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停车场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

1.1 规划背景

步入新世纪,上海进入了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上海将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今后五到十年,将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时期。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上海将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继续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海将强化城市综合环境建设,力争成为适宜国内外人士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十五”期间,上海城市交通建设将紧紧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进一步完善枢纽型大交通架构,形成联系世界、服务全国、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而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城市静态交通体系则长期处于规划滞后、发展无序的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上海停放车系统的现状、问题、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态势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未来上海停放车系统的规划和发展对策,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规划依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

●《上海市第二次综合交通大调查报告》

●《上海交通市域网络和对外辐射发展研究》

●《上海市标准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库)设置标准》

●《上海市停车场(库)建设与管理办法》

1.3 规划范围

本规划研究范围为整个上海市域。结合上海城市的总体布局,将研究范围分为以下三层:(1)内环线以内。该区域的停车矛盾主要集中在重要集散点和大型的商业、办公、文娱设施周边,如人民广场、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铁路上海站及演出、体育场馆等处。其中CBD地区为停车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这一层是本规划研究的重点。

(2)内外环线之间。该区域停车矛盾相对较少。因此,将这一层内交通枢纽、换乘点和大型集散中心周边的停车场(库)规划作为研究的内容。

(3)外环线以外。该区域的停车场(库)规划宜结合新城和中心镇的建设统一规划,以符合新城镇的功能和特色风貌。因此,仅将对外交通枢纽点周边的停车场(库)规划作为这一层研究的内容。

1.4 规划年限

本规划的研究年限考虑与上海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相吻合,分为两个时间段:

(1)近期至2005年,作重点研究

(2)远期至2020年,作轮廓描述

2、上海停车系统现状分析

2.1 停车系统分类

(1)停车设施按本市目前主管部门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由建设部门审核的建筑物(包括公建和住宅)配建的停车场(库),其中部分除自用(供业主使用)外,同时向社会开放;二是经交通部门批准对社会开放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库);三是经公安部门批准的路内临时停车位;四是道路客货专业运输企业自有自用的停车场(库)。

本规划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前三种类型的停车场(库),不涉及道路客货专业运输企业自有自用的停车场(库)。因受管理职能的限制,研究的重点是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和对社会开放的配建停车场(库),对只限于自用的配建停车场(库)和路内临时停车仅作相关研究。(2)停车设施按其使用特性分类,可分为自用和公用两类。其中道路运输企业拥有的停车场(库)和部分配建的停车场(库)为自用,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和路内临时停车位基本上是公用的。

(3)停车设施按出行者的停车需求可分为两类:出行终端停车和出行过程停车。出行终端停车主要使用建筑物和住宅小区配建的停车场(库),出行过程停车主要使用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对社会开放的配建停车场(库)和路内临时停车位。

2.2 停车泊位数量和分布情况

(1)泊位数量。至1999年底,上海共有停车泊位约24万个,其中经审核的配建停车泊位为22.13万个,路外公共泊位0.81万个,路内临时泊位0.84万个。供应量约为50%,即“两车一位”。

(2)泊位分布情况。上海各类停放车泊位的分布情况参见表2-1:

表2-1 上海停放车泊位分布情况表

注:CBD地区是指原黄浦区(4.18KM)+浦东小陆家嘴(1.7KM)

全市对外开放的路外停车泊位分布情况见图一。

CBD地区对外开放的路外停车泊位分布情况详见图二。

2.3 停车系统的服务供应情况

(1)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的建筑物配置停车泊位数已占停车系统主体地位(占85%),其中,有55%建筑物除了满足自身夜间停车(自备车)需要外,还可适度向社会开放停车服务。

(2)根据历年资料的统计,各类建筑物配置车位的标准已达到稳定水准(参见表2-2)。

(3)从停车设施的使用特征看,全市路边临时停放点的日周转率比路外社会停车场日均周转率要高;市中心区停车场周转率比市边缘区要高。

(4)路边占路停车有所压缩。黄浦区目前有765个泊位(面积9190M2),比起九十年代初1715泊位(3.38万M2)占路停车的现象已有较大改观。

(5)黄浦区(4.18KM2)是上海商务商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年城市建设与改造,目前的建筑配置已从9000个发展到11165个,路边停车已基本趋于稳定;近年来社会停车场(库)已增至7个,泊位数达1242个(面积4.25万M2)。

2.4 停车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停车设施规划滞后,停车业发展无序

在过去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中,对停车问题重视不足,未能及时进行规模(数量)和布局(密度)规划,结果造成在建成区内停车设施的先天不足,又因为没有预留用地,难以在后来扩大供应规模,满足地区的发展需要。

(2)配建标准推行过晚,“自备车位”政策不明确

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是本市停车供应的主体。但是上海直到1988年才开始正式推行配建指标,九十年代前的公建基本没有配建停车场地,或规模很小。这直接造成了目前CBD、内环线以内及夜间住宅区等高需求的地方停车难。另外,现行的配建停车标准是在1996年作调整后修订的,当时的机动车拥有量和发展水平决定了该标准的起点不高。这个五年前制定的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现在新的情况,造成供需差距进一步拉大。

自备车位的政策是指:所有机动车辆,必须证明已经拥有或租用了停车位,否则交通管理部门有权不予核发牌照。现行的各个停车法规中,没有明确的相应条文,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这样,难以让机动车使用者认识到参与停车设施发展的必要性,原本应属于个体的停车压力被转向社会。

(3)停车系统管理体制多头,难以形成合力

本市各类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行业管理等分别涉及到规划、建设、交通、公安、工商、物价、税务等7个部门。它们的职能和管理形式各不相同。管理的多头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停放车系统运转的混乱,难以统一协调,降低了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现在上海路外停车场和占路停车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头管理。

(4)缺乏引导停车设施开发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保障

要全面推行停车设施民营化,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理应对出资建设停车场的企业、个人给予适当的优惠,但现行政策法规中在用地、资金及日常经营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相应政策。这样,就难以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停车场建设,促进停车场民营化,并使停车设施的开发成为一项既具有社会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

3、上海停放车系统面临的发展形势和需求预测

3.1 上海停放车系统面临的发展形势

车辆停放是交通过程(规划、建设、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交通普遍存在着停车设施规划滞后、投资不足、停车用地未能控制、停车场建设出现“瓶颈”的状况。因“停车难”使交通陷于困境,几乎是世界性的城市发展难题,上海也不例外。《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上海要建设以停车场为重点的城市静态交通体系,这为上海停放车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支撑。

(1)上海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停车需求

上海全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必将带来更加繁忙的经济、商贸和科技往来。入住上海的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营运中心的总数将进一步增加,国内外来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留学归国人员数量也将大幅度增加。这将为上海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带来更多的停车需求。

(2)城市现代化管理对停车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力争走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新路,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上海应全面提高停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和科技含量,以适应城市现代化管理对停车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