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第二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2017年第41号)

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第二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2017年第41号)
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第二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2017年第41号)

附件4

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第二类)注册技术

审查指导原则

(2017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是对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第二类)注册技术审评的通用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细化。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理由,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证明其安全和有效性(包括非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等相关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对产品的技术审查人员和申请人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更新。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波长为650或

635nm 的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类代号为6824,管理类别为II 类。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名称应按激光的工作介质命名,如半导体激光治疗机。

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等相关法规的要求。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1.产品结构和组成

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一般可以分为主机、治疗部件两大

部分,其中主机包括激光电源系统、控制和防护系统等,治疗部件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也可以放在主机中)、光束传输装置、保护罩等。

治疗部件 主机

图1 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结构简图

2.产品分类

根据半导体激光器的特征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工作方式可分为连续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和脉冲式半

导体激光治疗机;

(2)按光输出的方式分为单光路输出和多光路输出等半导

体激光治疗机。

(三)产品的工作原理/作用机理

1.工作原理

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工作原理是半导体激光器经激

励电源激励产生激光,通过光束传输装置有效地传输至治疗部

位,起到治疗作用。

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核心部件是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

器以不同掺杂类型的半导体材料作为激光工作物质,自然解理面

构成谐振腔,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例如在半导体激光器的PN

结区加正向电压,在半导体物质的导带与价带之间,形成非平衡

载流子的粒子数反转,当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大量电子与空穴主机 治疗部件

复合时,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由于解理面谐振腔的共振放大作用实现受激反馈,从而实现定向发射而输出激光。

2.作用机理

激光具有发散角小、能量密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的特点,因此当激光照射到生物组织后,除产生与普通光类似的生物效应,如热作用、光化作用以及对生物系统的刺激等作用外,还有机械效应、电磁效应、色素选择性、空间选择性(可以对很小的空间起作用而不危害其他组织)以及时间选择性(可以极短时间作用以免热扩散)。

(1)激光的生物效应

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根据其波长、功率和功率密度,主要作用为热效应和生物刺激效应。

热效应: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激光的光子作用于生物分子,分子运动加剧,与其他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生物分子转动、振动和平动的增加,产生热效应。研究表明,第二类半导体激光的波长在红光光谱穿透较深,局部温度达到38—42℃。

生物刺激效应:当低功率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不对生物组织直接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而是产生某种机械或热的物理因子所获得的生物刺激相类似的效应,称为激光生物刺激效应。

激光热作用、光化学作用、机械作用和生物刺激作用通常是同时发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和诊断都是综

合效应的结果,只不过在特定的条件下,以某一生物效应为主要表现而已。

(2)典型医学应用

对于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具有较为成熟机理和较多临床研究数据支持的医学应用主要是体外照射血管用于缓解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引起的临床症状。

(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

注册单元划分原则上以技术结构、性能指标和预期用途为划分依据。例如,激光波长不同时,如型号A为635nm,型号B 为650nm,应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产品预期用途不同时,型号A用于临床体外照射,缓解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引起的临床症状,型号B用于镇痛,应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五)产品应适用的相关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9706.1-2007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 7247.1-2012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

GB 7247.13-2013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3部分:激光产品的分类测量

YY 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

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YY/T 0708-2009 医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可编程医用电气系统

YY/T 0758-2009 治疗用激光光纤通用要求

YY/T 0756-2009光学和光学仪器激光和激光相关设备激光光束功率(能量)密度分布的试验方法

GB 7247.14-2012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4部分:用户指南

YY/T 0757-2009 人体安全使用激光束的指南

GB/T 13863-2011 激光辐射功率和功率不稳定度测试方法

GB/T 13739-2011 激光光束宽度、发散角的测试方法以及横模的鉴别方法

GB/T 26599.1-2011 激光和激光相关设备激光光束宽度、发散角和光束传输比的试验方法第1部分:无像散和简单像散光束

上述标准包括了注册产品技术要求中经常涉及到的标准。有的企业还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

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为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也就是在编写注册产品技术要求时与产品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是否进行了引用,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研究资料中的产品性能研究是否引用了相

关标准,以及所引用的标准是否适宜来进行审查。

其次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的条款要求,是否在注册产品技术要求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这种引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文字表述繁多内容复杂的可以直接引用标准及条文号;文字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引用标准上的内容。

(六)产品的适用范围/预期用途

预期用途应根据临床试验结论确定,应体现临床适应症和治疗效果。例如,用于临床体外照射,缓解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引起的临床症状。至少包括以下禁忌症:癌症患者、戴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光过敏者、心动过缓者。

(七)产品的主要风险及研究要求

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有关要求,审查要点包括:

1.产品定性定量分析是否准确。

2.危害分析是否全面。

3.风险可接受准则,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

4.是否确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规定和人员职责分工。

5.是否确定了风险反馈的规定及信息收集情况。

以下依据YY/T0316列举了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危害分析,具体分析见表1。

审查人员还应考虑具体产品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

(八)产品技术要求应包括的主要性能指标

本部分给出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需要考虑的主要性能指标,注册申请人可参考相应的行业标准,根据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产品技术要求。如行业标准中有不适用条款,企业在产品性能研究的编制说明中必须说明理由。技术要求的审查是产品主要性能审查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主要性能指标可以分为主要技术性能要求和安全性能要求两大部分。

