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学(1-7章动医)讲解

池塘养鱼学(1-7章动医)讲解
池塘养鱼学(1-7章动医)讲解

绪论

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以水产捕捞、水产增氧殖、水产品加工和运销为中心的一个生产体系。

池塘:人工开挖、整理或天然形成经加工改造而成的小水体。

池塘养鱼:利用池塘,在人为的条件下,在技术上实行混养、密养、投饲施肥和轮捕轮放等综合技术措施,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

池塘养鱼学:是渔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小水面养殖鱼类的繁殖、生长、发育、营养、生理活动、栖息习性、以及鱼和鱼、鱼和其他动物体、鱼和水体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使单位水体获得最高亩产量的生产科学。

第一章鱼类学基础知识

一. 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中,通常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和平衡器官的变温脊椎动物。

二.鱼类学的定义:是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个体生长发育、地理分布、古生鱼类、现存鱼类的科学。

第一节鱼类的形态结构

一.鱼的外部形态

(一)鱼的外形

1.体型:常见鱼类的体型有四种

纺缍型:如金枪鱼、四大家鱼等,适于中下层快速游泳。

侧扁型:如团头鲂(武昌鱼)、长春鳊、银鲳等,大多数生活于平静的水中。

平扁型:如鳐类、平鳍鳅等,生活于水底层。

园筒型:如黄鳝、鳗鲡等,缓游,适于钻洞穴。

2.鱼体分区:鱼的身体一般左右对称,整个身体明显地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头部(硬骨鱼类):从头的最前端到鳃盖骨的后缘(除鳃盖膜外)。(板鳃类则到最后一鳃孔)躯干部:从鳃盖骨的后缘(或最后一鳃孔)到肛门或体腔末端。

尾部:从肛门到尾鳍的末端。

(二)鱼体外部结构

1.头部器官:有口、唇、须、眼、鼻、鳃等。

1).口:是捕食器官,口的为型有三种:

①上位口:口位于吻的前端,下颌长于上颌。

②下位口:位于吻的前端,上颌长于下颌。

③端口位:口开于吻端,上下颌等长,

2).唇:是围绕在口边的一层厚皮,一般都不发达。

3)须:常着生于口的附近,有感觉作用。(鲤有须2对)

4)眼:常位于头部两侧的上方,是视觉器官。

5).鼻:对于硬骨鱼类,在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孔,每个鼻孔又由瓣膜分隔成前后二小鼻孔。是嗅觉器官,无呼吸作用。

6).鳃孔:硬骨鱼类头部两面侧的裂孔。

2.躯干部:包括鳍、侧线、鳞片、皮肤等。

①鳍:是鱼类平衡和运动的器官。(由支鳍骨、鳍条、肌肉、皮肤组成)。鳍可分为:

·奇鳍:单一不成对,位于体的正中,包括背鳍(D)、臀鳍(A)和尾鳍(C)三种。

·偶鳍:成对,位于体的两侧,包括胸鳍(P)、腹鳍(V)。

②皮肤`:有粘液腺,能分泌粘液。

③鳞片;大多数鱼的皮肤上都长有复瓦状的鳞片,具有保护作用,是皮肤的衍生物。

侧线与侧线鳞:在躯干的两侧,有许多穿有小孔的鳞片,这些小孔所排列成的线状,叫侧线。长在侧线上,这些穿有小孔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

二.鱼的内部结构

(一)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1.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幽门垂、肛门等。

(1)口咽腔:由于鱼类的口和咽无明显的界限,一般统称为口咽腔。口咽腔内有:齿、舌、鳃耙。

①齿:有把握和撕碎食物的作用,而没有明显的咀嚼作用。

②舌:都不发达,长在舌基上。鲤科鱼类的舌头不动,少数没有舌头。作用是帮助摄食。

③鳃耙:着生在咽部、鳃弓的两侧,呈内外两列,一般呈杆状或小瘤状的小突起,有保护鳃丝和过滤食物的作用。

(2)食道:鱼类的食道短而宽,壁厚。

(3)胃:紧接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大的部分。近食道部分为贲门部,近肠的一端为幽门部。

大多数鱼类有胃,但鲤科鱼类(还有隆头科、龙头科)没有胃。

(4)肠:大多数鱼类的大、小肠分化明显,肠的长短与食性有关。

·肉食性鱼类 > 杂食性鱼类 > 滤食性或植物性鱼类

(5)肛门:肠道的最后开口处,消化管中的残渣由此排出体外。

2.消化腺:主要有肠腺、胃腺、肝脏和胰脏。

(1)胃腺:是一种埋于胃粘膜内,开口于胃粘膜表层的管状腺,能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呈酸性。鲤科鱼类(还有隆头科,龙头科等)无胃,也就没有胃腺。

(2)肠腺:结构与胃腺相似,是多细胞的管状腺,能分泌肠消化液。

(3)肝脏:鱼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多为二叶,呈黄色或黄褐色。能分泌胆汁。

(4)胰脏:是鱼类最重要的腺体,硬骨鱼类一般看不见,呈弥散状,能分泌胰液。

(二)呼吸系统

主要是鳃,有些种类还有辅助呼吸器官。

鳃:由鳃弓、鳃间隔、鳃片、鳃耙四部分组成。在硬骨鱼类,鳃间隔(两列鳃片之间的结缔组织支持物)趋于退化,所以鳃片游离。

(三)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鱼类和人类或其它哺乳动物血液循环途径不同。只有体循环,无肺循环。是一封闭式的单循环。

(四)鳔:位于消化管的背方,脊柱和肾脏的腹面的囊状物,里面充满气体(CO2、N2、CO2)等。

功能:

1)调节比重: 2) 呼吸作用 3)感觉作用 4)发声作用

(五)排泄系统:主要是肾和鳃来完成。鳃主要是排泄尿素和氨(包括肾脏和输导管)。

1.肾脏:是主要的泌尿器官。鱼类的肾脏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分成两个阶段:

前肾:胚胎时期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的最前端,由许多按体节排列的前肾小管组成。

