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同时修复受损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患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0个月,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功能按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3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82%。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外展91°、前屈95°、外旋35°、内旋至L2水平,术后三角肌、肩内旋肌、外旋肌肌力平均为4.6分、4.3分、4.2分,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8分,X线片示肱骨头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或断裂。结论: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最大限度恢复其运动功能。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粉碎性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合并肱骨头脱位、腋神经损伤,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Gibson等通过对比分析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发现在术后肩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方面,人工肱骨头置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我院自2004年8月至今共对9例肱骨头及肱骨上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经随诊观察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患者均为外伤摔倒后手掌着地。9例患者中,男3

例,女6例;年龄52岁~76岁,平均年龄63.2岁;左侧7例,右侧2例;皆为Neer Ⅳ型,其中肩关节脱位2例,患者肩部肿胀明显,局部压痛阳性,纵轴叩击痛阳性,可扪及骨擦感。肩关节主动活动丧失,被动活动功能受限。X线片提示:肱骨近端骨折骨连续性中断,呈粉碎性,2例肱骨头向关节盂下脱位。CT三维重建:肱骨头碎裂呈多块,骨折线延续至外科颈及肱骨近端,肱骨头形态改变。受伤至手术时间:2 d~7 d。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仰卧位,患肩垫一薄枕,与手术台呈30°角,头偏向健侧。采用Thompson入路,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保护位于两肌之间的头静脉及保持三角肌附着部的完整,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腋神经、内侧神经血管鞘、肩袖及周围软组织,分离松解切开前下关节囊,外展后伸外旋使肱骨头脱出,于骨膜下剥离显露肱骨上端,清除凝血块及肱骨头碎裂的骨块,注意保留有肩袖附着的大小结节,修整肱骨头边缘。扩髓后装入人工肱骨头柄的试模,以前臂重轴或结节间沟为标志,调整和维持肱骨头高度至30°~40°后倾角,取出试模,调骨水泥,注入髓腔,插入人工肱骨头假体,测定肱骨头的30°~40°后倾角,完全打入肱骨头假体,以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将肱骨头复位,修复相关软组织及肩关节稳定结构,用不可吸收线穿过假体颈部孔将大、小结节复位缝合固定于肱骨头外侧翼。检查关节活动度,缝合关节囊,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皮肤切口。 1.3 术后处理

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早期结果。方法对21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Ⅳ型)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3~36个月进行随访、总结及分析,采用改良UCLA评分法评价。结果良好,改良UCLA 评分在31~35分之内,患者主观满意。结论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Ⅳ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可以达到早期活动的目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形钢板内固定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s and indic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Methods 21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by internal fixation were reviewed and analysised. UCLA score was adoped for evaluation at the latest follow up.Results UCLA score was between 31~35,the mean was 33.The patients were satisfactory. Conclusions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by internal fixation are satisfactroy. 【Key words】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析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23T13:29:55.8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作者:汪立波曾凡瑞李峥[导读]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常德临床将大结节基底以上部位骨折称为肱骨近端骨折,其是较常见损伤类型。 