1.主要技术性能要求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激光波长

应以国际单位的形式给出输出激光峰值波长或中心波长的标称值及容许误差。

(2)激光分布

单激光器输出,应给出工作距离上光斑大小的标称值及容许误差。

阵列式激光器输出,应准确描述预期照射目标位置上的输出光束分布(或轮廓),并给出评价方法以确定激光能量集中在预

期目标位置。

(3)激光输出

应以功率(或功率密度)、能量(或能量密度)的形式给出终端最大激光输出的标称值及容许误差。

激光输出以功率密度或能量密度的形式给出时,相应地,应特别明确其测量及计算方法。

激光输出若可调,应给出调节范围及步长。

激光输出可调时,应具有输出量的指示装置,并给出指示准确度。

输出功率或能量不稳定度应优于±10%。

(4)应具有保证预期用途所需激光输出能持续输出的措施,例如配备输出监测装置,或在随机文件中给出对输出进行监测的周期和方法,相应的警告信息等。

(5)定时功能

具有定时功能的治疗机应给出定时的调节范围、调节步长及容许误差。

(6)光路系统要求

在患者配合下,激光束应能照射到治疗部位。

采用光纤系统时,光纤应符合YY/T 0758-2009标准的要求。

(7)生物相容性

适用时,应按照GB/T 16886.1-2011标准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

(8)环境试验要求

应根据产品特点,在产品技术要求中按GB/T14710规定气候环境和机械环境试验的组别,并在随机文件中说明。试验时间、恢复时间及检测项目可参考GB/T 14710附录A的内容编写。

(9)产品软件及控制功能(如有)。

2.安全性能要求

(1)应符合GB 9706.1的全部要求。

(2)应符合GB 7247.1-2012中相应类别激光产品的安全要求。

(3)应符合YY 0505-2012中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九)同一注册单元内注册检验代表产品确定原则和实例

典型产品应是同一注册单元内能够代表本单元内其他型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产品;应考虑功能最齐全、结构最复杂、性能指标要求最严格、风险最高的产品。注册单元内各种产品的主要安全指标、性能指标或功能不能被某一产品全部涵盖时,则应选择涵盖安全指标、性能指标和功能最多的产品作为典型产品或选择多个型号作为典型产品。

例如,同一注册单元内,A产品包含一个激光源,B产品包含与A相同规格的多个激光源,且A与B临床适用范围相近,则可选取B作为典型产品。

(十)产品生产制造相关要求

1.应当明确产品生产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可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并说明其每道工序的操作说明及接收和放行标准,同时对过程控制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2.生产场地

应详细说明产品生产场地地址、生产工艺布局、生产环境要求及周边情况。有多个研制、生产场地,应当概述每个研制、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

(十一)产品的临床评价细化要求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年第12号以下简称《目录》),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不属于《目录》中产品,不可豁免临床试验,审评时应要求注册申请人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提交临床评价资料,具体如下: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临床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临床试验进行临床评价。另一种是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1.临床试验要求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取得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内进行。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应当包括临床试验方案和临床试验报告。

1.1临床试验方案应合理、科学并满足伦理要求,临床试验的项目内容应能反映产品的使用特性和预期目的,并与产品的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有效性密切相关。方案中疾病病种、病

例数的确定理由应充分、科学;选择对象的标准(诊断、纳入、排除、中途退出等)、范围应明确;符合该产品预期用途的评价要求;明确研究的疗程、持续时间、对照组设置、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临床试验方案应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临床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应与试验方案要求一致。在主要内容中,应重点描述设计方案的要点,包括:方案修改情况(如有),受试对象及样本量,设盲方法,对照类型,随机分组方法,试验各阶段顺序、观察指标,有效性及安全性判定标准,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结果中表明随机化人数、完成与未完成试验人数及未完成原因;明确不同组间人口学指标和基线特征,以确定可比性;对所有疗效指标(主要和次要终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处理组间差异。如有可能,应说明效应产生的时间过程。统计结果的解释除统计学意义外,应着重考虑其临床意义。安全性评价应包括临床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对后者应详细描述和评价; 对试验中的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进行分析,并应比较组间差异。

临床试验结论应明确该产品的预期用途,阐明对个体患者或针对人群时所获的利益和可能的风险。

1.2在审查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临床试验方案和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2.1临床病例数确定的原则

确定临床试验例数就是计算试验的样本量的大小。无限制地增长样本含量会使试验的规模过大,会导致人、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很难控制试验条件;样本量不充分, 没能达到所要求的检验效能,使已经存在的差别不能显示出来,出现了非真实性的阴性结果。

考虑失访和脱离病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临床实际的病例数应在计算样本量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0%。

具体审查时,要看临床试验方案中病例数确定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确定的病例数是否满足要验证的适应症的要求。

1.2.2临床试验病例入选和排除的标准

临床试验方案应预先制定明确的入选标准或条件,入选标准应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应是临床公认的。符合入选条件且愿意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确定为入选对象,入选对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3临床一般资料

临床试验报告中应明确临床试验的起始时间,参加临床试验的入选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入选对象的数量、病种、年龄、性别、病程分布、住院和门诊病人的比例等信息。所有的入选对象应符合入选标准。为了客观评价试验产品的治疗效果,应对参加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入选对象的这些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两组间的均衡性。

