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4、《人格科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不是

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
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
奥克兰德成长研究,结果表明,从少儿到青年以后,人格特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智力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对冲动的控制等,最后是政治态度、自我价值观和生活满意度。
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人格在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3、人格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又自己的特点。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四、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
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
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默瑞《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
西奥菲拉斯塔的《性格》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性伦
中国第一个讲性的是孔子。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伦大致有六种说法:
(1)性善论。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
(2)性恶论。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
(3)性无善无不善伦。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
(4)性可以善可以为不善伦。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5)有性善有性不善伦。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
(6)善恶混论。扬雄等人认为,人性既有善性,又又恶性,是善恶二者的混合。
2、人格类型
《黄帝内经》认为气质有先天和后天的。其中的《灵枢*通天篇》都是气质理论,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尚书》中提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三国十七的刘劭为适应当时的需要,受《尚书》中“九德”的启

发,对人类性格作了系统分析,将人的性格划分为12种类型。
3、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将《周易》中对理想人格的论述进行了概括,得出18个心理特征。
4、人格评估
尧采用多种方法对舜进行多年考察评价很高。他指出这分明是一个迷津测验——一个以人做被试之打规模迷津测验。它是一切测验的鼻祖。
三国时期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体征。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了知人的七种方法《将苑*知人性》。
5、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
(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
内经中人的气质划分推演出25种。
(2)“习与性成”个性说。
认为个性是在环境习染中逐渐形成的。
(3)性品德个性说。
古人将人格品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4)“物情不齐”个性说。
明代的李贽提出,意思室,天下这样打,人民这么多,事物各不一样,所以人的个性也应各不相同。
6、现代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甚少,仅有的1944年出版的阮镜清的《性格类型学概论》,1947年朱道俊的《人格心理学》。林传鼎分析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文革时期被认为是伪科学的。现在已广泛应用到教育、医学、咨询、文艺、管理和体育等领域中。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性论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灵魂本身具有善性。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认为人的本性室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
2、人格结构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
早期提出两部人格结构模型;一个事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后来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结构模型。
(2)勒温的人格结构模型
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场论创造性的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的行为。
(3)人格的分层理论
哈特曼认为世界上一切食物都是分层次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夫曼、罗特哈克和列尔希等人。
霍夫曼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人格的所有层次都起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作用。
罗特哈克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
列尔希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内部情感技术和上部构造两个层次。在内部情感基础下还有一个没有意识,作为体验的层次——生命基础。
3、气质理论
(1)古希腊和罗马的气质学说

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勤提出“四根说”,认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
希波克拉底将四根说发展为四液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
盖伦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将人体内的体液混合比例。这就是近代气质概念的来源。
(2)康德和冯特的气质学说
康德把气质分为感情的和行为的;
多血质的人是开朗的;
抑郁质的人是沉稳的;
胆汁质的人是热血的;
粘液质的人是冷血的。
冯特以感情反应的强度和变化的快慢为基础,把气质划分为四类;
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
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
感情干瘾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
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
(3)气质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爱克雷奇摩把人的体格分为三种;
矮胖型——外向而容易动感情(躁欲气质:善交际、活泼、乐观、感情丰富)
瘦长型——内向而孤僻(分裂气质:不善交际、沉静、孤僻、神经过敏)
强壮型——介于两者之间(粘着气质:固执、认真、理解迟钝、情绪爆发性)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
內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内脏紧张型:动作缓慢、爱好社交、情感丰富、情感舒畅、随和、有耐性)
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型(身体紧张型:动作粗放、精力旺盛、喜爱运动、自信、富有进取性和冒险精神)
外胚叶型——高大、细瘦、体质虚弱(头脑紧张型:动作生硬、善思考、不爱交际、情绪抑制、谨慎、神经过敏)
(4)气质的血型说
日本学者能见正比古等指出,血型的真正含义指人体的体质和气质类型
A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于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志
B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寡信好管闲事
O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
AB兼有AB特征
(5)气质激素说
伯曼认为气质忒但是由内分泌活动决定的。
甲状腺型
多: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处事和观察迅速、任性、主观、自信心过强、容易感动、甚至感情迸发
少:迟钝、缓慢、可能发生痴呆
脑垂体型
多:性情强硬、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喜欢思考、骨骼粗大、皮肤甚厚
少:身材短小、脂肪多、皮肤干燥、思想尺度、行为怯弱、缺乏自制力
肾上腺型
多:雄伟有力、精神健旺、皮肤深黑而干燥、毛发浓密、专横、好斗
少:体力衰弱、反应迟钝
副甲状腺型
多:易激动,缺乏控制力
少:精力不足、缺乏生活兴趣
胸腺型
幼年发育青春期后期停止生长,逐年萎缩 。成年时胸腺不退化者有之、单纯、软弱、不善处理工作
性腺型
多:强烈的攻

