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发表时间:2019-06-11T15:59:03.3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作者:张理军张淑云沈翔熊湘彦朱祖荣[导读] 综上所述,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度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评价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预后效果,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预后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肩关节以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愈合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治疗优势突出。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并发症

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的发展,意外事故明显频发,从而导致骨折类疾病多发趋势[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治疗上多采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效果都不理想。近年来,针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开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治疗预后有一定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探寻不同方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预后效果,本文就我院患者为例,进行常规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11月-2018年3月,总计46例。纳入标准:(1)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2)经检查确诊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患者自愿参与试验,签署同意书;(4)患者无治疗禁忌。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3)合并精神疾病患者;(4)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患者。进行46例患者分组,各23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26-73(54.80±8.80)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5-75(55.25±8.60)岁。对照组、观察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基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治疗患者全麻,分离患者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处,肱骨近端、肩关节显露后暴露术野,清理骨折处损伤、组织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完成后结合患者颈部、肱骨头解剖结构进行三叶草钢板塑性,肱骨近端外侧放置,肱骨干等位置钻孔后以螺钉固定。观察组——骨折复位方法同上,复位完成后以C臂X线查看患者骨折复位效果,进行克氏针临时固定,固定顺序肱骨干、肱骨头,远侧端固定以皮质骨螺钉固定接骨板、肱骨干,锁定钢板置于患者肱骨近端前外侧位置,调整锁定孔方向并锁定骨折块,观察肩关节、肱骨中上段无误后行切口缝合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并发症(螺钉松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肱骨头坏死)、肩关节以及疼痛评分情况。

1.4随访1年效果评价标准[2]

优:患者Neer功能>90分;良:患者Neer功能80-90分;可:患者Neer功能70-79分;差:患者Neer功能<70分。

1.5指标评分标准[3]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参考Neer肩关节评分量表,分数、肩关节功

能恢复呈正比关系。

疼痛评分标准——参考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数、疼痛感呈正比关系。

1.5统计学方法

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验数据。治疗预后效果、并发症以%形式展开,X2检验;肩关节、疼痛评分以形式展开,t检验。P<0.05——证明2组患者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见表1。治疗效果经统计学计算,X2=4.2125,P=0.0401。表1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n(%)]

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方案 2014-08-09 22:51来源:丁香园作者:小小老虎 字体大小 -|+ 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常见骨折。物理治疗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Erin Singleton 医生根据骨折治疗方案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康复指南,发表在2014 年3 月的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 杂志,现全文翻译如下。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常见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在不停发展,一般是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和患者年龄情况选择保守、手术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物理疗法是上述任何一种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分期干预以促进患者关节运动范围和肌力的最大程度的恢复,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否无痛是判断是否治愈的最佳指标,因此,使患者保留肱骨头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恢复无痛下主动功能的物理治疗策略尤其适合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理的康复指南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为物理治疗师的工作提供指导。 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第三常见的骨折,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近端骨折,发生比例几乎占到全身骨折的5%,对患者肩部功能及全身功能的有重要的影响。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适应症,是保守治疗、手术内固定还是人工关节置换,仍在不断发展。大多数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治愈。大约有80% 的肱骨近端骨折是由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轻度移位骨折,发生继发性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的风险非常低。而对于严重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则比较困难。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能力、影像学表现、骨折类型,评估血管损伤、骨质疏松以及肱骨头坏死风险选择治疗方案,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决定手术是否能够成功。 物理治疗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都应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不同方案的物理治疗以促进患者最大可能的功能恢复。目前,尚无关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的具体康复指导指南。因此,作者在本文将介绍保守和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的康复方案。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也在日渐增高,预计到2030 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2 倍。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中,男性摔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是女性摔倒后更多见的是肱骨干骨折。虽然已经明确一些特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导致肱骨近端骨折,如:近期健康状况下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行走较少、神经肌肉乏力、骨质疏松、体重下降、既往摔伤病史、平衡能力减弱、母亲曾有髋部骨折病史,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骨密度的下降。 年轻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通常由高能力损伤造成,而老年患者的受伤机制主要为平地摔倒,据文献报道平地摔倒已占到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受伤原因的80% 至87%,是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 骨折的严重程度、骨折愈合情况、血管和周围软组织情况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通常可以将骨折的愈合过程分为 3 个独立但又相互重叠的阶段:(1)炎症期、(2)修复期、(3)晚期重建塑形期。在重建塑形期,骨骼恢复到原先的形态、结构和机械强度后骨折才算是完全愈合。骨骼的塑形受到机械应力对骨的影响,非常缓慢,常常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骨折部位承受轴向载荷应力后,在需要的部分骨质沉积,不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虽然发生骨折后 3 至6 个月的时候,骨折部位才能具有足够的强度,但是一般情况下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受伤后 1 至2 周就开始进行物理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在术后1 周内开始物理治疗。 分型方法:Neer 分型- 金标准 Neer 分型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经典分型方法。Neer 分型系统是基于Codman 所做的早期观察,肱骨近端骨折分为4 个主要骨折块:小结节、大结节、关节面和肱骨干。根据骨折块数量和移位程度,结合关节面骨折和脱位情况进行分型。当骨折移位大于1cm 或成角超过45°时才可以被称为一部分骨折。根据Neer 分型理论,没有移位的骨折,无论骨折在什么部位以及存在多少骨折线均被认为是一部分骨折。二部分骨折则是一处骨折块存在移位,可以是大结节、小结节骨折,或者解剖颈、外科颈部位的关节骨折。 三部分骨折则是大结节或小结节骨折移位合并外科颈骨折,未骨折的结节受到肌腱牵拉造成旋转畸形。四部分骨折占到所有肱骨骨折的3%,是老年患者最难处理的骨折。4 个骨折块均符合骨折移位的标准,骨折端外翻畸形或侧方移位。当肱骨头关节面和肩胛盂关节不匹配时,被认为是属于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骨折亚型,但是通常发生在真正的四部分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同时修复受损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患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0个月,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功能按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3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82%。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外展91°、前屈95°、外旋35°、内旋至L2水平,术后三角肌、肩内旋肌、外旋肌肌力平均为4.6分、4.3分、4.2分,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8分,X线片示肱骨头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或断裂。结论: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最大限度恢复其运动功能。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粉碎性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合并肱骨头脱位、腋神经损伤,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Gibson等通过对比分析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发现在术后肩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方面,人工肱骨头置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我院自2004年8月至今共对9例肱骨头及肱骨上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经随诊观察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患者均为外伤摔倒后手掌着地。9例患者中,男3

