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用资本与劳动

合集下载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一)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一)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主要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教学重点: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教学难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平均利润的形成、资本主义地租等。

关键词: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分配平均利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自学)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节资本主义积累和两级分化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P62)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P62)(一)货币转化为资本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例:今天中午,张三吃午餐花了5元钱(3元的肉,1元的饭,1元的素菜)。

这5元是否是资本?今天中午,食堂买菜、煤、开给师傅工钱以及固定资产分摊费等共用了2000元,卖给同学饭菜,营业额收入2500元。

这2000元是否是资本?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P62)流通的形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W1——G ——W2资本流通公式:G ——W ——G (起终点、顺序、媒介不同) 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为买而卖,通过买卖行为获得自己需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

(即“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资本流通:为卖而买,通过买卖行为取得更多的货币。

G ’——货币转化为资本■流通的限度不同:商品流通:有限的资本流通:无限的G ——W ——G ’——W ——G ’+△G’…W 1——G ——W 2 W 1——G ——W 2■流通的结果不同(抽掉媒介)商品流通公式:W 1——W 2 资本流通公式:G ——G G ——G’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其中G ’=G+△G △G= m 预付货币发生价值增殖——货币转化为资本■流通的限度不同——货币转化为资本结论:一般的货币只不过是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资本的货币则在运动中发生了增殖。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质疑——兼论“劳动雇佣资本”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质疑——兼论“劳动雇佣资本”

将 以其 所 拥 有 的 资 产 而 显 示 出 更 高 的 能 力 , 被 别 并 ^ 信 任 , 且会 为 自 己资 产 的 保 值 值 尽 职 尽 责 ; 而 增 相对 而言 , 没有 资 产 或 资 产 很 少 的 ^ 力 资 本 所 有 者 则 由 于 缺 乏 这 样 的 信 号 显 示 手 段 而 在 竞选 经 营 者 或 企业 家 时 处 于 劣 势 , 难 拥 有 企 业 经 营 所 有 权 。I 很 l 这样 , 资本 雇 佣 劳 动也 顺 理 成章 。 3 “ 力 资 本依 附 论 。这 十 观 点 从 “ 力 资 本 .人 人 的形 成 和 实 现 离 不 开 非 人 力 资 本 ” 这一 论 据 出发 , 来 论 证 劳动 雇 佣 资 本 是 不 可 能 的 。原 因 如 下 : 是 ^ 一
对 “ 本 雇 佣 劳 动 ” 题 的 分 析 资 命
根据 我们 所掌 握 的 材 料 . “ 本 雇 佣 劳 动” 对 资 命 题 的 分析 , 要 有 以 下几 个论 据 : 主 1“ 非人 力 资 本 稀 缺 论 ” 这 种 观 点 认 为 , 人 。 在 类 社会 的早 期 阶段 , 于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低 下 . 由 生 产技 术 很 落 后 , 会分 工 协 作 体 系 尚 未形 成 , 产 社 生 经 营活 动 对 劳 动 者 素 质 的要 求 很 低 , 能 存 在 过 非 可 人 力资 本 的稀 缺 度 超 过 ^ 力 资 本 稀 缺 度 的现 象 。这 样 , 本 雇 佣 劳 动实 属必 然 。 资
牧 稿 日蜒 : 0 1 9 5 2 0 —0 —0
诈者筒 : 葬 虹 (9 2 ) 女 , 南 息县 ^ , 国人 民 大学 ^ 口l 究所 硕 士 研 究生 , 事人 口与经 济研 究。 1 7一 , 河 中 矸 从

《资本论》关于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分析的整体意蕴

《资本论》关于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分析的整体意蕴

作者: 张雷声
作者机构: 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1-1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9期
主题词:�资本论》 资本 雇佣劳动 整体
摘要: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主线。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运用总体规定性方法,在创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再生产论中,分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虽然是具有差别的不同方面,但却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研究《资本论》,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中国古诗人们对劳动的描述,劳动者“卖炭翁”和“农夫”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劳动,他们劳动得甚至到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地步,但他们生存维艰,而地主却“朱门酒肉臭”!这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冰山一角。

下面,就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解读劳动与资本。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而且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资本产生的源头。

而对于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都是基本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经济范畴。

资本更深刻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括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而劳动正是促进资本增殖的动力,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劳动就是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增加资本,才能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劳动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劳动力。