汪立波曾凡瑞李峥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3月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优良率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应用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肱骨头血供,促进骨折愈合,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传统钢板;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临床将大结节基底以上部位骨折称为肱骨近端骨折,其是较常见损伤类型,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呈现增长趋势[1]。肱骨近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常需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为了达到最大限度保护肱骨头区域血供及恢复肩关节功能目的,本文选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采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疗效颇为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3月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24例,女56例;年龄在21—85岁,平均年龄为52.6±10.4岁;患者病程在1—7天,平均病程为3.1±1.2天。患者致伤原因分为:车祸伤55例;摔伤13例;高空坠落伤12例。将8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等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明显性P>0.05,两组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患者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将其肩部抬高,于肩部前内侧做一弧形切口,分离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在X线监视下给予骨折断端复位,并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行内固定:首先将锁定钢板置于结节沟后缘约5-10mm处,高度低于大结节,在钢板近端位置安装上钻头导向器,导向器引导下将3-5枚螺丝拧入肱骨头,并使用皮质骨螺钉对肱骨干与接骨板行固定,再次行X线检查,确定螺钉未穿出肱骨头后,使用可吸收线对骨折碎骨与撕裂肩袖进行缝合与修补,冲洗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使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患者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操作均同对照组,只是确定骨折断端复位后,将三叶草钢板放置在可将肱骨干、结节部骨块、肱骨头予以固定处,对于头部与骨干部骨折,采用皮质骨螺钉与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处理:(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抗感染与抗凝等对症治疗。(2)术后拔管:根据引流液体颜色与性质确定拔管时间,一般情况在2天内拔管。(3)功能训练:拔管后即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钟摆式训练;1周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前屈、外旋等训练;3周后解除悬吊,增加肩部活动范围;6周后经X线检查确定骨痂形成后,开始进行主动功能训练;3个月后行力量训练等。 1.3 评价指标 (1)采用Ne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分,其包括内容:解剖结构;日常生活功能;疼痛;肩部关节的内旋、外旋、外展、后伸、前屈活动范围等,总分共计100分,以此来判定患者治疗效果。优:评分值超过90分;良:评分值在80—89分;中:评分值在70—79分;差:评分值低于70分[2]。 (2)观察指标: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检验标准准确定为0.05,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怎么办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怎么办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是非常严重的骨折。粉碎性骨折一般都是指骨头受外力所致断裂成几段,在愈合方面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即便把断裂的骨头固定好,也无法保证裂骨之间不会有一丁点的错位,如此一来就会给患者以后的生活行动上带来很多的不便。那么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怎么办呢? 饮食保健: 1、将蜂蜜直接涂擦在皮肤或伤口上,有消炎、止痛、止血、减轻水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2、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老年动脉硬化、促进铁吸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 3、芦荟肥厚的叶片中含有丰富的胶粘液体,这种胶粘液体具有防治溃疡,促进伤口愈合,刺激细胞生长和止血的作用。 适宜伤口愈合的食物:

