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2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3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4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5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6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7

8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

9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0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1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12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13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4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

15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16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17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18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悲剧所反映的世纪社会问题

19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20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22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23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24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25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26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27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28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29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30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31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3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33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34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

35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36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37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38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39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40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41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42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43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44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45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46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4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48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49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50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51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52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53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54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求职简历汉译英

55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

56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57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58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

59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60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61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62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63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64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65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66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67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68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

69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70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

71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72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73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

74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75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76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77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78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79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80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81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82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83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84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85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86 试析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倾向的成因及其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体现

87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88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

89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90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91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92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93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94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95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96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9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98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99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100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10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02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103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104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

105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

106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10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08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109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110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11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12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11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14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115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116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117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

118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1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120 中美价值观比较

121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122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123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

124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25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26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27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12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29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30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1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32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

133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

134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35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37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138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

139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40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141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42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143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44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45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

146 The Implication of Edna Pontellier’s Self-aware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147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148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149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

150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

151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52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153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154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55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156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57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158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59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0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61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

162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63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164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童话

165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66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67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168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69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70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

171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172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173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74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175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76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177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78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

179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80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

181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82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3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184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185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186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

187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188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189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190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

19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92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193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4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195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196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197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198 The Admiration of Great Gatsby

199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200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海明威女性分析:英语版

On Hemingway Female 1.Introduc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critical views of the female image of Hemingway's, This paper analyzes Hemingway's several typical female image, proving that Hemingway has a really deep explanation in the women in his creation process. And we can also know the female aspect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at time, It reflects Hemingway's writing is based on their own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o shape one and another bright female image. His creative talents and his outlook of women is showed at the same time. 2.Hemingway's female image became the focus of critics Hemingway is also called "male chauvinist pigs" and "feminist supporters," In fact, this is largely a wishful thinking of the critics. In "The Art of Short Stories," Hemingway wrote ," Female characters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But when someone present the criticism that there is no such woman you wrote, you do not worry about it. It just shows that your female characters are unlike their female characters." It is because of his strong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focu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is so difficult. Looking at the Hemingway 's major works, from the early short stories, until th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t is not di fficult to find writers? women consciousness. This awareness has its consistency ,not chang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ime, location and person. And the consistency rightly shows contradiction of writer?s dealing with the female characters. Whether it is "a pig" or "Daddy Hemingway" or partial in the view, his female characters for Hemingway is shaped onl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urpose and his grasp of human nature, and there are no extreme side. The image of women in Hemingway…s works reflects his concepts of the role and understanding of women, all of these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his thoughts,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culture of that era. 2.1Criticism of Hemingway’ s works’smearing and being hostile to female imag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Hemingwa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However, the image of Hemingway's female critics has been aroused heated arguments,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日期: 2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2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3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4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5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6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7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8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9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0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2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3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4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5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1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17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8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 19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20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21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22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23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24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25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26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 27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2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29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30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3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32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33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 34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35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36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37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38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3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以《雨中的猫》为例 摘要:海明威不仅有粗犷的一面,擅长刻画“硬汉”形象,关注男性世界,而且还具有细腻的一面,能从女性意识出发,关注男女二元对立的冲突矛盾和女性在社会中和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及困境。本文通过从场景、意象、叙事技巧的转换三个方面来剖析短篇小说《雨中的猫》,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海明威;《雨中的猫》;女性意识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其作品通常从男性视角出发描写男性世界,并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而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和部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缺失则在评论界颇有争议。很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有“厌女”情绪,对女性怀有敌意,但研究海明威早期的一些短篇小说诸如《在密执安北部》、《雨中的猫》、《白象似的群山》、以及《乞里马扎罗的雪》,会发现海明威对女性世界也颇具人文关怀,对女性社会地位和婚姻地位窘境也给予了深刻的描写与关注。他能够超越自己的身份,将女性意识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他可以从女性视角出发去观察这个世界,揭示她们内心的感受,反映女性的情感意识。本文以《雨中的猫》为例,剖析海明威在作品中的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篇小说语言凝练,并运用了独具作者风格的“冰山原则”,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篇从女性视角出发,充满女性意识的佳作。《雨中的猫》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在意大利旅游时,被雨羁留在旅馆房间内,妻子发现了外面有一只在桌子下躲雨的小猫并想把它带回房间,结果却空手而归。寻猫未果的妻子又向丈夫提出了许多诉求,但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始终都无动于衷并让她闭嘴。故事的最后,旅馆的老板差侍女给妻子送来了一只猫。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场景、意象的描写和叙事角度的转换,反映了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困境。 一、场景描写 《雨中的猫》开篇便是一大段关于旅馆二楼所面对的景物的描写,包括公园、战争纪念碑、广场和大海。海明威的作品一向以简洁凝练著称,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深意,承担着一定的任务;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因此,文章开头这大段的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的景物描写必然有其特殊的含义。作者一开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天气晴朗时的公园,棕榈树,绿色长椅和作画的画家。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将视线移向了带有沉重的战争记忆的战争纪念碑和在雨中不断拍打着沙滩的海浪。最后描写了一名侍者注视着空旷的广场的画面。雨及类似雨的意象不断重复,看似是对自然现象的素描,实则渲染了情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这一段景物描写不仅制造了一种凄迷的氛围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妻子从对婚姻浪漫的期盼到对现实感到失望痛苦的心路历程。战争纪念碑是青铜铸造的,坚硬、冰冷,而纪念碑本身有担负着沉重的文化意义,让人联想到死亡、创伤和痛苦。雨中的纪念碑则更是将这种冰冷和悲凉的感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灰暗阴郁的基调加深了美国妻子在异乡漂泊而又不被丈夫理解和关怀的那种孤独苦闷和压抑之情。“大海在雨中翻起一线长长的浪花,海浪从沙滩上悄悄退去,随后又汹涌而来,再次在大雨中翻起长长的一线浪花。”海浪不论如何努力前进都不能越过某条界线,只能不断在前进后退中徘徊。这象征了女性在社会、婚姻中的生活窘境。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外,处于弱势的女性不断为争取权利而斗争却又不断遭遇失败。在男女二元对立中,女性试图改变被男性压制的局面,为此她们不懈斗争并苦苦挣扎,想要在男性社会中谋得应有的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一内容特色: 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 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主要表现在: (一)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二)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 1、明威相当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

