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版古代汉语语气词

陕师大版古代汉语语气词
陕师大版古代汉语语气词

第六節 語氣詞表示句子各種語氣的詞叫語氣詞,《馬氏文通》稱作助字。《文通》將語氣詞分為“傳信、傳疑”兩類。所謂“傳信”,就是表示陳述語氣,如“也、矣、耳、已”等;所謂“傳疑”,就是表示疑問語氣,如“乎、哉、耶、歟”等。語氣詞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但可以幫助句子表達各種語氣和感情色彩。《文通》指出:“助字者,華文所獨,所以濟夫動字不變之窮”。古漢語中的語氣詞按照其位置可以分為句末語氣詞、句首語氣詞和句中語氣詞三類。

一、句末語氣詞句末語氣詞分為陳述、疑問、祈使、感歎四類。

甲、陳述語氣詞陳述語氣詞表示肯定、直陳、限止等語氣,古漢語中常見的陳述語氣詞有“也、耳、矣、焉”等。

也 “也”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肯定、確認的語氣,屬於體現靜態的語氣詞,故多用在判斷句的句末肯定謂語和主語之間的關係,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對譯。例如:①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左傳·宣公二年》

②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論語·陽货》

③帝嚳 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史記·五帝本紀》

“也”還常常用在假設複句或因果複句的後一分句之末,表示對推論或原因的肯定。例如:

①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②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耳 用於句末,表示肯定語氣,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對譯,有時候可以譯為“是……的”。例如: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史記·陳涉世家》

加强肯定

这种情况不能翻译成“而已”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史記·淮陰侯列傳》“耳”的另一種用法是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而已”。例如: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 《荀子·勸學》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

矣 “矣”常用在陳述句末,表示事情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即所謂已然或將然,屬於體現動態的語氣詞,可用“了”對譯。例如: ①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②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論語·雍也》③君能補過兗廢矣。 《左傳·宣公二年》④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史記·項羽本紀》

焉 “焉”是一個具提示、強調或感歎意味的語氣詞,常用在陳述句中,可譯為“了、啊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請待子。”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論語·衛靈公》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列子·湯問》

“焉”同時又可以用在疑問句中,增強了疑問語氣的提示意味,同時又使語氣變得比較緩和,可譯為“呢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左傳·莊公十年》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孟子·梁惠王上》

“焉”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做兼詞使用,詳見《兼詞》一節。

乙、疑問語氣詞

疑問語氣詞表示有疑而問、反問和測度問等語氣,主要有“乎、與(歟)、邪(耶)、哉、

把事情往小说

国君的服装,这里表示君位

行将就木

可不翻译,强调意味

也、矣”等。

乎、與(歟)、邪(耶) 這三個詞均可表示有疑而問、反問和測度問語氣。

第一、有疑而問 有疑而問一般包括是非問、特指問和選擇問。“乎、與(歟)、邪(耶)非問句中可譯為“嗎特指問和選擇問句中可譯為“呢”。其中“乎”表示的疑問語氣強,且使用頻率高;“與(歟)、邪”表示的疑問語氣均相對較弱,使用頻率也較低例如:

①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 《論語·鄉黨》

②曰:“是魯孔丘與?” 《論語·微子》

③治亂,天邪? 《荀子·天論》

④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史記·樂毅列傳》

⑤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論語·季氏》

⑥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⑥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孟子·滕文公上》

⑦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⑧日食欲得無衰乎? 《戰國策·趙策四》

⑩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哉 “哉”只表示反問語氣,常與語氣副詞“豈、獨”及疑問代詞“焉”等配合,可呢”或“嗎”。例如:

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管子·戒》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也 “也”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語氣,作為疑問語氣詞,除了表示疑問語氣外,還

起著強調疑問內容的作用,可譯為“呢”。例如:

(孟嘗君) 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 《戰國策·齊策四》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 《荀子·天論》

矣 “以”的基本功能是表示動態,作為疑問語氣詞,除了表示疑問語氣外,同時還體現著所問事物的時態,可譯為“了”或“呢”。例如:

