观中较为明显的是后正中沟,这是两条主要的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另外还有一对前外侧沟和一对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根丝附着其上;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脊髓白质内后索中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标志。 脊髓从外形上看并没有明显的节段,但根据其相连的31对脊神经根,将脊髓分成31个节段。其中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 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神经科学、生物医学 工程等多个学科。脑部解剖结构可以被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 有不同的功能。本文将介绍大脑、小脑和脑干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 大脑 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部分之一,被分为两个半球。大脑中央 深处有一个称作丘脑的区域,丘脑和亚丘脑组成了大脑的中央灰质,这些区域控制着心理过程,比如注意力、情绪等。大脑半球 表面有很多褶皱和沟壑,这些褶皱和沟壑形成了更多的表面积, 进一步提高了大脑的功能。 大脑半球被分为几个叶状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第 一叶负责视觉信息处理,第二叶负责听觉、味觉、嗅觉信息的处理,第三叶负责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第四叶控制身体的感觉和 运动控制。最复杂和最高级别的认知功能,比如言语、推理和决策,都由第五叶和第六叶处理。 2. 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的下方,控制着平衡、姿势和运动。它通过监控身体的控制和反馈来协调肌肉的运动。小脑的表面被称为小脑齿状体,长有许多细小的“分叉”结构,这些结构被认为是小脑所处理的信息源。小脑齿状体有三个主要的区域: 前叶、后叶和中叶。 前叶主要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姿势,后叶主要控制平衡和姿势,中叶则控制平滑地协调运动。小脑和大脑之间有很多连接,它们实现了在运动控制中大脑和小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协调复杂的运动。 3.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小脑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桥梁,是控制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的一部分。脑干中有三个主要的区域: 中脑、桥脑和延髓。中脑控制视觉和听觉功能,桥脑控制呼吸和昏迷反应,延髓控制心跳和血压。 脑干与大脑、小脑之间拥有相互联系的纤维束,不仅把来自大脑和小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各部位,也把来自身体的外部刺激传递回大脑和小脑进行协调和作出控制反应。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摘要:间脑是神经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传导过程中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而背侧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灰质核团,是神经上行传导的第三极神经元,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传导中也起重要的作用。有关背侧丘脑解剖结构报道较少。近年来对该核的神经纤维联系和有关递质受体以及电生理方面的研究等报道较多,现做如下综述。 1 丘脑各个部分解剖结构及比邻 底部:是中脑被盖与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其中有丘脑底核和Forel氏区。(1)中央前运动皮层和额叶其他区域(2)苍白球外侧部(3)脑干脚桥被盖核(4)非重要的纤维来自: 中脑中缝核、丘脑的中央正中核/束旁核复合体、蓝斑以及黑质致密部。 后部:位于丘脑后外侧的下方,包括外侧后核,外侧背核和丘脑枕。紧邻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枕的深方为枕核,它接受内、外膝状体核发出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顶下小叶、枕叶和颞叶后部的皮质。 上部: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它包括左右三角、连合以及后方的松果体。起于嗅觉中枢的丘脑髓纹止于三角的灰质,自灰质发出纤维到脑干的内脏运动核。故丘脑上部与嗅觉内脏反射有关。 2 丘脑划分 丘脑在形态上可见其被“Y”形白质板,将丘脑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3部分。其中外侧核群又可分为背、腹两侧:腹侧组由前向 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前核群:丘脑前核群的纤维联系:丘脑前核群主要接受乳头丘脑束的纤维,此纤维束由乳头体内侧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同侧的丘脑前腹侧核和前内侧核,而乳头体外

侧核发出的纤维投射至双侧丘脑前背侧核。此外来至大脑皮质的皮质丘脑束绕乳头体核直接终止于丘脑前核。 丘脑前核至皮质的投射主要终止于板球内侧面包括前边缘区、胼胝体的前方及下方、扣带回、海马旁回、内嗅皮质及前下托和旁下托。而且这些丘脑皮质通路是相互交通的。此外,在丘脑前核群与新皮质背外侧额前区和后区见也有少量纤维联系。丘脑前核是下丘脑和扣带回之间的中继站,在功能上与内脏活动相关。 内侧核群:丘脑的内侧核群主要就是背内侧核,位于内随板的内侧,向前伸达 前腹侧核,后方接中央中核和束旁核,背内侧核的纤维联系较为复杂,它不仅和丘脑内部其他核团联系,且与皮质等均有联系。背内侧核的大细胞部接受来自梨形皮质及其附近皮质的嗅传入,对嗅觉刺激产生反应。此外还接受来自杏仁体的传入纤维:来自基底内侧核的投射纤维终止于背内侧核的大细胞部的背侧部,来自隔外侧核纤维投射至大细胞部的前腹侧区,来自腹侧苍白球的纤维投射至大细胞部的前内侧部,发自大细胞核前内侧的纤维投射至前和内侧前额叶皮质、额叶眶面后外侧嗅区和中央后嗅区。 外侧核群:丘脑的外侧核群分为背侧部与腹侧部,背侧部包括外侧背核、外侧 后核及丘脑枕;腹侧部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 有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背侧部:外侧背核是外侧核的最前部,位于丘脑表面,向后延续于外侧后核。 到外侧背核的皮质下传入纤维来至顶盖前核,上丘及其他丘脑核的传入,特别是腹外侧核和腹后核,外侧背核与扣带回、海马旁回候补和海马结构的前下托以及顶叶皮质相联系。外侧后核位于外侧背核的后方,腹后核的背侧,向后与丘脑枕分界不清。丘脑枕为背侧丘脑内最大的核群,位于外侧后核的后方。此核群可分为三部分:其被内侧为内侧枕核有致密而间距均匀的神经元构成;其外侧略伸向下方的外侧枕