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 3、海明威小说的结尾,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不是那种精心安排的有头有尾的收场,而是戛然而止,给人中途刹车、故事似乎并没有讲完的感觉。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富有魅力、最激动人心的是那些在迷惘中顽强搏斗的硬汉子形象。“硬汉子”形象的魅力,笔者认为,在于它体现了海明威的美学思想,面对失败而顽强地坚持人的尊严,在逆境中显示出一种打不垮的风度。但是,他也同样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特征很强的女性人物形象。 综观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从前期的短篇小说直到后期的《老人与海》,不难发现作家的女性意识。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密执安以北》便可视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的最早体现。小说通过丽兹的第一次不成功的性经历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而这痛苦正是因为他所爱男人的自私和麻木。小说先是写女性人物丽兹对吉姆的迷恋,然后是思念的折磨,再后是内心的伤害,最后是自我疗伤。作者的情感倾向一目了然。海明威还成功地通过对比来引起读者对女性角色的同情。 而事实上,作为一名伟大而深刻的大家,海明威他的妇女观绝不是那么肤浅,他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谈过自己对塑造女性人物的感受:“我一直认为,同样是生活在严格死板的准则之下,男性要比女性容易得多。没有一个男人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与女人有着同样良好的道德准则,除非真正努力去做。”若无女性意识,何以如此理解女性?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又说:“女性人物最难处理,但当别人批评没有你所写的这种女人时,你千万不要担心。那只表明你的女性人物不同于他们的女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人物的重视,才会在创作中有如此的苦衷。 笔者就按照大多数评论家早已划分的“天使”和“妖女”两种类型,对海明威几部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一种是“天使”型的女性形象,如《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以及《过河入林》中的雷纳达。这种类型代表了社会对完美女人的梦想,“她们是纯洁的,无私的,没有自己的故事而只懂微笑和同情。”作为文学形象,这类女性显然是塑造得不太成功的,是理想化的,她们的性格单一、扁平、缺乏生动性,纯粹是男主人公的陪衬。但事实上,正是由于她们的爱,亨利、乔丹、坎特威尔等主人公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另一种是所谓的“妖女”型的女性人物。她们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诱惑男人的主体位置起破坏作用的女人。她们的存在对男人的主体意识是一种直接的威胁,甚至极其恶毒地把男人置于死地,这类女性在海明威小说中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玛格丽特、《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海伦和《伊甸园》中的凯瑟琳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因为她抛弃传统女性角色,闯入传统男性领域,招致了“没有女人味”的骂名。但事实恰恰相反。书中的男性人物无一例外地迷恋布莱特。杰克哀求布莱特与他同居;而科恩一见到布莱特便被她的美丽所打动:“她是个异常吸引人的女人。”他整天围着布莱特转,当后者答应与他共度周末时他欣喜若狂;坎贝尔明知布莱特对他“不忠”,内心极其痛苦,每天都喝得烂醉,却仍不放弃婚约,期望布莱特再次回到他身边;戈顿是书中唯一没有明确追求布莱特的人,但对她也是赞不绝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浅析《艾玛》中的女性意识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2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3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4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5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6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7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8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9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0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11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12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3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 14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15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8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 19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2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21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22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23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24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2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6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2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28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9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30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 31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2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33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34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 3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 36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 37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40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41 从康妮的视角分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性爱观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海明威女性观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角色赏析 文章来源:作者:王淑芬,金艳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曾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一度成为20世纪备受瞩目的文学家,蜚声国内外。同时,他兼具硬汉神话和死亡情节的女性观以及塑造的矛盾、纠结的女性形象也备受争议,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和审美价值。 作家海明威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塑造着心目中的女性形象,他用赞美的笔调描绘理想女性的光辉,在现代文明社会背景下融入情感创造新的女性形象,她们突破父权的压制和束缚,追求自身独立价值。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可分为两种类型:完美理想型和妖化现实型。 一、完美理想型女性 有人评论说,这一类女性是海明威心目中的天使形象,她们大多具备如下特质:第一,形体秀美、亭亭玉立,性格温婉、柔美而忠实;第二,具有随和、顺从的传统美德,俯首帖耳、甘心地为心爱的人牺牲和奉献。可以说,父权主义下理想的女性是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满足,女人既要外表美丽、赏心悦目,又要予取予求,满足男人的精神主宰地位。这类温婉、善良的女性形象如同温暖的港湾,给男人家的安全感。 海明威塑造的完美理想型女性是甘于奉献的天使,但这些美丽的天使没有飞翔的翅膀,永远依赖着男人,不可能独立乘风,其中最为经典的要数《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吉格。 (一)凯瑟琳:理想化的悲剧女人 《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拥有一头瀑布式的长发,带给亨利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情感慰藉。他总是将头埋在美丽的秀发之间,仿佛处于最温暖的庇护所,在血腥的战场上显得弥足珍贵。 凯瑟琳的形象是十分理想化的,也是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她纯洁并痴情,未婚夫的阵亡使她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亨利的出现挽救了她,于是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段感情中。此时的凯瑟琳把亨利看成人生的全部,奉献了全部的温柔和体贴:在他孤立无援时给予安慰,在他虚无迷茫时赋予信心。所以说,凯瑟琳属于完美理想型女性,是个天使却只能带着亨利赐给她的翅膀依偎在爱人身边。 从性格角度分析,凯瑟琳?巴克莱是温柔并脆弱的,她经常被死亡的恐惧所侵扰,缺乏安全感。文中的凯瑟琳温柔体贴、有求必应,甚至怀着母爱迁就着亨利,竭尽全力力图做一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丁玲日益受到进步革命人士和先进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二○一三年五月六日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引言 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她的一生可谓历经风霜,看过世间百态,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也多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主线,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和对理想化生活的渴望。 1

