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特色

表现特色
表现特色

“表现特色”答题方法总结及示例

【答题方法】

(1)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确认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

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1、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

动性。(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

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

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

然的表达效果。

3、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

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

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强调了+对象+特性)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

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6、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7、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8、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

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9、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

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2)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等。

(3)语言表达效果:准确、形象、生动、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练、精当、含蓄有力、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

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典型案例】

一、《缸中日月(张金刚)》

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问题: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5分)

答案: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2分)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描写,(2分)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韵味。(1分)

二、《秋天,沿着乡路回家(彭学明)》

这鸟,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描绘这秋天的春色,就只好在长一声短一声的鸣叫里,打量十月。十月笑了,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了乡间的田野,走进了农家的庄园,和乡亲们一道打扮秋天。乡亲的泥腿,裹满了十月的阳光,一片金色。金色染上稻谷,四处翻滚金色稻浪;金色染上包谷,包谷好像肥牛壮马;金色染上大豆,大豆爆裂一阵阵芳香。那红红的李,那刺刺的栗,那黑黑的葡萄,都一山一山地挂着,一个比一个香甜,一个比一个好看。它们是乡亲们在春天里栽种的汉字和音符,现在熟成文章和锦书了,比作家们的小说耐读,比画家们的丹青好看。

问题:划线句在描写上有哪些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的句子充满生气和情趣;②比喻的句子尽情渲染,色彩丰富;③排比的句子短小轻捷,节奏明快,富有韵律。④对比鲜明,联想新奇。(2)这些富有特色的描写是作者回家之时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生动表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主旨。

三、《溜索(阿城)》(2010·江苏卷)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问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四、《上善若水(张笑天)》(2009·江苏卷)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问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