1.2.4试验设计方法

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临床试验设计多采用平行对照设计,即设立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临床研究。对照组可采用已上市的具有合法资质的同类产品进行治疗或者采用公认的传统治疗方法。试验中受试对象的选择应是随机的,盲法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有时也可以采用自身对照。

1.2.5临床评价标准:有效性评价标准

以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血管外照射治疗高粘高脂血症为例,评价指标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粘度和血脂等的变化及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率。

血粘度和血脂具体观察项目为:全血粘度高切(mPa·s),全血粘度低切(mPa·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TG(mmol/L),CHIL(mmol/L),LDL (mmol/L),HDL(mmol/L),血栓素(B2TXB2)(pg/ml),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pg/ml),D-二聚体(g/l)。

患者临床症状观察项目:头晕,心悸,气短,胸痛,胸闷等。

建议在评价第二类半导体激光治疗机血管外照射治疗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可将治疗效果分级量化,例如,分为有效和无效等。

1.2.6临床评价标准:安全性评价标准

患者使用安全评价指标为:治疗部位的局部反应,是否有红肿热痛等;全身反应,是否有血压升高、失眠等。

设备使用安全评价指标为:产品光洁度、电气和生物安全性

能、器械自身以及与配套器械的操作性能、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是否满足临床需要、是否耐高温灭菌、多次消毒(灭菌)后产品上述性能是否变化等方面内容。

1.2.7临床试验结果

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汇总,并按照方案规定的统计学方法及评价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自身和组间分析),给出分析结果。必要时提供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1.2.8临床试验效果分析

临床研究者应根据试验结果和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统计分析结果作出临床意义的解释。

1.2.9临床试验结论

临床研究者应根据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效果分析得出结论。临床结论应客观、科学、公正,在试验结果中有据可查。

1.2.10适应症、适用范围、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和结论确定相应的适应症、适用范围。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是临床研究者在试验中发现或预见的问题,提醒申报者不断改进。

2. 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注册申请人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六、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要求和附件1、2的内容组织和提交临床评价资料。

(十二)产品的不良事件历史记录

检索辽宁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数据库,半导体激光产品不良事件报告共2例,一例表现为头晕,使用前后多喝水后症状消失,另外一例为使用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家务,将电线拉断。提示产品有导致头晕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护。

(十三)产品说明书和标签要求

1.产品说明书和标签的编写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GB18217-2000 激光安全标志》、《GB9706.1-2007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 7247.1-2012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和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2.说明书的内容:

(1)说明书一般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适用范围、企业名称、生产地址、注册地址、联系方式和售后服务方式、许可证号、注册证号、技术要求编号。

(2)说明书应包括产品安装和使用说明。内容应容易理解,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图形符号说明准确清晰,安装和使用方法应正确可行、步骤全面。

(3)说明书应至少包括以下禁忌症:癌症患者、戴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光过敏者、心动过缓者。其他慎用症应提示患者咨

询医生后使用,如急性病患者、血压异常者、心脑血管患者的急性发病期、皮肤知觉障碍者或皮肤异常者、高烧患者、孕妇以及儿童等。

(4)说明书应包括注意事项。其内容应至少包括产品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每日保养和每周保养)。

(5)说明书应包括产品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6)说明书应包括标签所用的图形、符号、缩写等内容的解释,如激光安全标志。

(7)说明书应指出测量系统校准的程序和检定周期。

(8)GB7247.1-2012、GB 9706.1-2007中关于说明书的相关要求。

(十四)产品的研究要求

1.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提供产品性能研究资料以及产品技术要求的研究和编制说明,包括功能性(如激光输出功率和能量参数)、安全性指标(如电气安全与电磁兼容)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

2.有效期研究

有效期的确定:应提供产品使用期限的验证报告。使用期限的验证可依据具有固定使用期限的主要元器件(例如半导体激光器)的情况进行详细描述,作为产品使用期限的具体理由,并给出产品使用期限。

3.生物相容性研究

应对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治疗部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资料应当包括:

(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2)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

(3)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4)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可参考《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7〕345号),并依据GB/T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标准对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吸嘴、吸入面罩进行细胞毒性、刺激性、致敏的评价。应明确其材料的具体成分并提供其材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的相关资料。

三、审查关注点

(一)注册检验时应依据GB7247.1判定产品是否为第二类激光产品,审评时应重点审查检测报告,依据标准判断其安全等级。

(二)产品电气安全性能和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是否执行了国家和行业的强制性标准,是否引用了适用的推荐性标准。性能指标的确定是否能满足产品的安全有效性。