例,女6例;年龄52岁~76岁,平均年龄63.2岁;左侧7例,右侧2例;皆为Neer Ⅳ型,其中肩关节脱位2例,患者肩部肿胀明显,局部压痛阳性,纵轴叩击痛阳性,可扪及骨擦感。肩关节主动活动丧失,被动活动功能受限。X线片提示:肱骨近端骨折骨连续性中断,呈粉碎性,2例肱骨头向关节盂下脱位。CT三维重建:肱骨头碎裂呈多块,骨折线延续至外科颈及肱骨近端,肱骨头形态改变。受伤至手术时间:2 d~7 d。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仰卧位,患肩垫一薄枕,与手术台呈30°角,头偏向健侧。采用Thompson入路,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保护位于两肌之间的头静脉及保持三角肌附着部的完整,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腋神经、内侧神经血管鞘、肩袖及周围软组织,分离松解切开前下关节囊,外展后伸外旋使肱骨头脱出,于骨膜下剥离显露肱骨上端,清除凝血块及肱骨头碎裂的骨块,注意保留有肩袖附着的大小结节,修整肱骨头边缘。扩髓后装入人工肱骨头柄的试模,以前臂重轴或结节间沟为标志,调整和维持肱骨头高度至30°~40°后倾角,取出试模,调骨水泥,注入髓腔,插入人工肱骨头假体,测定肱骨头的30°~40°后倾角,完全打入肱骨头假体,以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将肱骨头复位,修复相关软组织及肩关节稳定结构,用不可吸收线穿过假体颈部孔将大、小结节复位缝合固定于肱骨头外侧翼。检查关节活动度,缝合关节囊,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皮肤切口。 1.3 术后处理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怎么办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怎么办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是非常严重的骨折。粉碎性骨折一般都是指骨头受外力所致断裂成几段,在愈合方面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即便把断裂的骨头固定好,也无法保证裂骨之间不会有一丁点的错位,如此一来就会给患者以后的生活行动上带来很多的不便。那么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怎么办呢? 饮食保健: 1、将蜂蜜直接涂擦在皮肤或伤口上,有消炎、止痛、止血、减轻水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2、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老年动脉硬化、促进铁吸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 3、芦荟肥厚的叶片中含有丰富的胶粘液体,这种胶粘液体具有防治溃疡,促进伤口愈合,刺激细胞生长和止血的作用。 适宜伤口愈合的食物:

锌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锌主要存在于木耳、海带等食物中。 脂肪脂类的缺乏会导致伤口愈合缺损。鱼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益处。 葡萄糖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者,供给充足的能量是伤口愈合不可缺少的。在伤口愈合期可多吃含糖丰富的水果,既增加糖分,又能摄取足量的维生素。 蛋白质饮食中增加蛋白质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机会。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各种瘦肉、牛奶、蛋类等。 维生素A 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它主要存在于鱼油、胡萝卜、西红柿等食物中。 维生素C 可以促使伤口愈合。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大枣、辣椒是维生素C的宝库。 上面的内容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饮食 保健方法,希望能够给更多的朋友们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一旦

出现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情况,必须马上去当地的正规医院骨科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可以延误了治疗时间,同时患者在饮食中也需多加注意。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析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23T13:29:55.8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作者:汪立波曾凡瑞李峥[导读]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常德临床将大结节基底以上部位骨折称为肱骨近端骨折,其是较常见损伤类型。 汪立波曾凡瑞李峥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3月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优良率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应用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肱骨头血供,促进骨折愈合,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传统钢板;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临床将大结节基底以上部位骨折称为肱骨近端骨折,其是较常见损伤类型,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呈现增长趋势[1]。肱骨近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常需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为了达到最大限度保护肱骨头区域血供及恢复肩关节功能目的,本文选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采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疗效颇为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3月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24例,女56例;年龄在21—85岁,平均年龄为52.6±10.4岁;患者病程在1—7天,平均病程为3.1±1.2天。患者致伤原因分为:车祸伤55例;摔伤13例;高空坠落伤12例。将8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等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明显性P>0.05,两组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患者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将其肩部抬高,于肩部前内侧做一弧形切口,分离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在X线监视下给予骨折断端复位,并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行内固定:首先将锁定钢板置于结节沟后缘约5-10mm处,高度低于大结节,在钢板近端位置安装上钻头导向器,导向器引导下将3-5枚螺丝拧入肱骨头,并使用皮质骨螺钉对肱骨干与接骨板行固定,再次行X线检查,确定螺钉未穿出肱骨头后,使用可吸收线对骨折碎骨与撕裂肩袖进行缝合与修补,冲洗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使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患者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操作均同对照组,只是确定骨折断端复位后,将三叶草钢板放置在可将肱骨干、结节部骨块、肱骨头予以固定处,对于头部与骨干部骨折,采用皮质骨螺钉与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处理:(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抗感染与抗凝等对症治疗。(2)术后拔管:根据引流液体颜色与性质确定拔管时间,一般情况在2天内拔管。(3)功能训练:拔管后即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钟摆式训练;1周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前屈、外旋等训练;3周后解除悬吊,增加肩部活动范围;6周后经X线检查确定骨痂形成后,开始进行主动功能训练;3个月后行力量训练等。 1.3 评价指标 (1)采用Ne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分,其包括内容:解剖结构;日常生活功能;疼痛;肩部关节的内旋、外旋、外展、后伸、前屈活动范围等,总分共计100分,以此来判定患者治疗效果。优:评分值超过90分;良:评分值在80—89分;中:评分值在70—79分;差:评分值低于70分[2]。 (2)观察指标: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检验标准准确定为0.05,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比较