锌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锌主要存在于木耳、海带等食物中。 脂肪脂类的缺乏会导致伤口愈合缺损。鱼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益处。 葡萄糖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者,供给充足的能量是伤口愈合不可缺少的。在伤口愈合期可多吃含糖丰富的水果,既增加糖分,又能摄取足量的维生素。 蛋白质饮食中增加蛋白质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机会。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各种瘦肉、牛奶、蛋类等。 维生素A 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它主要存在于鱼油、胡萝卜、西红柿等食物中。 维生素C 可以促使伤口愈合。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大枣、辣椒是维生素C的宝库。 上面的内容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饮食 保健方法,希望能够给更多的朋友们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一旦

出现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情况,必须马上去当地的正规医院骨科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可以延误了治疗时间,同时患者在饮食中也需多加注意。

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与锁定钢板治疗的对比实践思考

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与锁定钢板治疗的对比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18-11-15T18:15:48.49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作者:彭立军 [导读] 老年人,尤其是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412000 【摘要】目的: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置换肱骨头方法和锁定钢板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4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102例,对照组10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人工置换肱骨头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Neer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Neer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人工置管肱骨头的方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患者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该治疗方案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置管肱骨头;锁定钢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Neer评分 老年人,尤其是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而一旦发生骨折,往往就会是粉碎性骨折,其中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1]。针对老年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案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老年患者恢复力差,保守治疗并不能促发其自愈效果。所以,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案进行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手术方案常见有两种,包括锁定钢板内固定以及人工置换肱骨头两种方案[2]。临床中哪种方案效果更好,往往需要多方面参考手术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医师经验、治疗费用、器材情况等等[3]。本研究针对老年肱骨头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4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102例,对照组102例。实验组包括男性52例,女性50例,年龄在76-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92±2.54)岁,坠落伤13例,交通伤35例,摔伤54例;对照组包括男性55例,女性47例,年龄在77-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82±2.64)岁,坠落伤12例,交通伤34例,摔伤56例。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方式等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研究,P>0.05。 纳入标准:外伤明显,患肢肩部有明显的压痛感和局部肿胀;影像学检查确认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块之间有存在移位和畸形的现象;手术后可以正常接受随访。 排除标准:患肢存在其他关节病变;合并了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合并了患肢同侧多处骨折;存在精神障碍无法交流;术后不能接受随访。 二组患者或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详细了解知情同意书后签署确认,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进行全麻,沙滩椅位安放,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注意保证患者头部静脉畅通,利用可吸收线将大小结节标注出来,复位标志设定好,利用克氏针撬拨肱骨头,做好临时固定,随后在外侧放置LCP,钢板上端需要低于肱骨头顶点1cm,修复好关节囊,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实验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方案,具体方法为:患者全麻,安放为沙滩椅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注意保护患者头部的静脉通畅,露出肩关节前方的关节囊,解剖肱二头肌长头腱,大小结节分类开来,标记好。将肱骨头去除以后,清理干净臼窝,测量其尺寸。随后将假体安装到相应的位置,调整高度和角度,骨水泥干固以后,肩关节复位,植入松质骨颗粒在大小结节和假体之间,固定好,确定活动范围适应以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3评价标准 对比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Neer功能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全部通过SPSS21.0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和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统计学验算,若是能够计算出P<0.05,那么就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结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浅析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浅析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9-05-10T11:38:41.6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3期作者:孔祥华 [导读] 双张力带治疗效果在各方面均有优势,不仅操作简单、可靠安全性高,适合各类型骨折患者,而Y形钢板适合C1骨折患者开展治疗。 呼兰区第二人民医院 150518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6例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对30例患者进行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对26例应用Y形钢板固定治疗。统计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张力带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Y形钢板组的80.77%(χ2=8.976,P<0.05)。双张力带组治疗满意率为100.00%,高于Y形钢板组的92.31%(χ2=9.042,P<0.05)。双张力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08%比双张力带组的10.00%要高 (χ2=7.485,P<0.05)。结论对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双张力带治疗效果在各方面均有优势,不仅操作简单、可靠安全性高,适合各类型骨折患者,而Y形钢板适合C1骨折患者开展治疗。 关键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肱骨遠端AO-C型骨折;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O-C type intra-articular comminuted fracture of distal humerus. Methods 56 cases of AO-C fracture of distal humerus with comminut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3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ension band fixation and 26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Y-shaped plate fixation. Statist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double tension band group was 96.67%,higher than 80.77% of Y-shaped plate group(2=8.976,P < 0.05). The satisfactory rate of double tension band group was 100.00%,higher than 92.31% of Y-shaped plate group(2=9.042,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double tension band group was 23.08% higher than 10.00% in double tension band group(2=7.485,P < 0.05).