中肾:成体的泌尿器官,为块状而结实的腺体,紧贴切于中段体腔的背壁。由许多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输导管:成体时,前肾退化,前肾的前肾小管分为两条:输卵管和中肾管

(六)生殖器官

包括:·生殖腺(精巢和卵巢。都位于鳔二侧腹下方);

·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

生殖方式四种:卵生、卵胎生、胎生和单性生殖。

卵的几种类型:浮性卵、漂浮性卵、沉性卵、粘性卵。

(七)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外围组织,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接受一定的刺激(如眼、内耳),鱼类的感觉器官包括有:

视觉感觉器官:如眼。

味觉感觉器官:鱼类无固定味觉器官,只在口腔、吞、咽、鳃、食道等处有味蕾的分布。

嗅觉感觉器官:是嗅囊,位于鼻腔中。

听候觉感觉器官:鱼类只有内耳,无中耳与外耳。

(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前脑(端脑、间脑)、中脑和后脑(小脑、延脑)。

2.外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与神经节组成。包括:

3.植物性神经系统:是一类专门管理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扩张收缯等活动的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具有拮抗作用。

第二节食性

鱼类的食性包括: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其中,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摄食方式决定食物组成。

一. 鲢、鳙鱼的食性

1. 摄食器官:鳃耙很致密,是主要的滤食器官(鲢的鳃耙呈海绵状)。

2.摄食方式:都是滤食。

3.食物组成:都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但又有差异:

·鲢:主要是浮游植物,还有浮游动物、有机腐屑,以及细菌综合体。

·鳙:主要是浮游动物,还有浮游植物、细菌综合体、有机腐屑。

二. 青、草鱼的食性

1. 摄食器官的特点:主要利用强壮的咽齿、发达的角质垫压碎食物。

2. 摄食方式:吞食较大型的水生动、植物。

3.食物组成:

·草鱼:是典型的植物性,如水草、陆草和其他植物。

·青鱼:肉食性,如蚌、螺、蚬、虾、昆虫幼体。

三.鲮鱼的食性

1.摄食器官的特点:除鳃耙外,可利用上下颌的角质缘舐食附生在底物(如岩石)等物体

上的附生藻类。

2.摄食方式:吞食兼滤食

3.食物组成:与鲢相似,主要吃附生藻类,浮游植物等。还有浮游动物,有机腐屑,细菌综合体等。

四.鲤、鲫鱼的食性:杂食性

1.摄食特点:鲤的咽齿发达,与角质垫相压磨能把较硬的食物压碎。鲫鱼相对较差。

2.摄食方式:吞食。

3.食物组成:

鲤: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可食摇蚊幼虫、水蚯蚓、螺蛳、蚬、幼蚌、淡水壳菜、脉翅幼虫、丝状藻类、植物种子等。

鲫:(与鲤酷似),偏植物性的杂食性,可食有机碎屑,植物种子,丝状藻类,硅藻,水绵,摇蚊幼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

五.团头鲂

食性与草鱼相似,但因口小,摄食强度差,主要吃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草和有机碎屑,淡水海绵等。

罗非鱼: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

第三节生长

一.研究生长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不同鱼为和鱼类不同时期的生长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鱼类的生长特性,提高鱼产量。

二.鱼为类的一般生长规律

1.鱼类的生长具遗传性:

2.阶段性:

3. 区域性:主要与温度有关。

4.季节性:主要与温度和饵料有关。

5.雌雄不一。一般雌比雄生长速度快。

6.与管理水平有关。

第四节生活习性

一.栖息水层

中上层:鲢、鳙。

中下层:草、鲂、鳊。

底层:鲮、鲤、鲫、青、罗非鱼等。

二.对温度的适应

因为,几种主要养殖鱼类都是温水性鱼类,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大。

1.存活温度:四大家鱼为0.5~35℃。

2.适宜温度:20~32℃。15℃以上还比较适宜,15℃以下则食欲显著减退,生长缓慢。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快。

3.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25~32℃。低于15℃食欲显著下降。(鲮鱼为30~32℃,罗非鱼25~35℃)。

三.对水质的适应

1.对肥度的适应

①鲢、鳙、鲤、鲫、鲮、罗非鱼等滤食性杂性鱼类宜生活于肥水中。

②青、草、鲂、鳊、鳜、鳗、本地胡子鲶等吞食性鱼类,喜欢生活在较清瘦的水中。

2.对DO的适应

鲢、鲂、鳊要求较高的DO,鳙、草鱼次之,青鱼再次,罗非鱼、鲤、鲫耐低DO力最强。 3.对pH的适应

这几种鱼在水中性偏微碱PH7.5—8.5的水中生长最好、PH6.5和PH10.0+生长受抑制。

第二章改善水质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水质因子的作用

水质,不单指水的肥度,而是包括许多因素的。它包括:

·非生物环境:DO、CO2、t pH、溶解盐类等

·生物环境: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池塘生物。

这些水质因子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1.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

2.通过影响池塘的物质循环和鱼类天然饵料生物而间接影响鱼类。

第二节主要水质因子

一.溶氧量(DO)

(一)DO的重要性

1.从DO的含量和稳定性看。

2.从限制鱼类产量的因素看。

(二)溶氧(DO)的平衡。

实际DO量由增氧作用和耗氧作用决定

增氧作用有:光合作用+ 空气溶入+ 随水补给。

其耗氧作用:水呼吸+ 底质耗氧+ 鱼呼吸

(三)溶氧的变化规律

1.周日变化:主要与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有关。

日出后,DO不断积累,下午2—4点,DO达最大值。从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DO不断减少,至日出前,DO达最小值。

2.垂直变化:这是由于光照和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引起的。

在白天:上层水:光照好,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下层水:光照差,浮游植物少,光合作用产生的O2少。在夜晚,上下层水溶氧差逐渐减小,黎明时DO垂直分布趋于均一,溶氧差最小。

3.水平分布:是由于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引起。

4.季节变化

二.水温

温度是鱼类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温度不但直接影响鱼类,而且影响其它环境条件对鱼类发生作用,差不多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