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艺术表达

ywjsxxk@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45984.html, 海 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常以狩 猎、打鱼、拳击、斗牛、战争等为主题,塑造了很多硬汉和英雄形象。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永别了,武器》《伊甸园》《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太阳照常升起》等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浅析海明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典型类型和塑造手法,为读者理解其作品提供便利。 一、传统的女性 海明威笔下的传统女性形象具有以下特征:美丽、温柔且坚强,具有献身精神,甘愿为自己的爱人付出一切。她们视伴侣的需求高于一切,伴侣成为其避难的港湾,是其安全感的来源和精神支柱。男主人公往往能从她们身上得到鼓励和慰藉,进而做出正确的抉择。《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是男主人公亨利眼中的天使,她在亨利失望、无助、失去方向 时为其带来了希望。 又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利亚,她的父母在战争中不幸遇难,自己也被士兵玷污,这些遭遇给她带来了深深的伤害,成了她挥之不去的噩梦。后来玛利亚与乔丹偶遇,乔丹给了她巨大的帮助,让她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而天真无邪、温柔善良的玛利亚也让乔丹得到了幸福、力量,让他重新看到了民主的希望、胜利的曙光,对社会有了 更深的认识。[1] 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乔 丹选择自己一人留下来执行炸桥任务,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海明威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挖掘女性的心理活动,描绘了男权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他以同情、不平的心情刻画了一个个苦难的女性形象,在他的笔下,这些太过善良的女性不知所措、痛苦无助,男性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对她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短篇小说《在密歇根州北部》中,海明威塑造了莉芝这样一个悲情形象。莉芝是个美丽大方的年轻 女仆,她深爱着铁匠吉姆,但是吉姆并不爱莉芝,只是把她当作泄欲的工具。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莉芝的纯洁和美好在吉姆的残忍和粗暴中消磨殆尽的过程。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通过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吉格这一因对伴侣失望而无助、迷茫的女性形象。她原本对婚姻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轰轰烈烈的爱情走向平淡。她怀上了男友的孩子,男友却将其视作负担,用满不在乎的口吻劝她通过“一个小手术”把孩子流掉。最终,不负责任的男友让她彻底失望,就连她自己也逐渐变得玩世不恭。 二、自由的女性 海明威小说中的很多女主人公都是新女性形象,如麦康伯夫人、海伦、布莱特等,她们打破了传统的道德束缚,敢于自由追求喜欢的男性,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 以《太阳照常升起》的女主人公布莱特为例,她将女性自由而叛逆 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艺术表达 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曹祥英 27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45984.html,ki.1001-8476.2017.1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