(三)产品的主要风险是否已经列举,并通过风险控制措施

半导体材料全球市场现状分析

半导体材料全球市场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半导体行业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201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收入达到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这是自2011年以来,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2014年总的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分别为240亿美元和204亿美元。而2013年,晶圆制造材料为227亿美元,封装材料为204亿美元。晶圆制造材料和2013年相比增长了6%,封装材料则持平。但是,如果焊线不计算在封装材料中,那么封装材料2012年则增长了4%。从金继续过渡到铜焊线对整体的封装材料销售额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其庞大的代工和先进的封装基地,台湾连续五年成为半导体材料的最大客户。日本位居第二。台湾市场增长最强。北美的材料市场增幅为5%,位居第二。其次是中国,韩国和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材料市场料和2013持平。(其他国家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南亚和其他较小市场。) 图表2013-201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情况 数据来源: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半导体行业产业链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在硅和硅基材料方面,2014年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达到9826MSI,其中300mm硅片出货面积为6124MSI,占硅片总量的62.3%,比2013年增长16.3%;200mm硅片出货面积为2545MSI,比2013年增长5.3%;150mm以下小尺寸硅片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2014年和2015年全球光刻胶市场约为82.67亿美元和84.95亿美元。我国半导体制造用硅材料市场2013年的需求约为83亿元,预计2014年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88亿元和104亿元。 在光刻胶产业方面,2014年和2015年全球光刻胶市场约达14.01亿美元和15.14亿美元。随着12英寸先进技术节点生产线增多,多次曝光工艺的应用,193浸没式光刻胶的需求量将快速增加。中国半导体制造用光刻胶市场2014年和2015年约为12.28亿元和14.59亿元。 在高纯化学试剂产业方面,超净高纯试剂包括无机酸类、无机碱类、有机溶剂类和其他类,用于湿法清洗剂、光刻胶配套试剂、湿法蚀刻剂和掺杂以及芯片铜互连电镀,是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平板显示、

抗核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抗核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抗核抗体(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 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抗核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抗核抗体作为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s ,AID ) 重要的生物学标志,是临床应用中最广泛、最基础的一组自身抗体。临床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系统性(非器官特异性) AID 患者。同时,ANA 可见于器官特异性AID 患者,如自身 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除此之外,ANA 也可见于慢性 感染性疾病及健康人群中 细胞核是ANA 靶抗原所在的最重要的结构部位,因此传统意义上的

ANA 是指抗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总称。随着检测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培养细胞抗原基质(如HEp-2 细胞)的广泛应用,ANA 的定义扩展到以真核细胞各种成分(包括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等)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目前,ANA 检测分成ANA 总抗体的检测和针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其中,ANA 总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等。ANA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ELISA法、线性免 疫印迹法(line immunoassay,LIA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 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 )等。 本指导原则所述抗核抗体检测试剂是指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线性免疫印迹法等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针对人血清、血浆样本中总抗核抗体或针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进行体外定性和/ 或半定量和/或定量检测的试剂。同时,本指导原则是针对抗核抗体检测试剂的通用指导原则,申请人应结合具体产品的特点进行申报。如果申报产品有具体指导原则,应参照执行。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注册申请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 号)(以下简称《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 2013 〕242 号),抗核抗体及针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检 测试剂属于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管理类别为□类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注册申报资料的撰写应符合《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 年第44 号)(以下简称44 号公告)

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 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制造商提交医疗器械软件注册申报资料,同时规范医疗器械软件的技术审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医疗器械软件的一般性要求,制造商应根据医疗器械软件的特性提交注册申报资料,判断指导原则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不适用内容详述理由。制造商也可采用其他满足法规要求的替代方法,但应提供详尽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并参考了国外法规与指南、国际标准与技术报告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修订。 本指导原则是对制造商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针对软件的特殊性,在现行法规要求下进一步明确了对医疗器械软件的要求,特别是对软件更新、软件版本的要求。本指导原则是医疗器械软件的通用指导原则,其他涉及软件医疗器械产品的指导原则可在本指导原则基础上进行有

针对性的调整、修改和完善。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软件的注册申报,包括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适用的软件开发方式包括自主开发、部分采用现成软件和全部采用现成软件。 医疗器械软件包括独立软件和软件组件。独立软件:作为医疗器械或其附件的软件;软件组件:作为医疗器械或其部件、附件组成的软件。 独立软件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具有一个或多个医疗用途,无需医疗器械硬件即可完成预期用途,运行于通用计算平台。独立软件包括通用型软件和专用型软件,其中通用型软件基于通用数据接口与多个医疗器械产品联合使用,如PACS、中央监护软件等;而专用型软件基于通用、专用的数据接口与特定医疗器械产品联合使用,如Holter数据分析软件、眼科显微镜图像处理软件等。 软件组件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具有一个或多个医疗用途,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硬件或运行于专用(医用)计算平台。软件组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控制型软件,其中嵌入式软件(即固件)运行于专用(医用)计算平台,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硬件,如心电图机所含软件、脑电图机所含软件等;而控制型软件运行于通用计算平台,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硬件,如CT图像采集工作站软件、MRI图像采集工作站软件等。

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草稿) 二OO 五年三月 1 目录 一、前言 (2) 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基本原则 (2) (一)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 (2) (二)等同性原则 (3) (三)仿品种而不是仿标准原则 (5) 三、质量控制研究 (7) (一)制备工艺研究 (8) (二)结构确证研究 (9) (三)制剂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 (10) (四)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13) (五)稳定性研究 (18) 四、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20) (一)口服给药制剂 (22) (二)注射给药制剂 (25) (三)局部给药制剂 (27)