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mminut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distal humerus type C fracture,double tension band has advantages in all aspects. It is not only simple to operate,reliable and safe,but also suitable for all types of fracture patients,while Y-shaped plate is suitable for C1 fracture patients. [keywords] intra-articular comminuted fracture;AO-C fracture of distal humerus;clinical effect 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是骨科诊室中多发疾病,因为闭合复位困难,应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效果不理想,进而诱发肘关节功能出现障碍、骨不连甚至畸形愈合的情况[1]。对此方法主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对于内固定治疗存在一定争议。该文主要探讨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6例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56例肱骨远端AO-C型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60.43±1.32)岁。受伤原因:摔伤20例,车祸12例,打击伤13例,坠落伤11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根据AO/ASIF对患者骨折类型分类均为C型,C1为20例,C2为26例,C3为1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双张力带组,患者30例,年龄(57.22±2.19)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C1为11例,C2为13例,C3为6例。Y形钢板组,患者26例,年龄(58.09±2.14)岁;男性14例,女性12例;C1为9例,C2为13例,C3为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字。 1.2 方法 对30例患者进行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对26例应用Y形钢板固定治疗。对所有患者在受伤后3 h~10 d左右开展手术治疗。 张力带法固定治疗:让患者保持侧卧位姿势,在肘后正中纵形做一个切口,将出尺神经进行游离并且做好保护,针对患者实施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髁间骨折复位固定更改为髁上骨折,在对髁上骨折实施相对应处理,髁间一般从外向内置入松质骨螺钉固定,对于粉碎比较严重的C2,C3应用2 mm的交叉克氏针2~3枚进行固定,选用细短的克氏针对较小的骨折碎片进行固定,对于桡神经损伤不比急于复位固定,可在肱骨前方实施探查,不用另取切口,直视下将肱骨髁间、肱骨干的关系进行复核,可应用复位维持、双张力带发分布在内、外踝向肱骨干方向穿入克氏针,把克氏针置入到髓腔,对侧皮质进行钻透。复位时一定要注意,上肢的提携角和左右肱骨髁的前倾角。克氏针穿好后已经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对于粉碎C2与C3骨折患者,髁上骨的碎骨块解剖对位后還应用吸收缝线环、钢丝进行固定。在对骨干骨折线相近1~2 cm两侧穿入钢丝,从而达到两侧张力带固定的作用。 Y形钢板:在手术过程中,应折弯钢板,让其与骨背尽可能的敷贴,确保远端有2枚螺钉固定,若有必要可进行修剪,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无法确保远端2枚螺钉进行固定,或者术前通过X线显示骨质呈疏松状态,不可勉强应用Y形钢板,应采用双张力带固定,在应用尺骨鹰嘴复位张力带固定。 术后,利用托膏固定7~10 d,等到患处消肿后进行拆除,实施肘关节伸屈功能训练,术后给予患者抗菌素药物治疗3~5 d,对于开放伤患者可延长抗菌素药物应用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比,显效:肘关节可正常屈伸,患者偶感疼痛;有效:肘关节屈伸情况明显得到患者,轻中度疼痛,需要服用止痛药,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没有较大的影响;无效:肘关节屈伸无改善,剧烈疼痛,需每日服用药物缓解疼痛。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同时对患者方法调查表,对此次治疗效果是否满意,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不良症状发生。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发表时间:2019-06-11T15:59:03.3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作者:张理军张淑云沈翔熊湘彦朱祖荣[导读] 综上所述,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度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评价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预后效果,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预后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肩关节以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愈合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治疗优势突出。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并发症 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的发展,意外事故明显频发,从而导致骨折类疾病多发趋势[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治疗上多采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效果都不理想。近年来,针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开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治疗预后有一定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探寻不同方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预后效果,本文就我院患者为例,进行常规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11月-2018年3月,总计46例。纳入标准:(1)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2)经检查确诊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患者自愿参与试验,签署同意书;(4)患者无治疗禁忌。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3)合并精神疾病患者;(4)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患者。进行46例患者分组,各23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26-73(54.80±8.80)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5-75(55.25±8.60)岁。对照组、观察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基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治疗患者全麻,分离患者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处,肱骨近端、肩关节显露后暴露术野,清理骨折处损伤、组织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完成后结合患者颈部、肱骨头解剖结构进行三叶草钢板塑性,肱骨近端外侧放置,肱骨干等位置钻孔后以螺钉固定。观察组——骨折复位方法同上,复位完成后以C臂X线查看患者骨折复位效果,进行克氏针临时固定,固定顺序肱骨干、肱骨头,远侧端固定以皮质骨螺钉固定接骨板、肱骨干,锁定钢板置于患者肱骨近端前外侧位置,调整锁定孔方向并锁定骨折块,观察肩关节、肱骨中上段无误后行切口缝合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并发症(螺钉松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肱骨头坏死)、肩关节以及疼痛评分情况。 1.4随访1年效果评价标准[2] 优:患者Neer功能>90分;良:患者Neer功能80-90分;可:患者Neer功能70-79分;差:患者Neer功能<70分。 1.5指标评分标准[3]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参考Neer肩关节评分量表,分数、肩关节功 能恢复呈正比关系。 疼痛评分标准——参考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数、疼痛感呈正比关系。 1.5统计学方法 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验数据。治疗预后效果、并发症以%形式展开,X2检验;肩关节、疼痛评分以形式展开,t检验。P<0.05——证明2组患者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见表1。治疗效果经统计学计算,X2=4.2125,P=0.0401。表1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n(%)]