(一)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

1.水温与气温相比,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剧烈变化。

2.一年中,各月平均水温比气温高。

3.一天中的平均温度,是水温比气温高,但不同的时候也有差异。

4.水温的垂直分层现象。

(二)水温与养鱼的关系(水温对鱼类的作用)

1.直接作用

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鱼体内的新陈代谢情况。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代谢越旺盛,,生长也愈快,超过了这个适宜的范围,生长就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2.间接作用

①影响水中的DO而间接对鱼类有很大的影响。

②影响水中的物质循环,而对鱼类发生影响。

三.鱼类对几种常见水质因子的要求

(一)pH

1.养殖生产对pH的要求:

①生石灰清塘时,pH必须>11,才能杀死有害生物。

②人工繁殖时,pH以中性偏微碱为好。若pH<6.5,人工繁殖就不能顺利进行。

③在养殖过程中,pH以7-8.5较适宜,pH<4或pH>10.2,鱼类很快死亡。

(二)有机物耗O2量

有机物耗O2量是水质肥瘦的标志。一般来说:

①鲢、鳙、鲮要求COD(BOD)>15mg/l以上的肥水。

②草鱼要求较清瘦的水,COD较鲢、鳙低。

③鱼苗培育阶段,要求COD(BOD)为30--40mg/l。

④成鱼混养时,要求COD(BOD)为15--30mg/l。

四.氮化合物

(一)有效氮的来源与消耗

1.有效氮的来源

①主要是含氮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产生。

②池塘中的固氮作用。如氮蓝藻和固氮细菌的固氮作用。

③鱼为和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主要是NH3 。

④池塘水源中溶解的硝酸盐。(即随水补给)。

2.有效氮的消耗

①主要是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

②其次是在缺O2的条件下,经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N2O和N2。

五.磷酸盐

(一)磷的作用:

磷也是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①P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故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②同时,P还能加强水中固氮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繁殖,促进氮循环。

(二)磷酸盐的来源与消耗

1.来源:与N的来源相似。

①主要是投入的绿肥粪肥残饵排泄物鱼类和水生生物尸体等有机物经分解产生。

②其次是施用的磷酸盐和水源中溶解的磷酸盐。(随水补给)

1.消耗

①主要是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

②其次是沉淀消耗。包括:

·吸附沉淀:被水体中和淤泥中的胶体物质吸附沉淀。

·化学沉淀:变成难溶性的磷酸盐。

(三)磷的特点:P和N比较具有“更重要、更经济、更难用好”的特点。

六. 池塘生物

池塘生物是饲养鱼类的天然食料,是决定池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池塘生物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其中以浮游生物最为重要。

1.水质类型的判断

水质类型的判断可以从水色、透明度和藻类的分布状态来判断。

水色: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等反映出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池塘的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反映出来。

透明度:是光线进入水中的程度。透明度可用一黑白相间的铅板背光放入水中,直到模糊看不清楚时的深度。

(1)肥水

①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或豆绿色),水色日变化明显。

②透明度:水质浓而不混浊,透明度约25~40cm。

③藻类的分布状态:无水华。

(2)瘦水

①水色:水色清淡,呈浅绿色或浅黄色,水色无日变化。

②透明度:大,> 40cm。

③藻类的分布状态:无水华。

(3)老水

①水色:呈铜绿色或浓绿色,水色日变化不明显。

②透明度:浓,< 20cm。

③藻类的分布状态:无水华。

(4)转水:又称“水华”水

①水色:整个池塘呈红褐色,其中有些地方有呈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块状水华,水色日变化十分明显。

②透明度:20~40cm。

①藻类的分布状态:有水华。

第三节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

一.注水

注水能起到改善水质和增氧、少耗氧的作用。这是在养鱼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增氧

对于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塘,仅靠注水来调节水质,往往不能确保水质良好。进年来发展起的增氧机(增氧机在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应用),为确保水质良好,开辟了新的途径。

①晴天中午开机。

②早晨开机(尤其是阴天)。

③阴雨连绵或由于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一般是半夜前后即时开机。

④在一般的情况下,傍晚不开机。

⑤阴雨天的白天不开机。

三.提高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是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因此影响浮游植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光能和养分。

1.光能:在一定太阳总幅射量下,影响光能的情况有二种:

①周围环境的遮蔽。

②池水的悬浮颗粒,影响了水的透明度。(池水的混浊度)

目前解决的办法主要有:①池边不应有高大的树木遮光。

②池泼洒生石灰、或明矾或尿素。

2. 养分:水质分析证明,在浮游植物生产的三要素“N、P、K”中,主要是P的含量偏低。生产实践证明,N、P、K的施肥浓度以0.9、0.9、0.45PPm为宜。

四.面积和水深

目前,我国提出高产稳产池的一般标准是:

①池塘面积适中,一般10亩左右(4亩以上也可)。

②池塘水较深,一般2~3米。

③有良好的水源,注排水方便。

④池形整齐、底平、塘基高而宽,大水不淹,并有一定种植饲料作物的面积。

五.清理淤泥

淤泥的作用:①保证肥度。②分解耗氧。在生产上,一般淤泥以20cm左右为宜。

六.施生石灰

作用:可提高水的总硬度,稳定pH,此外还可使水中悬浮的胶体有机质沉淀,提高透明度,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也可起到防治鱼病的作用,有利于鱼的生长。

第三章池塘施肥

第一节概述

一. 为什么要对池塘施肥

二.施肥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天然饵料,提高鱼产量。

2.培养的天然饵料,补偿了人工饲料在营养上的缺陷,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与人工饲料

产生协同作用)。

3.消极的一面。施肥会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池塘的水质,直接增加了水体的有机负荷,这些

有机物的耗O2,降低了水中的DO。

三.无机肥与有机肥的作用机制

1.作用途径不同

2.水中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不同。

第二节肥料的施用

一. 无机肥的施用

(一)无机肥的特点:

成分单一,养分高,(不含有机物)污染轻,不耗O2 ,用量少,肥效快,但不持久。

(二)分类

(三)常见种类

常见的N肥、P肥的种类和性质见表所示。

1.N肥:以尿素、氨水、(NH4)2SO4、NH4HCO3最为常用。

2.P肥:一般水体中经常会缺P,但使用时选择磷肥品种要适当。

过磷酸钙适用范围较广,效果最好;其次是钙镁磷肥;磷矿粉效果差。

(三)无机肥施用的数量和方法

施用无机肥料的数量应视池塘条件、土壤性质以及鱼种而定。一般认为:N:P:K=2:2:1。施用浓度时:0.9(N)—0.9(P2O5)—0.45(K2O) ppm为宜。

二. 有机肥料的施用

(一)有机肥的特点

优点:成分全面,肥效持久。

缺点:肥效缓慢;分解时消耗大量的O2,污染水体。

(二)种类:

主要有绿肥、粪肥和生活污水等。:

1. 绿肥:一切无毒的野生和人工栽培的植物均可作绿肥。如水草、陆草和绿色植物的茎叶。

施用方法:将绿肥堆效在岸边或塘角的浅水处,不宜散开,上面压石块,使其沉入水中腐败分解,此后每隔3~5天翻动一次,其腐烂部分即逐渐向池中扩散。夏秋季一般7~10天可分解完毕,此时将难腐烂的根叶捞出池外,再加新料。

施肥用量:基肥500Kg/亩左右

追肥200Kg/亩.次,7~10天/次

2. 粪肥:主要是N、P、K,其中又以N素最高。

不同的粪肥的养鱼效果是:鸡粪>(人粪)>鸭粪>猪粪>牛粪

四.施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施肥原则,是量少次多,以保持水有一定的肥度。

2.根据不同季节、水温、水色来决定施肥的时间和数量。

3.凡各种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切忌施用新鲜的粪肥,未腐熟透的混合堆肥。

4.化肥(无机肥)成分单一,必须N、P、K配合使用,比例为2:2:1。淤泥较多的池塘,可不施钾肥,少施氮肥。

5.施用N肥与P肥时,切忌于生石灰、草木灰和其他碱性肥料混合,以免降低肥效。碱性的水体应少施或不施,PH>8.3时,应停止施化肥。

6.施用化肥养殖对象应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为主,鲤、鲫等杂食性鱼类次之,对草食性鱼类施用效果不理想。

7.施肥方法要讲究。先施有机肥作基肥,继而两者配合使用,促使浮游生物持续增殖,这样才能使池中肥效持久稳定。

8.根据各个水域投放鱼的品种来确定施肥量。

第四章鱼类饲料

第一节投饲养鱼的意义

一.投饲养鱼的必要性

二.投饲养鱼的经济效益.

三.鱼类对饲料利用的特殊性

1.鱼类要求高蛋白质会会会含量的饲料(草食性种类稍低)

2.投饲技术不便

①难掌握投饲量

②饲料在水中易散失。

四.投饲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投饲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池塘产量的限制,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产量。

第二节鱼类对各种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饲料的成分

饲料的营养成分: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都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五种,只是不同的饲料其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而已。

二.鱼类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

(一)鱼类对蛋白质的要求

1.鱼类对蛋白质要求量比较高。一般说来是哺乳类和鸟类的2—4倍。这一点与畜禽类有很大的不同。

2.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随品种、大小、年龄、季节的不同而异。

1)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

2)愈小的幼鱼,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也愈高。

3)与养殖方式有关。

4)夏秋季比冬季要求。

3.鱼类对蛋白质的要求量也不是越高越好。

4.鱼类对氨基酸的需求

动物(包括鱼类)从本质上讲不是需要蛋白质,而是需要氨基酸。

①鱼类的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体内不能合成的或合成的量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鱼类的必需氨基酸经研究确定有异AA、亮AA、赖AA、蛋AA、苯AA、苏AA、色AA、缬AA、精AA、组AA等10种氨基酸。

限制性AA:是指饲料蛋白质中,按照鱼类的需要及其比例,其相对不足的某种必需AA称之为限制性AA。依据所限制的程度即限制作用的大小,称为第一、第二或第三限制性AA。

②鱼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5.蛋白质的消化率与其状态有关

(二)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

1.生理功能

鱼虾等水产动物对脂类的吸收、代谢生理过程,与哺乳动物基本相同。

2.鱼类的必需脂肪酸

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是鱼体内不能合在成,必须由食物(饲料)供给,这几种不饱和脂肪酸即称为必需脂肪酸(EFA)。一般认为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三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但是,目前有人认为花生四烯酸不属于必需脂肪酸,而亚油酸、亚麻酸则是重要的必需脂肪酸。

温水性鱼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水平,其变动范围约占饲料(干重)0.5-2%。

3.主要养殖鱼类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鱼类对脂肪吸收和利用能力强,但也因鱼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4.脂肪对饲料蛋白质节约效果。

5. 氧化脂肪的毒性

众所周知,氧化了的脂肪对鱼有毒。鱼吃这些变质饲料,会引起鱼病,表现在引起生长减慢,成活率低,贫血,肌肉萎缩等。鲤鱼会发生瘦脊病。因此,要注意保质期,尽量使用新鲜饲料.(三)碳水化合物

2.鱼类对不同种类糖的利用

①不同种类的糖和含量,鱼的利用效果不同

②不同种类的鱼对饲料中的糖类的消化利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3.糖在鱼体中的代谢。

鱼类对糖的代谢能力较低,无法有效利用吸收到体内的糖。

饲料中糖最适量越低的鱼,不但其胰岛素的分泌量越贫乏,而且糖解酶活性低。

4.鱼类对饲料中糖的最适含量。

5. 纤维素在营养上的作用

纤维素是一种不溶性高聚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鱼类对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植物及细胞壁的消化率较其他食物低。但是纤维素作为不消化物在营养上却有重要作用。

所以,在饲料中适量的纤维素可能有助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消化吸收。

四、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4种: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11种:维生素B1、B2、B6、B12、C、泛酸、生物素、烟酸、叶酸、胆碱和肌醇等