短篇论著 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 内固定方法比较 高伟 吴小峰 黄建华 张明贵 周孜辉 朱宗昊 摘要 目的 对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和结果分析。方法 对57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结果 根据Cassebaum关节功能评分,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后的优良率分别为双接骨板80%、Y型接骨板75%、克氏针结合钢丝79%、单接骨板70%。结论 对于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只要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支持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不必拘泥于采用何种内固定方法和材料。 关键词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切开复位 自1998年3月~2005年9月,笔者共收治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7例,因对骨折的不同理解和操作习惯,选用了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5岁,平均44 5岁。骨折按A O分类,C1型骨折21例,C2型骨折17例,C3型19例。 1 2 手术方法 采用入路有外侧、内外双侧、后侧三头肌瓣,以及后侧尺骨鹰嘴截骨。本组57例按骨折分类分别采用双接骨板固定15例、单接骨板固定10例、克氏针结合钢丝固定24例,以及Y型接骨板固定8例(表1)。 表1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分类及内固定方法骨折分类例数双接骨板Y型接骨板克氏针结合钢丝单接骨板C1215385 C2175354 C31952111 2 结 果 术后2周左右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愈合时间3 5~9个月。术后并发症,见表2。根据Cassebaum关节功能评分[1]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疗效情况,见表3。 表2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 并发症例数双接骨板Y型接骨板克氏针结合钢丝单接骨板 感染31110 骨不连20110骨化性肌炎20101 尺神经症状63012 内固定松动或退针81070 表3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疗效 内固定方法例数优良中差优良率(%)双接骨板15572180 Y型接骨板8332075克氏针结合钢丝246132329单接骨板10252120 3 讨 论 3 1 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的是尽可能提供充分的显露,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干扰,保证早期关节功能锻炼。较常用的有后侧和外侧入路,其中后侧入路又分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前者创伤较大,对前侧和远端显露较差,且切断三头肌伸肘装置,影响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后者人为造成另一部分骨折,有截骨处内固定物失效或骨不愈合危险,但对整个肱骨远端有较好显露。笔者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患者年龄等,2种方式均有采用。外侧入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保留完整伸肘装置,但暴露差,复位、固定较困难,局限性较大,采纳者较少。本组对外侧接骨板固定采用此切口。有学者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既保持肱三头肌完整性、不需尺骨鹰嘴截骨,又可以顺利完成骨折固定,但对肱骨滑车的显露有一定的局限,仍需选择适当的骨折类型[2]。 3 2 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从生物力学上讲,接骨板螺钉固定比穿针固定更坚强,接骨板位置摆放的精确性是良好固定的关键。Jacobson等[3]对5种肱骨远端的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发现最强的结构为内侧使用骨盆重建接骨板加上后外侧使用动力型加压接骨板。Helfet等[4]研究也证实,双接骨板在两个平面上呈交叉90 方向固定,其刚度和抗疲劳作用最好,特别是在粉碎性骨折及不能获得骨折块间加压 566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Vol 22 NO 7 Jul 200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200080