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比较

短篇论著 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 内固定方法比较 高伟 吴小峰 黄建华 张明贵 周孜辉 朱宗昊 摘要 目的 对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和结果分析。方法 对57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结果 根据Cassebaum关节功能评分,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后的优良率分别为双接骨板80%、Y型接骨板75%、克氏针结合钢丝79%、单接骨板70%。结论 对于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只要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支持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不必拘泥于采用何种内固定方法和材料。 关键词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切开复位 自1998年3月~2005年9月,笔者共收治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7例,因对骨折的不同理解和操作习惯,选用了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5岁,平均44 5岁。骨折按A O分类,C1型骨折21例,C2型骨折17例,C3型19例。 1 2 手术方法 采用入路有外侧、内外双侧、后侧三头肌瓣,以及后侧尺骨鹰嘴截骨。本组57例按骨折分类分别采用双接骨板固定15例、单接骨板固定10例、克氏针结合钢丝固定24例,以及Y型接骨板固定8例(表1)。 表1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分类及内固定方法骨折分类例数双接骨板Y型接骨板克氏针结合钢丝单接骨板C1215385 C2175354 C31952111 2 结 果 术后2周左右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愈合时间3 5~9个月。术后并发症,见表2。根据Cassebaum关节功能评分[1]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疗效情况,见表3。 表2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 并发症例数双接骨板Y型接骨板克氏针结合钢丝单接骨板 感染31110 骨不连20110骨化性肌炎20101 尺神经症状63012 内固定松动或退针81070 表3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疗效 内固定方法例数优良中差优良率(%)双接骨板15572180 Y型接骨板8332075克氏针结合钢丝246132329单接骨板10252120 3 讨 论 3 1 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的是尽可能提供充分的显露,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干扰,保证早期关节功能锻炼。较常用的有后侧和外侧入路,其中后侧入路又分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前者创伤较大,对前侧和远端显露较差,且切断三头肌伸肘装置,影响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后者人为造成另一部分骨折,有截骨处内固定物失效或骨不愈合危险,但对整个肱骨远端有较好显露。笔者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患者年龄等,2种方式均有采用。外侧入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保留完整伸肘装置,但暴露差,复位、固定较困难,局限性较大,采纳者较少。本组对外侧接骨板固定采用此切口。有学者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既保持肱三头肌完整性、不需尺骨鹰嘴截骨,又可以顺利完成骨折固定,但对肱骨滑车的显露有一定的局限,仍需选择适当的骨折类型[2]。 3 2 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从生物力学上讲,接骨板螺钉固定比穿针固定更坚强,接骨板位置摆放的精确性是良好固定的关键。Jacobson等[3]对5种肱骨远端的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发现最强的结构为内侧使用骨盆重建接骨板加上后外侧使用动力型加压接骨板。Helfet等[4]研究也证实,双接骨板在两个平面上呈交叉90 方向固定,其刚度和抗疲劳作用最好,特别是在粉碎性骨折及不能获得骨折块间加压 566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Vol 22 NO 7 Jul 200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200080

肱骨头骨折治疗方法

肱骨头骨折治疗方法 经常运动的朋友难免就会遇到肱骨头骨折的情况发生。肱骨头骨折大多都是因为受外力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在运动中受伤导致的,一般发生这种情况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肱骨头骨折不但会出现局部肿胀,而且也是异常疼痛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肱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1.肿胀:为肩关节弥漫性肿胀,范围较大。嵌入型者则出血少,因而局部肿胀亦轻。 2.疼痛及传导叩痛:除局部疼痛及压痛外,叩击肘部可出现肩部的传导痛。 3.活动受限:其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尤以粉碎性骨折者受限更甚。骨折嵌入较多者,骨折端相对较为稳定者,受限则较轻。 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年龄等因素不同,治疗要求亦有所差异:

1.嵌入型:对无移位者仅以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左右。对有成角移位者应先行复位,青壮年者以固定于外展架上为宜。 2.粉碎型:手法复位后外展架固定4~5周。手法复位失败者可将患肢置于外展位牵引3~4周,并及早开始功能活动。亦可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对开放复位后仍无法维持对位或关节面严重缺损(缺损面积超过50%)者,可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尤其适用于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3.有游离骨片者:手法复位一般难以还纳,可行开放复位;对难以还纳者,可将其摘除。 4.晚期病例:以补救性手术为主,包括关节面修整术、肱二头肌肌腱的腱沟修整术、关节内游离体摘除术、肩关节成形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肱骨头骨折都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肱骨头骨折根据骨折的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不同,

