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务:致力,从事。⑤伎:同“技”。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

(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方”是古今异义词,“等到”的意思。

(2)语句“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的意思是: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

来。

(4)本题作答要在理解乙文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依据“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用射术来报效国家,不要把射箭当作娱乐。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② 气愤的样子;③ 等到。

⑵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⑶(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⑷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细分析流泪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

③转转不已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3)D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已”是“停止”;“阅”是古今异义词,“经历”的意思。(2)①句中的“是、柿、岂、携、去”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但、者、臆断、欤”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D项,文章中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1)倒塌;经过;停止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

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比如,②小题,阅,属于一词多义,义项有:看;检阅;经历,句子中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可以提取句子的意思,翻译时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省略成分也要翻译出来。比如,本题①,是非,古今异义,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指对错,句子中要分开理解,是,代词,这;非,不是。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ABC三项都是写作技巧考查,D项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

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患”的意思是“以……为患,为……而担忧”。(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要“乱”、“劳”、“守”等实词的意思。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从文章内容看,它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本题考查对话的作用,从文中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两篇文章主题思想的异同,要反复阅读选文,疏通文意,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故答案为:(1)①这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③ 以……为患,为……而担忧④乞讨(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安贫乐道。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

②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

③棹数小舟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①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答案】(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并”解释为“一起”。

(2)“转转”的意思是“翻转”;“已”的意思是“停止”;“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溯流”的意思是“逆流”;“逆”的意思是“与顺相对”。

(3)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语句即可。

(4)从选文来看,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5)解答本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及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谈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

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故答案为:(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要遵照“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结合整句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具体含义。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 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 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 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 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 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 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1)A.是: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这”“此”。B.尔: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C.遂: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D.但两个“但”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是”。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固”意思是本来;“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呢?

6.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禹锡依骚人①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②。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①骚人:诗人。②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③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②调素琴________

③善五言诗________

④宰相复欲置之郎署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强调“陋室不陋”。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4)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请结合《陋室铭》及上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答案】(1)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4)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

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解析】【分析】(1)①句意: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白丁:知识浅薄的人。②句意: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③句意:善于作五言诗。善:擅长,善于。④句意: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欲:想要。

(2)①重点词:斯: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②重点词:丝竹:指代乐器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注句子,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了陋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主人志趣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主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据此理解作答。(4)解答此题,要抓住重点语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后,又被刺史穿小鞋,安排在只容一张床的斗室居住,但刘禹锡不以为意,还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矢志不渝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⑷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意近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刘刘禹锡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诗人作品中振衰起废、催人向上,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肯定与赞赏之意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后来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向来,平素。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

③香远益清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 《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答案】(1)多;横生枝蔓;远播

(2)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注意“蔓”“远”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宜:当。众:众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ABD分析正确。C错在“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的表述,这篇文章没有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⑴多;横生枝蔓;远播

⑵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

④啮沙为坎穴________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3)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5)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人称茶星。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市)人,故又被称为纪河间,因去世后谥“文达”,故又称纪文达。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侍讲、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棹”:划船。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圮”“湮”“啮”等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所以说他们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由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由“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分析,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观臆断。

(5)一问,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明显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反问”的修辞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二问,写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⑴《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⑵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⑶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⑷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⑸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⑵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

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委:抛弃,扔弃。⑤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解释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讯立辨________

②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

(2)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什么?

(3)“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这一情节体现了周敦颐怎样的君子品格?用《爱莲说》中的原句回答。

【答案】(1)审讯;想要

(2)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

(3)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分析】(1)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如“一讯立辨”: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讯:审讯。再如“王逵欲深治之”: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欲:想要。

(2)可分析“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题干要求用《爱莲说》中的原句概括周敦颐“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的君子品格。首先要理解好题干句的大意。“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可见周敦颐虽身在官场,但仍刚正不阿,保持纯洁品格。所以可从《爱莲说》中提取“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审讯;想要;

⑵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

⑶出淤泥而不染。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注意结合题干要求。

【附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③,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寨答邢词日:“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蔽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④惩艾(yì):惩戒。⑤囊(nǎng):从前。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⑦勒:编辑。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而常废于不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 而聪明衰耗\结友而别

D. 庶几以此补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案】(1)B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解析】【分析】选自《精骑集》,作者:秦观,年代:北宋。(1)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都是介词,在。C项,表转折;表顺承。D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故选B。

(2)根据句意“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可知应划分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出本文是秦观对自己学习得失的一个总结,从文中“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以看出其优点之一是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可以看出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他读《齐史》,中可得出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的优点。由此可见作者目的在于以此文来劝诫后人,要勤奋学习,善于吸引前人的智慧,方能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⑴B;

⑵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⑶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个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

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看到孙寨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许多条,编辑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见往事耳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推托;了解;到,等到

(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3)开卷有益,读书使人聪慧,启发我以后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建议,启发我要及时学习,做更好的自己;不仅自己要学习,也应该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人,启发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辞”:推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答案。如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等。

故答案为:⑴推托;了解;到,等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