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目录

一、导言

(一)学科定位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三、内容与要求(一)基础型课程(二)拓展型课程(三)研究型课程

四、实施意见

(一)教学工作

(二)教材编写

(三)保障措施

(四)课程评价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导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也是发明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化学与化工对农业、工业、国防和医药等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也跟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在科学舞台上,化学一直是甘当“配角”,成为研究材料、能源、环境、航天和生命等科学的重要基础,化工还是21世纪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六大主柱产业之一,也是上海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学科定位

开展中学化学教育,能使未来社会的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化学学科是中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帮助中学生了解科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技术素养。

化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和分子临近层次(原子和超分子)上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可以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思想。这是整个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必要板块,化学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接受过化学教育的人能够正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能运用化学知识对这些问题作出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够积极有效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化学教育中,要研究物质宏观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需要用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运用实验和观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验证,需要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信息,将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科学的概括和理论的思维;还要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需要进行推理、类比、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了解微观粒子的变动所引起物质性质的显著变化;化学探究需要作方案设计和信息收集,需要归纳和演绎,需要反思和论证,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能使中学生的学力和人格有效地得到发展。

(二)课程理念

中学化学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但发挥智育功能,而且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把培养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通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来落实“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满足社会需要。

1.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

化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让学生生动、主动地发展;要以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为依据,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2.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

化学课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科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要注意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学习科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初步领会科学思想、养成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要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注意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让学生应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

化学课程要努力克服传统学科课程的封闭性,注意反映现代化学的特点、反映化学科学的新发展,注意反映化学跟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注意科学文化外延的扩大,注意职业导向,扩大视野;要积极改革课程的设置、内容、教学、评价,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和体系。

4.让学生参与教学、尝试成功

化学课程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和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感受到自己有长处,只要自己认真投入,并跟他人互相合作,就会有新的发

现和新的提高,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能跟他人一起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本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即与目标和学习活动相对应的全方位的评价,还要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三)设计思路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又是科学学科群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表述如下:

1.课程理念在本课程标准中是起指导性作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目标的制订、内容的取舍和教学实施的指向等。

2.课程目标划为科学态度、知识和技能及过程的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意义,既要树立具有长远目标的意识,又要及时完成阶段目标的落实。

3.本课程中的内容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它们是由学科知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方法及科学实践经整合后形成的不同于知识点的一级和二级内容主题。

科学探究是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内容与要求的“活动建议与说明”、化学实验探索和研究型课程三个方面。

教学要求用“学习水平”和“活动建议与说明”来表述,其中学习水平的A、B、C等级的界定参见科学学科群第一部分的表述。

4.课程实施时,一是要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跟教学内容的整合,关注学科间的综合,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适度地开展“双语”教学;二是要强调师资培训,教学媒体,教学设施和训练等的配套;三是要强化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课程目标

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一个维度是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另一个维度是学科发展、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的需要。现在将从这两个维度考虑的目标进行整合,从科学态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及过程的方法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总目标

通过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联系的科学、是一门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史观,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一些问题并勇于探索、提出建议和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的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要理解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本质,理解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要有探究事物、尊重事实、积极参与并合作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初步具有对化学科学整体的、逻辑的和简洁的美感体验。

要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常见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以及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学会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一些化学的计算技能,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完成、评价设计实验的技能,及表达知识、感受和情意的技能。

(二)阶段目标

初中年段

1.科学态度

(1)能初步了解我国化学科学的主要成就,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等有关知识的学习,能初步认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化学与自然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关心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意识,具有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初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

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化学发展史的了解,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通过对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初步了解,具有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及创新意识。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知识和技能

(3)能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知识,知道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用最基本的化学语言表达常见的有关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4)能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初步学会几种仪器的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做几种简单的化学实验和完成实验记录,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初步学会有关的简单计算。

3.过程的方法和能力

(5)通过让学生摸拟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能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对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通过物质基本成分和物质基本构成单元的研究,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些特殊方法。通过对简单的化学课题的研究,对科学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和尝试。