所采用的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会采取固定以及牵引,或是通过手术来治疗。在此呼吁广大年轻人在运动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安全。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X线分析马健康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X线分析 马健康(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放射科,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目的:复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置换及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表现,以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认识,评价X线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及6例肱骨头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评价X线的诊断价值。结果:肩关节脱位7例(肱骨头置换术后3例,内固定术后4例),X线表现为肩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增宽;钢板内固定术后内固定钢板螺钉松动、脱出5例;内固定钢板断裂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不连2例;骨折术后骨髓炎2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8例(肱骨头置换术后3例,内固定术后5例)。结论:X线平片检查是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常见,肩关节脱位次之。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肩关节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根据具体情况可做肩关节置换及钢板内固定术,有关内固定螺钉松动和肩关节脱位等术后并发症逐渐增加;笔者分析2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总结其影像学特点,以便早期发现并预防相关形成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5月 2011年5月因行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复查共22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26例。分为术后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组8例(其中肱骨头置换术后3例,钢板内固定术后5例),肩关节脱位组7例(其中肱骨头置换术后脱位3例,钢板内固定术后脱位4例),骨髓炎组2例,骨不连组2例,内固定螺钉松动组5例,钢板断裂组2例。男7例,女19例,年龄39 75岁,平均57岁。初次肱骨近端内固定术病因:外伤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8例,肱骨近端病理性骨折2例。固定方式:均使用非锁定钢板内固定,10例使用过人工骨。4例因并发症行翻修术。所有病例均以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而就诊,2例患侧肱骨近端红肿,其中7例有开放性损伤。肱骨头置换患者年龄为65 75岁,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有骨质疏松表现。 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摄患侧肩关节前后位片、侧位片,10例摄患侧轴位片,5例行CT检查。X线摄片使用975CR 系统,CT扫描采用GE螺旋CT机。分析并记录肱骨近端假体及内固定器完整状态及骨断端愈合程度,局部骨质硬化、骨质破坏有无及部位,患侧肩关节间隙宽度,软组织改变程度。 2结果 本组26例,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是术后1周 2年(平均2周),其中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组4周 2年(平均3个月),肩关节脱位组1周 1年(平均2个月),感染组2周 4个月(平均4周),钢板断裂组6个月 2年(平均12个月),螺钉松动组4周 1年(平均2个月)。除1例术后因再次外伤导致内固定钢板断裂外,其余19例均无明显诱因。 内固定螺钉松动5例。内固定螺钉部分脱出4例,表现为对比同部位前片内固定螺钉与钢板间隙增宽,宽度3 8mm;内固定螺钉完全脱出1例,位于局部软组织内。 内固定钢板断裂2例。内固定器中段见透亮带1例,内固定器断裂横向移位1例, 骨不连2例。骨断端密度增高、圆钝2例,骨断端骨吸收、骨折线增宽1例,1例有硬化缘。 骨折后骨髓炎2例,骨断端髓腔硬化,厚度约6mm;局部轮廓增粗、不规则,呈花边状。 肩关节脱位7例。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下移,肩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增宽,宽度约8 15mm;钢板内固定术后肩关节间隙增宽,宽度约5 15mm;肱骨头部分或全部位于肩关节盂下[1]。 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8例。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内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少部分呈大片状高密度影,关节间隙旁见密度增高影。 3讨论 3.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正常X线表现:拍摄肩关节前后位片,包括患侧肱骨、肩胛骨、部分锁骨及胸部,显示假体及内固定器的全长;摄肩关节侧位片,以观察假体及内固定器形态完整性及骨断端有无成角。怀疑肩关节盂有改变加摄肩关节轴位片正常X线表现应为内固定器或假体结构完整、与肱骨干吻合良好,内固定器无断裂、脱落;骨断端无硬化、骨质吸收;肩关节无脱位;周围软组织影无异常高密度影。 3.2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的X线表现及相关因素[2] 3.2.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螺钉松动,最早发生在术后2周,骨断端一枚螺钉部分脱出,其位于骨折线部位是主要原因;内固定钢板断裂1例为再次外伤所致,1例原因不明;内固定钢板断裂也是螺钉松动的原因之一。 3.2.2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骨髓炎:本组2例骨髓炎均在术后1个月内出现,为急性骨髓炎。此2例为开放性骨折;X线片有不规则斑片状的骨质破坏、随访病变进展迅速,少数可见局部皮质骨吸收或有骨膜反应和轻度骨质增生。3.2.3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不连:本组2例骨不连均发生在术后1年;骨断端圆钝、骨质吸收,局部骨质密度增高,均进行二次手术。 3.2.4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肩关节脱位:骨折术后肩关节脱位较多见,本组7例均为盂下脱位,脱位发生原因与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手术操作因素、术后固定不当有关;术后患者未固定容易引起脱位;术后固定不当也易引起脱位,本组有1例因术后未固定导致脱位。肩关节脱位常发生在术后早期,本组除1例术后1个月发生脱位,其余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重新固定后复查恢复正常;正侧位X线片可很好地显示脱位 · 588 ·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肱骨