击性
少:攻击行为减少,容易对文字、艺术和音乐等产生兴趣
(6)活动特性的气质理论
巴斯和普洛明反应四种活动特性
活动型:倾向于活动,总是抢先接受新任务,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婴儿期表现为手脚不停活动;儿童期在教师里坐不住;成年时有强烈的事业心。
交际型:倾向于社交,渴望与人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婴儿期要求父母在身旁,爱抚他,孤单时会大哭大闹;儿童期容易接受教育受环境影响;成年与他人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情绪型: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都打。婴儿期经常哭闹;儿童期容易激动;成年喜怒无常,难以合作相处。
冲动型:容易兴奋,缺乏控制能力。婴儿期等不得成人喂饭、换尿布等;儿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坐立不安;成年行动带有冲动性。
(七)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
把婴儿分为三类
易教养型:面对新环境比较主动而不退缩。适应性强,通常会有积极情绪。活泼、愉快、爱玩、通常受到大人的注意。
困难型:面对新环境,退缩而不是主动。典型的是适应环境比较慢,并且经常处于紧张的消极情绪中。生理活动没有规律进食时烦躁不安,经常哭闹,睡眠不规则。
行动缓慢型:在陌生环境中表现退缩,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较慢。通过抚爱和教育,可逐渐培养他们对新刺激的兴趣,使他们慢慢活跃起来。
(8)巴斯和普洛明的研究
减少到三种:
情绪型:指一个人情绪反应强度。
高:容易心烦意乱和性子急。
活动性:指一个人能量释放的水平。
高:喜欢运动,不喜欢安静,大部分时间忙碌。
交际性:指一个人的人缘及与人相互的特点。

三、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格形成理论
(1)人格的社会起源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格是与高级心理机能同步发展起来的,与高级心理机能一样,起源于社会;离开社会的影响,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人格就不能形成。
(2)活动——人格理论
列昂节夫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像室心理反映的产生、作用和结构,包括活动、意识和人格三个范畴。活动不仅仅是发端,不是反应的总和,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内部转变和转化,还有自己的发展系统。
(3)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对人格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活动,而是活动中形成的人际法系,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要经历适应、个性化和整合阶段。
2、人格结构
(1)希尔巴克夫的人格结构论
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动力系统。
第二个系统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气质和态度几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
第三个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独立性和倾向性。
第四个系统位

于人格的最高层次,包括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劳动等。
(2)波果斯洛夫斯基的人格结构观
人格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体系。
能力系统,是保证人活动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性格系统,复杂的构成物,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机制。
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人格倾向性。包诺维奇指出人格的完整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倾向性,因为正是人格倾向性构成了人格的核心。
3、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这两种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神经活动过程的平衡性;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强而不平衡(兴奋型);强、平衡而灵活(活泼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安静型);弱(抑制型)。
苏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研究有三个学派
(1)莫斯科学派
强调研究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对这些特性的结合即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不要过早下结论。
论述了兴奋过程的两极特性:耐受性和感受性。
雅可夫列娃对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做了许多方面的研究,从中分出两个独立的特性;狭义的灵活性和易变性。
分出神经活动过程的第四种特性——动力性。动力性指条件反射过程中神经活动的速度和容易程度,是广义的学习能力。
平衡性是神经活动过程中的二级特性,包括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灵活性、易变性和动力性。
列举楚一些新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把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区分为一般特性和局部特性。一般特性指整个神经系统的共同特性。局部特性指大鸟皮层内不同分析器的特性。
指出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和类型无好、无坏之分。
(2)乌拉尔学派的研究
主要研究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学意义,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对个体活动特别室工作或职业的影响。
梅尔林把气质的概念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气质特性的第一基本特征室神经系统特性对他的制约性。他把气质分为焦虑、外内向、冲动、行动僵化、情绪稳定性和情绪机动性。
贝洛斯等人用因素分析法分离楚气质的两种因素:内外向和情绪性。
希莉娜和贝洛斯以儿童和人为被试,划分出两种气质类型:A和B型。
克帕托娃研究了神经过程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克里莫夫研究了神经过程灵活性与纺织工人活动方式的关系,在几十名纺织女工中划分“灵活型”和“迟缓型”。
(3)圣彼得堡学派的研究
对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研究人格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证据,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正确了解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有助于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二、实践意义
在教育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
在管理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用。
在职业选择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选择与自己人格类型相复合的工作,激发起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文艺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抓住人物的人格特征,形象的塑造楚典型人物,将一个栩栩如生、灵活生动的人物展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


