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

浅析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
浅析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

浅析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

发表时间:2018-07-04T15:35:29.7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作者:杨安妮[导读] 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缓和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6 摘要: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水平,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在项目建设中应用节能环保材料,在提高建筑产品功能性和环保性的同时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消耗,从而获得良好的效益。本文就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此来满足建筑的总体节能目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节能;方法1 绿色建筑概述所谓绿色建筑,顾名思义就是把环境和建筑进行充分的结合,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当中,尽可能地降低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负担,同时还需要对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进行严格控制,在维持周边生态环境平衡这一关键基础之上来建设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上述就是绿色建筑设计内涵以及基本思路。概括起来说就是做到保护环境、节能资源、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建筑的特征主要涵括下面几点:在建筑形式以及设计思路层面和传统相比,采用绿色建筑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以及正式投入使用后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约束;然后营造出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实现节能-生态-功能三者的完美协调统一。

2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法2.1 因地制宜

我国是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南北方在温度和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对建筑有影响的条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从而保证建筑物的采光、通风等方面都能够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应该因地制宜的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对于光照充足的地区,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对于北方寒冷的地区,可以在建筑施工时增加一些保暖措施。

2.2 绿色建筑节地规划与室内外环境设计技术建筑场地要利用地下空间模拟分析建筑物通风、噪声、日照等环境,优化建筑设计,着重设计室内通风设计和室外环境生态景观。建筑布局形式应遵循建筑在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冬季获得充足日照的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达到良好日照和充分利用土地的最优组合。在绿化技术的运用上,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达到防晒、防尘、调节气候、降低污染等生态功能。

2.3 绿色能源的利用及节能技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在能源节约利用上主要有采用高效的建筑节能、高效节能照明、高效能系统和设备、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等。外墙屋面节能设计主要从隔热和保温两方面进行,屋面隔热技术有通风隔热、蓄水隔热、植被隔热和反射阳光隔热等;外墙保温技术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复合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在高效节能照明方面采用昼光照明技术,减少了电力消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利用变频调节技术等降低空调耗能;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2.4 综合应用绿色景观技术绿色景观的构建也是当前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绿色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上段中提到的阳台区域,在整个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可以进行绿化的区域都可以进行这种绿色景观的构建,促使整个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立体绿化结构,并且确保这种绿化结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优化高层民用建筑的热环境,为高层民用建筑的节能环保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见图1)2.5 设置遮阳设施在现阶段设计中,许多高层建筑在设计外立面,均选择挑出式设计,一方面既可减少建筑面积,另一方面在使用区域内,又可建立遮阳区域,通过对出挑遮阳设施的设计,降低室内常规能源消耗率,确保建筑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其次,节能窗安装。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墙体占据最大面积,窗户其次,因高层建筑高度较高,气压与风力较大,窗户隔噪与防风要求也较高。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光污染,需特别注意窗户玻璃、窗户边框选材,自遮阳、传热、可见光透射等系数,均控制在节能计算范围内,根据当地实际状况,选择最佳数值的窗户材料。

3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以某科研办公楼,这个楼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8万m2,总计14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12层。该建筑的主要功能有:实验、办公、研发、学术交流、生活以及休闲辅助设施、地下停车等。设计建筑的时候采用功能立体的叠加方式,以便各功能块按照流线组织、空间需求、性质等分别设置在各个竖向空间体块中,另外,对于有不同功能需求的建筑外围护构造,这样便构成了从内到外的独特建筑形态。

3.1 建筑技术支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