(6)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查阅文献和上网查询等获得信息,能初步具有收集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及交流的能力。初步具有个体方式和群体协作方式的学习能力。

高一、二年段

1.科学态度

(1)能进一步了解我国化学科学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进一步认识,对材料、能源和营养的有关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化学与自然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料的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化学发展史的进一步认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通过对生活、生产和

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关心和理解,具有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的意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究愿望和创新精神。

2.知识和技能

(3)能进一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的知识,理解物质分类的多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知道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反应。

(4)能进一步认识有关的化学仪器和有关的基本实验操作,学会做有关的化学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学会简单的化学实验设计,探索化学问题。学会一些化学的计算。

3.过程的方法和能力

(5)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化学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认识具体的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初步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简单的化学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针对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有目的地对化学科学进行探究。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6)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查阅文献和上网查询获得信息,具有信息特别是专题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输出的能力。善于通过个体活动或群体合作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

高三年段

1.科学态度

(1)通过对社会中化学问题的认识,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和世界化学科学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具有相对比较扎实的学力基础、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史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的意识。通过对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理解、探索和研究,具有进行化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和进一步完善,具有批判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具有探究事物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勇于积极探

索、建议和评价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一些问题,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知识和技能

(3)能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完善化学认知结构。

(4)学会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在探索化学问题中进行实验设计并控制实验过程。掌握有关的化学计算。

3.过程的方法和能力

(5)通过化学课题研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理解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本质。通过系统的对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及其规律性的研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能有针对性地对化学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6)通过个体或群体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渠道获得有效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形成比较扎实的学力基础。

三、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型课程

初中年段

1.生活中的化学物质

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并在探索这些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化学,激发对化学物质探究的兴趣和意识,初步学习探究事物的方法,体会生活中充满丰富的化学知识。

2.物质构成的奥秘

开始从原子、分子的层面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也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初步的基础,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语言的表达。

3.物质种类和变化的多样性

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讨论化学变化、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初步认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初步学会用化学语言来描述化学变化,书写部分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走进溶液世界

认识物质是以某种分散体系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学习其中有关的知识,知道溶解的限度、溶液的酸碱性及表示法,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了“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化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这里选择城市气体燃料、化学肥料以及简单的实用化工产品:食品保鲜剂、衣料、饰物、洗涤剂等,学习其中有关的化学知识,知道物质属类、使用原理等。这不仅克服了传统学科体系的封闭性,同时反映化学的新发展,化学课程和其他科学课程的综合。使学生体验化学使我们生活更精彩。

6.化学实验活动

通过观察物质和动手实验,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获得科学方法的体

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中,要求能比较规范地使用常用仪器和正确地进行基本实验操作。

化学问题探索是重要的化学学科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理解并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索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探究、小制作等。对简单的化学课题,初步学会设计步骤和收集信息,初步学会撰写简单的实践报告。

的要求,下同。)

1.物质的微观世界

本部分进一步从原子、分子层面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初步掌握用电子式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物质形成过程及其差异,获得科学中应用模型方法的体验。

2.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

研究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快慢和进行程度,进一步理解化学在认识自然界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发展史中有重要的地位,要求通过学习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关系、元素性质递变的周期性,让学生体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特点和量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3.一些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采用化学技术,更须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本部分选择典型的有重要用途的氯、硫、氮、铁和铝元素,感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内在联系。学习中可以进行结构推测性质,性质拓展用途的尝试,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4.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及其来源

开始学习一些有机化合物,包含几种重要的烃如甲烷、乙烯、乙炔和苯,以及几种重要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学习中注意从碳的原子结构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而认识它们的性质。初步掌握用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来表示有机化合物。

5.化学实验活动

物质的分离、制备、检验和定量分析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实验应选择易于操作,获得结果的各类课题:如碳酸钙、氯化钠分离(固固分离)、氨的制备、多种离子的鉴别、中和滴定等。在定量实验中,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限度(有效数字)。

进一步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索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二)拓展型课程

