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农历的天空下》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农历的天空下》有感

杨林

好长时间没有耐心去读一整本书了,习惯了看杂志、报纸。是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谁还愿意慢慢腾腾地耐着性子去读一整本书呢。“短、急、快”到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终于盼到了寒假,也终于有时间、有理由、有心情去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了。

第一次听说《在农历的天空下》是源于好几年前的一本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因为当时我也在搞经典诗词诵读的实验,所以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比较感兴趣,还记得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觉得理论上很完美、实践起来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毕竟是一篇论文嘛!可能就在作者虚构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就把它放在了一边,我依然还坚持着我的简单易行的“每日一诗”,只是偶尔会结合天气、时令、节日、课文来选择一些相应的古诗教给学生,而今年我就更懒了,我把这个任务完全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讲解、自己背诵。

再一次激起我对这一做法的兴趣的是前一段时间看了李镇西老师博客上有关介绍《在农历的天空下》的文章,这才知道人家已经出书了!带着好奇,我在网上拍下了这相书。

老实说,拿起这本书,我就再也放不下了。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字——真!原来人家真在搞、而且搞得如此认真、实在且有水平!原来古诗可以这样教,这样读,原来做一个推广经典阅读的老师可以如此幸福!!

关于经典诵读,在钟小的这几年里,我也开展过“每日一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们背诵唐诗宋词,但在背诵的过

程中,我发现我的学生大多情况下是徘徊在诗词之外:似乎,就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孩子们领略不到经典的意蕴,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会应用,走不进诗词中,感受不到经典的丰富内含与精髓。常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她巧妙地利用时节和诗词天然的结合,创造性地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典诗词晨诵课程。在这一课程的实施中,常老师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让孩子们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她带着孩子们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让他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导他们领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

比如大寒这个节气来临时,常老师带领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在诵读的同时,让学生把《江雪》中的“渔夫”和《渔歌子》中的“渔夫”相对比,学生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江雪》中的“渔夫”是执著的、而《渔歌子》中的“渔夫”是逍遥自在的。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喜欢哪个渔夫,自己又愿意做哪个渔夫,在学生的思想中融入儒、道两种思想,让学生明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自己内心足够的宁静,有“独钓寒江雪”的执著坚守,也要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浪漫情怀。至此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两首诗歌,学生在真正理解诗歌的同时也逐渐成长起来。

当端午节来到时,常老师先带领学生走近屈原,学习了《屈原列传》,了解了屈原的人生道路,知道了他为什么愤而自投汨罗江。接

着,再带领孩子们学习《屈原·渔夫》,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理解“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孩子们被屈原的高贵精神与执着坚持深深感动。最后,她还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包粽子,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屈原,提高动手能力,磨砺毅力。

清明节来临时,常老师带领孩子们利用假期踏上了一条朝圣之旅——去孔子的故乡祭拜孔子,去圣山泰山朝拜。在杏坛一侧,常老师带领孩子们盘腿而坐,轻轻地吟诵背过的《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去泰山的路上,请孩子和家长谈自己祭拜孔子的感受,然后背诵了杜甫的《望岳》。

学生在作文中对这次旅途这样描写:

“一进孔林,就有一种肃穆感。走在潮湿的、长满了青苔的青石板上,看着路两边高大的柏树,心里油然而生敬畏。”

“在杏林一侧,常老师让我们盘腿而坐,温习我们背诵过的《论语》。当我们在常老师的引领下背诵,心灵也就慢慢地进入到了孔子的思想世界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008年4月4日的那个下午,孔子的声音,我们的声音,就这样交融在一起。”

第二天,我们去攀登圣山——泰山。临行前,常老师告诉我们,泰山的“泰山”的“泰”就是平安、安定的意思,又因为它在东方,所以,历代帝王来这里封禅,更让泰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更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开阔的胸襟。……当

我登上南天门,到达玉皇顶,才真正理解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

我觉得这是假不了的,没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是写不出这样有感情的文字。

读着常老师精选的那一首首诗词,轻轻地在心底吟诵、咀嚼,随着常老师的讲解、点拨,我也和她的学生一起穿越时间的流,回到千年以前,和陶渊明一道,行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路上,让他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仿佛自己也触摸到了那恬然闲适的田园生活;有时也会和苏轼一起,来到“故垒西边”,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凭吊那“千古风流人物”,在心底一遍遍吟诵这们的诗歌,感觉自己都充满了豪情壮志,忘记了此时已是深夜,任激情在心中澎湃,任诗句从口中奔出。

有人说:“最美好的教育是直抵心灵的教育”,常老师的教育深达人心,让即使是作为老师的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处于其中的快乐,让我也不禁加入他们,体验了一次行走在那样的天空下的幸福:因为这本书,打开了我心中诗歌的一扇窗,让我感受到了千年前的文字原来可以如此亲切,原来我们一直和自己的先人一道,一起行走在这古老的农历的天空下,原来诗人一直不寂寞,因为有我们一直在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向前,原来我们正在行走的路上,一直有他们相伴!

所以它最大的价值不是让我们再按照她所走过的路去重复一遍,

而是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一个有效的载体把阅读有机地串联起来。如何去寻找这样的载体,如何去串联,这就需要我们的一双慧眼,一颗慧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