1.功能:已知许多维生素是构成酶的辅基或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体内生化反应。缺少它就会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影响某些器官的正常功能。

2.鱼类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五、矿物质

1. 生理功能

2.鱼类对矿物质的需要量

鱼类对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并不充分,一般确定养鱼饲料的矿物质添加量,多以麦考伦185和U.S.PⅫ混合盐为基础,研究鱼类的矿物质添加剂。

①钙和磷的需要

鱼类为了生长和代谢的需要,要求较大量的P和Ca,在饲料中Ca:P通常为1:1~2。

①镁的需要

一般淡水鱼如鲤、鲑鳟、斑点叉尾鮰和鳗鱼等,水中含镁为1.6~3.5ppm时,对饲料镁的需

要量在0.04~0.07%

③I的需要

④据报道水中含0.2毫克/升的碘对鲑鳟就足够了。一般大鳞大麻哈鱼和一龄降海幼鲑对I的需要量分别为0.6ppm和1.1ppm。

⑤Zn的需要

在水中含有10ppm的锌的鲤鱼,对饲料中Zn的需要量为30~50ppm,斑点叉尾鮰对饲料中Zn的需要量为20ppm,鳟鱼为15~30ppm。

第三节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很多:饲料的化学成分;饲料的消化率;饲料的利用率;饲料系数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如:饲料效率、饲料成本,以及能量—蛋白比等。

一.饲料成分评定法

我们都知道,通过化学测定的方法,可以测定饲料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无氮浸出物、粗纤维、粗灰分的含量,显然:

①水分含量多,反映其他营养成分比率低,营养价值低。②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高。是衡量饲料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③淀粉和脂肪供给鱼类生长和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其营养价值也高。④粗纤维和粗灰分多,饲料所含的热量较低,其营养价值也低。

二.饲料消化率评定法

摄食饲料量 - 排出残渣(粪)量

饲料总消化率(%)= × 100

摄食饲料量

摄入的饲料成分- 排出粪的成分

表观消化率(%)= × 100

摄入的饲料成分

饲料中指标物质% 粪中营养成分%

或=100 - (100 ×× )

粪中指标物质% 饲料中营养成分%

三.蛋白质利用效率(PER)

又称蛋白质效率,是由某种饲料饲养鱼类,在饲养期中体重增加量与饲料蛋白质摄取量之比。

体重净增量(克)

PEQ=

蛋白质摄取量(克)

一般来说,饲料蛋白质含量高,PEQ则低,蛋白质含量低,PEQ则较高,这个评价方法比较高,所以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另外,PEQ的倒数,即表示试验鱼单位体重的饲料蛋白质消耗量,常表达为生产一公斤鱼消耗饲料蛋白质(克)

四.饲料系数

总投饲料量总投饲料量

饲料系数= =

总增重量收获总重量—放养总重量

采用饲料系数来评价饲料的使用效率是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一个比较容易的指标。但是,如果仅仅采用饲料系数一个指标来评价饲料营养价值或饲养效果则是一个比较粗的指标。因为饲料系数受养鱼综合技术措施影响比较大。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影响饲料系数的因素有:

①鱼的种类和年龄

②饲料的营养成分

欲使鱼生长快,饲料系数低,所投饲料的营养成分必须符合该种鱼在生理上的需要,故此,必须对鱼类所需的营养成分有一全面的了解,才能合理地拟定配方,组织投饲,促进鱼类的生长和降低饲料系数。

③水体的环境状况

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消化和生长。如鲤鱼,在DO从3~6mg/l降到2~2.5mg/l 时,饲料系数高一倍。

④投饲的数量和方法

投饲必须均匀适量,避免忽多忽少,以至鱼吃食不均,或时饱时饿,影响消化和生长。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适当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

⑤投饲前饲料的制备

注意饲料的形态和适口性。饲料不但不能太大、太硬,影响鱼类的摄食与消化。

第四节鱼类饲料的种类

在我国的养鱼生产中,使用的饲料种类很多,可分为青饲料、精饲料和配合饲料三种,现分述如下。

一.青饲料

是一种饲养草鱼用非常常见的饲料。在广东地区,养鱼所需的青饲料都是用种、养、找三结合的方法解决。过去一般以野外采集的野杂草比例大,但质量差,近年来已转为种象草为主,不但质量明显提高,而且产量很大,可达3—5万斤/亩。种植这种高产的青饲料,发展与养殖生产相配套的饲料生产基地,是解决当前鱼用饲料短缺的措施之一,在生产上起一定的作用。

在生产中常用的青饲料有:象草、芜萍、假水仙,此外还有一些蔬菜、萝卜、玉米和花生等。

二. 精饲料

精饲料:指具有一定的商品价值,营养成分较高的饲料,通常要由市场供应,故又称“商品饲料”。常用的精饲料有:谷物类、饼粕类、糟渣类等植物性饲料,还有一部分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

(一)谷物类

包括玉米、小麦、大麦、稻谷等。特点:主要成分为淀粉,故称为能量饲料。因此,只可当作配合饲料中一种次要原料,可作为其他成分的粘合剂。

玉米:含蛋白质7.1—9.9%,含无氮浸出物69.8—75.9%,易于消化。脂肪含量1.1~5.2%,主要存在于胚芽中。

大麦:蛋白质含量略高于玉米,赖AA较高,多达0.52%,无氮浸出物59.9~71.6%,纤维素含量较高,作饲料使用不普遍。

小麦:蛋白质9.5~13.4%。赖AA、色AA和苏AA都较低,尤其是赖AA。

稻谷:蛋白质6.8~9.4%,赖AA、蛋AA含量较高,无氮浸出物61.2~70.0%,不易消化。

(二)饼粕类:是粮油工业的副产品。

豆饼(粕):主产于东北,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含粗蛋白40~45%,赖AA含量高达2.42%,无氮浸出物27.1~33.3%,含Ca低而P高,富含B族维生素,而缺乏维生素A、D。是目前最好的植物性蛋白质。

