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工作评估_理论架构探析_陈钟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4月第22卷 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Apr.2006Vol.22 No.2

国外社会工作评估:理论架构探析

陈钟林,吴伟东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天津300071)

〔摘要〕 国外社会工作评估的理论架构不但为系统培训和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框架,而且为实务经验的累积和理论化提供了一个条理清晰的路径。文章在对社会工作评估作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社会工作评估的T IE 架构和CA /B 架构。

〔关键词〕 社会工作评估;T IE 架构;CA /B 架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6)02001305

〔收稿日期〕20051030

〔作者简介〕陈钟林(1964—),女,天津人,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

吴伟东(1979—),男,广东珠海人,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硕士研究生。

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现代方式,社会工作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具体通过实务工作得以实现。社会工作评估是实务过程中的基础性

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助人活动的最终成效,对实务工作者而言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核心技巧。为了保证有效性,社会工作评估一般以特定的实务理论作为其实施的参考框架。理论架构不但为系统培训和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框架,而且为实务经验的累积并理论化提供了一个条理清晰的路径,极大地促进了国外社会工作的教育一实务一理论的整合协调发展。对国外社会工作评估的理论架构作系统研究,应当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本文拟在剖析社会工作评估的基础上,探讨国外社会工作评估的TIE 架构和CA /B 架构。

一、社会工作评估

和其他科学活动一样,现代社会工作实务遵循一定的程序。不同的学者对这一程序有不同的阶段划

分,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阶段:评估(Assess -m ent )、计划(Planning )、行动(Action )和结案(Ter -mination )。这四个基本阶段构成了社会工作实务的一般工作过程。在评估阶段,实务工作者明确识别案主的问题和需要,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案主个人及相关情境等描述性资料,识别为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可以运用的资源以及必须破除的障碍。在此

基础上,实务工作者在计划阶段规划各种可能的介入方案,并同案主协商制定最终的行动计划。计划在行动阶段通过实务工作者和案主的行动获得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实务工作者依据“助人自助”的原则在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案主的自助能力。在最后的结案阶段,实务工作者运用一系列指标对介入行动的效果作出评估,在行动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下予以结案。Johnson 指出,尽管评估先于计划,计划先于行动,行动先于结案,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计划往往引发对案主问题新的或不同的理解,即新的评估。同样,行动常常产生制定额外计划的需要。评鉴,即对行动结果的评估,也经常引发新的评估甚至新的计划和行动。因此,全部四个阶段是一直共存的,只是在工作中的不同界点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成为焦点并被给予最多的关注”[1](257)。

作为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基础性步骤,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助人活动的最终成效,对实务工作者而言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核心技巧。M ey er 给出了社会工作评估的一般定义,其认为评估“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逻辑判断,是实务工作者在掌握了案主所叙述的情境际遇后,运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作透视分析,以获得对案主的了解”[2](17)。依据Johnson 的界定,社会工作评估具有持续性、双面向性、互动性、逐步深入性、知识指引性、个体性、评定性及有限性等特点,具体包括以下任务:(1)确认案主情境中所包括的所有系统单位;(2)发展对这些单位的认识;(3)以特

1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定的方式组织这些单位以明确地呈现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关系结构,以及情境中的交流本质;(4)确认情境中的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障碍;(5)从交流的视角出发规划问题;(6)识别所需要的额外信息,确认有助于增进认识的知识基础以及在情境中起作用的价值观体系;(7)评估已有的信息;(8)确认相关的社会政策、情境中的约束因素以及当中的现实和潜在资源;(9)明确情境的潜在改变对其中所有单位可能产生的影响[1](284)。从这些任务可知,评估实质上是问题一资源一障碍三类资料的识别一收集一分析过程。Cunningham进一步指出,评估实质上是一个螺旋形过程,即在收集新资料时会牵涉到资料重复分析的情况[3]。

评估所需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1)案主所填写的基本资料及其叙述(对问题的说明、感受、看法等);

(2)对案主的非语言行为的直接观察;(3)对案主与亲友之间互动的直接观察;(4)从案主的亲友、医生、老师、上司等相关人员处获得的间接讯息;(5)心理测验;(6)实务工作者与案主直接互动的个人经验[4]。评估过程所运用的社会工作基本技巧主要包括访谈、观察和记录等,相应的支持性技巧一般涉及澄清、对质、引导和倾听等。

作为一项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评估一般以特定的实务理论作为其实施的参考框架。理论为社会工作评估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框架,其协助实务工作者识别从案主那里获取的重要资料,并指明为完成评估所需要进一步收集的资料。在资料的分析方面,理论的功能在于澄清案主所遭遇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描述、解释和预测案主对现象或事件的反应模式和规则[5]。理论的参考框架在于使不同理论取向的实务评估具有不同的架构和重点。如认知行为理论取向的评估侧重于案主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女性主义取向和基变理论取向则主要关注社会环境对案主的负面影响。单一理论一般只依循特定视角聚焦于社会现象的某一层面(如潜意识、认知模式、社会支持网络等),具有一定的局界。以单一理论为参考框架无法对案主的问题或需要作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实务绩效的获得。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理论整合的评估取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日渐成为主流。

Epstein归纳出理论整合的五种典型模式:(1)系统整合模式,以明确的理论选择标准为指引,并具一个持续框架能使不同理论思想得到系统使用的模式;

(2)实务建构模式,个人或一组同事依据对他们独持的实务需要的评估,确定他们自身的理论选择;(3)处遇系统模式,选择一种模式然后依据一种组织化方式加入其它理论思想;(4)非正式便捷模式,未经系统的理论比较而选择和纳入新的理论观点到个人化的理论取向之中;(5)偶然使用模式,依据见闻选择适用于当前状况的理论[6](327)。其中以系统整合模式结构化最为突出,应用也最为广泛。

二、T IE架构

以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整合为基础,TIE(个体与情境交流)架构是M onkman和Allen-Meares提出的专门用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评估的模式[7]。该架构遵循现代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视角,聚焦于情境、个体的因应行为和因应形态三个层面展开实务工作。

在TIE架构中,“个体”泛指在社会生活中功能受到损害的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因应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情境时通过意志控制所呈现的行为,TIE架构主要考察生存行为、社交行为和发展行为。生存行为是指个体获取并使用某些资源,以维持自身生存和活动的行为,可进一步细分为各种为获取食物、衣着、医疗照顾和交通等各种资源的行为;社交行为是指与情境中的其他人及机构建立社会联系的行为,可进一步细分为发展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以及运用各种组织机构(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的行为;发展行为是个体增强自身各方面权能的行为,也可进一步细分为各种增强认知、体能、经济和情绪等方面的行为。个体的因应形态由这些行为相互交织而成,是指个体对外部情境的一般行为模式。因应形态是个人成长史的一部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同时,因应形态既可能是具有建设性的,也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最后,因应形态可能是案主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应,也可能源自过去环境状况的影响。

“情境”泛指个体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环境,在T IE 架构中聚焦于对环境品质的分析,即分析环境向个体提供支持的程度,具体包括资源、期待、法律和政策几个重要方面。“资源”是指个体在需要时可获得的支持和协助,可进一步细分为非正式资源(即个人间的情感支持,劝导等)、正式资源(各种为社会成员谋求特定权益的团体或协会)和社会资源(即按照特定程序提供服务的机构或单位,如学校、医院等)。“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