本课程内容的修学形式有三种:拓展型课程[Ⅰ]是进入必修教材中的可选择性学习内容,拓展型课程[Ⅱ]修学形式是选修,可供部分学生选择部分内容学习,

拓展型课程[Ⅲ]修学形式是限定在高三年级开设,仅供部分学生必修。

拓展型课程[Ⅰ]

初中年段

学习拓展性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拓展知识视野,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理解世界上物质及其变化的多样性,尝试有效地利用这些物质,初步认识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况。

高一、二年段

本部分内容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拓宽知识视野,理解物质世界的某些规律(包括发展史),认识更多的物质及其应用,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课题和背景,体验化学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拓展型课程[Ⅱ]

初中年段

本部分内容有学科知识拓展,课题型的化学实践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促进兴趣,培养特长。

高一、二年段

本部分以专题形式展开,进一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背景和资料,发展学生的

创造性学力。

拓展型课程[Ⅲ]

高三年段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表2-1《三大构成》各模块应培养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既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究竟该怎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才能使效果更优呢?良心推荐文一篇,建议收藏阅读。 说课 说课要求“六说” 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六说的具体要求 1. 说课标 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 A、思想教育目标 ① 思想政治教育——如道德品质教育等。 ② 学习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毅力、态度、方法、习惯等 ③ 思维品质教育——各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B、知识传授目标 主要指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C、能力形成目标 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动用什么,评价什么,综合什么,在课标中要有明确的要求。

2. 说教材 主要说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分析教材是常规备课的重点,也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但说课更要侧重说明处理教材的理论依据和采用的处理方法,而不对某些具体知识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如语文的解释词义,归纳段意,数理化的概念,定理的解释等。 3. 说学生 主要是分析学情,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都应根据学情而定。但这是常规备课中最薄弱的一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精英教学,喜欢从高点来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何。说课,把说学生提出来,就是为了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老师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作用在全部学生身上,收受实在的课堂实效。 4. 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问题不再于什么方法最好,什么手段最简便,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教学设备的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和手段的依据。有些教法不能从理论上讲是科学的,合理的,但是有选择运用它,要看学生的实际,所以说教法的选择,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情的分析。 5. 说训练 主要说明训练的目的,训练方式,训练题目的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要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为目标而服务。 训练一般分为:① 形成性② 巩固性③ 分层能力训练三种类型。 对应解决分别为:①主要检查学生对概念、定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③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通过此练习都有所得,培养能力。 6. 说程序

谈谈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

谈谈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 连续两年教师继续教育都是围绕新课程“备好课”和“上好课”的主题和内容展开的。经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一定的体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同时,也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一、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有人说:以前不会写字的人是文盲,现在不会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是文盲。作为我们教师,更应学会利用该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说,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状况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技术。我们知道,现在学生要学得知识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仅仅利用传统的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授课的话,那么是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特点: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求知欲都有一定的好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我发现: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状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走近青春”,这里教师可以通过自编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青春是美好的,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认识青春。 二、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学会与学生互动。用互动来走近与学生的距离。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有一定的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多让学生来讲,讲出自己的道理,讲出自己的认识,这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好处。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教师也能与学生互动,而且互动的此时过多,结果堂堂哄堂。学生是参与了,但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些教师也与学生互动,但互动次数太少了,学生参与太少了,教师设疑的太少了。这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可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效果会好些。 三、会预设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比较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多作一些思考。通常预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疑问,预设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冲突,甚至要预设学生没有问题时,怎样让学生产生对问题的疑问。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预设一些问题时,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其实用性。问题不要设置太难,也不要太容易。如,有的问题几岁的小孩都知道回答,有的问题就是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回答,那么这样的预设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也失去自身的意义。因此,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是“预设问题”的重要基础。 总之,全面落实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简介 《三大构成》是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 (2)掌握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 (3)掌握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 (4)掌握创意思维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装饰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项目图纸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三大构成知识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3)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4)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视听说课程标准