第二章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门人(阿德勒、荣格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指欧洲的一批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代表人物又霍尼、沙利文、卡丁纳、安娜*弗洛伊德、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文明及其缺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弗洛伊德全集。

一、人格动力
1、生的本能
在于追求个体生存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等本能
2、死的本能
人的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的,一开始就有一种返回无机物状态的欲望。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包含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含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识包含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
1、本我
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有关的人格部分,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
2、自我
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
自我的主要功能:
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生存。
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
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3、超我
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理想自我。
具有的功能
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
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低级现实目标。
使个人向理想努力,以完善人格。

三、人格发展
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

是心理性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大约持续到儿童18个月。这个时期,以口、唇、舌 未主要性敏感区,这些区域需要没有满足,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和不信任的人格特征,满足过度会形成一种依赖和纠缠别人的人格特征。
2、肛门期
大约在18个月到36个月之间。关键是便秘规则训练。如训练过严会在情绪上受到威胁,感到恐惧,可能表现楚冷酷无情顽固刚愎好破坏等人格特征。
3、性器期
大约在3岁到6岁,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以外生殖器未主要性敏感区。恋母情节称狄浦斯情节,恋父情结称伊莱克拉情节。
4、潜伏期
大约持续到12岁左右青春期开始。他们的力比多冲动出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感处于低潮,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
5、生殖器
在12岁到20岁。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
弗洛伊德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心里治疗体系,被称为精神分析法。潜意识是他人格心理学中核心的概念。对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为理解行为的深层提供了条件。他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把人类人格发挥在那的动力归结于性本能或称力比多,认为性本能是是否满足,直接影响到人格发展。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著作有精神症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

一、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存在着身心缺陷,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要求,而且不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不长缺陷,还发展为优点,追求卓越。阿德勒的有力“追求卓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优越感包含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而自卑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

二、自卑和补偿
个体追求优越的欲望来自人的自卑。阿德勒早期强调自卑感源自胜利缺陷或功能不足。自卑感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缺陷的补偿,人有时甚至会得到过分的补偿。他把补偿作用从生理学推广到心理学,认为幼儿就有自卑感。自卑感室人所共有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补偿。自卑感室个体的激励因素,对个人、社会都有利,能导致人格的改善。

三、生活风格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这成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室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
生活风格分为健全和错误两种。健全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个人与他人和谐共处。错误

的生活风格与社会目标相违背,是建立自私自利基础之上的。
形成错误生活风格的条件:
1、忽视
2、溺爱
3、生理自卑
阿德勒认为,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应该了解他的生活风格。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了他的独特自我。


四、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阿德勒室精神分析学派中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工作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他强调指出,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的补偿。一个人能否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情况。
阿德勒根据个人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将人分为四种类型:
1统治-支配型
这种人缺乏正确的社会兴趣,倾向于统治别人。
2索取-依赖型
这种人缺乏正确的社会兴趣,倾向于竭力从他人那里索取一切所能索取的东西。
3逃避型
这种人缺乏正确的社会兴趣,试图通过回避问题而取胜,通常只能以碌碌无为的方式来避免失败。
4社会利益型
这种人有正确的社会兴趣,试图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使人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人的主观系统,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霍尔等人把他的创造性自我成为“人格理论家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认为个体并不是环境和遗传因素的消极接受者,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都能对自己的发展作出选择,遗传和环境仅仅是创造自我、塑造人格的材料。