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与锁定钢板治疗的对比实践思考

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与锁定钢板治疗的对比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18-11-15T18:15:48.49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作者:彭立军 [导读] 老年人,尤其是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412000 【摘要】目的: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置换肱骨头方法和锁定钢板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4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102例,对照组10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人工置换肱骨头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Neer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Neer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人工置管肱骨头的方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患者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该治疗方案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置管肱骨头;锁定钢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Neer评分 老年人,尤其是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而一旦发生骨折,往往就会是粉碎性骨折,其中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1]。针对老年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案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老年患者恢复力差,保守治疗并不能促发其自愈效果。所以,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案进行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手术方案常见有两种,包括锁定钢板内固定以及人工置换肱骨头两种方案[2]。临床中哪种方案效果更好,往往需要多方面参考手术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医师经验、治疗费用、器材情况等等[3]。本研究针对老年肱骨头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4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102例,对照组102例。实验组包括男性52例,女性50例,年龄在76-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92±2.54)岁,坠落伤13例,交通伤35例,摔伤54例;对照组包括男性55例,女性47例,年龄在77-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82±2.64)岁,坠落伤12例,交通伤34例,摔伤56例。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方式等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研究,P>0.05。 纳入标准:外伤明显,患肢肩部有明显的压痛感和局部肿胀;影像学检查确认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块之间有存在移位和畸形的现象;手术后可以正常接受随访。 排除标准:患肢存在其他关节病变;合并了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合并了患肢同侧多处骨折;存在精神障碍无法交流;术后不能接受随访。 二组患者或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详细了解知情同意书后签署确认,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进行全麻,沙滩椅位安放,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注意保证患者头部静脉畅通,利用可吸收线将大小结节标注出来,复位标志设定好,利用克氏针撬拨肱骨头,做好临时固定,随后在外侧放置LCP,钢板上端需要低于肱骨头顶点1cm,修复好关节囊,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实验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方案,具体方法为:患者全麻,安放为沙滩椅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注意保护患者头部的静脉通畅,露出肩关节前方的关节囊,解剖肱二头肌长头腱,大小结节分类开来,标记好。将肱骨头去除以后,清理干净臼窝,测量其尺寸。随后将假体安装到相应的位置,调整高度和角度,骨水泥干固以后,肩关节复位,植入松质骨颗粒在大小结节和假体之间,固定好,确定活动范围适应以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3评价标准 对比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Neer功能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全部通过SPSS21.0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和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统计学验算,若是能够计算出P<0.05,那么就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结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6例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运用 发表时间:2019-06-11T15:59:03.3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作者:张理军张淑云沈翔熊湘彦朱祖荣[导读] 综上所述,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度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评价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预后效果,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预后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肩关节以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愈合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治疗优势突出。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并发症 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的发展,意外事故明显频发,从而导致骨折类疾病多发趋势[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治疗上多采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效果都不理想。近年来,针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开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治疗预后有一定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探寻不同方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预后效果,本文就我院患者为例,进行常规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11月-2018年3月,总计46例。纳入标准:(1)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2)经检查确诊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患者自愿参与试验,签署同意书;(4)患者无治疗禁忌。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3)合并精神疾病患者;(4)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患者。进行46例患者分组,各23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26-73(54.80±8.80)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5-75(55.25±8.60)岁。