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我觉得一百年间取得的成绩、几代话剧人付出的努力固然需要大力肯定,但是对于当下中国话剧现状,我们更需要反思,确有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需要我们追问,需要我们讨论。

一,我个人对当代戏剧发展状况的整体看法。

在我看来,当代话剧正在陷入一个困境之中,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戏剧文学创作出现了停滞,出现了滑坡,特别是我们的原创戏剧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当代话剧越来越多样化,话剧演出看上去越来越活跃,话剧剧坛越来越热闹暄嚣,媒体炒作也很凶,各种评奖赛事也评出了许多获奖剧目,但总的看近二十年间真正演得开、留得住、传得下去的一流水准的剧目不多,特别是优秀原创剧目匮乏,这充分反映了戏剧文学,特别是原创戏剧文学的现状。

这种情况与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的话剧比较就能看出其严重性。七十年代末社会问题剧时期,话剧演出不缺少剧本。八十年代是探索戏剧兴盛时期,同样不缺少剧本。这两个时期都有大量原创剧本问世,剧本创作和剧团生产供

求关系上基本是平衡的,《狗儿爷涅磐》、《商殃》、《天下第一楼》等艺术水准是很高的。

近些年有一个“现象”越来越突出:——大量院团都被优秀剧本匮乏所困扰,都在为找不到优秀的、高质量的原创剧本苦恼,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戏剧缺少优秀剧本,非现实主义戏剧,实验的,娱乐的戏剧也同样缺少优秀的戏剧文本。

伴随这一现象出现的另一现象是:——重排,搬演,改编的剧目在国内话剧演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剧院、很多导演由于手上没有优秀的原创戏剧文本,只能不停地搬演外国名剧,复排名家经典和改编一些当代小说,这固然有剧院团发展策略上的考虑,但也是“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如果我们拉一个近年来各主要院团上演剧目的大名单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有多么严重!北京人艺这几年每年演出都很多,但所上演的剧目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外国戏和复排老舍、曹禺、郭沫若的名剧,国家话剧院近年来演出的剧目也是以排外国戏剧文本为主。

我并不反对剧院、导演选择非原创剧目排演。非原创剧目是戏剧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些人走上话剧创作的道路,都受到了大量中外经典名剧的影响。那些经典名剧在我们心里种上了话剧的“种子”,使我们无怨无悔地爱上了话剧艺术。

我也不反对改编各种各样的小说。优秀的小说历来都是戏剧创作演出的重要资源,文学界的很多优秀作家在创作理念、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上是走在戏剧界前面的。他们的很多作品转换成戏剧,无疑能使我们的戏剧得到滋养和丰富。

但是,只有经典、只有名剧、缺少原创的中国话剧是有严重残缺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戏剧也经常搬演经典名剧,但总会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原创剧目。

缺少原创剧目表明我们原创能力的下降和退化,表明戏剧界对正在运行的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人性境遇和异常丰富的当代人内心生活的关注力下降,表达欲下降,表现力下降,表明戏剧缺失了本应有的极重要的品质。说我们的戏剧“无能”了、“不作为”了有些严重,但说戏剧“低能”了、“缺少作为”并不过份。

我认为:——当代话剧中戏剧文学的“缺席”状态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它实际上已经成了影响和制约中国当代话剧发展的巨大“瓶颈”和“软肋”。

目前,国内话剧界总的看不乏优秀导演、优秀演员和优秀舞美设计师,但他们如果得不到优秀的剧本便成了“做无米之炊”的“巧妇”,成了“装璜能手”。

当代戏剧形成多元发展、多种戏剧并存的格局并不容易,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多元化既是和世界戏剧接轨的,

也是观众期待以久的。但目前看,多元化的话剧格局中各个“元”的戏剧都面临一个如何取得突破如何往前走的问题。而中国当代话剧若想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有赖于戏剧文学的突破。

我感觉——当代戏剧文学目前处于一种“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窘迫境地。

我所谓“上不去”是指我们当下的戏剧文学尚不能进入世界一流戏剧文本的层面,不能达到世界一流文本的水平,很多剧本多是在“上不去”的层面徘徊。

中国话剧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坦率地说,中国戏剧在戏剧文本方面优秀的,有长久生命力,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戏剧文本不是太多了,而是很少,除了曹禺,老舍几位戏剧大家外,除了《雷雨》《日出》《原野》《茶馆》等有数的十几部名剧外,过得硬叫得响的剧作和剧作家相当有限。我们的当代话剧一直没有出现象《推销员之死》《萨勒姆女巫》《哗变》《贵妇还乡》这类高水准的优秀剧作。最近几年陆续看到了一些和我们同时代的外国剧作家创作的最新文本,如《纪念碑》《青春禁忌游戏》《哥本哈根》《怀疑》等,看到它们达到的水准,作为一个编剧真是有些坐不住——我们的剧作在深切表现人性,深度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反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和人家相比是有着明显差距的。

我所谓“下不来”是指我们的剧作家(包括我本人在内)已经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容易“小富即安”了,不能下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不能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最深层去体察人心人性人情,浮在表面的越来越多,满足于小的成功,满足于用已有的创作才华、创作经验闭门造车。不少原创剧作都嫌小家子气,单薄、肤浅、急功近利,不深刻不厚实,里边缺少真东西缺少深度,缺少结结实实的人生,缺少强有力的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生命体验,不能真正打动人心震撼人心,不能征服导演和演员,更不能征服台下的观众。

这种“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状态,可以说是典型的“瓶颈”状态。

当代戏剧文学的困境与剧作家队伍分化严重,老化严重,人员锐减,心态浮躁有重大关系。

剧本是人写的。拥有优秀的剧作家才有可能拥有优秀的戏剧文本。而当下中国话剧正处于优秀剧作家严重匮乏的时刻。

戏剧编剧队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代戏剧界曾经有过一支很强大的编剧阵容,除老一辈剧作家外,北方出现了李龙云,高行健,刘树纲,苏叔阳,郭启宏,中英杰,王培公,刘锦云,何冀平,孟冰,杨利民,郝国枕,李杰,车连滨等一批很有实力的编剧,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