六、出生顺序
第一个强调提出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个体由于出生先后不同,在急停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阿德勒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确立了个体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在弗洛姆看来阿德勒是着重“人的基本社会性”的最早的精神分析学家,追求卓越,完美的社会作为人类的基本动机,纠正了弗洛伊德过强调重视性本能的倾向。重视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动物,是自我意识的个体。最早提出对心理学界影响很大的创造性自我的概念,认为创造性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塑造人格的主动力量。个体心理学也有其局限性,而且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来自变态心理学,用于常态人格尚需要补充和修正。他对追求优越、自卑和补偿的作用看法偏激,作为

人类的根本动机,这就具有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1阿强调意识的作用,弗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2阿未来目标是形成的哦你攻击的本原,弗未来目标无关紧要。
3阿社会性动机重要,弗生物性动机重要。
4阿对人类乐观,弗对人类悲观。
5阿盟誓解决问题的手段,弗梦是探求潜意识的工具。
6阿人类至少能部分决定自己的人格,弗人格万物按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
7阿轻视性的作用,弗夸大性的作用。
8阿治疗目的在于促进形成一种具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弗治疗目的在于发现被压抑的早期记忆。

第三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914荣格创立分析心理学
著作有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学、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林混的现代人、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记忆梦思考、人及其象征。

一、人格结构
荣格认为,人格既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结构,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机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1、意识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被个体觉知的那部分。
意识出现较早。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感觉、思维、情感、直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
意识与个性同步。意识的开端就是个性化的开端;意识发展了,个性化也发展了;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个体就富有个性。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等组成。
自我对心理材料进行选择有以下条件:
(1)个体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
(2)个体焦虑状态。
(3)个体的个性化程度。
(4)刺激物引起个体体验的强度。

2、个人潜意识室潜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直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荣格的个人潜意识和弗洛伊德早期的潜意识概念相似,但不认为这部分人格具有性和罪恶的色彩。
荣格认为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节。情节被认为是一组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它不断在生活中出现,个体对它高度重视。进一步研究表明,情节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力,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可以强有力地支持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起着干扰个体正常活动的作用,妨碍心理的正常发展。

3、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的,为集体共有,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物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最大的发现,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一部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总是要向外显现的。
所谓往事,它不仅包括作为单独物种的人的种族的历史,而且包括前人类或动物祖先在内。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荣格认为,这些意象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

(1)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指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人格面具对人的生存来说是必须的。它能使我们搞好人际关系,与人和睦相处,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荣格认为不能将人格和人格面具等同起来,人格面具仅仅显示人格的小部分,某种意义上说,人格面具具有欺骗性。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是男子人格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室女子人格中的男性成分。它们是远祖遗传下来的原型,是自己和别人都不易察觉的人格特征。,保证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理解和协调交往,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区选择合适的伙伴。
(3)阴影
阴影室人格中最隐蔽最黑暗的部分,即黑暗自我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相似。荣格认为,阴影可能室一切原型中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是人身上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
(4)自性
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荣格区分了自我和自性,认为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核心,自性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自性是一个包括自我的心理因素。自性是生命的目标,是人格组成最完整的表现。具有稳定性,使个人处于自我实现的状态。

二、人格发展阶段
荣格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1、童年
童年从 出生到青春期。力比多主要用在学习生存的必要技能上,5岁以后逐渐转向性活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
2、青年
青年从青春期卡是到40岁左右,力比多主要在职业学习、社交、建立家庭等活动上,以生理变化为标志。
3、中年
中年从40岁左右开始,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荣格认为,中年时常常会出现问题主要是根据新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生活。当力比多促进个体成长,促进其人格稳步发展时,个体就前进。当力比多倾向于潜意识时,个体就倒退。
4、老年
老年类似于童年,人经常沉溺在潜意识中,不断考虑有关"来世"的事。老年人越来越沉溺于潜意识,最后就消逝在潜意识中。

三、人格类型
1、一般态度类型
他根据力比多流动的方向划分人格类型:认为力比多流动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的人,是外向性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内部环境的人是内向性的,表现了一种对客体的否定关系。
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特点
内向型
孤独型 沉默寡言、谨慎、消极、孤独。
思考型 善于思考、沉入专研。
丧失自信型 自卑、自责,罪恶感强。
不安型 规矩、清高、小心。
冷静