当劳动力所有者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时,劳动力就成为了商品。

资本家所想要的正是让劳动力成为资本,于是,剥削农民的土地,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试析古典经济学两大难题的破解及其启示

试析古典经济学两大难题的破解及其启示

试析古典经济学两大难题的破解及其启示古典经济学的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及其拥护者始终没有能够解决面临的以下两大难题:第一,雇佣劳动与资本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交换的结果,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

第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投人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活劳动,生产不相等的剩余价值,从而分别获得不相等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不同部门的等量投资,不论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大体相等的利润。

这两种极其荒谬的结论,根源于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归结为劳动。

恩格斯指出:“不管我们怎样挣扎,要我们还是讲劳动的买卖和劳动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摆脱这种矛盾。

经济学家的情况就是这样。

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分支—李嘉图学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遭到了破产。

”实际上,资本家所购买的并不是6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而是一个工作日即12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劳动力的日价值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根据劳资双方达成的协议为资本家支配一整天(12小时),即增值了6小时价值。

可见,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这个价值差额即剩余价值,便是资本家希望劳动提供独特服务的产物。

劳动力其所以能提供这种独特服务,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独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一方面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同时又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使导致古典经济学破产的第一个难题,即资本与劳动交换和利润的产生难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李嘉图上述的价值,其实是生产价格。

这是因为,其中不仅包括工资预付及其平均利润,也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及其平均利润。

李嘉图不能区分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把二者相混淆,这就决定了他不懂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自然不了解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不理解价值因何和为何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就决定了他始终坚持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不能自圆其说。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问题(一)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问题(一)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问题(一)马克思早就指出,“正是非劳动者对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使劳动者变成雇佣工人,使非劳动者变成资本家。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页。

)这本来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但是受资本支配的西方经济学却无法接受,于是,为什么是资本家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这样一个完全等同于同样简单的为什么是奴隶主奴役奴隶而不是奴隶奴役奴隶主的问题,竟成了一个长期困扰西方经济学家及其他西方学者的重要问题。

(注: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对于这个问题,张维迎先生终于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指导下找出了一个能够为西方经济学所接受的答案。

这篇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证明”,“资本雇佣劳动是一种能够保证只有合格的人才会被选做企业家(经营者)的机制;相反,如果劳动雇佣资本,则企业家(经营者)市场上将会被东郭先生所充斥(即是说,太多的无能之辈将从事经营活动)。

”(注: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自然地,这个答案获得了西方著名大学的最佳论文奖,成为那里未来的研究生的一个范本。

(注: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

)然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这是一个严重违背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答案。

一、关于历史逻辑的问题这个答案“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

第一步,证明为什么企业的委托人资格要安排给经营成员,从而解释了从经营者到企业家的逻辑演变;第二步,证明为什么当企业家的优先权及选择管理者的权力给予资本家,从而阐述了为什么在古典企业中企业家与资本家合二为一即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第三步,分析职业经理的出现及企业内不同成员之间均衡关系的变化,证明这种变化是人口中个人财产及经营能力(和风险态度)分布变化的结果。

”(注: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为什么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区别在哪里原因如下: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伍族的结合方式不同。

2、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腔备弊动力为生。

区别: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扩展资料:劳动者的权利1、劳动者享有休息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疾病和年老是每一个劳动者都不可避免的。

社会保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客观需要。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还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保险基金制度不健全,国家负担过重,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不广泛,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程度低,影响劳动力合理流动。

3、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所谓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职业教育。

公民要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必须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要获得这些职业技能,越来越依赖于专门的职业培训。

因此,劳动者若没有职业培训权利,那么劳动就业权利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4、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或履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规定引起的争议。

劳动关系当事人,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各自存在着滚圆不同的利益,双方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分歧。

《雇佣劳动与资本》——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系统总结

《雇佣劳动与资本》——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系统总结

作者: 宋龙祥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7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雇佣劳动;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学思想;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生产费用;资本主义社会
摘要: <正>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1847年12月在布鲁塞尔为德意志工人协会作的几次讲演,从1849年4月4日起它以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上。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蒲鲁东的论战过程中所阐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尤其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一次获得了正面的、系统的完整的表达。

该书是马克思40年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这一时期最成熟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继《哲学的贫困》之后,马克思再次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根据政治经济学中科学的内在的方法(劳动价值论),首次全面地对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