①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 《左傳·桓公十六年》

②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論語·季氏》

③(齊宣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

④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戰國策·趙策》

丙、祈使語氣詞

祈使語氣詞表示表示命令、希望、請求、勸告等語氣,主要有“也、矣、乎”等。

也 “也”作為祈使語氣詞,除了表示祈使語氣外,同時起著肯定和加強這種語氣的作用,可譯為“吧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矣 “矣”作為祈使語氣詞,除了表示祈使語氣外,時體現著祈使內容的時態,可吧”或“了”。例如: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戰國策·齊策》

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史記·夏本紀》乎 “乎”本來是一個疑問語氣詞,作為祈使語氣詞,“乎”一般帶有商量口氣的祈使語氣,可譯為“吧

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 《國語·越語上》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論語·為政》

丁、感歎語氣詞

感歎語氣詞表示興奮、悲傷、感慨等語氣,主要有“哉、夫、乎、也、矣”等,多數可譯為“啊、呀少數可譯為“啦”或“了”。

哉 比較強烈,且很複雜。例如:

①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②大哉!堯之為君! 《孟子·滕文公上》

③快哉!此風! 宋玉《風賦》

夫 “夫”表示的感歎語氣不及“哉”強烈含有經過思考然後作出判斷的意味在其后边要发表议论

中。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 《莊子·達生》

乎 “乎”表示的感歎語氣也比較強烈,但使用範圍不及“哉”寬。例如: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莊子·養生主》

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於為君?” 《穀梁傳·僖公十年》

也 “也” 作為感歎語氣詞,除了表示感歎語氣外,同時對感歎內容具有肯定的作用。例如:

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禮記·檀弓下》

矣 “矣”作為感歎語氣詞,除表示感歎語氣,還常常體現出了感歎內容的時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湯問》

②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禮記·中庸》

③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孟子·盡心下》

二、句首語氣詞

處在句首,用於提起話題、引發議論等,一般稱作發語詞,主要有“夫、惟(維、唯)”等。

夫 “夫”的作用在於引發議論,難以對譯。例如:

夫戰,勇氣也。 《左傳·莊公十年》

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由“夫”字構成的“且夫、今夫”等複音與“夫”的基本相同引發議論,例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論語·季氏》

“且夫”同時又是連詞,表示遞進關係,例如: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 《商君書·更法》

惟(維、唯) “惟”(維、唯)的作用主要有三:

第一、用在表時間的句子前重大或莊重,難以對譯。例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尚書·周書·泰誓上》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 《史記·秦始皇本紀》

第二、引出話題,難以對譯。例如: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表将来

况且

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為子。 《舊唐書·志·儀禮三》

第三、 表期望語氣,可譯為“希望些語法書上以為這唯”(惟維

屬於副詞。例如:

寡君將帥諸侯以見於城下,唯君圖之! 《左傳·襄公八年》

故敢略陳其愚,惟君子察焉。 楊惲《報孫會宗書》

三、句中語氣詞

句中語氣詞或稱提頓提頓或停頓語氣詞,主要有“者、也、與

者 提頓語氣,常用在判斷句的主語之後或因果複句、假設複句的前一分句之後,舒緩語氣,提示下文,不便翻譯,有些語法法書上認為是代詞,參見《判斷句》一節。例如:

①子產者,鄭之列大夫也。 《史記·酷吏列傳》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

也停頓語氣,用在主語、狀語或複句的前一分句之後,延緩語氣,引起下文。例如:

和者相比,提示意味弱

①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左傳·隱公元年》

②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論語·公冶長》

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左傳·僖公三十年》

與表示停頓語氣,作用與“也”相近只是使用不夠廣泛。例如: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最後,談談關於語氣詞連用的問題。語氣詞的連用,目的在於表達比較複雜的情感,

所連用的語氣詞分別表示各自的語氣,重點落在最後一個詞上。在現代漢語中,也常有語氣詞連用的情況,例如“這事還是算了吧”,其中“了吧”即屬語氣詞的連在古代漢語中,語氣詞連用的情況顯得更普遍,類型也比較複雜,除了兩個詞連用外,還有三個詞連用的情況。連用的詞可以處在句尾,也可以處在句中。例如:

①禮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謂。 《左傳·昭公三十年》

②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萬章下》

③文子曰:“無禮必食言,吾死無日矣夫!” 《左傳·成公十二年》

④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