型 小心谨慎、沉着、稳重。
外向型
社交型 爽朗、积极、能言善辩、顺应。
行动型 现实、说干就干、易变化、好动。
过于自信型 瞧不起别人,过于高估自己。
乐天型 胆量大、大方、不拘小节。
感情型 敏感、喜怒哀乐变化无常。

2、机能类型
荣格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
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可以组成八种人格类型
(1)外向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向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维以客观资料为依据,思维过程由外界信息激发。外向思维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出冷淡、傲慢等人格特点。
(2)外向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向的,又是偏向于情感的。他们的情感符合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外向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的和谐。
(3)外向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向的,又是偏向于感觉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追究到底。他们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一般情感浅薄,直觉压抑的。
(4)外向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向的,又是偏向于直觉的。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外向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物的发起人,但经常不能坚持到底。
(5)内向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向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精神世界。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骄傲等人格特征。
(6)内向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向的,又是偏向于感觉的。他们的情感由内在主观因素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 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7)内向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向的,又是偏向于感觉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8)内向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向的,又是偏向于直觉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于幻想,观点新颖,但优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

四、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该测量把人划分为四个维度
即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维——情绪和判断——直觉,得出8中人格类型。
不同人格类型的人的理想职业
外向型 要求群体交往、与人谈话,社交聚会较多,有大量的旅行,讲话和变化多。
内向型 要求安静、独立进行文案工作,很少被打扰,要集中注意,认真思考。
思维型 要求

解决大量问题,尤其是需要逻辑推理,与数字相关,有明确的解决方法。
情感型 具有服务性,特别是未平民服务,满足个人需要。
感觉型 要求注意细节,短期、有形,与目标直接相关。
直觉型 任务新,具有挑战性,依靠洞察力和沉思爱解决抽象问题。
判断型 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与结构性,在新任务开始前能完成原有工作。
直觉型 要求适应新的环境,具有创造性。


第四节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的主要作品有 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与生命周期,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新的同一性维度,生命李氏与历史时刻,游戏与理由,生命周期的完成。

一、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本我
与弗洛伊德一样,认为本我是包含力比多的各种强烈欲望的综合,代表种系进化过程中的剩余沉淀物,只能使人沦为动物,必须加以克服,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超我
埃里克森认为,超我是体现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心理过程,由个人经验和对他最有影响的人的观念和态度共同组成。
3、自我
埃里克森受哈特曼的影响。哈特曼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埃里克森发展了哈特曼重视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去考察自我的发展。
埃克森可对自我提出了机电具体看法:
(1)自我并不受本我制约,在个体出生后就开始迅速地独立发展;
(2)自我是一个自主、有力量的实体,有自己的重要功能;
(3)自我与本能的冲突无关,朝向认识和适应环境的目标;
(4)自我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既有适应功能,也有防御功能。
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认为它包括人类的意识动作,并能加以控制。强调自我具有独立性,认为自我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力的产物。自我除了遗传,生理解剖上的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二、人生周期中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共经历八个阶段,后三个阶段是他的独创,其他五个阶段是和弗洛伊德划分一致。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个阶段从出生到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婴儿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如果儿童得不到满足,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会使儿童产生希望的品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这个阶段指1-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养育儿童,要根

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又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必须理智耐心。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能形成意志品质。
3、主动对内疚
这个阶段4-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任务室主动性,这是他们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肯定和孤立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会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这一阶段的危机积极解决形成目的的品质。
4、勤奋对自卑
这个阶段指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儿童大多在上小学,不仅接受父母的影响,还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儿童如果体验到成功,就会产生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失败的体验会使如同产生自卑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解决,就能形成平、能力品质。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指12-20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器。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必须思考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信息。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能够解决,儿童就会得到自我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的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马西亚发展了埃里克森认为有四种可能性
(1)同一性实现。
(2)同一性延迟。
(3)同一性混乱。
(4)同一性拒斥。
这个阶段危机得到解决可以形成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
这个阶段大约在20-24岁,属于成年早期。埃里克森支持,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热烈追求他人并与他人建立亲密的爱的关系。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丧失自我,离群索居,从而感到孤独。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够得到解决可以形成爱的品质。
7、繁殖对停滞
这个阶段大约在25-65岁属成年期。成年人已经建立家庭和自己的事业,成人会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到生活的乐趣。有些很少从教育孩子中获得快乐。这个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可形成关心品质。
8、自我整合对绝望
这个阶段从65岁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属于成年晚期。这个阶段相当于老年期,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具有充实感和完善感,会怀着充实的感情向人间告别。不惧怕死亡。这个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能够形成明智的品质。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把重点从本能驱力的潜意识方面转向自我与社会之间相