视听说课程标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视听说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日语 计划学时:60 课程编号:GS07021 课程负责人:孙晓柳 教研室主任:赖德富 系主任:缪明聪 2013年8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商务日语视听说课程为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日语听说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同日本人进行一般性交谈,发音基本正确;通过影视作品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的语言,从而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使学生能看懂有一定深度的影视作品,能讲述大意,同时要求学生有分析、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基本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小组合作,专题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专业能力 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接画面的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语音,掌握发音难点,接受并习惯日语的正常语速;掌握情景对话的内容并做到熟练运用;掌握日语使用的特定环境和会话技巧;通过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提高口头表达思想的能力。训练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影像资料中标准、地道的日语表达,能复述所看影像资料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听两遍后能复述50%的内容,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价。

(二)方法能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观看各种影像材料(隐去日文字幕的DVD)为中心的,结合各种形式(选择、判断、填充题、听写、讲座、摘记、根据笔记回答问题等)的听力练习与复述、讨论、即席演讲、表演等口语练习(对较复杂的视听材料要提供足够的生词、注释与背景材料),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讨论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听力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对教学作具体的安排,做到有精有泛。精听的内容可反复听,泛听的内容掌握大意即可。 (三)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用日语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就有关专业进行简短发言。 2.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生活侧面,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 3.了解日本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 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内蒙区颁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 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生学 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二、统一规范周课时。小学每天安排 6 节课,每周课时 30 节。根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 [2004]10号)文件要求,一、二年级增加 1 节体育课,也就是每周安排 4 节体育课,同时在没有体育课的一天下午 的最后一节安排 1 节体育活动。还可以在一、二年级安排1节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和 1 节活动课(有教师辅导,含根据兴趣爱好开设的教学班活动)。中小学不得擅自增减课 程和课时。 三、统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各校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 时间安排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事历,规范开学、放假时 间,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和放假时间。各学校要严格执行 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更 不得提前放假。学生寒暑假期间,教师应推迟3~ 5 天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新学年开学教师要

提前一周到校,各学校要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师备一周超前 课。 四、统一规范作息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取消走读生 统一到学校上早读和晚自习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 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 6 小时,初中不超过7 小时。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有 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校开 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住校生可以上早自习和 晚自习,早读时间不超过45 分钟,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住校生上早读和晚自习时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但不 得利用这些时间集体上课。要保证初中生、小学生睡眠时间 不少于 9 小时。中小学安排走读生上早读和晚自习引发安全 事故的,将从重处理学校有关责任人。 五、重视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设安全教育、文明礼仪 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 体育活动、手工劳作、器乐训练、英语活动课等,加强写字教育。提倡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时间开设不同的活动课,学生 可根据兴趣跨班级选择活动。 六、课程开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一项重要内 容,也是必查内容之一。 2017 年秋,小学一二年级增设不少于 一课时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可以统筹安排地地方与学校课程中 确保课时不变。同时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各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说课程标准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开展“说课程”活动的通知 各教学系(部、室): 根据《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说工程”实施方案》(2010年教字1号)的精神,现将“说课程”的有关要求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说课程活动的时间 7月26日——31日 二、说课程要求 1、全院专任教师、“双肩挑”教师都必须选择一门课程进 行“说课程”活动。 2、各系(部、室)要高度重视“说课程”活动,要制定本部门说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于4月30日前报教务处。 3、各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要反复研讨所说课程的建设思路,总结提炼课程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提交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课程改革论文。 4、“说课程”先由各系(部、室)在本单位进行,要求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7月10日之前按照本部门教师人数的20%推荐到学院,将说课程教师名单、所说课程、课程改革论文一并交教务处叶红老师处。 5、凡是进行“说课程”的教师均采用PPT在多媒体上进行,时间为20分钟。 三、说课程评委会 主 任:顿祖义

