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紧密层(Stern 层)

十++十

+

十亠十

9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及性质实验

一、 目的:

了解等电点的意义及其与蛋白质分子聚沉能力的关系。 初步学会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基本方法,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二、 原理: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为什么能够带电?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可以从溶液中选择性吸附某种离子,也可以是固体分子本 身发生电离作用而使离子进入溶液,

以致使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同符号的电荷,

由于电中性

的要求,带电表面附近的液体中必有与固体 表面电荷 数量相等但符号相反的多余的反离子。

在界面上 带电表面和反离子 形成了双电层的结构。 在两种不同物质的 界面上,正负电荷分

别排列成的面层。

对于双电层的具体结构,一百多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最早于 1879年

Helmholz 提出平板型模型;1910年Gouy 和1913年Chap man 修正了平板型模型, 提出了扩 散双电层模型;

后来 Stern 又提出了 Stern 模型。

根据O.斯特恩的观点,一部分反离子由于电性吸引或非电性的特性吸引作用(例如范 德华力)而和表面紧密结合,构成

吸附层(或称紧密层、斯特恩层)。其余的离子则扩散地

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 扩散层(或称滑移面)。由于带电表面的吸引作用,在 扩散层 中反离子的浓度远大于同号离子。 离表面越远,过剩的反离子越少, 直至在溶液内部反离子

的浓度与同号离子相等。

反号詔子濬判分子扩散层

紧密层:溶液中反离子及溶剂分子受到足够大的静电力,

范德华力或特性吸附力, 而紧

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其余反离子则构成扩散层。

滑动面:指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是凹凸不平的曲面。滑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

电势差称为Z电势。

固体颗粒带电量的大小及测量方式?

Z电势只有在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才能呈现出来。Z电势的大小由Zeta电位表示,

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其数值越高表明胶粒带电越多,扩散层越厚。一般来

说,以pH值为横坐标,Zeta电位为纵坐标作图,Zeta电位为零对应的pH值即为等电点。

对于蛋白质分子来说:

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在胶粒范围内,约1?100微米。大部分蛋白质分子的表面都有很多

亲水集团,这些集团以氢键形式与水分子进行水合作用,使水分子吸附在蛋白质分子表面而

形成一层水合膜,具有亲水性;又由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亲水集团都带有电荷,会与极性水

分子中的异性电荷吸引形成双电层。而水合膜和双电层的存在,使蛋白质的分子与分子之间

不会相互凝聚,成为比较稳定的胶体溶液。如果消除水合膜或双电层其中一个因素,蛋白质

溶液就会变得不稳定,两种因素都消除时,蛋白质分子就会互相凝聚成较大的分子而产生沉淀。在生活实践中,常利用蛋白质的胶体性质沉淀或分离蛋白质。如做豆腐、肉皮冻就是利

用蛋白质的胶凝作用。

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与溶液的pH值有很大关系,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酸性溶液

中的氨基酸分子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羧基形成-CO 0-而带负电:

pH< pl

电箱中;務向匚無不丼动

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其定义为:在某一pH的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时,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等电点的应用:主要用于蛋白质等两性电解质的分离、提纯和电泳。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量方式:溶解度最低时的溶液pH。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向任何一极移动,而且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

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这时可以使蛋白质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均减到最低,且溶液变混浊。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最容易沉淀析出。

COQ

K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都不相同,但偏酸性的较多,如牛乳中的酪蛋白的等电点是

4.7~4.8,血红蛋白等电点为6.7~6.8,胰岛素是

5.3~5.4,鱼精蛋白是一个典型的碱性蛋白,其等电点在pH 12.0~12.4。

本实验采用蛋白质在不同pH溶液中形成的混浊度来确定,即混浊度最大时的pH值即

为该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值,这个方法虽然不很准确,但在一般实验条件下都能进行,操作也简便。蛋白质的等电点比较准确的方法是采用等电聚焦技术加以准确测定,但需一定的实验

条件。

等电聚焦电泳(IEF,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

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凝胶(常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一个pH 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将迁移到等于其等电点(pI)的pH处(此时此蛋白质不再带有

净的正或负电荷),形成一个很窄的区带。

IEF的基本原理

在IEF的电泳中,具有pH梯度的介质其分布是从阳极到阴极,pH值逐渐增大。如前

所述,蛋白质分子具有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的特征,这样在碱性区域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向阳

极移动,直至某一pH位点时失去电荷而停止移动,此处介质的pH恰好等于聚焦蛋白质分

子的等电点(pl)。同理,位于酸性区域的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直到它们的等电点上聚焦为止。可见在该方法中,等电点是蛋白质组分的特性量度,将等电点不同的蛋白