互之间互相作用的意识方面。提出了自我的新概念。埃里克森提出了相当完整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五节 霍尼的基本焦虑学说
1941创办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任所长,直至去世。她把自我分成三种基本形态: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主要代表作现代人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的新道路,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女性心理学等。

一、基本焦虑
霍尼把人的神经症分为情境性和人格性的两种。是前者仅仅是人对特定的困难环境暂时缺乏适应能力,海没有表现出病态人格,可以很快治愈;后者是由于人格结构变态引起的,属于病态。
焦虑有两类:显性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基本焦虑,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前者引起情境性神经症,后者引起人格性神经症。
霍尼认为,神经症行为的萌芽可以在儿童和父母的关系中找到。
她认为,人在儿童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和满足需要。儿童寻求安全需要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他们无能力,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靠父母。儿童的无能状态不一定就导致心理障碍。产生神经症,儿童的无能和自卑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的态度。
霍尼把父母破坏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称为“基本祸害”。
霍尼认为,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而神经症起源于父母的关系。


二、控制基本焦虑的策略
减轻基本焦虑,个体会形成一些防御策略并列举了10种:
(1)友爱和赞许的需要
(2)求助于人生伴侣的需要
(3)狭窄生活范围的需要
(4)权利的需要
(5)利用他人的需要
(6)社会认可的需要
(7)赞美的需要
(8)志向和成就的需要
(9)自我满足和独立的需要
(10)完美无瑕的需要

三、神经症人格类型
1、依从型
这种类型的人主要用接近人群来降低焦虑,对人采取跟随的态度。
这种方式包括三种需要,即友爱和赞许的需要、求助于人生伴侣的需要和狭窄生活范围的需要,以基本敌意为依据。
2、反抗型
这种类型的人主要用反对人群来降低焦虑,对人采取攻击的态度。这种适应方式包括五种需要,权力的需要,利用他人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赞美的需要,志向和成就的需要。这种人比表面上彬彬有礼,但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3、退避型
这种类型的人主要以脱离人的活动来降低焦虑,对人采取避开的态度。包括三种需要,狭窄生活范围的需要,自我满足与独立的需要,完美无瑕的需要。

四、女性心理学
霍尼芮乃伟,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说的男女

人格差异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她不赞同弗洛伊德蔑视妇女的观点。弗洛伊德坚持女性发展的本质可以在“阴茎嫉妒”中找到,每一个女孩都希望成为男孩,她则用“子宫嫉妒”来反驳,但男人并不因此对自己不满。霍尼认为,是社会文化为妇女带来限制,而不是女人天生出于劣势。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没有理由认为妇女想变成男人,或男人向变成女人。


霍尼在人格理论中摒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伦,泛性伦和对治疗的悲观主义色彩,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家庭教育,强调亲子关系,把安全需要作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治疗神经症持乐观主义态度。提出了富有特色和新意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基本焦虑为核心概念展开的。霍尼被认为室女性心理学的创始人。霍尼并没有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理论的负面影响。


第六节 弗洛姆的社会人格论
主要作品为自己的人,逃避自由,爱的艺术

一、人格的概念
弗洛姆认为,人格由气质和性格共同组成,包含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使人具有独特的个体特征。
弗洛姆把性格分为两个部分: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社会性格是性格结构的核心,是同一文化群体中一切成员共有的心理。个人性格是同一文化群体中各成员个体的性格,彼此之间有差异。

二、积极自由和逃避自由
1、积极自由
弗洛姆把喜欢自己并按自己的本性去行动的过程称为积极自由,认为自发性是达到积极自由,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和情感得到表达的关键。
2、逃避自由
人们战胜焦虑和无能有三种策略。
(1)通过认同有力量的人物,攻击力量较弱的人来逃避焦虑。
(2)破坏。
(3)“自动舒适装置”。