五、参考文献 (29) 六、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30) 七、著者 (35) 2 一、前言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是指境内注册申请人提出的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颁布正式标准的药品的注册申请。 我国已经颁布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涵盖了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一般性技术要求。本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已有国 家标准药品研制的现状,针对其不同于新药的特点,较为系统地提出了 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过程中有关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研究的一 般性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制中相关技术要求之间 的内在联系及其科学内涵,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在研制已有国家标准药 品时,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已有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达到 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申请中的化学药品。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发和评价中,需要在本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为根本,对 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基本原则 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究中应注意遵循如下原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一)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 无论创新药还是已有国家标准药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3 控性的要求是一致的,研发的根本原则都是要围绕安全、有效和质量可 控进行充分的研究。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究有别于创新药之处在于, 可以利用已上市产品的可获得资料,因此有可能减少相应部分的研究工 作。 如果研制的已有国家标准药品与已上市产品的药学基础相同,即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工艺条件以及所用原材料、试剂和溶剂的来源、规格 等均一致;制剂的处方工艺相同,包括其中所用原料药、辅料的来源、规格等一致;并经验证研制产品与已上市产品质量一致、生物等效,

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研究-行业概况、发展概况

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研究-行业概况、发展概况 1、半导体行业概况 (1)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概况 半导体是电子产品的核心,信息产业的基石。半导体行业具有下游应用广泛、生产技术工序多、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换代快、投资高、风险大等特点,全球半导体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景气周期与宏观经济、下游应用需求以及自身产能库存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全球半导体行业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4,688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约13.7%。过去五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等科技产业的兴起,强力带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规模迅速增长。

资料来源: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 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3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97%;欧洲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3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9.16%。亚太地区半导体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亚太地区(除日本外)市场规模达2,829亿美元,已占据全球市场60.34%的市场份额,中国大陆地区是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数据来源: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呈现由头部厂商所主导的态势,2018年前十大半导体厂商销售收入占比达到了59.3%,前十大半导体厂商的销售额2018年较2017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5%,市场份额较为集中,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数据来源:Gartner (2)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本土半导体行业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支持、市场拉动及资本推动等因素合力下,中国半导体行业不断发展。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得到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达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2013-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21.09%,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增速。

(产品管理)射线诊断设备(第二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产品管理)射线诊断设备(第二类)产品注册技术审 查指导原则

X射线诊断设备(第二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09年03月18日发布 本指导原则旨于指导和规范第二类X射线诊断设备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于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关联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可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关联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X射线诊断设备(第二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 X射线诊断设备(第二类) 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于指导和规范第二类X射线诊断设备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于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关联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可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关联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壹、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第二类X射线诊断设备(以下简称X射线机),类代号现为6830。 二、技术审查要点 (壹)产品名称的要求 X射线机产品的命名应采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的通用名称,或以产品结构和应用范围为依据命名,例如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全景牙科X射线机等。X射线机也可称X射线系统、X射线装置。不得使用“X光机”、“X摄影机”、“X线机”等不规范的名称。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1.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壹套X射线机因其容量大小和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和组成往往也不同,但就整体而论,主要由X射线发生装置、X射线成像装置和附属设备三大部分构成。 X射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射线源组件、高压发生器等。 X射线成像装置主要包括X射线电视系统、荧光屏、胶片暗匣、数字减影系统、电影摄影机、录像装置等。 附属设备是指各种辅助和直接为临床诊断服务的设备,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如诊断床、各种支撑、保持装置等。 图1X射线机组成 2.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种类划分 医用诊断X射线机由于结构、功能、特性不同,种类划分较为复杂,常用种类划分情况如下:(1)按结构划分 携带式、移动式、固定式。

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览表

2018年 1.软性接触镜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2018年第51号) 2.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2018年第51号) 3.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导原则(2018年第40号) 4.麻醉咽喉镜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0号) 5.内镜清洗消毒机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0号) 6.睡眠呼吸监测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0号) 7.手术显微镜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25号) 8.医用洁净工作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25号) 9.眼压计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25号) 10.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检测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8年第25号) 11.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 (2018年第21号) 12.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2018年第21号) 13.软性接触镜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18号) 14.人类体外辅助生殖技术用液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8年第18号) 15.气腹机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15号) 16.医用低温保存箱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15号) 17.电子尿量计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15号) 18.电子阴道显微镜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15号) 19.口腔曲面体层X射线机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9号) 20.硬性光学内窥镜(有创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54号) 21.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8年第57号) 22.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56号) 23.眼科飞秒激光治疗机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53号) 24.眼科超声诊断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55号) 25.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44号) 26.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7号) 27.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6号) 28.抗人球蛋白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6号) 29.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8年第36号)

2017年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日本半导体行业发展历史 (4) 一、半导体产业转移历史 (4) 二、日本半导体企业发展阶段概述 (4) 1、崛起:1970s,VLSI研发联合体带动技术创新 (5) 2、鼎盛:1980s,依靠低价战略迅速占领市场 (7) 3、衰落:1990s,技术和成本优势丧失,市场份额迅速跌落 (8) 4、转型:2000s,合并整合与转型SOC (9) 第二节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12) 第三节主要日本半导体材料企业发展历史 (16) 一、半导体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信越化学 (16) 1、代表日本先进硅产业的发展历程 (19) (1)第一阶段:基础研究与工业化阶段(1941-1953) (19) (2)第二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53--1966) (19) (3)持续发展阶段(1967--1988) (20) (4)多极化国际竞争阶段(1988至今) (21) 2、官产结合造就行业巨头 (21) 二、全球最大的光罩生产商——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22) 1、通过并购巩固行业龙头的地位并进行业务拓展 (24) 2、积极进行合作研发 (24) 3、未雨绸缪,不断寻找新的风口 (25) 三、全球最大的光刻胶生产商——日本合成橡胶公司JSR (26) 第四节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发展给予中国的启示 (28) 一、通过“产官学”一体化进行国家级基础攻关研究 (28) 二、找准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产品,避免产品分散 (28) 三、积极进行海外研发、合作研发 (28) 四、经营模式的及时转型 (28)