对照组、观察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基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治疗患者全麻,分离患者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处,肱骨近端、肩关节显露后暴露术野,清理骨折处损伤、组织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完成后结合患者颈部、肱骨头解剖结构进行三叶草钢板塑性,肱骨近端外侧放置,肱骨干等位置钻孔后以螺钉固定。观察组——骨折复位方法同上,复位完成后以C臂X线查看患者骨折复位效果,进行克氏针临时固定,固定顺序肱骨干、肱骨头,远侧端固定以皮质骨螺钉固定接骨板、肱骨干,锁定钢板置于患者肱骨近端前外侧位置,调整锁定孔方向并锁定骨折块,观察肩关节、肱骨中上段无误后行切口缝合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并发症(螺钉松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肱骨头坏死)、肩关节以及疼痛评分情况。 1.4随访1年效果评价标准[2] 优:患者Neer功能>90分;良:患者Neer功能80-90分;可:患者Neer功能70-79分;差:患者Neer功能<70分。 1.5指标评分标准[3]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参考Neer肩关节评分量表,分数、肩关节功 能恢复呈正比关系。 疼痛评分标准——参考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数、疼痛感呈正比关系。 1.5统计学方法 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验数据。治疗预后效果、并发症以%形式展开,X2检验;肩关节、疼痛评分以形式展开,t检验。P<0.05——证明2组患者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见表1。治疗效果经统计学计算,X2=4.2125,P=0.0401。表1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n(%)]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X线分析马健康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X线分析 马健康(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放射科,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目的:复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置换及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表现,以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认识,评价X线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及6例肱骨头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评价X线的诊断价值。结果:肩关节脱位7例(肱骨头置换术后3例,内固定术后4例),X线表现为肩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增宽;钢板内固定术后内固定钢板螺钉松动、脱出5例;内固定钢板断裂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不连2例;骨折术后骨髓炎2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8例(肱骨头置换术后3例,内固定术后5例)。结论:X线平片检查是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常见,肩关节脱位次之。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肩关节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根据具体情况可做肩关节置换及钢板内固定术,有关内固定螺钉松动和肩关节脱位等术后并发症逐渐增加;笔者分析2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总结其影像学特点,以便早期发现并预防相关形成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5月 2011年5月因行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复查共22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26例。分为术后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组8例(其中肱骨头置换术后3例,钢板内固定术后5例),肩关节脱位组7例(其中肱骨头置换术后脱位3例,钢板内固定术后脱位4例),骨髓炎组2例,骨不连组2例,内固定螺钉松动组5例,钢板断裂组2例。男7例,女19例,年龄39 75岁,平均57岁。初次肱骨近端内固定术病因:外伤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8例,肱骨近端病理性骨折2例。固定方式:均使用非锁定钢板内固定,10例使用过人工骨。4例因并发症行翻修术。所有病例均以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而就诊,2例患侧肱骨近端红肿,其中7例有开放性损伤。肱骨头置换患者年龄为65 75岁,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有骨质疏松表现。 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摄患侧肩关节前后位片、侧位片,10例摄患侧轴位片,5例行CT检查。X线摄片使用975CR 系统,CT扫描采用GE螺旋CT机。分析并记录肱骨近端假体及内固定器完整状态及骨断端愈合程度,局部骨质硬化、骨质破坏有无及部位,患侧肩关节间隙宽度,软组织改变程度。 2结果 本组26例,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是术后1周 2年(平均2周),其中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组4周 2年(平均3个月),肩关节脱位组1周 1年(平均2个月),感染组2周 4个月(平均4周),钢板断裂组6个月 2年(平均12个月),螺钉松动组4周 1年(平均2个月)。除1例术后因再次外伤导致内固定钢板断裂外,其余19例均无明显诱因。 内固定螺钉松动5例。内固定螺钉部分脱出4例,表现为对比同部位前片内固定螺钉与钢板间隙增宽,宽度3 8mm;内固定螺钉完全脱出1例,位于局部软组织内。 内固定钢板断裂2例。内固定器中段见透亮带1例,内固定器断裂横向移位1例, 骨不连2例。骨断端密度增高、圆钝2例,骨断端骨吸收、骨折线增宽1例,1例有硬化缘。 骨折后骨髓炎2例,骨断端髓腔硬化,厚度约6mm;局部轮廓增粗、不规则,呈花边状。 肩关节脱位7例。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下移,肩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增宽,宽度约8 15mm;钢板内固定术后肩关节间隙增宽,宽度约5 15mm;肱骨头部分或全部位于肩关节盂下[1]。 肩关节周围异位骨化8例。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内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少部分呈大片状高密度影,关节间隙旁见密度增高影。 3讨论 3.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正常X线表现:拍摄肩关节前后位片,包括患侧肱骨、肩胛骨、部分锁骨及胸部,显示假体及内固定器的全长;摄肩关节侧位片,以观察假体及内固定器形态完整性及骨断端有无成角。怀疑肩关节盂有改变加摄肩关节轴位片正常X线表现应为内固定器或假体结构完整、与肱骨干吻合良好,内固定器无断裂、脱落;骨断端无硬化、骨质吸收;肩关节无脱位;周围软组织影无异常高密度影。 3.2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的X线表现及相关因素[2] 3.2.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螺钉松动,最早发生在术后2周,骨断端一枚螺钉部分脱出,其位于骨折线部位是主要原因;内固定钢板断裂1例为再次外伤所致,1例原因不明;内固定钢板断裂也是螺钉松动的原因之一。 3.2.2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骨髓炎:本组2例骨髓炎均在术后1个月内出现,为急性骨髓炎。此2例为开放性骨折;X线片有不规则斑片状的骨质破坏、随访病变进展迅速,少数可见局部皮质骨吸收或有骨膜反应和轻度骨质增生。3.2.3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不连:本组2例骨不连均发生在术后1年;骨断端圆钝、骨质吸收,局部骨质密度增高,均进行二次手术。 3.2.4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肩关节脱位:骨折术后肩关节脱位较多见,本组7例均为盂下脱位,脱位发生原因与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手术操作因素、术后固定不当有关;术后患者未固定容易引起脱位;术后固定不当也易引起脱位,本组有1例因术后未固定导致脱位。肩关节脱位常发生在术后早期,本组除1例术后1个月发生脱位,其余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重新固定后复查恢复正常;正侧位X线片可很好地显示脱位 · 588 ·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粉碎性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16例分析