质混合物加入有pH梯度的凝胶介质中,在电场内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将分别聚焦在各自等电点相应的pH 位置上,形成分离的蛋白质区带。

沉淀反应:蛋白质在某种理化条件下,蛋白胶体溶液的水化层或者电荷层破坏,蛋白胶

体相互聚集的现象。主要的沉淀现象有(1)盐析: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类(如

硫酸铵),可析出沉淀,稀释后能溶解并仍保持原来的性质,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与初级提纯。(2)变性:在重金属盐、强酸、强碱、加

热、紫外线等作用下,引起蛋白质某些理性质改变和生物学功能丧失。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3)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如乙醇、丙酮,它们与蛋白质分子争夺水分子,破坏水化膜,短时间内是可逆反应;(4 )加入生物碱试剂(含氮的碱性物质):能使生物碱沉淀或作用产生颜

色反应的物质,称为生物碱试剂。当溶液的pH小于PI时,蛋白质为阳离子,能与生物碱

试剂的阴离子结合而生成沉淀。

酪蛋白是牛奶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常温下在水中可溶解0.8~1.2% ,微溶于25度水和有

机溶剂,溶于稀碱和浓酸中,能吸收水分。当浸入水中则迅速膨胀。在牛奶中以磷酸二钙、三钙或两者的复合物形式存在。构造极为复杂,没有确定的分子式。分子量约为

57000~375000,在牛奶中约含3%,占牛奶蛋白质的80%。

三、器材及试剂:

1 .器材:

①试管1.5X厘米(X 9)。

②吸管1毫升(X 2) , 2毫升(X 2), 10毫升(X 2)。

③容量瓶50毫升(X 2) , 500毫升(X 1)。

④试管架。

2. 试剂:

①0.01mol ? L-1醋酸溶液。②0.1mol ? L-1醋酸溶液。

③ 1 mol ? L-1醋酸溶液。

④ 1 mol ? L-1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醋酸溶液的浓度要标定)。

⑤酪蛋白。

四、操作步骤:

1 .制备蛋白质胶液

(1)称取酪蛋白3克,放在烧杯中,加入40C的蒸馏水。

(2)加入50毫升1 mol ? L-1氢氧化钠溶液,微热搅拌直到蛋白质完全溶解为止。将溶解好的蛋白溶液转移到500毫升容量瓶中,并用少量蒸馏水洗净烧杯,一并倒入容量瓶。

(3)在容量瓶中再加入1 mol ? L-1醋酸溶液50毫升,摇匀。

(4)加入蒸馏水定容至500毫升,得到略现浑浊的,在0.1 mol ? L-1NaAC溶液中的酪蛋白胶体。

2. 等电点测定

按下表顺序在各管中加入蛋白质胶液,并准确地加入蒸馏水和各种浓度的醋酸溶液,

加入后立即摇匀。

蛋白质 胶液

(毫

pH 值,就

观察各管产生的混浊并根据混浊度来判断酪蛋白的等电点。观察时可用 +, ++, +++,

表示浑浊度。

3. 蛋白质性质实验

(1) 蛋白质的盐析

在试管里加入1~2毫升蛋白质的水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硫酸铵饱和溶液,观察现象, 有无白色浑浊产生。滴加过程中不要摇动试管,现象不明显时,多加几滴硫酸铵饱和溶液。

(2) 蛋白质的变性

在试管里加入 2毫升蛋白质的水溶液,沸水浴加热 5分钟,观察现象。把试管里的下

层物质取出一些放在水里,观察现象。

在试管里加入3毫升蛋白质的水溶液,加入 1毫升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有无淡蓝

色絮状浑浊沉淀产生)。把少量沉淀放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五、思 考 题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为什么最低?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 说明。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其分子净电荷为零 (即正负电荷相等),此时

蛋白质分子颗粒在溶液中因没有相同电荷的相互排斥,

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 其颗粒

极易碰撞、凝聚而产生沉淀,所以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淀物。

2、 本实验中,酪蛋白质在等电点时从溶液中沉淀析出,所以说凡是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必然

沉淀出来。这种结论对吗?为什么?

不一定会沉淀,因为蛋白质表面有亲水基团,只是在等电点的时候颗粒无电荷间的排斥作用 易凝集成大颗粒,因而最不稳定,溶解度最小,易沉淀析出。

3、 在分离蛋白质时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意义?

不同的蛋白质有不同的等电点,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只要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的 可以在不同的 H 2O (毫) pH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