骨折及软组织评价 一、一般情况 肱骨干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1%。肱骨近端骨折可导致腋神经损伤,肱骨中下段损伤可导致桡神经损伤,肱骨干骨折导致血管损伤的比较少。 骨折后应注意检查上臂肿胀、淤血及畸形情况。仔细检查整个上肢血管及神经的变化。复位前检查桡神经至关重要。 需要两个平面的的x—线片。如果骨折涉及肩或肘关节,斜位片有一定帮助。 二、解剖 1、图片: 1.腹腰肌2 肩胛下肌3 肩胛下动脉和静脉4 大园肌5 岗上肌6 腋动脉7 腋静脉8 桡神经9 肌皮神经10. 臂静脉尺神经11. 臂动脉子中神经1 2. 肩胛上神经1 3. 肩胛下神经1 4. 腕神经1 5. 肩胛下动脉和静脉1 6. 胸背动脉神经静脉1 7. 肱旋前动脉胸深肌1 8. 腕淋巴结1 9. 付腋淋巴结20. 背阔肌21. 喙臂肌22. 臂二头肌23. 胸浅肌24. 头静脉臂浅静脉25. 子中动脉和静脉26. 桡神经的浅支27. 尺侧动脉和静脉28. 臂深动脉和静脉29. 臂三头肌的长头30. 前臂筋膜张肌31. 臂三头肌的内头32. 前臂后皮神经肘肌33. 臂肌前臂内侧皮神经34. 腕桡侧伸肌35. 旋前园肌36. 腕桡侧屈肌37. 指浅屈肌38. 腕尺屈肌的尺头39. 臂头肌

2、动态解剖: A、桡神经在上臂的动态解剖:为臂丛神经中较大的分支,其中含有第5、6、7、8颈神经的纤维,第一胸神经的纤维亦可加入其中。起于臂丛后束,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背侧,经肩胛下肌、背阔肌及大圆肌的前面,至上臂与肱深动脉伴行,沿肱骨后面的桡神经沟,经肱骨肌管(由肱骨、肱三头肌内侧头、外侧头所围成),转至外侧,穿过臂外侧肌间隔。 桡神经在三角肌下缘的截面上,位于上臂背侧中分;在肱骨髁近侧,位于上臂背侧外、中1/3交点处。 当上臂上举120°时,桡神经在上述两点处分别向内侧移动约0.5cm、0.8cm;在上举180°时,桡神经向内侧的移动的距离和在120°时近似(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深动脉与桡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当上臂最大限度地后伸、内旋时,桡神经在上述两点向内侧移动的距离分别约1.5cm、 2.5cm(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深动脉和桡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B、正中神经在上臂部的动态解剖:由正中神经内、外侧根,约在腋动脉第3段前外侧合并构成。在臂部,它先行于肱动脉外侧,而后经动脉前方(或后方)绕至动脉内侧下行至肘窝,向下穿旋前圆肌进入前臂。正中神经在上臂无分支,但其至旋前圆肌的分支常在穿过该肌之前发出。正中神经在前臂的体表定位:自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稍内侧的连线。 正中神经在三角肌下缘的截面上,位于上臂掌侧内2/5与外3/5交点处;在肱骨髁近侧,位于上臂掌侧内、中1/3交点处。 当上臂上举120°时,正中神经在上述两点处分别向内侧移动约0.7cm、1.1cm;在上举180°时,正中神经在上述两点处分别向内侧移动约0.9cm、1.5cm(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当上臂最大限度地后伸、内旋时,正中神经在上述两点向内侧移动的距离分别约1.3cm、 2.2cm(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动脉和正中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C、桡侧腕屈肌的动态解剖:位于前臂前面中部皮下,外侧为旋前圆肌和肱桡肌,内侧为掌长肌,是一块典型的梭状肌。它以粗的肌腹,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前臂筋膜,肌纤维斜向外下方移行于细长的腱。其腱穿经屈肌支持带下面,沿大多角骨沟到手掌,止于第2~3掌骨基底部的掌侧面。肌腱经过大多角骨沟内时,周围包绕腱滑膜鞘,称桡侧腕屈肌腱鞘。此肌主要是屈腕关节,但因止点偏外,从而也可使手外展和前臂旋前。桡侧腕屈肌受正中神经支配。 D、正中神经:自肘窝向下,穿过旋前圆肌两个起头之间,由肱二头肌腱膜内上方处进入桡侧腕屈肌肌腹的深面,偏于肌腹之外侧下行,于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穿出,然后经腕管入掌。正中神经在前臂上2/3的一段,位置较深,在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在前臂下1/3的部分,位置比较表浅,仅被固有筋膜和皮肤覆盖。 在肘横纹下2.5cm处正中神经位于前臂内3/8与外5/8的交界点,记作Z1点,往下略向外行,至前臂上2/3与下1/3交界点(记作Z2点)左右处垂直下降,在Z2点处正中神经位于前臂掌侧的中点。 E、桡动脉、桡静脉:与正中神经的外侧缘伴行,通过桡侧腕屈肌肌腹的外侧缘深面后,桡动、静脉即和正中神经分离(相距约2cm),行于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入掌。 F、肱桡肌:当肘关节屈曲90°并内旋90°时,肱桡肌即离开桡骨面,Z1点即向外侧移动约1cm左右,Z2点基本不变。当手掌外旋45°时,Z1点与Z2点之间的正中神经基本成一条直线。桡动脉和桡静脉与正中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诊断