图表目录 图表1:半导体产业的两次产业转移 (4) 图表2: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4) 图表3:VLSI项目实施情况 (5) 图表4:1989半导体芯片市场份额 (7) 图表5:DRAM市场份额变化 (9) 图表6:日本三大半导体开发计划的关联 (10) 图表7:集成电路产业链(从多晶硅到完整的集成电路芯片) (12) 图表8:2015半导体材料生产份额 (12) 图表9:半导体材料市场消费份额 (13) 图表10:2014年全球半导体消费市场分布 (14) 图表11:半导体产业链 (16) 图表12:半导体材料分类产值 (16) 图表13:半导体材料份额比例 (17) 图表14:全球硅片市场份额 (17) 图表15:信越化学硅片 (18) 图表16:信越化学产品分类 (18) 图表17:日本有机硅产量1960-1970 (19) 图表18:日本有机硅产量 (20) 图表19:半导体材料份额比例 (23) 图表20:全球硅片市场份额 (23) 图表21:全球OLED面板市场预期增长情况 (26) 图表22:2015年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分布 (27) 图表23:半导体企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 (28) 图表24:IDM商业模式简介图 (29) 图表25:Fabless+Foundry模式简介图 (30) 表格目录 表格1:日本政府相关政策 (6) 表格2:1990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紫色标记为日本企业) (8) 表格3:韩国DRAM技术完成对日美的赶超化 (9) 表格4:2014年半导体材料行业日本份额占比 (13) 表格5:信越化学竞争策略 (20) 表格6:日本的“硅类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基本计划”进度表 (22) 表格7:全球主要光罩生产商产品布局 (22) 表格8:近年凸版印刷主要并购事件 (24) 表格9:近年凸版印刷主要并购事件 (25)

中频电疗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版

附件3 中频电疗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7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旨在给出中频电疗产品注册系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南性文件,一方面有利于审评人员对中频电疗产品上市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准确、高效的评价,另一方面有利于指导企业规范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 本指导原则系对中频电疗产品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注册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还应遵循相关法规。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电疗仪器中的中频电疗仪,是指用频率1kHz—100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仪器。 在组合式设备中,附加部分应符合相应的专用标准,本指导

原则未涉及相关要求。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要求 中频电疗产品的产品名称应以产品的输出信号特征为依据,如“中频电疗仪”等,不宜采用预期病症,如“肝病治疗仪”等。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主机(信号产生及控制装置)、电极、导线及其他附属部件。 (三)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 产品工作原理: 1.中频电疗法是应用频率为1kHz—100kHz的交流电(包括正弦波、脉冲波和调制波等)进行治疗、康复的方法。 2.目前在物理治疗行业,主要将中频电疗法划分为等幅中频电疗法、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和干扰电疗法。 3.调制中频及干扰电流的目的是利用载波为中频电流其穿透力强的特点将调制波或干扰波送入人体,以实现深度治疗的作用。 产品作用机理: 1.镇痛作用:(1)中频电流可兴奋周围神经的粗纤维,通过“闸门”调控,抑制传导疼痛感觉的细纤维,达到镇痛效果。(2)中频电流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致痛物质的排出。(3)中频电刺激还可使人体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吗啡样物质。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1)轴突反射及三联反应:轴突反射是指当电流作用于人体表面时,电刺激经传入神

系列表式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使用说明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No.: Su Shi Yao Jian Xie (Zhun) Zi 2007 No. 2240695 HA系列表式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商品名:HA系列激光心脑血管治疗仪) 使用说明书 ★目录★ 注意事项 产品概述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参数 产品构成 显示屏 参数设置调整范围 调整时间 自动激光输出设置 手动激光输出设置 标记说明 使用方法 日常维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存储及运输条件 产品清单 特别提示 为了使您能正确安全有效地使用本产品,在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本说明书。 ★注意事项★ HA表式激光心脑血管治疗仪(以后简称治疗仪)属3A类激光产品,在使用本产品之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产品的使用功能及禁忌症,确保安全有效使用。 1、绝对禁止激光器直射眼睛,激光对视网膜的刺激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2、本产品可能会干扰心脏起博器的正常工作,装有心脏起博器的人群不宜使用。 3、光敏感和体质虚弱人群,应采用小功率并缩短使用时间,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早 晚两次为宜。 4、下列情形严禁使用:妊娠、癌症,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产品概述★ HA系列表式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采用波长650nm的低强度弱激光通过桡动脉照射血液,使血液动力学和血脂、血糖代谢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和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脂,降低血糖,调节血压,达到治疗“三高”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压、糖尿病。 ★有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引起的冠心病、脑梗塞康复期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主要技术参数★ 激光波长650nm