三、人格类型
弗洛姆把西方社会中的人分为两大类:生产倾向性和非生产倾向性。
1、生产倾向性
具有生产倾向性的人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
他们首先创造了自我。他们的另外四个方面:
(1)创造性的爱
创造性的爱除了给予外,还包括四个基本因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由对客体的强烈兴趣和关心促成的。其特点是客观性。
(3)幸福感
具有生产倾向性的人是愉快的。
(4)道德心
具有生产倾向性的人的道德心是自我的呼声,而不是外部代理人的声音。

2、非生产倾向性
(1)接受倾向性
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们需要的东西完全要依赖别人。
(2)剥削倾向性
具有剥削倾向的人依靠暴力,诡计等。
(3)贮藏倾向性
通过贮藏东西而获得安全感,表现为极端吝啬,坚持不与别人分享

财富,与他人疏远。
(4)市场倾向性
表现为随雇主的需要而改变性格,很难获得安全感。

弗洛姆是当代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权威,精神分析社会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个体的性格分为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
弗洛姆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了人格的类型。他的人格理论不够完善,对人格和人类的行为只作了部分的分析和说明。



第三章 人格特质论
人格特质论者提出三个共同观点:
(1)人格由个体的一组特质组成。
(2)人格特质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3)了解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个体行为。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奥尔波特著作:A-S反应研究,价值研究,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动机的机能自主,人格的本质,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人格的模式和成长

一、人格概念
人格是人所想的和做的,存在于行动的后面、个体的内部。他强调人格的确存在,并指出了人格的独特性和整合性,认为人格是一个心身系统,引导和推动个体行为的能力。

二、人格特质
1、特质的概念
特质是概括的,不只是与少数的刺激或反应相互联系,而是连结着许许多多的刺激和反应,使个体行为产生的广泛的一致性,具有跨情境性和持久性。他又指出特质具有焦点性,即它与现实的某些特殊场合相联系,只有在特殊的场合和人群中才会表现出来。
2、特质的特点
(1)实际存在于个体内部,是个体内部的神经心理结构。
(2)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
(3)具有动力性,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支撑、指引着人的行为。
(4)它的存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进行科学验证,从观察一个多次重复的行为中证实。
(5)彼此间并非完全独立,两者之间的区分没有严格界限。
(6)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即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室群体所具有,是独立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8)行为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能证明该特质不存在。

3、特质的分类
(1)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是指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
奥尔波特将人格的共同特质划分为表现特质和态度特质。
表现特质在支配适应行为的动机系统中使行动具有一定的特征,包括支配性-顺从性、扩张性-退缩性、坚持性-动摇性。
态度特质指对特定情境的适应行为中具有的对己、对人对价值的态度。
(2)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
奥尔波特将他们划分为三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
首要特质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在人格中

其支配作用。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襂透性。
核心特质指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是人格的“构件”。
次要特质指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

三、机能自主
机能自主全称是动机的机能自主。
理想的动机理论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1、动机必须是现实的。
2、几种动机同时存在。
3、认知过程重要。
4、个人动机模式独特。
奥尔波特认为人有两种动机自主系统:一是持续性;二是自我统一的。前者指个体盲目从事的重复活动。后者指个人的目标、价值观、兴趣、态度、情操等。

四、统我
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意思是人格的不同部分具有延续性和组织性。
形成完善的统我,要经过八个阶段:
躯体的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张的感觉(4岁),自我的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象(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

五、健康人格
1、自我意识广延
2、人际关系融洽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4、具有现实的知觉
5、专注地投入工作
6、现实的自我形象
7、统一的人生观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心理学
卡特尔研究人格主要用因素分析法。
著作有:心理的因素,普通心理学,不受文化限制的智力测验,人格的种类和测量,人格研究入门,人格: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人格与动机的结构和测量,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人格的科学分析,多变量实验心理手册,当代人格理论手册。

一、特质概念
特质是一种心理结构,表现为相当持久和广泛的行为倾向。
卡特尔与奥尔波特在特质研究取材的来源上思路相同,即主要是从自然语言中搜集描述人格的词汇。

二、人格结构
1、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
卡特尔首先将人格特质分为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指人类素有成员共同具有的特质;独特特质指单个个体具有的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与环境有关,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据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必须以表面特质为媒介,运用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有些特质是遗传决定的,称为体质体质;有些特质是环境决定的,称为环境形成特质。
4、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
(1)能力特质
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有效完成某一项任务,是人格的认知表现。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
卡特尔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发现了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因素。两类一般因素是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三种较小因素是视觉能

