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真题 (word)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真题 (word)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真题 (word)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真题(word)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解析】

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

误;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故选D。

点睛: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2

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答案】B

【解析】

A、由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可知,8=x+6,x=2,正确;

B、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4,故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

C、由汉字氧带“气字头”,不带“金字旁”可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及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是解题关键。

3.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用符号表示为N

B.等质量的三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碳

C.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D.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X<O

【答案】C

【解析】

A、7号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氧>氮>碳,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等质量的三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碳>氮>氧,正确;

C、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都是2个电子层,错误;

D、质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

4.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物质由固态→液体→气态,分子间隔在变大,但分子的大小不变。本题中由于受热,因此内能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剧

5.下列微粒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2H B.2H+C.H2O D.2H2

【答案】D

【解析】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6.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意,“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所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组成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B.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选项错误;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错误;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7.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蔗糖溶于水,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水分子间,错误;

D、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故质子数相同,错误。故选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8.为纪念Dmitri Mendeleev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 N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常显-1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

A、Na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C、N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常显+1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9.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原子仍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故选B。

10.如图,上瓶充满空气,下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反应),抽出玻璃片,瓶口对紧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内气体颜色趋于一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不断运动

B.当两瓶中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微粒停止运动

C.实验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

D.实验后,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空气中的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运动,最后两瓶中的气体颜色趋于一致,故A说法正确;

B. 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错误;

C.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变化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故C说法正确。

D. 实验后,二氧化氮占的空间变大,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A、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没有生成新的微粒,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错误;B、八月丹桂飘香,是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正确;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错误;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错误。故选B。

1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Z>X B.X和Y两种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C.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2-D.Y和Mg属于同一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Z>X,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和Y位于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C、Z位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前面,最外层电子数应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故选项说法错误。

D、Y位于第三周期,则Y和Mg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科学家已研究出一种高能微粒N5+,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N5+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B.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C.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D.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N5+是一种高能微粒,不属于单质,选项A不正确;

B、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N5+中的电子总数为五个氮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再减去一个电子,为35-1=34,选项B正确;

C、N5+只是失去了一个电子,中子数没有发生改变,选项C不正确;

D、N5+中的电子总数为五个氮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再减去一个电子,为35-1=34,选项D 不正确。故选B。

14.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答案】D

【解析】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故选D。

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5.下列化学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

A.道尔顿 B.拉瓦锡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答案】D

【解析】

A、道尔顿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论.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测定了空气的组成.C. 侯德榜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 D.门捷列夫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选D

16.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生成物只有两种,故错误;

B、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故错误;

C、任何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都不变,故正确;

D、无机物可以转换为有机物,比如光合作用,故错误,故选C.

17.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归纳错误的是()

A.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原子不能再分

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答案】C

试题分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故选C.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18.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甲物质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D.甲的化学式可能为CH2O

【答案】D

【解析】

A、反应前乙是氧分子,变成了丙-二氧化碳分子和丁-水分子,因此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由于A的构成不能确定,分子的个数是否变化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生成的丙、丁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可知甲物质中一定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D、甲的化学式可能是CH2O,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符合微观示意图的反应关系,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分析甲的元素组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结合乙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乙的属类,根据物质的质量比计算,据此逐项分析。

19.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答案】D

【分析】

【详解】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d微粒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b微粒的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b粒子是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D.c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0.以下事实,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海绵能吸水 B.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B. 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通过加压减小分子间的间隔,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C.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此选项正确;

D.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是因为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当二者混合时,一部分分子填充了另一种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反过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会总结分子的特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