半导体设备行业发展研究-半导体行业发展状况

半导体设备行业发展研究-半导体行业发展状况 半导体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半导体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工业粮食”,半导体芯片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产业,是绝大多数电子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每1 美元半导体芯片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 美元产值, 并带来100 美元的GDP,这种100 倍价值链的放大效应奠定了芯片行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占据半导体行业规模的八成以上,其细分领域包括逻辑电路、存储器、微处理器和模拟电路等四类。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半导体产品被广泛用于消费电子、通讯、工业自动化等下游电子信息产业中,同时也受到下游终端应用结构发展的推动,下游应用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半导体产业链

(一)半导体行业发展状况 1、全球半导体产业状况 (1)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伴随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半导体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近年来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统计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由2010 年的2,983.15 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4,687.7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1%。 2010-2018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WSTS 从产品类型看,半导体主要由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

. 附件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7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某些医疗器械可能含有动物来源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构成该器械的主要部件(例如牛/猪源心脏瓣膜、羊肠缝合线、止血材料等)、涂层或者浸渗剂(例如肝素、明胶、胶原等),也可成为生产过程中所用的辅助材料(例如牛脂等)。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可能会比非生物来源的材料(例如金属、塑料以及织物等)使医疗器械具有更好的性能,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应用到人体则又会增加病毒传播和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安全风险,且存在材料表征上的困难,因此对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安全性的评价,需要考虑比常规医疗器械更多方面的内容。如果注册申请人在准备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时有上述考虑,将有助于更加充分、科学地评价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受益比。 本指导原则是在注册申报资料中有关的技术性文件(研究资料、风险分析资料、产品技术要求及产品说明书)满足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提出的需特别关注和增加论述的内容要求。此外,注册申请人还应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

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3号)以及总局发布的其他相关文件要求并参考YY/T 0771/ISO 22442系列标准等技术性文件提交注册申报资料。注册申请人应当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应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注册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医疗器械相关管理部门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限制相关管理部门对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以及注册申请人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本指导原则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本指导原则为2009年发布的《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的修订版。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调整了指导原则的结构、各级标题和相关内容;增加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研究、评价与控制的原则;细化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去除有效性验证的原则并将之由正文调整至附录;调整了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有效性判断的标准等。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全部或部分采用动物组织制成的或取材

冻干技术指导原则(4.21)1

冻干粉针剂(化学制剂)药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 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 为了提高冻干粉针剂(化学制剂)生产质量风险评估、管理的有效性,指导企业在严格执行GMP的基础上,有序开展药品生产质量风险排查和生产质量研究,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在新版GMP实施前,我们在相关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关键工序和岗位,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冻干粉针剂(化学制剂)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案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 1.人员培训管理 1.1称量、配制、灌封、过滤、冻干、无菌和内毒素项目检验等关键岗位新进人员经GMP知识、岗位操作等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经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上岗。 无菌区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应重点关注进、出无菌区的更衣和无菌操作要求(包括生产操作和安装时的姿势、动作幅度及速率等)。 1.2企业应定期对上述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组织岗位操作SOP及相关管理制度再培训、再考核。 1.3冻干粉针剂灌装生产线的员工,应定期参加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灌装生产线的新员工经岗位培训后,在正式上岗生产的第一年内,至少有一次参加成功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2. 厂房、设备与设施 2.1厂房、设备与设施管理

2.1.1厂房和设备设施应采用经过验证的工艺和规程进行生产操作,并应保持持续的验证状态。 2.1.2设备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维护和维修职责,制定厂房和设备设施的预防维护计划, 相应的维护和维修应有记录。生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上报设备运行的重要情况。 2.1.3厂房和设备设施维护和维修不得影响产品质量。经改造、重大维修或停产一定时间以上的关键设备(如灭菌、灌装等设备)应进行再确认或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生产。 2.2HVAC系统 2.2.1洁净区的洁净要求应在2013年12月31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相应洁净度的要求。 应开展HVAC系统验证,验证结果符合规定,并与实际生产相适应。 2.2.2应制定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监测程序。应对无菌操作区域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程序至少应明确:取样的位臵和高度、取样的时间、监测的频次、培养基更换时间。 对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应当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 2.2.3高风险区域(新版GMP要求A级的区域),应开展以下工作,如果采取其他方法,必须经过证明,例如基于监测的数据。 项目及内容频次要求(至少) 悬浮粒子静态测试1次/3月 空气流速测定1次/半年 高效过滤器的完整性测试(应采用气溶胶法)1次/年 流向/型测试(如气雾试验录像)1次/年 环境和人员微生物监控每班 备注:设备、厂房等采用表面取样法,应开展回收率验证,考虑操作的可重复性。ISO14644推荐使用接触盘水平采样点的理想方法如下:培养基表面应与采样点接触不少于10s(或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向整个接触表面施加恒定均匀的压力(如施加的质量约为25g/cm2),不得有环形或线性运动。装臵有接触并拿开后,要加盖并尽快用适当的培养条件培养。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精)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采用波长为650nm的低强度激光照射鼻腔,通过光化学效应,使血液动力学和血脂、血糖代谢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和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改善血糖,达到治疗"三高"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同样,通过鼻腔照射时,还可同时对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该治疗仪的最大特点是,使用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学,疗效显著,而且对人体是一种无创、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不仅适用于医疗单位,也是普通家庭理想的家用理疗保健仪器。 一、基本内容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的低强度激光照射血液可以引发人体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通过活血和净血两方面作用改善和恢复血液的生理功能。 1、激光活血 首先,激光照射能够调节血液中某些酶的活性,促进ATP的生成,一方面可以保证红细胞有足够能量以维持其框架结构和变形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搭桥作用,降低血液粘度,大大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使得人体血液循环趋于顺畅。 其次,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变形表面积增加,与氧结合能力加强,使得血液中溶解氧和结合氧均大为增加,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大大提高,携带丰富氧气的血液经过循环,可以迅速改善肌体细胞缺血缺氧状况,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 2、激光净血 激光照射可以通过减少血液中的分子物质MMS(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激光照射可以提高红血球内SOD(超氧化歧化酶)的水平及活力,有助于清除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从而起到避免氧化对组织细胞的毒害和损伤作用。 激光照射血液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可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二、治疗机理 鼻腔对弱激光的吸收采用波长为650nm的低强度激光,是单色红光,因为红色激光最易被人体血液吸收(650nm的低强度激光只是X光等高能电离辐射能量的几十万分之一,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通过鼻腔照射,对该部位的多种生物组织产生刺激作用,首先是对毛细血管网中的血液作用,向血管中注入单色低能量光量子,迅速激活细胞内能与活力,剥落包裹在红细胞表面的脂肪层,恢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分散,这些被激光活化的红细胞循环到达肺部时,能更有效地与氧气结合,提高肺换气效果,进而大幅度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供血供氧状态;同时,激活血液中的多种酶类,酶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酶的活性使血液中的不正常状态被改变,分解消融血液中的多余脂肪;减少并消除血管内的胆固醇;降低血液中血栓形成物的含量;加速红细胞内超氧化