花生饼:带有甜味,对鱼类的适应性好,广东广泛使用它来投喂幼鱼及成鱼,效果较好,是鱼类重要的饲料蛋白质。

菜籽饼:主产于华东、华中、华南,种植面积大,产量多。蛋白质33.6~41.8%,无氮浸出物22.0~33.9%,维生素B2丰富。

菜籽饼含有硫葡萄糖甙,在黑芥子硫苷酸的作用下,会产生异硫氰酸和促甲状腺肿素。

棉籽饼:棉籽去油脂后的副产品,含21.7~38.1%蛋白质,赖AA较低,含10.8~23.6%无氮浸出物,纤维素含量较高,P多为有机P,缺乏胡萝卜素。

棉籽饼中含有有毒的化合物棉酚,对心、肝、肾脏的细胞及神经、血管均有毒性,畜禽最为敏感,但对鱼类比较迟钝。应去毒后方能安全使用。

国内外已有用棉籽饼作为鱼饲料原料,效果良好。

此外,还有芝麻饼、向日葵饼、亚麻饼等也是良好蛋白质饲料。

(三)糠麸类

粮食加工时的副产品,量大而与原粮相比,除无氮浸出物含量较少外,其它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均高。

1. 米糠:因加工方法不同,分清糠和统糠两种。

米糠含蛋白质11~15%,脂肪15~20%,无氮浸出物30~40%,粗纤维6~13%,矿物质10%,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因含脂肪较多,应注意保存,防止酸败。

2.麸皮:是加工面粉的副产品。蛋白质12~17%,赖AA多约0.55%,蛋AA少,约0.15%,但B族维生素丰富,是鱼类常用的饲料源。

(四)糟渣类

是酿造、制糖和食品工业的副产品,种类很多,如蔗渣、酒糟、糠糟等,早已作为养鱼饲料应用。

(五)动物性饲料

特点:营养完全,蛋白质含量高,必需AA齐全,Ca、P含量丰富,比例适当,维生素B2、B12、A、D等含量较多,无氮浸出物很少,几乎不含纤维素。目前,我国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紧缺,又是不可缺少的水产饲料,故应该合理利用,以提高饲用效果。对脂肪合理较高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易于酸败,不易保存,应引起注意。主要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有:

1. 鱼粉。是最常用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和品质超过其他任何饲料,尤其是赖AA、蛋AA、色AA等必需AA含量非常丰富,鱼粉又是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不仅Ca、P含量丰富,还含有Mn、Fe、I等微量元素。鱼粉中脂肪的品质也比其他任何饲料好,维生素A、E和B族的含量也较丰富。

2. 蚕蛹:是缫丝工业的副产品。广东珠江三角洲渔民常用鲜蚕蛹饲喂草鱼等,生长效果良好。

3.血粉:主要是有屠宰场屠宰无病猪、牛、羊、兔等所得到血液,经脱水、干燥、粉碎而制成。蛋白质含量很高,约80.2~88.4%,含丰富的赖AA、蛋AA和精AA,但AA组成不平衡;维生素B2和B12较丰富,但缺乏维生素A、D。应适量使用。

4.肉骨粉、骨肉粉、肉粉,是肉类加工的副产品。

5.羽毛粉:是利用家禽的羽毛为原料,经高压水解、干燥而成。其蛋白质可高达80%以上。但蛋白质的品质较差。

6. 酵母类:主要啤酒酵母,石油酵母以及多维酵母等。

(六)矿物质饲料

随着鱼用配合饲料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矿物质饲料的用量不断增加。在配合饲料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的原料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元素,但往往不能满足鱼类的营养的需要。所以需要添加矿物质饲料加以补充。

四. 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是根据养殖鱼类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和饲料资源,价格情况,编制出营养完善、价格便宜的科学配方,将多种饲料按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饲料。

在当前的养鱼生产能获得高产,高效益,应用配合饲料是一个重要因素。配合饲料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推广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越性。

①扩大饲料来源。

②可以有目的编制科学配方。

③饲料配方科学化,质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便于工厂生产。

④饲用安全、贮藏、运输、投喂方便。

⑤可以预防疾病。

⑥应用配合饲料养鱼,可以改革传统养鱼方式,便于集约化经营。

(五)配合饲料的种类。

按照配合饲料形态可分为如下类型:

1.粉状饲料。

2.颗粒饲料。(①硬粒饲料;②软颗粒饲料;③膨化饲料;

3.微粒子饲料

第五章鱼苗鱼种的饲养

第一节概述

鱼苗:(春天)从鱼卵孵化出来的小鱼,身体不到1cm,叫做鱼苗,又水花。(严格地说是5.2-17mm的小鱼,都叫鱼苗),从鱼苗养成鱼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鱼苗的饲养:是把下塘鱼苗饲养15-20天,养成3cm(1市寸)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初夏,称为夏花鱼种(寸片或片)

一龄鱼种的饲养:是把夏花鱼种养成到年底或翌年的年初。又称为仔口鱼种。它包括:秋花(鱼种):夏花(鱼种)养成到秋天,起捕后称秋花(鱼种)。

冬花(鱼种):夏花(鱼种)养成到冬天,起捕后称冬花(鱼种)。

春花(鱼种):夏花(鱼种)养成到翌年春天,起捕后称春花(鱼种)。

二龄鱼种(老口鱼种):一龄鱼种再饲养一年。养成0.5Kg左右的鱼种。

一龄鱼种可用来养成食用鱼,也可以放到二龄鱼种池中成二龄鱼种。

一.为什么要进行鱼苗鱼种的培育

1.主要是放养密度问题。

2.从鱼苗的特性看。鱼苗幼小娇嫩,吃食和活动的能力都很弱,对环境变化和敌害侵袭的适应能力又很差,很容易死亡,成活率低,也不容易长大,所以在饲养时要格外小心,精心管理。

3.因它们作为养成成鱼(食用鱼)的种子,其质量(规格的大小)影响到鱼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节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性

一.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转化过程

1.刚孵出时,都以卵黄为营养。

2.2—3天后,卵黄将要消失时,开始摄食。在天然饵料方面只能吃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和无节幼体),人工饲料方面能吃豆浆和蛋黄。