粉碎性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1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24T10:13:25.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任宗凯肖尚领胡晓红[导读] 若为髁间粉碎性骨折,骨质缺损,应先使用钢板塑形固定,植入松质骨块,根据术中情况螺丝钉和钢丝或克氏针。 任宗凯肖尚领胡晓红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河南永城 476600)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39-01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性肱骨髁间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6例肱骨髁间骨折,均使用后正中切口,采用Y形钢板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 16例患者,随访8个月—18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按Cassebacem术后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结论手术使用Y形钢板加克氏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简单易行,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内固定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男13例,女3例。车祸致伤11例,其他原因致伤5例。按AO分型[1],C1型10,C2型4例,C3型2例。所有患者均为成人,15例闭合损伤,1例开放性骨折,均无血管.神经损伤。 1.2治疗方法患者健侧卧位或平卧于手术台,15例臂丛,1例全麻。上气囊止血带,患肘屈曲置于前胸。后正中切口,游离尺神经,13例肱三头肌舌状瓣切开,2例行尺骨鹰嘴截骨,使两髁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用Y形钢板固定髁间,使髁上复位,在固定骨折近端。若为髁间粉碎性骨折,骨质缺损,应先使用钢板塑形固定,植入松质骨块,根据术中情况螺丝钉和钢丝或克氏针。鹰嘴截骨处行张力带固定。术中一定注意恢复肱骨远端的正常前倾。术后患肘屈曲悬吊于胸前。 1.3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个月—18个月,1例开放性骨折感染,去除内固定后愈合。16例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按 Cassebacem术后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肘关节活动范围25~125°,本组7例,良;肘关节活动范围40~120°本组5例,差;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于50°,1例,优良率80%。 2 讨论 手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有效方法,熟悉局部解剖和内固定尤为重要。肱骨远端前后扁平,远端有肱骨小头和滑车2个关节面。滑车前为冠状窝,后侧为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薄骨板相隔,甚至有缺如[2]。这些解剖特征,造成了肱骨髁间易发生骨折。长期以来,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钢丝固定,这些固定方法难以保证骨折的稳定性,随着关节功能锻炼,克氏针有退出的可能[3]。钢丝固定可致使两髁间相互挤压,致使两髁间隙狭窄,出现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4]。采用克氏针加Y形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相对操作简单,钢板能分别固定两髁,使骨折端更加稳定,肘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两例尺骨鹰嘴截骨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优点是充分显露肱骨远端的关节面,避免损伤肱三头肌,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其缺点是造成额外的关节内骨折,骨性关节炎,尺骨鹰嘴骨折不愈合。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术后被动CPM机锻炼加患者主动功能锻炼是加速骨折愈合和恢复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翟桂华,等.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0-91,13-144. [2] 王亦璁,郭子恒等.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62. [3] 郭志民,林武等.Y行钢板内固定结合CPM机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3,6,310. [4] 荣国威,翟桂华,等.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0-91,13-144.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体位:仰卧位,患肢曲胸前。 二、麻醉方式:臂丛麻醉 三、一般用物:骨科包、大盆包、敷料包、手术衣、电刀、吸引器连接管+头、纱布、纱球;刀片:11#及22#刀片各1;缝针: 10×24圆针、10×24角针各2个;缝线:4#、7#丝线。 四、特殊用物:六角螺丝刀及电钻。 五、器械护士配合 1、消毒:保尔康纱球常规消毒。 2、铺单: (1)先对折剖腹单铺于胸前。 (2)铺开刀巾并用巾钳固定。 (3)中单包手。 (4)铺两层剖腹单。 (5)无菌绷带固定包脚中单。 (6)角针7#线固定无菌单、电刀及吸引器头,酒精纱球再次消毒。 2、暴露术野:22#圆刀切皮,电刀止血、弯钳分离,并切开皮下组织,必要时1#或4#线结扎出血点,递助手甲状腺拉钩牵开术野。 3、复位:递术者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拉复位,或借助单钩复位,递持骨器固定骨折线,对和良好后,换以三爪骨折固定器固定钢板与骨面相合。 4、固定:选择适合大小的钢板及钻头,递术者电钻钻孔,然后用攻丝扩大钻孔,测深器测量,六角螺丝刀带钉固定钢板于骨面,同法依次固定,将钢板固定牢靠。 5、清点用物:庆大盐水冲洗切口,清点物品。 6、关闭切口: (1)清点无误后,以10×24圆针7#线或10#线缝合筋膜及肌肉,1#线缝合皮下。 (2)再次清点无误后,以10×24角针4#线缝合皮肤。 (3)两把钩镊对皮。 (4)酒精纱条覆盖,敷料帖覆盖切口。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体位:仰卧位,患侧臀下垫高。 二、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 三、一般用物:骨科包、大盆包、敷料包、手术衣、电刀、吸引器连接管+头、纱布、纱球;刀片:11#及22#刀片各1;缝针: 10×28圆针、10×28角针各2个;缝线:4#、7#丝线。 四、特殊用物:六角螺丝刀及电钻。 五、器械护士配合 1、消毒:保尔康纱球常规消毒。 2、铺单: (1)先对折剖腹单铺于患侧腿下,如此两层。 (2)铺开刀巾并用巾钳固定。 (3)中单包脚。 (4)铺两层剖腹单。 (5)无菌绷带固定包脚中单。 (6)角针7#线固定无菌单、电刀及吸引器头,酒精纱球再次消毒。 2、暴露术野:22#圆刀切皮,电刀止血、弯钳分离,并切开皮下组织,必要时1#或4#线结扎出血点,递助手甲状腺拉钩牵开术野。 3、复位:递术者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拉复位,递持骨器固定骨折线,骨折线对和良好后,换以三爪骨折固定器固定钢板与骨面相合。 4、固定:选择适合大小的钢板及钻头,递术者电钻钻孔,然后用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探讨