2017年功率半导体器件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功率半导体器件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11月

目录 一、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控制的核心器件 (4) 1、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作用 (4) 2、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分析 (8) 二、下游需求旺盛,功率半导体器件交货期延长 (10) 三、常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 (11) 1、MOSFET (11) 2、IGBT (13) 四、国内功率半导体进口替代进行时 (19) 1、捷捷微电:具备晶闸管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进口替代空间大 (19) 2、扬杰科技:积极布局SiC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 (21) 3、士兰微:国家大基金入股,8寸线如期试产 (22) 4、华微电子:第六代IGBT产品研发成功 (23)

功率半导体器件可以用来控制电路通断,从而实现电力的整流、逆变、变频等变换。一般将额定电流超过1A 的半导体器件归类为功率半导体器件,这类器件的阻断电压分布在几伏到上万伏。常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IGBT)及模块等。 半导体功率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光伏、风电、轨交等领域,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功率半导体器件行情回暖,需求持续旺盛,但是受限于产能,原厂交货周期开始延长。一般来说MOSFET、整流管和晶闸管的交货周期是8周左右,但现在部分MOSFET、整流管和晶闸管交期已被延长到24至30周。 我国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2011年的138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08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8.53%,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之一。但是我国的功率半导体生产厂商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球主要的功率半导体厂商均为英飞凌、德仪、STM、恩智浦等国外企业。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需要大量进口,如IGBT 有90%依赖进口,因此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为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家成立了千亿规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由于从本质上讲,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IC)芯片非常类似,它们都由PN结、双极型晶体管、MOS 结构构成,因此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大多数工艺也相同。因此大基金的设立也有利于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2016

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最新版】

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提交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申报资料,同时规范医疗器械网络安全的技术审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医疗器械网络安全的一般性要求,注册申请人应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特性提交网络安全注册申报资料,判断指导原则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不适用内容详述理由。注册申请人也可采用其他满足法规要求的替代方法,但应提供详尽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并参考了国外法规与指南、国际标准与技术报告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修订。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作为《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

则》的补充,应结合《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使用。本指导原则是医疗器械网络安全的通用指导原则,其他涉及网络安全的医疗器械产品指导原则可在本指导原则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修改和完善。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其中网络包括无线、有线网络,电子数据交换包括单向、双向数据传输,远程控制包括实时、非实时控制。 同时,本指导原则也适用于采用存储媒介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其中存储媒介包括但不限于光盘、移动硬盘和U盘。 二、基本原则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具备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攻击的威胁。医疗器械网络安全出现问题不仅可能会侵犯患者隐私,而且可能会产生医疗

仿制药的晶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仿制药的晶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 I . ...............................................................................................................................................3 简介2II . .........................................................................................................3 术语定义:多晶型和多晶型III . .............................................................................................................3 药物固体多晶型一般原理A . .........................................................................................................3 药物固体多晶型的重要性B . .............................................................................................................................3 多晶型的特征C . . (3) 多晶型对原料药和制剂的影响1. .................................................3 对溶解性、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影响2. ..................................................................................................... 对药物制剂生产的影响453. ................................................................................................................. 对稳定性的影响IV . ..................................................................................................... 仿制药申请的多晶型和同一性55556789V . ..................................................................................................... 仿制药申请中对多晶型的考虑A . ......................................................................................... 评价建立多晶型质量标准的重要性B . ................................................................................................. 原料药多晶型质量标准的建立C . ..................................................................... 评价建立药物制剂中多晶型质量标准的重要性附件1 – 决策树1.......................................................................................................................................... 附件2 – 决策树2.......................................................................................................................................... 附件3 – 决策树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