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功能和解剖学

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功能和解剖学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负责控制和协调身体 的各种活动。而大脑作为神经系统的核心,扮演着决策、感知、思维 和行动等重要角色。本文将就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大脑的解剖学进行探讨。 一、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大脑和脊髓构成,而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神经。这两 个系统紧密地协同工作,以确保身体的正常运作。 1. 感知和感觉:神经系统负责接收感觉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 行处理。通过感知器官,我们能够感知到来自外界的声音、光线、触觉、味道和嗅觉等信息。这些信息经过神经元的传递,最终触达大脑,并被我们意识到。 2. 运动控制:大脑和脊髓是指挥身体运动的重要部分。大脑通过控 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实现各种复杂的运动。脊髓类似于信息的中转站,它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的各个部分,从而实现我们的意 愿动作。 3. 记忆和学习:神经系统也参与了人类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中 的海马体和额叶皮层等部分负责存储和检索信息。每当我们学习新知 识或经历新事物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记忆。

4. 内分泌调节: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大脑中的下丘脑 和垂体控制着内分泌腺体的分泌。通过释放激素,神经系统调节着人 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功能以及情绪等。 二、大脑的解剖学 大脑位于头颅内,由左右两半球和脑干组成。两个半球之间有一道 称为纵裂的沟壑,将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半球通过神经纤维 束相互连接,以实现沟通和协调。 1. 脑叶:大脑表面有许多脑回和沟窝,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结构。 这些结构按照功能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脑叶,包括额叶、顶叶、颞叶 和枕叶等。每个脑叶都与特定的功能相关,如额叶负责决策和思维, 颞叶参与听觉和记忆等。 2. 大脑皮质:大脑的外层被称为大脑皮质,它是一个厚约2-4毫米 的层状结构。大脑皮质是人类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在其中有数十 亿个神经元相互连通。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比如运动、语言、视觉和听觉等。 3. 脑干:大脑底部的延伸部分称为脑干。脑干连接着大脑和脊髓, 承担着传递神经信号和控制基本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等部分,它们分别与感觉、运动和基本生命支持功能相关。 结论 神经系统与大脑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们在感知、运动、学习、记忆以及内分泌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脑的解剖学结构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效——布罗德曼分区系统之 邯郸勺丸创作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按照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不雅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法.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按照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赐与暗示. 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和前顶叶区. 功效:辨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配合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效(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到传入. 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正面 功效: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

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方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暗示. 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沿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效: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效: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效.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到皮层后方(BA5、BA7) 功效:整合各类感到传入触压觉、其它感到;利用以往储存的感到体验. Brodmann Area 6, BA6 位置:位于额叶(frontal lobe),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前

(完整版)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 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 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 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 Area 6, BA6 位置:位于额叶(frontal lobe),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前端区 功能:与BA8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指导感官运动;辅助运动区SMA(控制身体的近端和躯干肌肉)

脑结构的解剖和功能分析

脑结构的解剖和功能分析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关 注越来越多。脑结构和功能的解剖和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神经 系统机制以及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脑 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以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脑结构的解剖 脑是人类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由大脑、小脑和脑干构成。大脑是脑结构的最大部分,由两个半球状的大脑半球组成, 内侧为脑室,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四个部分。 小脑位于大脑下方,由两个半球组成,协同大脑控制人类运动功能。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部分,负责调节许多自主神经系统 的功能。 1.大脑结构的解剖 (1)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外层由皮层组成,内侧为基底节。每个半球还由4个叶组成。额叶主要参与行动、决策和思考,颞