3.体长1.5cm以上时(乌仔后):食性开始分化。

·草、青、鲤鱼(乌仔):主要吞食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还有一些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

·鲢、鳙:主要吃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4.体长1寸(3.3cm)左右时,达到夏花规格,食性分化明显。

·鲢、鳙:由吞食转变成滤食,食性已和成鱼一样。鲢以浮游植物为主,鳙以浮游动物为主。

·草、团头鲂:已能吃芜萍(瓢莎)

5.体长1寸以后时。食性逐步接近成鱼。

·草、鲂:1.5寸(5cm)+吃浮萍,2寸(6.6cm)+吃紫背浮萍,3寸(10cm)+能吃各种水草和陆草。·青:2.5—3寸(8—10cm)可吃压碎的螺蛳,4.5寸(15cm) +可吃小螺蛳。

二.生长

影响鱼苗生长的因素有:放养密度、食物、水温、水质等,其中以营养(食物)、水质影响较重要。

①放养密度:密度小,生长快;密度大,生长慢。

②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③水温:直接影响到鱼类的代谢,从而影响摄食和生长。

④水质:主要是指pH、DO等。

第二节鱼苗、鱼种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鱼苗、鱼种池的选择

1.注、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清新、水质好。

2.池塘要整洁,面积、水深适宜。

鱼苗池:1—3亩,水深1.5米左右为宜。

鱼种池:3—5亩,水深1.5—2米。

3.池堤要牢固,不漏水。

4.池形整齐、底平、淤泥较少。

5.光照条件好。

二.鱼池的清整

目的:是为了清除野杂鱼、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有利于生长,提高成活率。这是苗种培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和技术措施。

1.池塘的修整

方法:是冬季或放养前20~30天左右,排干池水,经一段时间的风干日晒,减少病害,疏松土壤,提高肥力。

然后,平整池底,挖出过多的淤泥,敷贴于堤壁上,使其平滑贴实,防止渗漏,修好堤基

和注排水口。

2.药物清塘

是利用药物杀死池中的野杂鱼、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提高鱼苗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清塘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生石灰清塘

①干塘清塘。先将池水排至10~15cm,每亩用50~75kg,分成数堆堆于池底,引水化开,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最好第二天用泥耙推动混合均匀,以增强效果。

②带水清塘。排水困难或水源不便的地方,可采用带水清塘。

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块状生石灰125~150kg,在池边挖几个小坑,引水化开,趁热向池中均匀泼洒。

pH必须在短时间内达到11以上,才能有效杀灭。7—10天毒性消失后,才可放鱼苗。

(2)漂白粉清塘。

漂白粉是一种杀菌性药物,一般有效氯30%以上,遇水后放出次氯酸和碱性氯化钙,次氯酸立即放出初生态氧,有强烈的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且。

漂白粉CaOCl 2+H2O Ca(OH)Cl +HClO HCl +〔O〕

用法:20PPm为宜。水深10cm,3—5斤/亩。

水深1米,27—30斤/亩。

方法: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

清塘后5天左右可放养。

(3)茶粕清塘。

茶粕又称茶饼、茶麸,是两广经常使用的清塘药物。用量与用法:每亩平均水深1米时,用量为40—50Kg。捣成小块,放在水缸中浸泡一昼夜后即可使用,用时加入大量的水连渣全池泼洒。

茶粕有杀死野杂鱼和水生昆虫,没有杀菌作用;起施肥作用;毒性消失时间7~10天。

此外,清塘的药物还有鱼藤酮精(C23H22O6),氨水、巴豆以及一些除草剂,如五氯酚钠、二甲四氯、除草醚等。

三.施基肥

1.施基肥用量

粪肥:300—500Kg∕亩绿肥:300—400K g∕亩

目的:培育水中的饵料生物

施肥后,为了鉴定池水的肥瘦,施肥量是否适当,可在鱼苗放养前投放“食水鳙”,利用它作为池水肥瘦的指标,并控制水中大型浮游生物的繁殖。

2.浮游生物生长的规律与鱼苗的食性相匹配。

施肥后,水中浮游生物的出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挠足类(大、小型)

鱼苗下塘后,其食性的变化,同上述变化吻合。

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挠足类(大、小型)

第三节鱼苗的饲养

在鱼苗饲养阶段,由于食性基本相同,为了防止不同鱼苗相互竞争,一般采取单养的形式。鱼苗的饲养是指从鱼苗下塘养至夏花规格(3cm±),饲养长短与饲养技术等条件有关,如天然

饵料的充足,青、草、鳙、鲢鱼苗需12-20天;鲮鱼苗需1个月左右。

我国饲养鱼苗历史悠久,各地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如两广的“大草饲养法”,湖南的“大粪”饲养法,江浙的豆浆饲养法,以及施肥与豆浆混合饲养法。

一、鱼苗的放养

(一)放养密度

应根据鱼苗的体质、水源、饲料和肥料的来源及饲养技术而定。

一般认为密度是10-15万尾/亩,草鱼可少些,鲮鱼可高达30-40万尾/亩。

放养密度是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其实质是活动空间、水质条件、饵料的影响。

(二)放养时间

鱼苗孵出3—5天,腰点形成(鳔充气),能正常游动和主动摄食时,应及时下塘。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下塘,活动和吃食能力弱;过晚下塘,鱼体消瘦,体质差,饲养成活率很低。掌握合适的放养时间,水温高,鱼苗发育快,孵出后3—4天就能放养;水温低,发育慢,4—5天才能放养。