副主任:张 捷 委 员:吴 云 余启高 余明学 朱于平 陈玉平 陈兴无 龙长勇 附:说课程评审标准 恩施职业 技术学院 2010年4月15日 说课程评审标准 指 标评审标准分值得分 课程定位明确课程与专业的关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 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到位。 5明确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分析学生对该课程的 了解状况、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方面比较透 彻。 5明确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5 课程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能够用 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 标,不是抽象的概念描述。 10 教学内容的设计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内容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 规律,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以真 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 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 15 教学内容赋予的项目载体具有实用性、典型 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 5 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 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 式。 15 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 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10

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2016年度 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

三大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1 前言 1.1 课程性质 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统一.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1.2 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 课程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性考核(40%)+期末考试(40%)(1)平时成绩(20%):到课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上课积极参与情况。(2)阶段性考核(40%):每节课上传所有课程练习。(3)期末考试(40%):独立操作能力的测试考核。 本课建议学时:36学时 2 课程目标 2.1能力(技能)目标 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 1)专业能力目标(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 能够按照设计项目的要求对具体设计内容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能够对设计项目进行色彩设计. 手脑灵活,高度协调,动手能力强; 2)方法能力指标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计划决策能力;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课 基准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电脑艺术与设计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立体构成》是艺术专业中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因此,这门课程既可作为设计基础课,又可直接支持学生进行毕业创作设计。它的作用有: 1、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2、通过逻辑分析,使学生加强造型构思的抽象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 3、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造型的体量及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巧。 4、掌握三维设计的构成知识和方法,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能力,最终将体积、空间、结构等知识以最佳方式应用到建筑与环境、产品造型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应用领域。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组致力于对基础教学的探索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要重视全面系统的设计实践教育,强调“基础教学”可以从实践入手,“起始于实践,立足于实用”。在实践中入门,在实践中提高。通过设计方法及案例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理念。在设计实践中,要根据学生自我感受和自身的基础能力,就每个设计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体验为基础,在学生灵活、全面的掌握三维形态的构成法则的同时, 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要素的构成练习,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大(小)组作业”模式与岗位模式相结合,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小组进行主题的选择、构思、选材和形态制作。

视听说课程标准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视听说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日语 计划学时:60 课程编号:GS07021 课程负责人:孙晓柳 教研室主任:赖德富 系主任:缪明聪 2013年8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商务日语视听说课程为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日语听说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同日本人进行一般性交谈,发音基本正确;通过影视作品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的语言,从而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使学生能看懂有一定深度的影视作品,能讲述大意,同时要求学生有分析、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基本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小组合作,专题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专业能力 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接画面的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语音,掌握发音难点,接受并习惯日语的正常语速;掌握情景对话的内容并做到熟练运用;掌握日语使用的特定环境和会话技巧;通过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提高口头表达思想的能力。训练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影像资料中标准、地道的日语表达,能复述所看影像资料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听两遍后能复述50%的内容,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价。

(二)方法能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观看各种影像材料(隐去日文字幕的DVD)为中心的,结合各种形式(选择、判断、填充题、听写、讲座、摘记、根据笔记回答问题等)的听力练习与复述、讨论、即席演讲、表演等口语练习(对较复杂的视听材料要提供足够的生词、注释与背景材料),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讨论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听力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对教学作具体的安排,做到有精有泛。精听的内容可反复听,泛听的内容掌握大意即可。 (三)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用日语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就有关专业进行简短发言。 2. 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生活侧面,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 3. 了解日本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解能力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

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

严格落实《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课程体现着国家意志,开齐开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我校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强化课程设置的刚性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二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修订了《胜利乡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五环节”做了具体要求,坚持周前备课、检查签字制度。备课时注重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创新与指导,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尝试法”教学,努力营造“主动、探究、合作” 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本着“省、精、准”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规范、准确地批改,采用鼓励性评语,用等级代替分数评价。学校每学期分期中抽查和期末两次对全体教师的备课及作业批改进行全面的检查考核、量化打分。将是否体现教改精神,有无教法创新做为备课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化打分,归档记载,纳入教师年度综合考核。 三是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乐学、会学,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生高质量的主动学习。 四是质量立校,认真“减负”。学校领导牢固树立“没有高质量的学校就不是一所好学校”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把主要精力