力、记忆检索和作业速度。
流体智力主要是先天的,能够适应不同材料,并且与过去经验无关。流体智力比晶体智力更多地来自遗传。晶体智力大部分是从学校学到的,代表过去应用流体智力的结果以及学校教育的数量和深度,一般在词汇和计算能力测验中表现出来。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两者是相关的,个体的接受能力取决于流体智力的水平。
一般智力可分为四个层次
智力层次 | 有关智力测验
感觉机能 | 视觉和听觉识别测验
联想机能 |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回忆测验
知觉机能 | 视、听知觉和速度测验
与教育有关的个体机能 |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测验

赫布认为人有两种智力:一种是先天的,即潜在智力。另一种是机能智力,是后天环境和对先天智力起作用的结果。
(2)气质特质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明确目标后如何行动,反映一个人一般的“风格”与节奏。
(3)动力特质
动力特质又区分为本能特质和习得特质。
本能特质又称为尔格,是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内驱力,行为能量的基本来源,也是一种以特定方式朝向目标的内在反应倾向。
本能特质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使我们对某些事物更为关心。
二是激发人对某些事物的情绪反应。
三是指向目标。
四是导致某种行为完成。
习得特质又称外能,由环境塑造,是变化的,数量很多。

三、人格发展
R=f(S,P)
R代表个体反应,P代表人格因素,S代表情境因素
卡特尔认为,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由下述因素决定:本能特质、习得特质和情境中暂时变量。情境中的暂时边浪随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状态可以成为这种暂时变量,角色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另一个变量。
卡特尔不仅创立一种多重提取方差分析法,这种方法以大量的家庭成员未施测对象,将测验材料分为四类:家庭内遗传差异资料;家庭间遗传差异资料;家庭间环境差异资料。

第三节 艾森克的特质心理学
艾森克被称为知识界的斗士。
艾森克与卡特尔的不同之处
第一,他强调特质维度要少,将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人格,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人格维度,确立了人格结构模型。
第二,他对特质的个体差异与生物机能差异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些学者把他归入生物学派。

著作:人格维度,人格的科学研究,人类的人格结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基础,政治心理学,焦虑和歇斯底里的动力学,精神病人的知觉过程,神经官能症的原因与治疗,艾森克人格看调查表,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人格结构和测量,人类人格的结构,心理百科全书。

一、人格结构

艾森克在《人格维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由遗传和环境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方方面: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
1、智力
艾森克通过临床研究、实验和测量,认为智力可分为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使手段适合目的的能力。
2、性格
艾森克指出,性格是根据调节的原则,抑制本能冲动持久的心理倾向。
3、气质
艾森克赞同奥尔波特的气质定义。奥尔波特认为,气质指个体与情绪有关的各种现象,包括对情绪刺激的敏感性、习惯的反应强度和速度以及主导心境的特性、心境的强度和变化等。

二、人格层次
艾森克研究人格层次,将人的行为分为类型、特质、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
特殊性反应水平是个体在实验性试验时的反应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可能是个体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特征。
习惯性反应水平是在同样环境中可以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
特质水平是在观察一些不同习惯反应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的。
类型水平是在观察一些不同特质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的。
艾森克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因素:普遍因素,群因素,特殊因素,在特殊情况下才出现额:误差因素。

三、人格维度
艾森克强调的三个人格基本维度是外内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1、外内向
外向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好、粗心大意、爱发脾气等特点,从外表看似乎不大可靠。
内向的人安静、退缩、内省、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
艾森克认为,外向和内向不仅可以根据行为区分,而且可以根据人的生理特点来区分。

2、神经质
神经质又称为情绪型,在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倾向于反应过度,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神经质类似于特质焦虑,指对焦虑经验易感受、敏感。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试图为各种人格维度提供生理学理论。内外向的个体差异取决于皮层唤醒水平,这一观点获得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神经质和精神质的生理基础仍模糊不清,边缘系统是神经质的基础,并不具有多少生理学或解剖学意义。

3、精神质
精神质又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
该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自我中心、冲动、冷酷、具有攻击性,缺乏同情心,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得低分的人则表现出温柔,善感等特点。

四、智力结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