肱骨近端骨折康复的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方案 2014-08-09 22:51来源:丁香园作者:小小老虎 字体大小 -|+ 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常见骨折。物理治疗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Erin Singleton 医生根据骨折治疗方案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康复指南,发表在2014 年3 月的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 杂志,现全文翻译如下。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常见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在不停发展,一般是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和患者年龄情况选择保守、手术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物理疗法是上述任何一种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分期干预以促进患者关节运动范围和肌力的最大程度的恢复,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否无痛是判断是否治愈的最佳指标,因此,使患者保留肱骨头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恢复无痛下主动功能的物理治疗策略尤其适合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理的康复指南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为物理治疗师的工作提供指导。 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第三常见的骨折,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近端骨折,发生比例几乎占到全身骨折的5%,对患者肩部功能及全身功能的有重要的影响。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适应症,是保守治疗、手术内固定还是人工关节置换,仍在不断发展。大多数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治愈。大约有80% 的肱骨近端骨折是由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轻度移位骨折,发生继发性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的风险非常低。而对于严重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则比较困难。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能力、影像学表现、骨折类型,评估血管损伤、骨质疏松以及肱骨头坏死风险选择治疗方案,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决定手术是否能够成功。 物理治疗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都应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不同方案的物理治疗以促进患者最大可能的功能恢复。目前,尚无关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的具体康复指导指南。因此,作者在本文将介绍保守和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的康复方案。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也在日渐增高,预计到2030 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2 倍。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中,男性摔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是女性摔倒后更多见的是肱骨干骨折。虽然已经明确一些特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导致肱骨近端骨折,如:近期健康状况下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行走较少、神经肌肉乏力、骨质疏松、体重下降、既往摔伤病史、平衡能力减弱、母亲曾有髋部骨折病史,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骨密度的下降。 年轻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通常由高能力损伤造成,而老年患者的受伤机制主要为平地摔倒,据文献报道平地摔倒已占到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受伤原因的80% 至87%,是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 骨折的严重程度、骨折愈合情况、血管和周围软组织情况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通常可以将骨折的愈合过程分为 3 个独立但又相互重叠的阶段:(1)炎症期、(2)修复期、(3)晚期重建塑形期。在重建塑形期,骨骼恢复到原先的形态、结构和机械强度后骨折才算是完全愈合。骨骼的塑形受到机械应力对骨的影响,非常缓慢,常常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骨折部位承受轴向载荷应力后,在需要的部分骨质沉积,不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虽然发生骨折后 3 至6 个月的时候,骨折部位才能具有足够的强度,但是一般情况下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受伤后 1 至2 周就开始进行物理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在术后1 周内开始物理治疗。 分型方法:Neer 分型- 金标准 Neer 分型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经典分型方法。Neer 分型系统是基于Codman 所做的早期观察,肱骨近端骨折分为4 个主要骨折块:小结节、大结节、关节面和肱骨干。根据骨折块数量和移位程度,结合关节面骨折和脱位情况进行分型。当骨折移位大于1cm 或成角超过45°时才可以被称为一部分骨折。根据Neer 分型理论,没有移位的骨折,无论骨折在什么部位以及存在多少骨折线均被认为是一部分骨折。二部分骨折则是一处骨折块存在移位,可以是大结节、小结节骨折,或者解剖颈、外科颈部位的关节骨折。 三部分骨折则是大结节或小结节骨折移位合并外科颈骨折,未骨折的结节受到肌腱牵拉造成旋转畸形。四部分骨折占到所有肱骨骨折的3%,是老年患者最难处理的骨折。4 个骨折块均符合骨折移位的标准,骨折端外翻畸形或侧方移位。当肱骨头关节面和肩胛盂关节不匹配时,被认为是属于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骨折亚型,但是通常发生在真正的四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