放在教学上。不仅深入一线代课,而且经常下班听课,和教师一道探索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积极主持和指导各类教学活动,参与评课和交流。要求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不得以课内损失课外补,切实将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切实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五是实施师生阳光体育工程,设立两个大课活动,保证师生每天有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 六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革评价制度,立足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让社会人员、家长及学生参与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 胜利乡中心小学 2013.5.6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简介 《三大构成》是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 (2)掌握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3)掌握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4)掌握创意思维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装饰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项目图纸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三大构成知识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3)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4)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通过“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外贸业务、外事接待、英文翻译、公文处理等工作,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材。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一)课程性质 《商务英语视听说》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二)课程定位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课程定位是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通过视、听、说帮助学生了解和巩固相关的商务知识。本课程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商务英语知识的融合,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英语听力》和《英语视听说》。 课程开设的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学期为五学期,每学期周课时4,总计64课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设定:面向淄博区域经济商务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商务方面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而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和国际贸易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对商务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旅游技能的训练,强调商务和旅游及酒店工作中英语语言的使用。立于基本,立于实用,立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做”为一体的总体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方法。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 (四)利用现代技术:极大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背景知识等。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选择不同水平级别的材料或模块学习。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集多媒体技术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中国画》课程标准

《中国画》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中国画 二、课程性质、课时 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画设计语言能力的基础专业课,主要讲授中国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设计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用中国画设计语言的思维、创作能力。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高职层次,占120课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花鸟写生练习,提高对中国工笔花鸟画造型能力的认识和表现,提高学生审美判断能力。体会用笔、用墨、构图、质感、空间感等诸因素在中国画工笔花鸟中的表现方式,提高构图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着色工笔花鸟的写生学习,掌握工笔花鸟画从写生白描到着色创作全过程的作画方法和技能,能较好的运用花鸟画构图原理和线条的表现力,体会中国画独特的设计语言,在今后的设计中使用和创新。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艺术根底,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画的知识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本课程将为装饰绘画、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课、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提供独到的设计语言支持。 四、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画概论、工笔花鸟画技法理论知识及工笔花鸟写生方法; 2.提高对中国画工笔花鸟造型能力的认识和表现,提高学生审美判断能力。体会用笔、用墨、构图、质感、空间感等诸因素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表现方式,提高构图能力和表现能力; 3.掌握工笔花鸟画从写生白描到着色创作全过程的作画方法和技能,能较好的运用花鸟画构图原理和线条的表现力、熟悉国画颜料的特性,及染色的各种技法,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打好基础; 4.要求学生通过临摹写生练习,提高对中国工笔花鸟画造型的认识和表现

英语课程标准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地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舞台,让学生自由、快乐地探究学习,让课堂因为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展现而呈现出生动精彩的一面。因此,我会把精力放在情景的设计上,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乐学英语、掌握英语、会用英语,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英语课堂,从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 can you do?》A 部分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本套教材强调了学生的兴趣、经验,能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这些特点在本单元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单元的话题是家务活,功能是运用句型来介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及询问别人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易于理解。学生通过操练巩固,并巧妙运用于情景会话中,将取得良好效果。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单元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能听说、认读词组:sweep the floor/ cook the meals/clean the bedroom/ water the flowers/empty the trash. (2)能力目标:能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去。 (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能熟练运用词组与句型。难点是的个别单词的读音。如:helpful、empty. 二、说教学策略 小学生求知欲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本节课教学将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运用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帮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学习英语,发展能力,从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三、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针对学生的认识状况及本课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教学/设/计网_]因此,我把激发学生兴趣看作是本课学习的出发点。 首先利用课件呈现出森林里,动物们都在参加才艺大比拼的场景,他们各自都有怎样的才能呢?这时,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初步感知句型“I can…”, 随后,在轻松、愉悦的热身活动中,师生同唱、同动。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玩玩唱唱的热身活动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为本课的教学作了情感和知识铺垫。 二)自主参与,学习新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