叶与记忆、语言相关,顶叶处理感官信息,枕叶主要是视觉信息 的处理。 (2)脑室:大脑半球的内侧为脑室,其中心部分为第三脑室。脑室内有脑脊液,脑脊液密封性极高,起到保护脑部和供应营养 的作用。 (3)基底节:基底节由多个亚核组成,主要负责运动、行动 和觉醒等功能。 2.小脑结构的解剖 小脑由两个结构相似的半球组成,位于脑干下端和后颅窝。小 脑控制人体的协调、平衡、姿势调整和一些简单的运动。 3.脑干结构的解剖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部分,主要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 分组成。脑干控制身体的基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血压。

二、脑功能分析 脑功能是指不同的神经结构决定的特定功能,包括感知、运动、情感、认知等。下面将分别由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感知功能 人类感知信息主要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感官 传入到大脑皮层中进行加工处理。视觉信息都主要在枕叶进行处理,听觉信息主要在颞叶进行处理,而属于顶叶的触觉信息处理 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 2.运动功能 人类的运动功能一般主要由额叶、顶叶和基底节控制。这些区 域都参与了规划运动、指挥运动和控制骨骼肌等工作,基底节是 主要的执行器。 3.情感功能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 大脑结构详解 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各叶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 1、额叶:也叫前额叶。位于中央沟以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央小叶。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和逻辑相关。 3、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中、下三条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4、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在内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钩分为长回和短回。 6、边缘系统:与记忆有关,在行为方面与情感有关。 大脑的总结构 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根据大脑皮质的细胞成分、排列、构筑等特点,将皮质分为若干区。 现在按Brodmann提出的机能区定位简述如下: 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即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返回皮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之前(6区),为锥体外系皮质区。它发出纤维至丘脑、基底神经节、红核、黑质等。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作协调有关,也具有植物神经皮质中枢的部分功能。 皮质眼球运动区:位于额叶的8枢和枕叶19区,为眼球运动同向凝视中枢,管理两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皮质一般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1、2、3区),接受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并形成相应的感觉。顶上小叶(5、7)为精细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区。 额叶联合区:为额叶前部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视觉皮质区:在枕叶的距状裂上、下唇与楔叶、舌回的相邻区(17区)。每一侧的上述区域皮质都接受来自两眼对侧视野的视觉冲动,并形成视觉。

人体解剖学知识:脑部结构与功能解析

人体解剖学知识:脑部结构与功能解析 人类大脑是身体最复杂和最神奇的器官之一。它占据头部的大约两分之一,重约1.3公斤。大脑主要由两个半球、脑干和小脑组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析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纵向脑部结构。它位于脑干基部,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三个部分。脑干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生命维持和自主神经系统,包括呼吸、血压、心跳和消化;同时还能调节睡眠和意识状态。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下方、脑干后方,占据整个脑部的10%。它主要控制运动学习、手眼协调、平衡和姿态调节等运动学习功能。吸毒或长期饮酒等因素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失去这些控制运动的能力。 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连接到脑干和小脑,占据脑部的大部分,被卷曲的褶皱 称为脑回,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球控制人体的右侧,右半球控制人 体的左侧。大脑半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包括语言、判断、情感、记忆等。它还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机体各部位进行信息 传递,调整身体内部的生化平衡。 脑叶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脑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每个脑叶都 有特定的功能。 *额叶位于大脑半球最前方,控制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它还负 责人类的情感和感知功能。 *顶叶位于大脑半球最上方,涉及视觉、空间、思考和计算。 *颞叶位于颞骨下方,涉及听觉、语言、记忆、情感和情景模拟。 *枕叶位于大脑半球的最后方,涉及视觉和空间感知。 大脑半球两侧的协调和互动非常重要,这是将左右脑协作起来的 关键。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元,充当传递信息和控制行为的信号传送者。突触是神经元间的连接点,充当信息传递的桥梁。每个神经元可以与数千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构成复杂的网络,对于记忆、学习和认知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经耦合 神经耦合(neural coupling)是指神经元之间的同步变化。当人脑接收到信息时,神经元刺激形成的电信号会在神经耦合强化同步,进而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这有助于加强记忆,提高学习和认知能力,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操作言语或观点。 总结 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神奇的器官,由多个不同的部分和连接组成,控制着我体所有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尽管它是一个困难的研究对象,但人类对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已经在领域的各个层面上探索了大脑,未来仍有更多的工作需要继续开展。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局部脑血液供给及循环障碍 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局部〔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局部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供给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 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给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 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前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前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3.颈外动脉:初居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 【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ICA〕或称前循环 ICA起自颈总动脉〔CCA〕,在C4〔下颌角〕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成颈外动脉〔ECA〕与颈内动脉〔ICA〕。 〔1〕在解剖上根据动脉走行及毗邻关系,ICA分为4段: 1〕颈段:无分支,由颈总动脉分叉处延伸到颅底,在颞骨岩部经过颈动脉管入颅,呈S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