临床经验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探讨 廖苏平危蕾吴波刘俊李忠明冯俊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继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之后的最常见骨折,当骨折严重粉碎,骨质疏松,选择人工肱骨头置换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对8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65~86岁,平均69岁,致伤原因:平地行走时摔伤6例,上、下楼梯摔伤2例。均为新鲜骨折,按Neer 分型,四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2例。伤后3~8d 行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本组3例采用Zi m me r 人工半肩关节,3例采用德国W e li nk 人工半肩关节,2例采用强生人工半肩关节。患者全身麻醉后,采用沙滩椅位。手术入路: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解剖显露头静脉并向外侧牵开,加以保护。经钝性分离胸大肌和三角肌间隙,显露肱骨近端,解剖显露肱骨近端肱二头肌长头腱,牵起加以保护。解剖探查肱骨近端,了解骨折类型,骨折的粉碎程度,肱骨大、小结节的骨折碎片大小,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在大结节处止点情况,肩胛下肌在小结节处止点情况。将大、小结节分别钻孔,用5号聚丁酯缝线分别穿孔缝合大、小结节并作牵引。大结节向外侧、小结节向内侧牵引,充分显露肩关节,去除肱骨头,以肱骨头实际大小选择假体头的大小。肱骨干髓腔作适当扩髓后,在肱骨干近端结节间沟外侧骨皮质上钻孔,穿孔缝合引出5号聚丁酯缝线为固定大、小结节备用。选择适合的假体柄试模,首先确定假体柄放置的高度,确定肱骨头放置的后倾角度(20~35),并用骨水泥固定。大、小结节经缝线牵引复位于假体头下正确位置后,采用5号聚丁酯缝线把大、小结节缝合成一体,为确保大小结节与肱骨干骨性接触,在大、小结节与肱骨干结合部位用取出的自体肱骨头松质骨进行植骨后再将大、小结节与肱骨干近端骨皮质重叠缝合,完成假体安装和肩袖止点重建。手术结束前被动活动肩关节,了解肩关节各方向无张力活动情况,确认肩关节被动活动时无阻挡、无弹性固定、无骨擦感后,创面彻底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完成手术。见图1~20。 3术后处理:术后以肩肘吊带固定,前6周肩关节以被动活动为主,前屈上举、内收、外展肩关节,以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肩内、外旋活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鼓励肘、腕、手的主动活动。第3周开始适当重力辅助下的钟摆式锻炼。6周后可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 二、结果 本组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功能评定参照美国肩关节医师学会(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1]:本组平均85分(68~94分),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平均3.2分。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前屈上举110,外旋 35。术后半年,5例肩关节周围各组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为满意,1例肩外展、上举稍差。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 三、讨论 肱骨头置换适应证的选择: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特别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全身机体功能退化,创伤后很容易造成肱骨近端的粉碎性骨折。由于肱骨近端的解剖特点,以致肱骨近端(即使不伴结节骨折)轻微移位的解剖颈骨折,其肱骨头缺血坏死率仍超过50%[2]。肱骨头是否坏死取决于骨折的肱骨头在前、后、内与关节囊连接的多少。对于N ee r 分型中四部分骨折,很多国内外学者提出[37] 期行肱骨头置换。作者对肱骨头置换的适应证控制较严,本组病例适应证是: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Neer 分型四部分骨折伴肱骨头脱位;三部分骨折伴骨质严重疏松;肱骨头粉碎骨折以额状面骨折为主,骨折分离移位大、错位明显,骨折手术复位困难者。本组病例通过随访,术后疗效满意,证实适应证选择是正确的,验证了老年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期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术中注意点: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关键是恢复肱骨头的高度和后倾角,骨水泥假体柄的安装能确保稳定,破碎的肱骨大、小结节能否精确复位、有效固定。手术应注意处理:(1)正确的假体置入。肩关节假体的正确置入是平衡周围软组织张力和维持肩关节稳定的基础。它包括:假体放置的高度。在处理假体放置的高度方面,作者采取术前拍健侧X 线片作对比测 量。术中测量大结节骨折片的长度为预留假体高度作参考。假体试模中,向下牵拉上臂观察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张力情况。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判断、确定假体放置的高度。 适当的后倾角。后倾角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目测。国人的肱骨头后倾角(19892)[8]。Di m akopo u l os 等[9]强调假体置入时需要维持30左右的后倾角。杨胜武等[10]认为只要将假体柄的翼状 DO I 3j 655作者单位333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上肢骨科 通讯作者廖苏平,_@62436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4月第5卷第8期C hin J C li n i ci an s(E l ectro n ic Ed iti o n ),April 15,2011,Vo.l 5,No .8 :10.877/c m a ..is sn .174078.2011.08.07 :400:Em ai:l p i ng s hu 12.co m

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臵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臵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