(三)鱼苗放养的注意事项

①要待清塘药物的药效完全消失后方可放养。

②池内如有蝌蚪、昆虫、杂鱼等有害生物,应用密眼网拉出。

③鱼苗应在卵黄囊将要消失时下塘(孵出后3—5天),并与轮虫的高峰期相匹配。

④袋装鱼苗要注意水温的调节,温差不能相差3—5℃。

⑤饱食下塘。

⑥每个池塘应放养同一批鱼苗。

⑦应在上风向阳处放苗。

二.饲养方法

1.有机肥料饲养法

①施足基肥。鱼苗下塘前5—7天。

粪肥:300—500Kg/亩绿肥:300—400 Kg/亩

②投“食水鳙”。判断水质和吃掉大型浮游动物。

③施追肥。鲢、鳙较多,草鱼减少些。

粪肥:每天每亩泼洒50—75Kg

绿肥:每隔4—5天施一次,150Kg/亩次左右

如天气闷热、下雨、过肥应停止施肥。

④投饲。(鲢、鳙少些)

鱼苗下塘后2—3天后,用米糠或花生麸1.5--2.5Kg/亩天

⑤出塘。规格达30mm可出塘。

2.豆浆饲养法

上午放苗:下午投豆浆。

下午放苗:第二天投豆浆。

·用量:初期黄豆3—4Kg/亩天,后期(一周后)5—6 Kg /亩天。

·喂法:干黄豆浸泡5—6小时,3Kg黄豆可磨成50Kg豆浆,而后全池泼洒,每天2—3次。

3.有机肥与豆浆混合饲养法。既施基肥,又喂豆浆。

①肥水下塘。

②适时适量投喂人工饵料(豆浆)。轮虫少于10000个/L时,要泼豆浆2—3Kg/亩天,10天后改投豆饼糊2—4 Kg/亩·天。

③适时追加肥料。 150—200 Kg/亩·3—5天

这种做法的水质控制参考上面两种方法。

三. 分期注水,日常管理

1.浅水下塘,分期注水。

2.日常管理

①巡塘:观察鱼苗的吃食活动情况,早、中、晚各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和确定投饲施肥量。

②培养、调节水质。通过施肥和注水的方法来调节。

鱼苗培育前期:大型浮游生物过多(枝角类、桡足类),出现这种情况要用晶体敌百虫0.02-0.05ppm杀灭。

鱼苗培育的后期:会出现微囊藻的大量繁殖,可以在下风处微囊藻大量群集的地方,用干石灰末泼洒,连续2—3天就可以起到抑制减少微囊藻的目的。

四.鱼体锻炼和出塘

出塘:随着鱼体的长大(3cm),原来的饲养空间已不再适合鱼的进一步生长,要求有较大的空间,所以要分塘。锻炼的目的:增强鱼的体质。

第四节鱼种的饲养

鱼种饲养的准备工作前面已述,与鱼苗的饲养相似。只是鱼池面积要求较大3—5亩,水较深1.5—2米,施肥较多,也必须药物清塘等。

一. 夏花的放养

有单养和混养两种。由于鱼种饲养期间,各种鱼的食性和习性已开始分化,所以一般采用混养。但混养的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以一种为主,适当搭配1—2种其他鱼。混养关系和放养密度

1.混养关系

①鲢、鳙:原则上不混。以鳙为主的鱼塘,绝对不能混养鲢鱼;以鲢为主的鱼塘,可混少量鳙鱼(10—20%)。

②草、青鱼:原则上不混。以青鱼为主的鱼塘,不混养草鱼;以草鱼为主的鱼塘,可混少量青鱼(20%以下,但青鱼要提前7—15天下塘)。

③主养鲮鱼的鱼塘,可以混养少量草、鳙鱼等。

2.放养密度

主要以放养鱼种的规格大小、养成规格的大小、放养时间、饲养技术有密切关系。下面是珠江所提供的几个养殖实例。

广东根据当地气候温和,生长期长的有利条件和饲养食用鱼的鱼种要求,创造了一种多级轮养的方法。

三.饲养管理

1.投饲与施肥不同的鱼池,投饲施肥方法不同。

①以草鱼为主的鱼塘。以青饲料为主。

·开始阶段最好为投芜萍,20—25Kg/万天,逐渐增加到40 Kg/万天。

·20天后,体长达6.5cm,改投浮萍,由60—70 Kg/万天,逐渐增加到100 Kg/万天。

·体长达10cm 后,投水草和陆草。根据鱼的体重和摄食情况而定。150~200 Kg/万天,5小时左右吃完。

·施肥必须定期。具体视水质情况而定,以保持一定的肥度。可每隔10~15天,施绿肥100~150 Kg/亩,或粪肥100 Kg/亩左右。

·投精饲料。由1.5 Kg/万天,逐渐增加到2.5 Kg/万天。

②以鲢、鳙鱼为主的鱼塘。以施肥为主。

·放养前要施足基肥。

·放养后每5~10天施追肥一次,100~150 Kg/亩。

·辅以人工饲料。1~2Kg/万天,以后增加到3~4 Kg/万天。

2.日常管理

投饲的原则:实行“四定”。定时、定位、定量、定质。

①经常巡塘。早晚巡塘,决定施肥、投饵量。

②定期注水,合理施肥。

③注意环境卫生,经常清理食台、食场及其比杂物。

④做好防洪、防逃工作,及时医治鱼病。

⑤做好防寒越冬工作。

第八章成鱼的养殖

成鱼的养殖又称食用鱼的养殖,是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过程,为养鱼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

总结广东各地涌现出来的养鱼高产经验,共同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精养法”,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达到高产的目的。“八字精养法”中,水、种、饵是基础,密、混、轮是措施,防、管是关键。这八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第一节池塘和鱼种

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改造

1.池塘条件

①面积10亩左右(4亩以上也可),水深2—3米。

②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有独立的、完善的注排水系统。

③土质以粘度适中的壤质土为好,底质有厚约20cm的淤泥,以利于保水保肥,肥沃水质。

④形状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长宽比为2~4:1,这样可充分接受阳光和风力的作用。同时,底要平、大水不淹。

⑤配套有青饲料地(如塘基种象草),鱼种生产基地。

2.池塘改造

①改造浅、小、漏、瘦、死水塘。

②经常对池塘清淤、整治。

二.放养优质鱼种

1.养鱼生产对鱼种的要求。

①种类齐全。一般8—12个品种。

②数量充足。不同的池塘条件,产量不一,放养数量不同。下面有关内容讲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